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明朝沒有亡國,到1840年能幹得過列強嗎?會割地嗎?可能割什麼地方?

明月清風閣


明朝要是真有那麼厲害,自己也就不會被滿清撿漏了。別說等到1840年了,就是兩百多年前的明末時期,明朝的實際領土,就只剩下長城內的漢地十八省而已了,還談什麼不割地呢?

公元1642年,明朝在松錦之戰中輸得一敗塗地,關外僅存的最後一支勁旅被滿清八旗徹底打沒了,主帥洪承疇更是兵敗投降了滿清。至此,明朝在關外僅存的城池基本上都悉數陷落,就僅剩寧遠一座孤城了。

事實上,明朝末年並不像部分網友認為的那般鐵骨錚錚。當時,官僚腐敗、體制僵化的明朝不僅在對外軍事上敵不過新崛起的滿清,在內政上也在快速走向敗亡。

的確,在清朝後期,落後迂腐的清政府在列強的堅船利炮打擊下,不斷喪權辱國,割地賠款,還簽下了眾多不平等條約,掀開了中華民族恥辱的近代史。但要說到“割地”,我想明朝比起清朝來,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大家別忘了,清朝在全盛時期領土面積約為1316萬平方公里,即便到了清朝末年,其疆域還保有1135萬平方公里,僅縮水了14%。而反觀明朝,其在全盛時期領土面積一度達到近1000萬平方公里,然而到明朝末年就只剩下約380萬平方公里,縮水了將近3倍之巨。

雖然,明朝的丟地沒有像清朝那樣,是通過籤處不平等條約的形式割讓的,但其丟地的性質與清末割地並沒有多大區別。明朝君臣也只是嘴皮上硬朗而已,但在實際行動上,卻是相當的老實。因此,在割地這方面,明朝和清朝其實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關係。只不過由於清朝每次割地都得簽下恥辱的不平等條約,自然就給後世留下更為直觀的恥辱感罷了。

再說,清朝敗給列強,某種程度上也是雖敗猶榮。畢竟,近代以來,西方文明已經徹底超越中國文明,站到了人類文明之顛。當時的西方列強都相繼完成了工業化,不論是軍事力量還是社會生產力都遠勝尚處於落後的農業社會的清朝。所以,清朝打不過列強那也是正常的。

可明朝呢,那就有些不應該了。因為,當時明朝的文明水平顯然是要遠勝於清朝的。可結果卻是明朝在內憂外患中耗盡了自己的國運,最後還被比自己落後野蠻的滿清撿漏,奪取了天下。試問,連比自己野蠻落後的滿清都幹不過,要是到了1840年面對更為強大的西方列強,我可不認為明軍能有比清軍更好的戰績。

至於,部分網友經常掛在嘴邊的“明朝重視火器,清朝輕視火器”這個梗,其實是沒多少歷史依據的。實際上,明朝雖然是在某種程度上及時跟上了世界火器的發展,但由於自身體制的不斷僵化,其火器發展到了明末已經開始不斷與西方拉開差距,甚至還比滿清的火器水平還要差。

其實,清朝並非真的輕視火器的發展。其在建立初期,皇太極就在吸收投降明軍火炮部隊的基礎上,建立起一支壓倒明朝火炮部隊的重炮部隊。而且,火器在清朝前期,也是有取得一定的發展的。

到了雍正時期,清軍已基本上普及了鳥槍。同時部分部隊還換裝了升級版的重型鳥槍,而火器裝備比例,也逐漸達到一半。雖然清軍的火器水平是與西方差距甚遠了,但這火器裝備率和裝備量,可是比明朝要進步了不少.......



這些歷史要讀



明朝亡於1644年,國祚276年。

如果明朝沒有亡國,一直到1840年與西方列強戰起來的話,那麼明朝最起碼延續了差不多200年,也就是說明朝享國近500年了!

再看看中國歷史,自秦朝以後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就沒有過300年的。也就是兩漢加起來過了四百年,而且還是西漢和東漢加起來的,單一來說唐朝的289年已經是極限。

如果明朝能打破王朝根本過不了300年的魔咒,那麼又何愁對付不了西方列強?

