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垮的東晉帝國,用不完的東晉軍隊,祕訣竟是土斷制度?

文/曲墨封

中國古代史上有幾次規模較大的南北分裂。第一次是三國、晉吳時期,第二次是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第三次是隋末短暫的蕭梁、林楚與唐朝對峙,第四次是五代與南方諸小國的對峙,第五次是南宋與金、元對峙,第六次是南明與清朝的短暫對峙。

打不垮的東晉帝國,用不完的東晉軍隊,秘訣竟是土斷制度?

這些南北對峙中,絕大部分時期是北強南弱。唯獨東晉王朝是個特例,其武力值相當高。高在什麼地方呢?

1.要打便打,從不講和,絕逼傲嬌。

2.一言不合就北伐,不怕輸,而且經常贏。

3.什麼人都敢北伐,從武將到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

4.以弱擊強,兵力幾乎從不枯竭。尤其是這個特點,最令北朝抓狂。

那麼東晉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我們先看看東晉的狀況。

一、王導發明的“土斷”制度

東晉肇基時沒有蜀地,人口不足700萬,而北方人口往往在3000萬左右。而東晉內部,又有荊揚之爭,皇權權臣之爭,士族門閥衝突,僑姓和土著士族矛盾,山越之亂等等一系列問題,很不穩定。這樣的一個王朝,不僅沒有覆滅於北方的兵鋒,還能在缺乏騎兵的情況下屢挫強胡,多次北伐深入中原、關中甚至河北,取得可觀戰果。

我們都知道,戰爭的前提是國力。相同的兵力,如果以更充足的資源來武裝,就能擁有更精的裝備,更好的訓練,戰鬥力也將大大提升。雖然東晉是由士族門閥掌權的王朝,但令人驚異地是,東晉王朝在打擊豪強、擴大稅基、保護農民利益方面比北方的胡族往往做得好得多,五胡政權則反而大多是豪強地主利益的保護者。

打不垮的東晉帝國,用不完的東晉軍隊,秘訣竟是土斷制度?

研究東晉的歷史,就不能跳過一個詞——“土斷”。所謂土斷,就是居民按實際居住地編定戶籍,以此明考課、定稅收,避免世家大族隱瞞人口。

琅琊王氏的領導人王導素有“網漏吞舟”之稱,被認為是一味和稀泥,縱容勢豪兼併作奸。然而如果準確地描述的話,王導的政策應當是“不存小察,弘以大綱”。

《陳書》卷一《高祖紀》上說到“成帝咸和中土斷”,把從北方潁川來的陳康(陳霸先的祖先),土斷為吳興長城人。這是東晉第一次土斷。當時的宰輔是王導,可知王導是土斷的發明者。

東晉的土斷制度,“實編戶,王公已下皆正土斷白籍”,雖然並不大規模剝奪大族的部曲為自耕農,但部曲必須全部納入繳稅的編戶。而王公、官僚也都接受土斷,雖然免役卻要承擔繳稅義務,在西晉時,各級官吏是可以免稅的,還可以蔭庇親屬,經過王導的改革不行了,這就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與土斷的同時,王導又實行了度田收租制,“畝三升”(咸和五年)。田越多,交的稅也越多,田越少,交的稅也越少。換句話說佔有大量土地的世族,要負擔較多的國稅,佔有少量土地的農民,負擔的國稅則相應減輕。

在小節上,王導採取調和各方矛盾的做法,但大的制度毫不含糊。

經過土斷,東晉王朝人民負擔平均,農民賦稅較輕,能夠更好地恢復和擴大生產。

二、東晉皇帝也喜歡上了“土斷”

不過,當時的戶籍分為黃籍和白籍,白籍就是由北方流亡而來的流民,他們是不需要納稅的。雖然東晉王朝經過一次次土斷將白籍整合到黃籍當中,但也保留了很一部分白籍,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白籍是重要的兵源,他們從北方流亡而來,歷經磨難,同時仇恨北方的胡人政權,往往富於戰鬥力。

免除這些僑民的納稅義務,能夠使他們更好地進行軍事訓練。所以,東晉王朝的軍隊戰鬥力一直可觀。

王導去世之後,鹹康七年(341年)又進行了一次土斷。

打不垮的東晉帝國,用不完的東晉軍隊,秘訣竟是土斷制度?

