三国时期的曹操一直自称汉臣,那么真实曹操可有称帝之心?你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

天缺子


曹操是三国之一的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一直到死都没有称帝。说他没有那心思也不现实,他也有那资本实力称帝。但他终归没有迈出那一步。后世指责曹操,是因为曹丕称帝了。东晋人认为正统得自蜀汉,并不是曹魏。宋人更是指责曹魏篡位,蜀汉才是正统。请问西晋跟宋朝干的事跟曹丕有区别吗?他们原来不是魏臣、周臣吗?五十步而笑百步。



人的野心是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一开始大部分亦是向善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小时侯老师问我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老师、警察、医生、科学家等之类的。没有那个小孩讲以后要做小偷、骗子等的。就曹操年轻时也是想拯救大汉于危难之中。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迈那一步,要从他的一生过程去看。曹操是曹嵩的儿子,太监曹腾的孙子。因为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据曹瞒传和世语讲曹嵩原来姓夏侯。而陈寿根本没有查到原来姓什么。三国志:莫能审其生出本末。祖父曹腾做到中常侍大长秋并封为费亭侯。这是太监能做到的最高官职,而且太监能封侯也说明非常受皇帝宠信。有曹腾这层关系,曹操进入仕途也更容易了。


公元175年—公元195年时的曹操:年轻时的曹操疾恶如仇,执法如山、是一个富有正义的爱国青年。公元175年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首都北部区公安局长。据曹瞒传曹操担任北部尉的所为: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这时的曹操不畏强权执法如山。后来还把大太监蹇硕的叔叔杀了。曹操得罪了宦官集团,于是想整曹操。但是他们整不到,是因为曹腾在荫护。据续汉书:素以仁厚称......在省闼三十馀年,历事四帝,未尝有过。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其所称荐,若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谿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就是说曹腾为人仁厚,伺候过四任皇帝。还推荐了很多贤士。宦官集团于是给曹操升官调离洛阳。三国志:迁顿丘令。在这段时间汉灵帝宠信十常侍,引发暴发了黄巾之乱。曹操深感忧虑,独自准备刺杀十常侍之一的张让。(汉灵帝把张让视为父亲)据孙盛异同杂语: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曹操刺杀时让张让发觉了,依然能舞着戟边战边退。说明曹操的武艺也是不错的。这时候的曹操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曹操多次上书为党人仗言,阴指宦官集团是奸邪盈朝。汉灵帝根本不理会,曹操对汉灵帝失望。魏书: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曹操二十岁左右曾不断的询问许劭他怎么样?许劭是东汉著名的品评士人,月旦评就是他创办的。如果能得到许劭好的品评,那仕途更加一帆风顺。(军师联盟就有月旦评的剧情)据魏书曹操多次询问,许劭并不回答。最后逼的没办法了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就说曹操在太平时是能臣,乱世就是奸雄。当时谁都知道天下将大乱,所以曹操只能做奸雄了。当时曹操的反应是:大笑。有人认为曹操非常高兴,因为他想做奸雄。那是不对的,这时的曹操还是热血爱国的好青年。至少为啥大笑,我认为曹操的想法是:我怎么能是奸雄,无论是能臣还是奸雄都代表有能力。按照后汉书的说法是: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就是说在太平时曹操是奸贼,乱世就是英雄。曹操大悦而去。跟魏书倒过来了。