至於割地,當然不需要了。

當然話又說回來來了,這個假設很不現實,因為王朝不過三百年,是真的過不了的,明朝能過了這個三百年,就是上天都可以了。

而且參考明末與荷蘭的料羅灣海戰,已經是王朝末世的明朝與蒸蒸日上的荷蘭大戰,規模不次於第一次鴉片戰爭,只不過明朝勝了,所以這場戰爭存在感很小,如果如同清朝那般輸了,那麼存在感肯定高了,只能說明朝有水平,將事情控制在一定範圍了,阻止了西方列強侵略的步伐。

如果明朝真的延續到了1840年,那麼肯定不會輸,即使輸,也會利用自己本土作戰的優勢戰下去,不至於像清朝那般割地賠款的。


宋安之


明朝如果不滅亡,到1840年,或成為“列強”,肯定不會割地!答案很清晰。

只要明朝不滅亡,必然,與列強抗爭到底!根本不會割地,絕不會!

而清朝在1840年之所以幹不過列強,在於它入關後,四面楚歌,險象環生。始終處於四種局面中,即:困局、危局、敗局和殘局中,最後敗給列強,墜入“死局”。

所以,至始至終,他們幾代帝王之術,缺少了一樣極其重要東西,即“死局”破解之法!

危局+困局+敗局+殘局,如何化解?


入關後,清朝中前期,清政府被迫忙於平息各種叛亂、起義;如大小和卓戰爭,大小金川戰爭,陝甘回亂,吳三桂“三藩事變”,戰火不斷,尤其是噶爾丹發起的準格爾與清帝國的戰爭,曠日持久,不斷消耗著有限的資源。而戰爭帶來的消耗成了填不滿的大窟窿,對清帝國有限的生產資源消耗極大,以致於國家一貧如洗。

一部清帝國曆史就是一部綿延不絕的戰爭歷史。

而歷時14年之久,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戰爭,規模好大,差點把清帝國直接幹趴下。

再加上,白蓮教起義、天理教起義,天地會等貫穿始終,有清一朝,各民族的反清戰爭“反清復明”運動,風起雲湧,前赴後繼;這對清帝國形成了致命打擊。

所以,我說為什麼這麼龐大的一個帝國,到了晚期,已經虛弱到變成一頭“瘦死的駱頭”,各種資源在戰爭歷史中,被消耗殆盡。憑藉虛弱不堪的軀體,看似強大,卻是“外強中乾”,當面對列強的時候,一根稻草都可以把它壓倒。

分析箇中原因,有人把清帝國的衰弱,甩鍋給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認為是儒家不行,封建制度不行,導致清帝國腐敗無能。

但事實遠非如此。

下棋,最怕的局面是殘局,因為不好收拾。到晚清時期,清帝國面臨的殘局,其實是一種宿命。亦即是,以落後的部落部族文化為特徵的森林遊獵文化,入關後,根本適應不了中原王朝的發展環境。

最突出的就是,奴性意識被當成寶貝疙瘩藏著掖著,捨不得丟掉。

這種極其落後的制度,在入關後本該放棄,但卻被努爾哈赤的繼任者皇太極,多爾袞等人發揚光大了。

這種制度裡,最最落後的“奴性文化制度”被全面推廣,像瘟疫一樣蔓延,其結果就是國人的抵抗力被削弱了,整個身體,變成了一個軀殼而存在。著名學者,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周思源教授痛心疾首地指出,他們把人性中最落後最愚昧的一面,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

奈何?仰天長嘆!因為,沒有精神信仰的奴性國度裡,在鴉片戰爭裡,還要經受到鴉片的一次次摧殘。

不堪重負的人們,沒有信仰,不知為誰而戰的人們,哪裡還能去抗爭?

說得不好聽的,英法聯軍攻打北京之時,慈禧下聖旨讓曾國藩勤王,一代大儒曾國藩心裡一樣沒有國家興亡的概念,他唯一想的就是儘快滅掉太平天國。於是,各種藉口拖延搪塞,總之不出兵!

這是一種普遍的病態的國民和臣民心理。從上到下,整個國家都生病了!要拯救它的只有太平天國戰爭和辛亥革命,他們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兩部曲。反列強更堅決,所以,他們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危局。

但是,清帝國已經無能為力。所以,有人甩鍋說,清朝的衰弱是“源自於元朝的倒退,明朝的衰落,”單靠自身的掙扎,身處漩渦,捱打是必然的。

看似有道理。但這是完全的“外因”,純粹是帶節奏,找背鍋俠“為失敗找藉口”。反而說明這些人對清朝的失敗沒有一點擔當精神。

話題再說回來,清帝國不行,誰行?

