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记载张辽八百人杀几十个人死了至少六百多,怎么被魏吹吹成名将?

不应该32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张辽的战绩到底是不是吹出来的?我们先从战术上简单看一下整个逍遥津之战的过程。


逍遥津之战,大体上分三个阶段。

一、张辽奇袭,吴军大乱。

曹操主力征汉中期间,孙权趁机聚集十万东吴军攻合肥。曹操来不及增援,便派人给张辽送了一封信,大致内容就是说,让合肥三守将团结一心,最好趁孙权的十万大军还没集结完毕之前,先突袭一把,打个胜仗,稳定住军心。

这时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出现了:张辽平时孤傲,性格颇似关羽,其平日与李典、乐进关系一般。但关键时刻,李典首先认同了张辽。要知道,李典叔叔是张辽杀的。李典在这一种时间点承认了张辽的指挥权,是李典风度的完美体现。如果没有这个细节,后面的仗根本没法打。


张辽、李典和解后,遂即与主将乐进达成了共识——李、乐二人守城,张辽半夜偷偷召集敢死队八百人,吃好喝好,当月亮处于中天时分出城,偷袭孙权大营。

到了凌晨,也就是人睡得最熟的时候,张辽带八百步兵,出现在吴军大营附近,然后打了吴军一个措手不及。(张辽原属并州丁原旧部,擅长带骑兵作战。但逍遥津之战,张辽的敢死队是以步兵为主)

从张辽带着八百步兵,竟然能偷袭到吴军大营门口而不被发现也能看出两个细节。

第一个是吴军的表现符合私兵制度,彼此间缺乏配合,而且配合极差的特点。

第二个是孙权主力没有集结成阵,没有统一口令,没有协防,宛如乌合之众。

这两个细节也很重要,因为如果吴军不是这种稀烂表现,张辽想偷摸进吴军大营,也是很困难的。


前面说那么多,只是实事求是的把当时的战场背景说清楚,并不是否认张辽的神勇。因为张辽真正的神勇,在于后面的表现。

张辽杀进吴军大营后,吴军就像一个羊圈里面进了一头老虎,瞬间炸了锅,毫无组织秩序可言。张辽见机,便一面大喊自己是张文远!一面指挥突击队杀向孙权中军营帐。在他突击的过程中,东吴猛将陈武被斩杀,另外两员将领宋谦、徐盛也被砍伤。

当时孙权处于蒙圈状态,见张辽不要命的冲到自己面前后,孙权及周围保护他的人不知该怎么办,于是便逃向一座较高的山冢,孙权的卫队持着长戟防止张辽冲上来。

张辽也看到了孙权,就在山脚下吼著,要孙权有种下来决一死战。孙权不傻,自然是不为所动,后来等局势稍稳一看,张辽军也不过数百人而已,孙权就下令其它在外的军队从后面把张辽这些敢死队围起来,围了数圈不让他们有机会逃跑。


从张辽杀进吴军大营后,能直奔孙权营帐就能看出,吴军不仅缺乏统一指挥,而且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还缺乏各自为战的能力。十万人失去指挥,立马开始放羊。

张辽后来见实在突不上去,陷入僵持,而威震敌胆的目的已经达到,便开始突围。结果居然让他硬是杀出了重围。并且,还是两次突围成功。

张辽先突出去了,看到吴军包围中还有自己人没出来,就又杀了回去,待救了手下后便又突了出去。等于是两次羞辱了吴军。

没死的曹军突出包围后,至此,战役的第一阶段落下帷幕。吴军在尚未集结完毕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吴军士气低落,而曹军则士气旺盛。



二,两军僵持,孙权退兵。

东吴的十万人集结完毕后,开始攻城,但由于之前被张辽偷袭了一把,有心理阴影,心理处于劣势。再加上之前的扬州刺史刘馥把合肥城修的是城高墙坚,吴军对此是一筹莫展。于是孙权萌生了退兵的心思。