公元184年暴发黄巾之乱,地方又叛乱以凉州幽州最甚。三国志: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馀万,天下骚动。东汉无力征讨,只能让各地自行征兵平叛。于是各地世家大族纷纷成为军阀,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大姓的私人武装在三国仍然活跃。三国志: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 东汉朝廷任命曹操为骑都尉,讨颍川贼。后升为济南国相(相当于一郡太守)曹操还是如当初做洛阳北部尉时一样疾严如仇、不畏强权、执法如山。三国志: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但是同样也是得罪了很多人。据魏书曰:於是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讬疾病,辄告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曹操不想违背自己的本心去讨好那些权臣和贵戚横恣。又怕害了家人,不得已称病回家。 这时一些人对汉灵帝越来越不满,密谋废掉汉灵帝另立新君。以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为首并连结豪杰。他们把这事告诉曹操希望得到支持,曹操拒绝了。理由:1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2伊尹、霍光行废立之事能成,那是因为他的权力大,内外都有人支持。3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废立天子是天底下最不详的事,这个观念可能影响了曹操的一生。 公元188年汉灵帝招募壮丁组建西园八校尉。西园八校尉是:蹇硕、袁绍、鲍鸿、曹操、赵融、冯芳、夏牟、淳于琼。不到一年汉灵帝驾崩。以大将军何进为代表的武人集团跟宦官集团矛盾日渐加深。何进想除掉宦官集团,但何太后不同意。(坑兄呀)袁绍提议召边将逼太后同意除掉宦官集团。曹操当时知道了认为是个馊主意肯定会失败。结果太监先下手为强杀掉何进,袁绍再领军尽诛太监。董卓入京废少帝立汉献帝,京师大乱。董卓想拉拢曹操,但他不愿跟董卓为伍跑了。到了陈留招募士兵准备讨董卓。三国志: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公元190年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人同时起兵各带着数万人会盟讨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也带着他的人马来会盟。孙坚率先攻到距离洛阳九十里处,董卓劫持汉献帝往长安并焚烧洛阳。(孙坚进入洛阳后就退军了)袁绍等人都不敢追击。曹操对他们讲: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袁绍等人不为所动。曹操独自率领自己的人马向西追击董卓。只有陈留太守张邈派了部下随曹操西行追击。因曹操人马少,所以大败。曹操本人和坐骑皆中箭,还是曹洪把马让给曹操才得已趁夜跑了。三国志: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这时候的曹操难道不是公忠体国的汉臣吗?曹操回到盟军处痛斥各诸侯,并离开盟军去继续招募军队。三国志: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当初在洛阳鲍信就劝袁绍攻打董卓,袁绍没有听从。鲍信于是回到家乡招募人马。曹操独自追击董卓的事给鲍信留下好感觉。后来鲍信迎曹操为兖州牧。所以曹操能得到兖州,鲍信是关键人。)

公元191年袁绍与韩馥谋立汉室宗室幽州牧刘虞为帝,并对外宣称汉献帝不是刘氏的种。袁绍又找他的老朋友曹操。曹操回书拒绝: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就是说一旦另立天下将再次大乱。因为你袁绍能另立,别人也能另立别的汉室宗亲。你们就在北面朝拜新君吧,我还是只认汉献帝。后来袁绍得到一玉印,故意秀给曹操看。在汉朝只有皇帝才能用玉印,其他人是不能用的。据蔡邕《独断》载:天子玺以玉螭虎纽。古者尊卑共之……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袁绍的其意就是想自立为帝。曹操对袁绍的行为感到非常讨厌。三国志:太祖由是笑而恶焉。曹操都讨厌这种行为,自然当时曹操也不会有那想法。 曹操之后得到兖州的东郡之地,接着又掌控了整个兖州成为兖州牧。有了一州之地、有了立身的根基地、有了争霸的资本。开始了匡济大汉天下。先前曹操讨董卓失败就是因为人马太少了,如果当时他有几万人未必不能一战夺回汉献帝。 这时的曹操的志向只是想为国讨贼建功,希望死后能在墓碑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时曹操晚年所说的话。我认为这时的曹操志在于此。曹操还曾说过自祖父、父亲到我,我们曹家已经三世受汉朝厚恩了。曹操还经常对他的老婆们讲这事。(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公元196年—公元220年的曹操已经在逐渐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纯粹的兴复汉室: 公元196年汉献帝西迁,当时无诸侯来勤王护驾。据后汉书: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就是说洛阳残破,百官都站在灌木和靠在墙壁。各州郡都拥兵自重根本没人管汉献帝。大臣们都没有吃的,官职尚书郎以下的都要自己去找吃的。有的饿死在墙下和让士兵杀。(我觉得是因为士兵没吃的)身为汉室宗亲的益州牧刘璋、荆州牧刘表、杨州刺史刘繇等人他们在那里?四世三公的袁术袁绍在那里?只有曹操立马率军西迎汉献帝。当时荀彧对曹操讲: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曹操此时是想要匡复汉室而已。早在公元192年时毛玠就对曹操进言: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尊奉天子讨伐那些不尊汉室的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袁绍部下说的。 汉献帝到了许昌后对曹操加官进爵,把能给的封赏都给了。下面列下汉献帝给曹操的封赏:假节钺、(代表皇帝行使权力)录尚书事、(总领朝政)领司隶校尉、(监督百官)大将军(最高军事统帅,位在三公上),封武平侯(大臣能封的最高爵位县侯。后汉书郡国志—豫州—陈国—武平)曹操地位在天下诸侯之上,地位可以说是仅次于天子。但是实际上并没什用处。代表皇帝行使权力?总领朝政?监督百官?统帅全国军队?也就在自己地盘上而已。其实诸侯根本不会听从的。但明面上诸侯还是会装一装的。汉献帝认为有曹操大汉中兴有望。