既然假設明朝沒有亡國,那麼,它的存在就必須有存在的理由。

它必須成功解決了明朝不會滅亡的三大問題:流民問題,起義問題,關外的滿洲問題。

它再也不用擔心有人反明三百年,這個問題一直困擾清朝,直到滅亡。

清帝國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的蒙古問題,卻沒有真正解決“中原問題”,不然,防漢制漢,何以貫穿始終?以致於無法全心投入地去面對西方文明的毀滅打擊?

小結:清帝國因為陷入循環往復的各種“不利”局面中,循環往復,險象環生,無法克服,最終不能破局,失敗在所難免。

所以,進入1840年的“明朝”能夠不能夠打敗列強,它必須有著清帝國並不具備的優勢。

我們稱之為“晚清時代”的“明帝國”。機會來了!

那麼,晚清時代的“明帝國”,如何謀局、對局並解局、破局呢?


一言以蔽之,這個明朝可以更清更明,專注破局!

第一,沒有了邊疆部落部族文化的干擾,經濟軍事等大環境進入清明時期。

第二,沒有文字獄的壓制,思想開放,文化空前繁榮。

第三,當西方文明用堅船利炮打開國門後,“明治維新式”的變革維新,發生概率90%,這必然會給中國帶來新的機遇,有機會躋身世界列強行列。

第四,君主立憲制與資本主義思想都有更多機會在中國提前生根發芽,成為晚明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在上述基礎上,發展到1840年,“晚明”會出現一個大放異彩的現象:

有著鮮明的東方民族特色的封建國家,引起了西方人的興趣,他們紛至沓來,與東方文明碰撞產生火花、炫目而讓人驚訝,新興的多元文化產生。

這個時代的晚明人,具有幾個特徵:富有,文明,積極,進步,那個被西方人斥之為“野蠻人的“韃靼”國家,造成的一切負面影響都蕩然無存。

由此催生的晚明人,更加追求近代生活方式,西方的民主與國家概念,迅速傳入國內,愛國主義下的熱情必然明顯超過清朝。

這樣,在與世界列強發生衝突後,會出現曠日持久的“全面戰爭”。

以“持久戰”為特點的“全民”戰爭,才稱得上全面戰爭,才能打贏西方列強。這一點,先天不足的清朝永遠比不了。

當戰爭短時間內失利後,並不會改變國人必勝的信念。

他們會勵精圖治,尋求變革,清朝失敗的戊戌變法,卻可以在晚明時代誕生一箇中國的“明治維新”時代!

無法克服“自身缺陷”的清帝國,註定無法破局!

你問我,為什麼會得出這個結論?

因為滿清入關的部落部族文化特徵,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結局,限制了它的發展:剃髮易服→禁錮思想→奴化教育→國人麻木→愚昧落後。

這正是清朝自始至終無法解開的死局:循環往復,造成清朝落後的根本原因!

思路決定出路,可有清一朝比之歷朝歷代更嚴酷的思想壓制,禁錮鉗制人的思想而詬病的“文字獄”下,出路在哪裡?凡此種種奴化人的精神“局面”下,帶來“愚昧落後”狀態,必然造成一個國家“家國思想”的缺失,產生高度集中的“君主專制”的泛濫。

這些落後性註定了清朝,“落後就要捱打”的局面。然而,這是落後狀態下的部落部族特徵,而絕不是某些人眼中的封建制度問題使然。

所以,從1840年開始的鴉片戰爭第一次失敗,很多人只看到了落後狀態下的捱打屈辱歷史,卻忽略了清王朝自身根子上的原因。而這些是其固有的弊端,是它無法克服的!

辛亥革命推翻它,正是讓它“功成身退”,在世界性的民主潮流下,實現國家層面新的飛躍。

清朝入關,一個大貢獻,就在於它在前朝基礎上鞏固並發展了疆域,讓今天的中國版圖得到確立。

清帝國解不開的死穴,晚明帝國卻能一招制敵!


這就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道理,自身修養不夠,還是讓賢吧!於是,清皇室“和平退位”,全身而退。

功過後人評,“實力不允許,皇帝親力親為”,能把國家發展好嗎?如此“大家長制”不把國家治理成一潭死水也就真奇了怪了。

如果是晚明,我們會看到皇冠上的國土如同戴上了一頂皇冠,熠熠生輝!