三,曹军反击,孙权遇险。

孙权决定撤军后,吴军依次撤退。孙权在退军期间托大,自己带着了一千多人押后,而其余东吴军队则已经上船,踏上了归程。

这个时候,张辽、李典发现殿后的孙权,便派奇兵破坏了逍遥津桥,让孙权没法跑,同时也让已经撤退的吴军没法回援孙权,形成了局部以多打少的局面。

随后曹军将孙权包围,孙权的贴身卫队被打得溃不成军,唯一没有被击溃的是凌统亲兵三百人,最后这三百人也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了凌统一个人潜逃回去。



四,总结。

张辽在逍遥津威震东吴,有几个前提。一是李典的大度,乐进的配合,三人协力,解决了内部矛盾;二是东吴军队制度散乱,看似有十万大军,但实质只是由十几支私兵拼凑而成,本身不具备一支十万军队应该有的统一行动能力的混编部队。再加上孙权的战术素质太渣,连人数优势也发挥不出来;第三就是张辽的勇武和凶猛做派,他是天生的上将之才。

综合三点来看,张辽确实占了一点孙权“战五渣”的便宜。但战争是人类所有游戏中对精密度要求最高的一门艺术,而大范围的有效杀人是一门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的技能。张辽以不足孙权同志十分之一的兵力,两次制造局部人数优势,而且两次都是针对敌军指挥部的局部人数优势,导致吴军失去指挥而放羊。他的临阵判断和指挥并非是靠“魏吹”吹出来的,而是他真有本事。不能因为孙权的水平次,就说张辽的战绩是吹出来的。


Mer86


说起张辽张文远,我就想起了一段往事,那1996年的夏天,我在合肥。

工地上除了干活就是睡觉,每天重复很是枯燥,有两天没有料子,我们就休息了。李健说,我们身在合肥,合肥有包河公园,逍遥津,我们却都没有去过,不如趁着没活干我们一起去逍遥津玩玩。这个建议一经提出,立马大家都很赞成,李健和他外甥,我,还有陈胜就一起来到了逍遥津公园。

逍遥津不就是个公园吗,公园就是树多或者水多,我去过几个公园大致都是这样,所以我心里想着估计跟别的公园差不多。

进门有座桥,叫飞骑桥,据说是当年孙权驻扎逍遥津,有个张辽张文远带着八百勇士前来夜袭。孙权由于不知道对方来了多少人马,吓得骑马逃跑,差点就被张辽追上,要不是飞马越过这条小溪,命就没有了,后来有人建桥,桥名飞骑桥。

再往公园里进,就看到横刀立马的大将,我去,你猜我看到了谁?这不是吕良伟吗,张辽张文远的石像跟演员吕良伟撞脸了!

据说逍遥津这里埋着张辽的衣冠冢,是后来的人纪念张辽的。当年张辽率领八百勇士奇袭孙权三万大军,把孙权吓得屁滚尿流,败退百里以外!在三国演义里有一回就是:张辽大战逍遥津,说的就是这件事。


乙丙丁6


三国志张辽传这样记载:

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朝,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

首先,孙权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张辽、李典仅凭八百人,在孙权还未立足脚跟,冲杀至孙权的麾下!孙权是在甘宁、凌统拼死护卫下才得以保命。

再者,张辽被围数圈,左冲右突才突出重围。他的同僚还未脱险,大喊求救,张辽又冲进包围圈救出同僚。

第三,孙权围攻合肥十日不下,引兵退回,被张辽追击,差点又被张辽抓住。

就这三点,足够吹牛了。



超凡百说


孙权哈哈大笑说:

张辽那小子就是被曹魏吹捧出来的,我那时撤军,兵士死了几十个,斩杀了张辽的600多敢死队。来来来,到孙吴给你个参谋将军坐一坐了!这么拥护我,不提拔都不行!(老版《三国演义》中孙权剧照,该剧照更符合孙权的形象,《三国志》记载孙权的胡子是紫红色的)

张辽气的吐血,说:

可怜我那八百壮士,什么时候阵亡了600多?只杀了几十人?哥们,那是我自己杀了几十人,斩了两员将领!孙权那小子隐瞒了阵亡数据,我那八百人大都回来了!

可恨,当时不认识孙权,不然怎么会放走这小子!

诸葛亮偷偷笑了,暗道:

你们继续,我也就是静静地看着,我不说话,你们打。哥们你真有才,比我都厉害,曹魏和东吴估计又有一场血拼了,能加盟我们吗?