但汉献帝到许昌后跟曹操的矛盾了日渐加深,或者说是帝党跟曹党矛盾加深。原因就是争权夺利。后汉书: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就是说汉献帝到了许昌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权力,身边的近侍侍卫都是曹操的人。权力在曹党那里,汉献帝身边的人都非常不满。后汉书:建安元年,拜完辅国将军,仪比三司。完以政在曹操,自嫌尊戚,乃上印绶。(国丈伏完)当时天下各诸侯拥兵自重,除此之还有黄巾军和盗贼群盗。(其他造反的百姓)北边有袁绍、东边有吕布、南边有刘表、张绣、袁术、孙策、刘繇、西边还有韩遂马腾。还有盘居在各地的众多小诸侯。汉献帝不过十五岁的未成年人,曹操能把大权交给汉献帝吗?再说自古以来的权臣那个不安排自己的亲信的?诸葛亮不也把费祎、董允、蒋琬、郭攸之这些亲信安排在阿斗身边。三国志: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於春秋,朱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就像周公霍光不也受到别人陷害。当时武王的弟弟们猜忌周公,燕王刘旦和长公主、上官等人状告霍光。武王的弟弟们联合纣王儿子叛乱,刘旦等人密谋先除霍光再废汉昭帝。还好因为周成王汉昭帝英明他们才没有成功。三国志:以周公之才,犹有管、蔡流言之变,霍光受任,亦有燕、盖、上官逆乱之谋,赖成、昭之明,以免斯难耳。 汉献帝只是一个十五岁的未成年人,那里受的住底下人的谗言。曹操一边要南征北讨,一边又要小心后方不稳。



公元196年—公元199年曹操跟吕布、袁术、刘表、张绣、杨奉等人交战,还要面对黄巾和盗贼。有谁考虑过曹操的艰难?于是曹操把那些进谗言的人都杀了。汉献帝气的不行于是直接对曹操摊牌。后汉书: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汉献帝的意思是讲你能真正辅助我就该还政于我,如果不能就把我抛弃了吧或者把我废了。当时曹操大惊失色,退出后满身大汗。从此之后曹操不再朝见汉献帝了。原因后汉书也讲了: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我认为曹操的心境开始产生了变化。曹操也许会想:当年不畏死刺杀张让,为了谁?当年我独自率军追击董卓差点死掉为了谁?当年袁绍等人要另立,我独自向西为了谁?当年诸侯无一人护驾,只有我率军前去。为了谁? 公元199年汉献帝把诛杀曹操的诏书藏在衣带中让董承联合其他人诛曹。此事后汉书三国志都有记载。也有质疑董承衣带诏真伪。资治通鉴的说法是称受,就是董承自已说的而已。但董承诛曹操真的是为了汉献帝?为了大汉王朝吗?在我看不是的。董承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下,就是董卓余孽的余孽。根本谈不上忠君爱国。当年曹操去迎接汉献帝,董承还率军阻拦。据献帝起居注:承曰:举事讫,得曹公成兵,顾不足邪?就是说干掉曹操,他的人马就归我们了。根本不用怕他人了。事情泄露了,曹操诛杀董承一党。权臣受到皇帝这样对待,一般都会废掉皇帝另立的。但是曹操并没有这样干。当初刘备也是参与了董承诛曹操事的。也许是因为刘备认为董承他们不能成事才跑的吧。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时给汉献帝的表章就讲: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操,机事不密,承见陷害,臣播越失据,忠义不果。曹操当时会放过刘备那是因为不知道。据三国志后汉书董承是公元200年正月泄密被诛的,而刘备在公元199年就已经率军去阻拦袁术去找袁绍了。