請看:俄國人的黃俄羅斯計劃徹底失敗!800人的囚徒軍隊早就被晚明軍隊扔進黑龍江裡餵魚了。從此,他們再也不敢南侵!

有人說了,明朝不黑,怎麼滅亡了?於是,用明朝滅亡的事實來推論1644年後,再過300年後的明朝會和清朝一樣?

能一樣嗎?

我看不可能一樣!因為,水是流動的!明朝也是要發展的!你確定300年後的明朝不會發展?只能說有些人的思維停留在“刻舟求劍”階段,用明末的結果,錯誤得出他們在300年後不能抗擊列強的假設!

明朝君王會仰天長嘯,再借我三百年,讓我重拾舊山河!

所以,看清了問題的實質,我們可以清楚知道,新興的晚明帝國,也許來的晚了,但是來得更巧了!

俗話說得好,火車跑得好,全靠車頭帶。如同一個公司發展,原本是死水一潭,換帥後,因新掌門人的睿智進取,自然能帶領企業進入快車道而疾馳進發!

總之,如果是明帝國王者歸來,那麼,毫無疑問,晚清時代的屈辱歷史完全可以避免,根本不會割地賠款!

清帝國用自身的失敗所帶來的血的教訓,警醒了我們。而我們還必須記住一天條顛撲不滅的真理,戰爭的勝敗取決於人的因素!

抗美援朝戰爭已經用一個個偉大勝利回答了我們,印證了這條真理。


卓爾艾米


又是一個假設,那就說說,“大”明朝從初始到結束,國土面積大幅縮水,放棄了西北、東北、西南、東南絕大部分疆土,縮小到只有初期3/1的所謂漢地十八省。

在明末與西方的武裝商隊打了幾次仗,被現在有些人吹噓的神乎其神,好像戰勝了不可一世的正規軍,武裝商隊遠遠比不上當時各西方帝國的正規武裝力量,這些商隊多者也就千八百人,就是這樣的武裝商隊,火器都比明軍先進,而我威武“大”明要耗費於敵十倍以上的正規軍圍剿,有的更是耗時一年以上。

當時西班牙曾計劃派遣無敵艦隊12000人,以菲律賓為基地,這時候菲律賓已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再徵調菲律賓僕軍攻打“大”明,只是半路卻出現新興殖民國家英國,與西班牙爭奪王者之位,最後西班牙大敗,計劃腹死胎中。

如果不是清軍入關,迅速統一國家,更是強力出擊四方,對西方列強震懾作用,不用等到1840年,中國早有可能成為列強的盤中餐口中肉。

奉勸那些整天靠意淫或者的人們,正視歷史,意淫歷史不如活在當下,少點“阿Q”精神,為今天國家發展多做點貢獻。


一個人的夜晚n思索


假設明朝沒有亡國,到1840年能幹得過列強嗎?我的回答是幹不過,一樣的會割地和賠款,一樣割出去的是沿海的港口和城市,西方殖民者憑藉船堅和利炮一樣會從海上叩開中國的大門。


1840年的鴉片戰爭,說到底是東西方兩大文明的碰撞和對決,是古老的東方農耕文明和西方新興工業文明的大對決,由於天朝上國的閉關鎖國和不思進取,結果是古老的東方農耕文明敗給了新興的西方工業文明。

明朝前期,我們的科學技術一直領先於世界,就是到了明朝中期,我們的科學技術和西方國家相比也互有短長,明末的時候我們落伍了,我們的科技和西方國家逐漸拉開了距離。

宋朝時候,我們的大船隊滿載著精美的瓷器和絲綢在“絲綢之路”的上劈波斬浪,憑藉指南針和水密艙兩大當吋世界上最頂尖的科技揚帆大海,與此同時的西方國家還只能製作用大圓木掏空的獨木舟,宋朝人用餐都用上了圖案精美的瓷器,西方人還在使用木頭挖空的木製碗具。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為船隊在茫茫的大海中航行指明瞭方向,也使人類大航海時代來臨的夢想成為了可能。何謂水密艙?就是用隔艙板將船艙隔劃出多個互不相通的獨立艙室,也叫隔水艙,這樣設計的最大好處就在於,即使一個船艙因觸礁或其它原因而船破漏水,可以將其艙裡的貨物搬到其它艙裡堆放,以便排水補漏,避免了沉船事故的發生。