这笔墨官司估计是对《三国志》误读了吧!(张辽剧照)

逍遥津之战中的张辽记载辨析。

《三国志.吴主传第二.孙权传》、《三国志.张辽传》都记载了张辽率领800敢死队步兵,偷袭孙权的战场驻扎地,而且非常明确了张辽800勇士的结局和幸存人数。

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朝,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三国志.张辽传》)

张辽晚上招募了800敢死队员,都是大块吃牛肉,为了明天的大战。张辽就是要打破常规,别以为孙权有10万人马,他就要在只有7000兵马的前提下突袭孙权大营。

张辽猛攻的孙吴大将陈武的营寨,这里张辽亲自率军杀了几十人,斩了两员将领,一个是陈武,另外一个应该是陈武的副将,杀他们的人应该就是张辽本人。张辽在进攻之时孙权手下还有很多大将阻拦,其中有徐盛、宋谦,都被张辽击伤,败下阵来。

张辽的敢死队冲到了孙权侍卫部队跟前,两个人还说了话的:

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

张辽在阵前邀战孙权,孙权不敢动,给你单打独斗那不是傻瓜吗!于是指挥军队开始围困张辽的敢死队,立马包围了张辽好几层队伍。

张辽也不是傻瓜,急忙率领敢死队突围,自己带了几十个人突围了,但是留下了大部敢死队员在包围圈中,于是有人大喊:

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

张辽率军又杀了回去,把那些包围圈的敢死队员又救出了很多人,并没有死了600多!“余众”是多少啊,没有讲清楚啊。(张辽威震逍遥津邮票,这是根据《三国演义》制作的,并非真实历史)

逍遥津大战中张辽的成功之处。

第一,敢战。

张辽明知东吴大军远远超过自己的军队,但不怯战。亲自率领800勇士对东吴军队迎头痛击,斩杀大将陈武,差一点活捉孙权。当时,张辽是不认识孙权,不然张辽会倾尽全力攻击孙权的位置。《献帝春秋》记载:

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

孙权的胡子非常有特色,是紫色的,擅长骑射。张辽在追击孙权时并不认识他,逍遥津大战到了最后时刻才知道孙权的真实身份,张辽近距离见过两次,都不知道孙权的身份!

第二,能守。

东吴有10万人马,张辽、李典只有7000人马,加上合肥城中百姓也不会过万。张辽、李典早就加固了城墙和防御体系,以逸待劳。

孙权的10万大军进攻没有多少效果,只好撤军了。

第三,敢追。

说起来,孙权最后撤退也彰显了孙权的英雄气概,10万大军,孙权殿后,众位将领不得不服气。

张辽和李典分工合作,在东吴大军撤退时,在收尾阶段将吴军的桥梁烧断,截断孙权尾军的退路,然后全力进攻东吴的后卫部队,张辽也没料到是孙权殿后啊!

这引的东吴各路人马纷纷来援助,将军凌统死战不退,孙权得以顺利脱险。(救援孙权的凌统剧照)

逍遥津大战的真实情况是孙权亲自率军攻击合肥未果,损兵折将,并没有伤筋动骨。最鼓舞军心的是张辽居然两次威胁到孙权的性命,因此曹魏一直鼓吹张辽800破10万,以鼓舞士气,其实也有些自吹自擂了!


穿越再现彼岸


关于题主的问题,有必要强调下,张辽的“名将”之名可不是当代“魏吹”吹出来的,而是为历代所推崇,且为正史所记载,被推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三国志》作者陈寿将张辽(前将军)与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车骑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合并一传,并在叙述诸将生平事迹后评曰:

“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对于在治学方面极为严谨的陈寿而言,能够在良将如云的曹营中,将张辽放在“五子良将”或者说“魏五子”之列,可见陈寿对张辽的认可,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同时期的三国前期两位主要领导人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曹操的说法是:

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

孙权的说法是比较简约的一句话,但是“简约而不简单”:

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我们先通过张辽的生平事迹来看看其本人是否值得如此高的评价,再了解下题主所提的问题是否成立。