公元204年曹操攻下冀州,任冀州牧。把自己的大本营迁往邺城。从此每次征战回来都不回许昌而是回邺城了。三国志:公自淳于还邺、公还邺、公还邺、公还邺。 公元208年—公元220年的曹操: 公元208年曹操恢复西汉的丞相制,并废除三公制把权力集中在丞相府。曹操把丞相府设置在许昌,而曹操不打仗时却待在冀州邺城。打完仗回来也是回到邺城。曹操把大本营设置在冀州邺城就是因为远离许昌,要陪植自己的势力和力量。原因曹操在述志令讲明了: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所以要牢牢抓住军政权。公元208年曹操罢三公,把权力都集中在丞相府。 公元210年曹操公开发表《述志令》讲述自己从年轻开始到今天抱负和志向,也是一生的写照主要有三点:年轻时我想为国家讨贼建功。能封个侯做个征西将军就满足了。我的愿望就是死后能在墓碑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2国家要是没有我的话不知道有多少称王称帝。3有很多人不信我的话,要我把军政权交出来到武平侯国终老。这样的话我离死也不远了。我是为了子孙和国家考虑。 曹操之后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地方并封公、王建国。萧何故事、封魏公、位在诸侯王之上、魏王、设天子旌旗。这些都不是汉献帝自愿给的,是曹操及其部下逼迫的。



很多人觉得曹操既然能做魏公、魏王,那么魏帝也同样能做的。曹操就是为了做魏帝做准备。我认为不是的,如果曹操要做早就做了。曹操做这些事其他就跟任冀州牧、丞相开府是一样的。就是稳固自己的地位。曹操当时外有孙刘内有帝党蠢蠢欲动。曹操做冀州牧也好做丞相也好,都是汉廷下面的行政机构。曹操要建立独立于汉廷之外的行政机构,升拔自己的文臣武将。 公元212年曹操从割河内郡、东郡、钜鹿郡、广平郡、赵郡等割了十几个县划归到冀州魏郡。皆是战略要地。(魏郡一个郡顶几个郡)公元213年以冀州十个郡为魏公国。公元216年又进爵为魏王还兼任丞相和冀州牧。献帝传载诏:以丞相领冀州牧如故。称公称王后曹操立马建立魏公国魏王国行政机构。魏王国的官员:荀攸、毛玠、常林、徐奕、崔琰、何夔、王粲、杜袭、卫觊、和洽、袁涣、张范、凉茂、国渊、王脩、鲍勋、钟繇、华歆、王郎、程昱、蒋济、刘放、孙资、刘廙、傅嘏、桓阶、陈群、陈矫、卢毓、和洽、常林、杨俊、高柔、徐邈等。(曹操的诸位将军们并没有在魏王国任职,这些多是文官士人)可能很多人对上面的名字大部分都感到陌生。这些人在三国志基本上都是有传的,占了当时三国志魏志的一半。所以说大批的人才让曹操笼络到魏王国去了。他们不断的给曹操进爵其目的很简单,就跟刘备部下推刘备做汉中王做汉帝是一样的。诸葛亮劝刘备时讲: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耿纯劝刘秀称帝: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所以他们比曹操更渴望曹操封公封王称帝。就像刘备公元219年之前官职也就是左将军,刘备能封给部下什么官?总不能刘备自己才是左将军给部下封个前将军?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伏皇后事件、吉本耿纪韦晃等人率军攻打许昌的丞相府、魏讽陈祎等人谋袭取邺城。所以曹操更需要一个稳固的后方。