南宋之時,宋人就能製作載重達萬石以上載人上千的船舶,直至15世紀歐州人才達到南宋這個水平。隨著宋人指南針這個代表當時最尖端的科技傳入歐州,才為後來歐州人大航海奠定了基礎。

鄭和七下西洋,比歐州人早了幾十年,其船隊的規模、數量和人員,都是後來的歐州人所不及的,只可惜被短視的明朝中斷了,失去了一次有可能避免近代百年屈辱的機會。


中國人都恨太監,可就是這位三寶大監卻說: “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於海上。”後來果然一語中的,由此可見三寶太監對當時及後世局勢的洞察力和高瞻遠矚。

從三寶太監第七次下西洋歸來的1433年到1840年,這四百年間是西方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四百年,西方殖民者通過地理大發現,完成了最原始的財富積累,並最終迎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東西方文明徹底地拉開了距離。大明統治集團仍然陶醉在萬國來朝的睡夢中兀自未醒,於歐州人在海上橫衝直撞爭搶地盤和財富而未掙眼,絲毫沒有認識到海洋的潛在價值,意識不到危險就來自於海上……

如大明一直延續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並建設一支強大的艦隊,不僅能實現財富取之於海,也能杜絕後來的倭寇作亂,更能在與西方船隊的碰撞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促進大明科技的變革和發展,與西方同步。

“大明之亡,實亡於神宗”。這位萬曆爺在位實在太久,四十八年竟然有二十七年不上朝理事,“薩爾滸之戰”大明轉攻為守,徹底喪失了對後金的戰略主動權,自此大明王朝江河日下,直至崇楨帝吊死煤山,延續了276年國祚的大明終於轟然倒地。



滿清入關,繼續重蹈朱元璋“片板不許下海”的國策,閉關鎖國,直至1840年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中華民族歷經了近代百年的屈辱,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

假如明朝不亡國,鴉片戰爭我們仍然幹不過列強,從朱元璋的“片板不許下海”和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歸來再無下文,我們就不難找到答案了。明朝後期我們的科學技術就明顯落後於西方,四方來朝的自我麻醉和小農意識,使大明完全沒有認識到“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於海上……”後來的滿清不過是大明的接盤俠,替大明交出這份割地賠款的答卷罷了。


三農新視界


如果明朝沒有亡國,到1840年,是否能夠擊敗西方列強?毫無疑問,明朝乃是典型的中國古典王朝模式,沒有能夠擺脫土地兼併隨著時間推移而日趨激烈這一問題,因此其很難撐過三百年。即使明朝僥倖,沒有滅亡,以明朝的國力而言,也撐不到1840年,很有可能在十八世紀初期或中期便已經淪為西方早期殖民國家的殖民地。

現代文明之所以發源於西方,並非偶然。古希臘文明中,對於邏輯,數學,抽象思維的推崇,為西方近代科技文明提供了原動力;古希臘的民主制度,古羅馬完善嚴謹的法律為西方近代政治文明的產生和完善構建了初步藍圖;自西羅馬帝國滅亡以來,歐洲各民族之間不斷的戰爭,雖然造成了社會動盪,但也使得西方文明能夠不斷地破舊立新,不斷自我完善,免於陷入與其他文明相似的固化和無限循環之中。即使是西方所謂的黑暗的中世紀,依舊能夠在黑暗中尋到現代文明即將來臨的曙光:中世紀西歐的自由城市孕育著民主的萌芽,與封建貴族不斷抗爭;經院哲學雖然服務與宗教,但卻鍛鍊了學者的邏輯思維能力,客觀上為近代科學的產生做了充分準備,等等等等。

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結構因素等諸多特異因素綜合作用下,最終現代文明在西方誕生。而人類其他文明,如古代阿拉伯文明,古代中國文明,日本文明和美洲的印第安瑪雅文明,雖然在技術,思想,藝術等領域都有著不小的貢獻,但都始終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產生所需要的“邏輯”和“抽象思維”,農業文明的技術,來源於實踐經驗,經驗的缺點在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它是零散的,不成體系的,這也決定了除西方以外的其他民族,在科學技術方面有著明顯的天花板(上限)。

科學技術,又是促進社會各個領域發展最為強大的動力,其他民族在此方面落後西方,且其不可能通過本文明自身發展的路徑產生之,因此其發展很容易到飽和,之後便停滯不前。以中華文明為例,在唐宋元時期,中華文明處於巔峰值,及至明朝,雖然在各個方面,如政治制度,經濟形式和生產方式,都沿襲前朝,但由於其發展能力已經飽和,因此不可能再取得任何突破性的進展。此時,文明要進步,依靠內生力量顯然是不可能的,而只能依靠外來的衝擊。