张辽生平事迹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曹魏时期著名将领。

初为汉朝廷官吏,担任雁门郡吏,而后跟随过丁原、何进、董卓、吕布,恪尽职守但经历坎坷。直到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吕布战败,张辽归顺曹操,曹操将张辽拜为中郎将,并赐爵关内侯后,逐渐开始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派颜良袭击白马,曹操命张辽与关羽为前锋去救援白马,击破袁军 。数有战功,迁裨将军。

  • 建安六年(201年),洞察敌情而劝降昌豨,东海郡在此后保持了长达5年的和平。

  • 建安七年(202年)至建安十二年(206年),攻袁氏而转战河北,收复东莱诸县后,命张辽为荡寇将军。并于同年张辽率军攻打荆州,平定江夏诸县;

  • 建安十二年(207年),在白狼山之战率领先锋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其疾如风,虏众大崩,胡、汉降者二十馀万)。

  •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部分人员谋反,张辽审时度势、以静制动、杀一儆百,平定军中谋反。这一系列操作,被《通典》评价为:“张辽审计,立擒贼首,亦同料敌之义”。

  • 建安十四年(209年),庐郡豪强叛乱,张辽勇闯天柱山击灭陈兰、梅成,终于斩下陈兰、梅成首级,尽虏其众。

  • 而后,张辽长期镇守合淝(即今安徽省合肥市),为曹操守住了这一军事重镇。

  • 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再次向曹魏称臣。张辽奉命还屯雍丘,却在此得病。孙权却再次攻打曹魏,张辽抱病领兵,大破吴将吕范等人后病逝,一代名将就此陨落。亦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张辽的生平事迹看,完全值得“名将”这一头衔,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张辽去世的消息传到曹丕耳朵里时,曹丕为之痛哭流涕,谥曰刚侯,其子张虎嗣任其爵。曹家两代君王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一等一的英雄,他们之间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

第二次“合淝之战”

而对于题主的问题‘《三国志》记载张辽八百人杀几十个人死了至少六百多,怎么被魏吹吹成名将?’,讲述的应该是第二次“合淝之战”:

据《三国志·卷十七·张辽传》记载: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再次南征孙权不成,在还军时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明年(215年),曹操西征张鲁,让护军薛悌递函与张辽,署函边曰“贼至乃发”(贼到时才打开)。

而此时的孙刘两家,本因荆州之争剑拔弩张,却正好因为曹操的西征,刘备与孙权选择和好,平分荆州。孙权便有精力与抽调更多的兵力去思考北部边界的事情,孙权认为,曹操此时远在汉中,必不能快速回军驰援合淝。此时若聚全力于合淝一役,则有极大机会。于是,孙权在同年,亲率十万大军攻打合淝。

大军压制,张辽打开薛悌递来的曹操“函件”,内容是:

“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曹操的意思非常明确,即此时大军在西征张鲁,若危难发生,必不能及时驰援。因在敌军阵势正式形成之前,率奇兵进行主动攻击,打乱对手阵脚、挫败敌人锐气、安抚己方军心,如此,则可顺利守城。

但是,诸将在当时并不理解曹操的意图,迟疑之时,张辽完全理解了。当机立断,与李典连夜招募勇士八百人,天亮时即发动攻击。张辽身先士卒、披甲持戟,斩杀孙权两员大将,并杀死数十人。孙权军队猝不及防,在力战不及情况下几乎开始溃退。后因潘璋驰马追上,斩杀几员逃兵后才稳住东吴军心。

孙权大惊失色,登顶自守,不理会张辽的呼战,见张辽兵力甚少,便下令手下士兵将张辽军队团团围住。张辽力战突围,而又因手下士兵仍滞留包围圈内再度进入包围圈力战,直至晌午而突围成功。此役,孙权方伤亡不过百人,张辽的起兵死伤近六百人。

然而,此战使得吴军士气全无,而曹军方面确实军心安定。最终,曹军方面以区区八千人兵力,抵挡了孙吴十万兵力的进攻,守住了军事重镇合淝。

且在孙权合围合淝,久攻不下欲撤军时,张辽趁机率军追击,反包围住了孙权,差点还把孙权活捉了。幸得甘宁、凌统、吕蒙、蒋钦等将力战,才使孙权成功突围。成功逃生后,孙权也在津渚上痛哭流涕。