公元219年孙权上书向曹操称臣。讲天命在曹操这里,劝曹操称帝。曹操把孙权的上书给众人看并讲: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烤呀。就是说曹操认为称帝是非常不利的或者说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陈群桓阶等人可是不管这些,他们太希望曹操称帝了。曹操没有办法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然后他们就不再劝进了。很多人讲曹操的意思是让曹丕称帝,因为周文王儿子周武王取代了商朝。我认为曹操的意思不是这样的。曹操的意思是讲天命如果在曹家的话,我就做周文王好了。因为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臣事于殷。周文王终其一生都是商朝臣子,周文王并没有让儿子取代商朝。所以曹操也想以汉朝臣子而终。曹操曾说过: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曹操是想做周文王,至于儿子是不是周武王那也不干他的事。周武王灭了商朝,但后世却少有骂周武王和周文王。反而历代对周文、武评价非常之高。西汉初儒家认为周武王取代商朝是顺天命、承人心、是革命。黄老学说认为是弑君、篡逆。辕固生反问: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高皇帝指的是刘邦)汉景帝下令不要再讨论了。汉武帝时儒家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思想。



曹操不敢称帝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畏名义。司马光讲: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意思是说曹操有功于天下,早就对汉献帝没有君臣之心。(应该是自衣带诏之后)不敢废汉献帝自立,难道是他不想吗?只不过是畏名义而不敢。这里的名义指的是儒家三纲五常思想。所以曹操才说孙权的劝进是想把他放在火炉上烤。当年的王莽就是前车之鉴,世代让人唾骂。特别是在汉代。王莽当年在西汉:大司马,录尚书事—封功如萧相国—安汉公—加九锡—宰衡—行天子事—假皇帝(后汉书:臣莽敢不承用!臣请共事神祇宗庙,奏言太皇太后、孝平皇后,皆称假皇帝。)曹操一称帝,刘备孙权就会跟着来。篡汉的罪名就由他来背。来看下刘孙称帝告天文。刘备: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孙权:孽臣曹丕遂夺神器,丕子叡继世作慝,淫名乱制。



综合起来就是:1不祥2报恩(曹操在述志令讲: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3畏名义而自抑 至于不少人讲的士族不支持是不对的。陈群桓阶董昭等人纷纷劝进,怎么能说士族不支持。曹操封公封王的时候又有多少士族跳出来反对呢?那个国家那个政权没几个刺头。刘备称帝时秦宓费诗等人不是跳出来反对吗?能说益州士人不支持吗?最先跳出来劝进就是益州士人张裔、黄权、杨洪、何宗、杜琼、谯周等人。 历代帝王将相给予曹操的评价都是非常之高。自宋代开始曹操在民间的形象一落千丈。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小鸿哥


三国开篇,群众争霸,董卓袁绍被灭了以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岂能不想当皇帝?

但当时曹操虽然身为汉相,掌握天下大权,但

当时鼎足之势已经形成,孙权刘备已经成为最大的威胁,曹操的力量还不足以称帝。如果称帝也不会安稳,他也担心会被推翻。

再者说,作为当朝丞相他怎么能不知道的”名不正言不顺”的道理呢?按照两汉的传统,汉高祖刘邦定下了“非刘氏不王”的规矩,他也不敢轻易

废除。因为当时的大汉的民心并没有完全失掉,他还没有敢轻易登上龙庭。何况到了汉末曹操已经成为魏王,实际上已经是王中王了,已经形成僭越之实了,当时的皇帝也只是个摆设而已。

大家知道,曹操征讨乌桓凯旋归来时,纵马碣石山,挥毫写下了《观沧海》,其中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千古绝唱,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言壮志。由此看来,

他怎么能不想称帝呢?只是因为历史上的军事力量,政治因素等没有成熟,所以没能如愿罢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历史已经成为了过去,“遥想当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秋风萧瑟,今又是换了人间”。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他有称帝的想法,也是不足为怪的。





风逐月影3


曹操一直自称汉臣,不但有称帝之心还有称帝之胆,建安九年曹操攻克邺城之后,有人建议他恢复古代制度九州,这样冀州的范围扩大,能威服天下,但谋臣荀彧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做地方势力会反弹,天下更加不安,曹操听从意见搁置原计划,建安十八年五月,汉献上帝以冀州河东等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七月䢖魏社稷宗庙,府内设尚书,侍中,六卿等建制,实际上已成为汉朝的国中之国,国家权利的最高机构,荀彧是倾向汉朝的臣子,与曹操的政治立场不同,对于朝廷不利的事情他都劝阻,被曹操送空饭盒赐死,蜀有刘备,东吴孙权,天下人心未服,一但改朝换代,受人之柄,会遭来不恻之祸,如果曹操再活十年,汉朝衰亡加速,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自然黄袍加身。