因此,以明朝為例,這個王朝本身便是一個早衰的王朝,得益於北方蒙古部落的分散和西方初步崛起尚無力大規模侵略,得以延續二百七十六年。然而,在二百多年的絕大時間中,明朝的疆域是在縮小的,朱棣丟棄長城以北,朱瞻基放棄安南,東北,朱祁鎮丟河套,朱厚照丟哈密衛,到萬曆時期,明朝自身控制的區域僅僅三百多萬平方千米。此時的東南沿海,已經受到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臺灣先後被西班牙和荷蘭佔據。料羅灣海戰雖然最終荷蘭退走,但明朝鄭芝龍水軍損失慘重,甚至在戰鬥中出現了兩艘荷蘭武裝商船團滅明朝五十多艘戰船的不可思議戰績,可見,明朝與西方的差距已經很大。

如果明朝僥倖,在1644年沒有滅亡,則在十八世紀初期,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已然成熟,英法已經初具世界性帝國的規模,大肆對外擴張;而沙皇俄國早在十七世紀末期便已經入侵到黑龍江流域。因此,明朝的北方將會受到沙俄的侵擾,而明朝北部的縱深幾乎沒有,明軍連建州女真尚且無法搞定,面對沙俄,必然是一潰千里,到時候,明朝皇帝所在的北京城,估計都會被沙俄所攻佔;英法則毫無顧忌地從海上進攻,可以想象,明朝的三百萬平方千米,很快便會被瓜分完畢。

因此,面對西方文明的入侵,明朝根本無力抵抗。清朝,得益於其長期的擴張,將疆域擴大到一千三百萬平方千米,同時將資源整合,所以能夠在屢次戰敗割地的情況下,依舊保存廣袤的疆域,這一點,是明朝做不到的。總之,農業文明面的工業文明,無異於遭受到降維打擊,能做的,也只有儘可能多地減少損失,想要戰勝工業文明,絕無可能。


庭州行者


滿清入關是漢族文明最大的幸事,因為清朝是滿族政權,這口大黑鍋,什麼都往裡扔,都怨滿清統治中國才落後世界,都賴滿清。要是我大明王朝,早就走上資本主義了,吊打英美,征服世界,我大明天下無敵啊。



明朝末年就是死局,假設天佑大明,一場雪災滅了滿清,李自成張獻忠兵敗身死,強行給大明王朝續了一波。按照歷史的發展,蒙古林丹汗崛起,統一蒙古各部,佔據東北地區,這又是一個滿清翻版,虛弱的大明朝怎麼應對?天佑大明,林丹汗病死,蒙古各部再次混亂,準噶爾崛起,一個控制這蒙古,東北,新疆,西藏的遊牧大帝國,擁有自己的軍工產業,明朝怎麼看也頂不住。天再佑大明,準格爾被沙俄滅了,俄羅斯帝國控制了現在新疆,內外蒙古,東北地區,黃俄羅斯指日可待。這期間尼泊爾進軍西藏,在青藏高原上建立起一個大帝國。緬甸統一中南半島,揮軍北上,拿下雲貴。大小金川起事,襲取成都。就這局勢,守著漢地十八省,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明王朝能熬到英國來真是奇蹟。奇蹟發生啦,大明王朝熬到1840年啦,英國來通商啦,莫臥兒王朝連骨頭渣子都被東印度公司吃了。



別說明朝能打敗上述的勢力,明朝作為漢族政權,本身對邊疆地區就沒興趣,打下來也不會佔領,而且從永樂以後就開始丟地的王朝,過了一個大亂以後就轉性了,走上軍事擴張之路?

清明兩朝政治都一個熊樣,

清朝有文字獄,明朝東西廠錦衣衛。

清朝有八旗,明朝一堆王爺。

清朝皇帝乾綱獨斷,明朝皇帝讓太監乾綱獨斷。

清朝有清流黨,明朝有東林黨。

清朝防漢人,漢八旗可是自己人,明朝防老百姓,太監是自己人。

清朝的政治制度其實就是明朝的延續和改進。至於軍事上,清帝國擊敗東亞地區所有敵對勢力,以一個完整的大帝國來應對西方侵略者,最後還是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就控制的漢地十八省300多萬平方公里面積的明朝,前途堪憂。

而且看看崇禎以及後來南明的面對滿清的表現,國力比清朝強,民族大義也有,忠臣良將也有,讓清朝這頓揍啊。你連漁獵民族都打不過,還想對付工業國麼?