看完第二次“合淝之战”的整个过程,就完整清晰地看出张辽的作用了,也能够明白为什么《三国志》记载的“合淝之战”,张辽率奇兵八百人,只斩杀了几十个人,而自己死了进六百人,却会被后世确认为“名将”的原因了。因为意义太为重大了,用清人赵翼在《皇朝经世文统编·经武部》载《古来用兵兵多者败》的话来总结,即是:

其以少击众,战功最著者,如合肥之战,张辽李典以步卒八百,破孙权兵十万。

合淝是曹魏在江淮一带的重要战略重镇,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向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下图红色圆圈处为合淝的位置)。

因而,同样为《三国志》做注的清初文化批评家毛宗岗也发出了:“张辽之守合淝,其真大将之才乎!”这样的感慨。他在《汇评三国志演义》中同时提出了一个“张辽是大将之才”的三点原因:

一、既胜而能惧,是其慎也;
二、闻变而不乱,是其定也;
三、乘机以诱敌,是其谋也

因而,对题主的问题,我对回答的内容再做一个总结,即张辽之勇猛出色、忠义之士、智勇双全,是其出色战绩的结果,并非后世吹出来的。


三国史话曾得不错


此题有断章取义之误:《三国志》记载张辽在合肥之战中“杀数十人,斩二将”乃是与孙权的第一次交手。接下来又记载了两军的第二次交锋:“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要破,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此次战斗无疑以魏军大胜而告结束。杀敌多少?没有确切的数字,但从差一点活捉孙权(几复获权)的情形来推测,杀敌数千是完全可能的!此外,张辽的“名将”并不是吹出来的,除了合肥之役以少胜多外,张辽还曾与夏侯渊围昌狶于东海,讨袁谭、袁尚于黎阳,击荆州、定江夏,斩单于蹋顿于柳城,可谓是战功赫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魏黄初二年,孙权为吴王,魏文帝令张辽带病前往讨伐,孙权得知后心有余悸,对手下诸将说:“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由此亦可看出之前合肥之战孙权是吃了大亏的!


宰相门前走狗


【据实回答每一个问题】

张辽以800死士,偷袭孙权10万大军驻守的营地,此举,是为了贯彻曹操退敌的计策,为了挫败孙权军队的锐气。曹操的计策是非常高明的,但是,退一步说,如果没有类似张辽这样的将领,去执行计策,也是无法打退孙权的军队。

800死士偷袭10万大军驻守的营地,这样的行为,没有胆量和豪气的人,是无法去做到的。这样的人,难道不能算是名将?

01.张辽率800死士,偷袭孙权10万大军驻守的营地,是咋回事?

曹操要往西进军,去攻打张鲁,留下张辽、乐进和李典等人以及7000余将士驻守合肥。而听闻曹操去攻打张鲁的孙权,觉得这是一个进攻合肥的好机会,就亲自率领10万大军,将合肥团团围困。

孙权进攻合肥的举动,早就被曹操提前预料到了。在曹操进攻张鲁之前,就留信给驻守合肥的守将们。信中说道:“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张辽看完后,知道曹操的用意。

于是,连夜挑选800位死士,张辽亲自率领,在快天明的时候,对孙权的大营,发动偷袭。孙权大军惊慌不已,仓促应战。最终,这一战张辽仅率领数十人逃出。

但是,这一战的效果却是达到了。据《三国志》记载“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

接着,孙权连续攻打合肥十几日,都没有打下来,就撤军了。

02.如何看待张辽的这一次搏命偷袭?