青石5340


曹操称王时,已经有了不臣之心了。荀彧为什么看到曹操要称王了就跳出来?因为之前曹操不论当什么官都没跳出汉朝臣子的级别,但是称王却不同。汉朝祖训是非刘氏不得称王。曹操称王是严重违背汉朝的祖训的,不臣之心昭然若渴。所以说,曹操完全没有称帝之心,应该是虚的。

至于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个人有以下几个猜想。

1.荀彧以死反对:荀彧到底是不是曹操害死的?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如果空食盒为真实事件,则代表荀彧宁死也不想支持曹操称帝之心。荀彧在曹操阵营俨然是二把手,荀彧的死导致曹军人心浮动。曹操不得已停下了称帝的步伐,专心经营内部问题。个人认为荀彧死后曹操几乎都在老巢呆着,没有主动出征可以得出相关结论。

2.曹操突然病亡:我们都知道,关羽死后不久曹操就死了。演义中是把关羽神话,让关羽头颅睁眼吓死了曹操。不过,关羽作为曹操最为赏识的武将,看到关羽的头颅,曹操肯定有所伤感的。曹操是性情中人,此时年事以高,因伤心而死也不是不可能。突然病亡,让曹操来不及称帝。其子曹丕接过了接力棒完成代汉大业。


金晶林


曹操是天下枭雄,老谋深算也好,深谋远虑也好,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深知,尽管汉室衰微,但气数仍未竭尽,这个时候,谁敢代汉而自立,必将成为众失之的。这种愚蠢的做法只有像袁术这样愚蠢的人才能去做。曹操名为汉之丞相,但权力己极,没有必要在这个乱世之秋冒天下之大为韪而代汉自立。从原则上法律上来讲,曹操是汉献帝钦封的丞相,属于名付其实的汉臣,是汉丞相。而汉备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无从考证也无人考证,只是沽名钓誊而已。但为了做大事,这种自诩为汉皇室之后,说服力太差,几乎没人相信。但刘备也不是凡人,他得到了一个影响他终身的绝佳机会,被同样别有用心的汉献帝认为皇叔。从此,刘备就有了法律上的皇室血统不说,还是当今皇上的叔叔,这样一来,把刘备的社会地位一下子推到制高点,奠定于刘备集团谋取天下的政治基础。但在这个时候,尽管刘备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但从法律上讲,这是刘备自己的"汉",而不是东汉汉献帝的"汉"!曹操在天下未定之时,根本没有篡汉自代的想法,说曹操是汉贼,一直找机会篡汉自己称帝,这都是刘备集团对曹操的污蔑和诽谤,目的就是损毁曹操的形象,鼓励忠汉之人背曹向刘!至于将来天下平定之后,曹操有代汉之心吗?我敢说,如果没有这个心思,曹操就到个傻子。汉室衰微,天下大乱,各方军阀割据,互相征战。曹操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终于平定了天下。为什么要把这个得来的天下再还给刘汉?曹操之所以没有代汉,只是因为天下尚未平定。一旦天下被他平定,必将代汉,只是他没有活到那个时候就去世了,但是代汉自立的事他的儿子会接着完成!


anweijun939


曹操自称汉臣,实际也是汉臣。说到是否有称帝之心,各种说法都有,窃以为曹操并无自己称帝之心,原因有三。

曹操是汉朝之能臣

曹操年轻的时候人看相,名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而曹操自己年轻的时候确实是以匡扶汉室为目标

在洛阳担任令时,曹操严格刑法

董卓乱世的时候,曹操又发起檄文,合十八路诸侯一同西进虎牢关

最后,袁绍无能之时,曹操独自率领手下进发,和董卓兵大战

之后曹操在许昌作为根据地,囤积力量,又迎接汉献帝到许昌

此时的曹操是以汉朝中兴的理想出现的

按照曹操的设想,他就是霍光

但是,历史并不一样

三国割据的实际局面已经使得汉王朝陷入了实际割据状态

不管承认不承认,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是没几个听他的

袁绍、孙策、袁术、刘表不会听他的,马腾、刘备也不会听他的

总之,不管这些人是不是忠于汉献帝,总之都不会听他曹操的

不管曹操以什么名义

这就是军阀割据

曹操逐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明白,

汉朝已经不可能中兴了

民心向往哪里

民心所向,并不是汉室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窥到

汉献帝当了三十几年皇帝,

老百姓只知曹操,不知刘协

天下的心已经转移了

总是曹操不称帝

此时的曹操也和皇帝没有什么区别了

进魏王,加九锡

曹操已经不能左右了

此时的汉室,可有可无

就如,你已经站在了珠穆朗玛峰峰之上,你还会自谦的说你没有攀登成功么?