這次土斷是由晉成帝主導的,當時晉成帝剛剛削弱了執政的潁川庾氏勢力,得以振興皇權。

王導雖然是有遠見的大政治家,但畢竟作為琅琊王氏的一員不可能毫無私心,加上東晉初期政局不穩定導致的寬疏,執政上終是有“網漏吞舟”之弊。鹹康年間土斷在咸和土斷後14年,著重的是“實編戶”三字。這實際是對咸和二年土斷的一次核實和補正。

三、桓溫與謝安的“土斷”

此後,權臣桓溫、謝安又相繼進行土斷,來繼承王導“鎮之以靜”的政策。顯然,“鎮之以靜”是發揚莊園經濟提高產率、對抗自然災害優勢的同時,保障政府能夠從莊園經濟和自耕農經濟中獲得充足的財政收入,令世家大族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人民百姓的利益得到一個平衡。

這是在北方胡族政權巨大壓力下形成的特殊危機體制,也使得東晉王朝在稅收體系和動員體系上往往優於北方胡族政權。

公元364到373年,桓溫進行了庚戌土斷。此前他管理荊州時就已經裁抑強豪,在增加桓氏對荊州影響力的同時,提升底層人民利益以博取民心。作為有強力手腕的政治家,桓溫也擁有豐富的土斷經驗。

庚戌土斷大量裁併僑置郡縣,將白籍轉化為黃籍。這是因為之前的僑人由於逐漸安定下來,財富積累之後,不再有作為優質兵源的旺盛鬥志,反而隨著人口的增加,圈佔大量土地,隱藏人口,不納賦稅,對於南方人很不公平。

因此桓溫大量裁撤僑置郡縣,而以新渡江的僑民作為兵源,既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又增加了稅源,且得到廣大南方人的擁護。

打不垮的東晉帝國,用不完的東晉軍隊,秘訣竟是土斷制度?

後來謝安當政,北方崛起了強大的前秦帝國,情況極為複雜危險。謝安推出了口稅法,“王公以下口稅米三斛,蠲在役之身”。

這是把勞役和納稅分開來,而服兵役者也可以免稅。這是因為北方軍事壓力增大導致僑民提供的兵源不足,南方土著中也大量徵兵,因此特別強調服兵役者免稅。

改以畝計稅為口稅,則是因為按土地收稅執行時間太長,多有隱匿。突然改為依人口收稅,王公士族都不得免稅,豪強來不及隱藏人口,就能憑藉這一改變獲得較多的賦稅資源。經過謝安的口稅法改革,東晉王朝上下齊心,國力充足,取得了淝水之戰和北伐中原的勝利,民生上也有“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的良好局面。

四、宋武帝劉裕北伐靠得也是“土斷”

東晉王朝最後一次土斷是時任太尉的劉裕進行的義熙土斷。

劉裕因桓溫庚戌土斷過時已久,逐漸失去作用,國內人民和實際戶口很不一致,給國家兵役來源及租賦收入造成混亂,因而請求再次實行土斷。劉裕以嚴厲的手腕,進行了相對徹底的土斷,會稽(今浙江紹興)四姓中的餘姚士族虞亮抗命,藏匿亡命千餘人,被處以死刑,於是豪強肅然,遠近知禁。

義熙土斷的成功,提高了劉裕的聲望,令其收穫民心,更是極大強化了國力,為劉裕北伐中原成功,代晉立宋打下了極好的基礎。

打不垮的東晉帝國,用不完的東晉軍隊,秘訣竟是土斷制度?

東晉一朝,雖然皇權往往不振,由門閥、權臣掌控,最後也被權臣劉裕篡奪。然而執政的權臣往往能厲行土斷,打擊豪強,使得國家強盛,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

而北方胡族政權為了穩固其統治,減少民族壓迫帶來的反抗,往往縱容豪強大族和地方鄉賢兼併土地、隱匿人口,來換取他們的支持。舉慕容鮮卑建立的前燕王朝為例子,號稱“古之遺愛”的慕容恪,也無非是保護了豪強地主的利益,“太宰政尚寬和,百姓多有隱附”。因此桓溫僅帶五萬人北伐,就嚇得前燕王朝差點遷都(在抵抗桓溫時前燕王朝只動員出7萬軍隊,全然不似華北霸主的國力),苻堅、王猛的大軍一至,人口千萬,號稱擁兵40萬的前燕政權土崩瓦解。

顯然,東晉王朝的武力,在於厲行土斷,不縱容隱附。而後來南宋的疲弱,則在於“不抑兼併,田制不立”。

軍事問題往往根源還是經濟問題,這值得我們去深思。

萬繩楠《論黃白籍、土斷及其有關問題》

萬繩楠《東晉的鎮之以靜政策和淝水之戰的勝利》

房玄齡《晉書》

司馬光《資治通鑑》

沈約《宋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