单就执行力和胆量来看,张辽不愧为一代名将。

这一次的合肥之战,是张辽三人等7000守军,和孙权10万大军之间的城池攻防战。在这种敌我数量悬殊的战斗中,最关键的,就是攻守双方军队的士气问题。

而张辽的这一次搏命偷袭,以及后续孙权方攻城受挫,都造成了两个重大影响。既提升了防守方的士气,又很好地打击了攻城方的士气。此消彼长,使得张辽等人,能够坚持到曹操援军的到来。

而曹魏方鼓吹张辽的这一次偷袭,也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守城将士的士气。

在整个战略大局来看,张辽的这次搏命偷袭,是非常值得让人敬佩的。没有一定的胆量和执行力,是无法做到这点的。

因此,张辽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名将,并非刻意鼓吹,名不副实。


参考文献:《三国志·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老爹有话说


历史上是有的,只不过小说夸大而已。简单的说就是分割强袭十万大军,确实是很庞大的数字,但有弱点,就是无法掌握。所以十万大军其实可以理解为数百人的集合体,总共十万。张辽的战术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攻击一点。想想,逍遥津之战,张辽以八百人突袭吴军,首先就先发制人,大哥措手不及,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由此魏军士气便大大提升。而如果一战中有数百人在瞬间被对手灭杀,那么吴军士气便会动摇,因为十万大军不可能一起上,都是分成数个千人队分批攻略,而士兵是个体,个体是会害怕的,因为将领只不过认为死了几个兵,但兵认为死的是自己。之后张辽像蚂蚁啃象一样蚕食吴军兵力,这对士气来说是极大折磨,另外张辽的勇冠三军与连战连捷对魏军的士气是极大提升,几只虎狼与一群不想大家的绵羊虽然没有数量优势,但还是会像割草一样。最后,当吴军中最强的铃之甘宁被张辽打退,对于吴国士兵来说,张辽就是不可能战胜的怪物,于是士气崩盘,全线溃退。战斗结束。另外张辽只是击退,又不是全歼,只要把吴军士气打没就是胜利,战争打得是士气,尤其是冷兵器时代,士气没了,即使十万大军,也不过是群拿刀的羊。 ------------- 如果我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一下。或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关注我,给我发私信


树先生的鞋子


按照《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的记载,张辽确实当得起名将的称号。张辽没投降曹操之前,先后跟随了丁原、何进、董卓和吕布等,要是用批评的视角看,说张辽跟来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加上曹操,是“五姓家奴”。这倒真是冤枉张辽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除了曹操对张辽委以重任之外,前面四人,也就是何进稍微重用了一下张辽。士为知己者死,既然老板以普通工人待张辽,张辽又何须以国士报之耶?

由于曹魏政权前期都是在北方征战,常常是征服之后又重新叛乱,张辽的很多战绩都是在平乱上。比如某事某地又打了某某山贼,某事某地又平定叛乱等等。这些平乱战斗,相对而言,比打袁绍刘备孙权这些诸侯要好打一些,当然其中也有刺头,比如昌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山贼大多没有什么政治远见,也无意争夺天下,只要争取到足够的利益,他们是愿意归顺的。

最为历史迷称道的战绩,就是斩杀蹋顿和逍遥津一战,这是明确载入史册的。这两场战斗都突出了张辽作战勇猛和胆识过人。

曹操进攻袁尚时,和游牧民族的大单于蹋顿不期而遇。这时张辽主动请战,发起突然袭击,一战斩杀蹋顿。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战将的战绩大多是内战,张辽却在为数不多的外战中取得辉煌战果。

而逍遥津一战,更是张辽的封神之作。毕竟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还不成气候,战胜孙刘才更有含金量,更别提是孙权亲自上阵了。战斗过程是这样的:孙权来攻打张辽、乐进、李典三将驻守的合肥,曹操走之前,怕三人闹矛盾,就对三人作出分工,张辽李典出战,乐进留守。张辽挑选了八百精兵,亲自带领杀入孙权阵中,吓得孙权躲到高坡上,不敢应战。孙权看到张辽人少,指挥部队包围张辽。张辽带数十人杀出重围,发现还有士兵被包围,又回到杀入重围,救出众将士。这就是传说中“八百破十万”的出处。虽说没有做到用八百人打败十万,但带领八百人杀入十万大军中,又全身而退,已经足够名将的称号了。

这还没完。孙权强攻合肥不下,只好退兵。你说退兵就老老实实退兵吧,孙权偏不,他还得玩点花样。大军徐徐撤退,孙权亲自断后。结果,前军是高高兴兴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了,断后的孙权却被果断出击的张辽包围了。经过周泰凌统等人的死战,折损兵马不少,孙权才狼狈地从张辽手下逃生。