曹操对荀彧说,我就当周文王吧

此时的曹操还是以汉臣自居,所以他不会接受禅让,更不会鸩杀汉献帝


总而言之,曹操,是一个英雄!

没有他,汉朝早已经灭亡于董卓之后,抑或袁绍之后,总之是早早没有了的!


桃花一簇开无主


曹操是肯定想称帝的,曹操从丞相升到公爵,升到王爵,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

何况曹操劲升的时候多次僭越,还使用天子之礼。

说他没有称帝的野心,恐怕难以服众!

《资治通鉴》:夏,四月,语魏王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六月,魏以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 冬,十月,命魏王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



曹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已经做的这么明显了!

只是因为曹操年纪大了,身体一直不太好,所以就一直拖着。

而且称帝是大事,又岂能草率成事,所以曹操一直在升职,就差最后一步汉帝禅位了。

可惜啊,大功告成却一命呜呼,皇位落到了他儿子手上。


潇湘夜雨l


曹操本意肯定没有称帝之心!否则他便不会把三个女儿全部嫁给汉献帝了。在曹操当时的想法里,他觉得不称帝比称帝更有意思。曹操当时在做一件改革,曹操的改革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削蕃,他吸取了汉末军阀割据的错误逐步收回了给地方太守的权力,转而用粮草控制地方将领,所有地方将领不得截流粮草,必须全部送到都城来统一调拨,这样地方军队没有粮草就反叛不了,这个办法直到明朝还在使用。也就是说做这种事其实是有风险的,一旦改革失败他可以把这口锅让汉献帝来背,自己可以脱离干系。

其次是因为没必要。当时的曹操已经掌握了整个朝廷,朝廷的禁卫军是曹操的,当时曹操任命曹洪掌管禁卫军,带领三千名曹军守护皇宫;后宫是曹操的,当时曹操有三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

不过曹操确实有过废立汉献帝的想法,这主要是早期的汉献帝实在是太不听话,前后搞了好几次要暗杀曹操的行动,甚至不惜发动政变。这使得曹操根本没法在前线安心打仗,总担心汉献帝在后方搞事,这是曹操想要废掉他的主因。不过被手下人多次阻止也一直迟迟未动,最终曹操杀掉了汉献帝后宫里那些跟朝中大臣有关联的人,转而嫁了三个女儿给汉献帝,实际上是监视着汉献帝。


优己


曹操在演义里,被刻画为奸诈狡猾的形象,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令人心生胆寒。演义里逢人便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包括《后汉书》不与曹操立传,《世说新语》更是将曹操的反面形象定了性。可历史上曹操真的如此?也许《三国志》是晋朝官史编写,必须以魏国为正统来修史,显得也没有那么具有说服力。那我们不妨通过一些真实的历史事件来加以推断曹操是否有废汉称帝之心。

首先,曹操为宦官之后,曹操自己曾对先皇重臣说过“彼皆视吾为异类”,同样,董卓面对袁绍召集诸侯讨伐时问过曹操是否与袁绍相熟,曹操的回答是“自幼相熟,然绍尊臣卑,不屑与臣为伍”。由此可见,曹操是对这些三公九卿的大汉重臣心存不满的,也是对汉室不抱有希望的,刺杀董卓也不一定就是为了除暴安良,匡扶汉室。而是为了达到一种政治目的,这种政治目的的方向应该是自立。

到了官渡之战,战胜袁绍后对已经投降的袁氏兄弟赶尽杀绝,甚至不惜一直征伐至乌丸。当然,这里是曹操对整个战局的战略部署,也是为了平定北方的大战略而做出的决定,但不难看出的是,曹操要为自己的宏图大业扫除一切后患。这里的目的就已经不单纯了,而进驻邺城之后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择日南征的举动,更是应证了曹操的野性。毕竟此时的刘表还是忠于汉室的,也是皇亲国戚,经营荆州之地三世有余,百姓安居乐业,曹操将刘表定位南征第一目标,多少暴露了狼子野心。

对于反对自己进位的心腹之臣荀彧,曹操的不满可能在于荀彧跟随自己多年,却始终心向汉室,而非一心为了曹操的大业,但不得否认的是曹操已有僭越之心,否则为什么在意一个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的阻挠。曹操曾言“若非孤,不知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若从字面理解,此话的含义是曹操在为自己歌功颂德,暗讽天下诸侯的野心;但要深层理解,是否可以认为天下大乱,曹操自己是帝王才算是正统?才算天下太平?

曹操在生前称异姓王就已经触犯了大汉律例,又何必在乎称帝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献帝还没死,在手里还能用作“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己手里有政治工具,也能遏制天下诸侯自立,倘若曹操自己称帝,不仅手里的献帝没用了,天下诸侯都可以自立称帝,此消彼长间曹操的政治优势就几乎没有了。

所以综上所述,曹操是有称帝之心的,只是身前未能做大天下一统,不便于废汉自立,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曹操赢了赤壁之战进而灭了吴国和刘备,五年之内在攻下益州刘璋、汉中张鲁,他能不废了献帝自立吗?


棍哥观史


汉室的影响力依然很大

是时中夏人情未一,闻备在蜀,四方延颈。而备锐意欲即真,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备以他事杀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三国志注引零陵先贤传

作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刘备,称帝之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有记载的劝阻刘备称帝的就有三个,费诗、雍茂、刘巴,要知道刘巴可是刘备死缠烂打才收扰到的大人才,连他都反对刘备称帝!当然,刘备最终还是一意孤行选择了登基为帝,但是这样一来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刘备原本以为,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是篡位之举,而自己称帝,是继承汉室正统,这样一来,反对曹丕忠于汉室的四面八当的人才就会都来了。可刘备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想法与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曹丕称帝以后,很多忠于汉室的人才都准备投靠汉中王刘备,可是当刘备接着称帝,并且还贬斥费诗,杀死雍茂,逼死刘巴之时,四面八方的人才却不再去投靠“汉帝”刘备了。曹操仅仅是受封魏王,辅佐曹操多年的荀彧尚且都如此激动,甚至最后自尽而死,假如曹操要称帝,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肯定是荀彧,在汉室影响力依旧强大的情况下,选择称帝是最愚蠢的选择。

根本没必要称帝

十三年春,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三国志

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就彻底废除了之前东汉实行的三权制衡的三公执政制度,恢复西汉丞相制度。目的在于一个人独立掌控东汉朝廷,曹操作为丞相,大权独揽。“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好,“挟天子以令诸侯”也罢,曹操地位已经相当于皇帝,这种情况下,曹操根本没有称帝的必要,皇帝只是一个虚名,作为实际上的君主曹操,自然称不称帝无所谓了。

为了汉臣的名声

这种自己不篡位留给后代篡位的事件历史上并不少,曹操没有篡位,但是他已经统一了天下大部分地区,整个大汉朝廷大多数文臣武将都成了曹操的党羽,军政大权都牢牢掌握在曹操手上,此时曹操要废帝自力,就是一句话的事情。但是他还是决定保留汉臣的名声,坚持不称帝。他已经为自己儿子铺平了道路,在他去世以后,他儿子曹丕再无顾忌,称帝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刘备孙权的威胁

刘备一直宣传说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贼,周瑜也说曹操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此时如果称帝,正中刘备、孙权的下怀。刘备、孙权对抗曹操说的最多的口号就是“兴复汉室”,如果曹操称帝,刘备、孙权更加师出有名了。当初袁术,兵多将广,实力远远强于曹操,看看袁术称帝以后发生了啥?连自己的哥哥袁绍都与袁术划清界限,起兵讨伐袁术,自己的部将孙坚也宣布与袁术划清界限。袁术称帝以后,众叛亲离。曹操如果在刘备和孙权还没有除去的情况下去称帝,袁术就是前车之鉴。

所以说,曹操即使还活着,也不会称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