这一仗,把孙权吓得不轻,以后听到生病的张辽都害怕,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

后人常常把张辽这两场战斗合在一起,说是“八百破十万”,这当然未免夸大其词。第一次战斗,张辽用了八百壮士没错,不过只能说是全身而退,并没有打败孙权。第二次战斗,张辽打败的是孙权的断后部队,当然孙权此时身边不可能有十万人马,张辽也绝对不止八百人,要不然,就是八百人包围了十万人,这比用八百人打败十万更夸张。陈寿并没有说到张辽又撒豆成兵的本事,所以不成立啊。按照当时的情况,张辽能用的人马大约数千人,能形成局部优势包围孙权的断后部队,据此推断,孙权身边最多不过二千人。

逍遥津前后两场战斗,除了暴露出孙权实战经验欠缺的问题之外,张辽胆识过人、敢于出击才是获胜的关键,称之为名将毫不过分。

值得一提的是,陈寿写三国志,经常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张辽传中把逍遥津战斗说的很精彩,到孙权传里面就绝口不提,还说孙权敢用戟射虎、草船借箭等等英雄机智的事迹,你很难把这个英勇机智的孙权跟张辽传里面那个畏敌如虎的孙权联系在一起。另外,斩杀蹋顿单于,诸曹夏侯传传里面说是曹纯部下的功劳,到张辽传里面就是张辽斩杀的了。可怜的蹋顿单于被袁尚兄弟拖累,竟然死了两次!另外,张辽带领部下突围就回去救剩下部下的事迹,在诸曹夏侯传里面也有提到,曹仁得到的荣誉是“将军真天人也”。凡此种种,都有溢美之嫌。

综合而言,即使史书有言过其实,张辽也当得起名将的称号。张辽的战绩多为战斗级别,其本人也是一员难得的将兵之将的虎将,跟曹仁、夏侯渊、曹纯等将将之将统帅级名将尚有一定差距。故而,对于张辽,不宜贬低,也不宜过度拔高。


漁樵戏春秋


啊?你说的这杀了几十个人,那是张辽的战绩。张辽一个人就杀了几十个士兵,再加两个将官,那其他的人是不是在和空气打仗啊?

借用楚云飞的一句话就是就算是几百头猪拱都能拱死一两个人,这合着这几百头猪连一个人都没拱死?

又是相同的问题,这种情况,纯粹就是没看完历史书,然后随意得出了一个结论,自己还当是很高明!合着你和浙江那小女孩儿一样,人家才上小学啊,拜托!大家也只是陪他玩玩。

算了,懒得去说了,言归正传。我们说到张辽这手底下的几百士兵。(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他们为什么要突击去攻打孙权的大营呢?要知道这可是有去无回!其实说到底就和当时曹魏糜烂的前方战局有很大的关系。

在孙权率领军队进攻合肥之前,曹操刚刚经历了赤壁之战,在这之后周瑜率领军队进入荆州地区作战,此时曹操军队在哪?在南荆州防范的周瑜进一步扩大战果,此时合肥方面只剩下来几千人,而孙权却有数万,或者说的实在一点儿10万大军。就这种情况之下,张辽必须要在敌人刚刚来之前,给敌人以零头重击。

这倒也不是张辽自己脱打他只是告诉孙权一个信息,别看我这兵少,但是真的要你命,我也可以做到。说白了这就是打敌人于懵逼状态,而此时曹操也没有什么办法去增援合肥,曹操临走之前给张辽一个锦囊,实际上就是告诉他,如果孙权过来了,你就待在城里面守着就行了,等着我过来增援,可这个增援时间究竟有多长时间,谁心里都没有数,曹操这个时候面对周瑜的进攻也只能在南京周待着,不可能说短时间内增员合肥,所以合肥只能够靠自己。

不得不说的,就是张辽他的临场应变能力,他明白打城市攻坚战这几百金瑞如果窝在城里面,那就是窝在城里面,那是活靶子,与其这样还不如发挥他们的野战能力,将它们的功能发挥到最大。

孙权这一辈子在合肥方向上无寸功可建,你以为这是谁给他打下的心理阴影,还吹张辽呢?也就嘴炮了,不过说起来这能力和孙权的能力倒也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