別想著什麼資本主義萌芽,什麼科技大爆發啥的,做啥白日夢,東亞文明這棵大樹就長不出這種果子,還不如想想天再再再佑大明,拿雷劈碎了英倫三島呢。


清朝面對著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時代,作為中國的實際統治者,中國近代的衰落必須由他背鍋,捱罵活該。但是作為一個封建帝國來說,及格了。你說有一個架空的漢族王朝做的比清朝好我相信,但是指望啥明朝續命,大順國和太平邪教啥的,這些怎麼看都不如清朝啊。


狗哥說奇葩


明朝末年發生了一系列的天災人禍,內部有流寇作亂、外部有滿清覬覦、行政體系效率低下、稅收方面就更是災難,加上遍佈北中國的旱災、蝗災,從崇禎元年開始,大明王朝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大明王朝君臣,並非冷眼旁觀、熟視無睹,那些載入史冊的文臣武將,他們有的捨身取義、殺身成仁,有的是披肝瀝膽、宵衣旰食,他們把所有的熱情和熱血都獻給了這個國家,希望這個國家能夠起死回生。然而,所有的努力最後都導致了一個結果:大明王朝無可奈何花落去。

(大明王朝鼎盛疆域)

大明王朝末年,在經濟領域和軍事領域進行的幾大戰役幾乎全部宣告失敗。這其中,哪怕有一場戰役能夠取得勝利,大明王朝都有望翻盤。然而,弔詭的是,明明在軍力、經濟、財政各個方面都佔有絕對優勢的大明王朝,明明不該輸的戰爭,卻都輸掉了。

這不禁讓人產生疑惑,難道大明王朝真是氣數已盡?還是大明王朝真的是沉痾難返,無力迴天?

明王朝後期的君臣離心現象已經非常嚴重,這在歷朝歷代以來都是極為罕見的,崇禎皇帝的旨意基本上得不到貫徹和執行。大明王朝的士兵在前線餓肚子,而江南地區的地主階級卻還在風花雪月——明王朝就是收不上來稅收。我們不得不問一句,明朝君臣到底為什麼會離心?

遠一點來說,這一切起源於嘉靖年間的“大禮儀之爭”,所以也有“明衰於嘉靖”的說法。這場看似無關緊要的政治鬥爭,卻最終使得明朝文官集團與皇帝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一個最簡單的邏輯是:如果大明王朝的皇帝都不把自家的事當回事(禮法制度),那麼這些打工的臣子們還犯得著去以身犯險嗎?

(海瑞的疑問:我為什麼要付出?)

如果我們把視線再往前看——明孝宗朱佑瞠為什麼會被明朝人稱為千古一帝呢?原來,這位皇帝非常信任文官集團,基本上什麼大小事情都聽取文官集團的意見,他們說什麼就做什麼。老婆呢,也只娶一個,兒子也只有一個,他不窮奢極欲,這皇帝的日子過的如平常百姓家一樣,自然取得了文官集團的大力吹捧。

可是,這些文官集團在底下卻是大肆鋪張浪費,奢華無度。明武宗朱厚照繼位後,就撂挑子不幹了。對啊,憑什麼?我才是皇帝!

明武宗是一個個性特點非常強的皇帝,他不斷的用各種行為藝術來批判明朝的文官政治,讓文官集團大感難堪。可是明武宗的駕崩充滿疑點,僅僅是落水,就得了不治之症。無獨有偶,在明朝末年,明熹宗也同樣是因為落水落下了病根,很快就死了。

後世人紛紛猜測這是文官集團對皇權的刺殺行為,因為皇帝們的行為超出了文官集團的容忍範圍,文官集團表面上不動聲色,背地裡卻下陰招。

這種狀態一直延續了下來。我們可以理解為明朝文官集團對皇帝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崇禎皇帝前期因為重用文官集團,所以皇帝們與文官的關係一度好轉。隨後,崇禎皇帝就發現了這些所謂的文官集團,他們除了飽食終日之外,與國家大事實在無補。於是,他就開始疏遠了這些文官集團。崇禎皇帝后期的剛愎自用、刻薄寡恩,與對文官集團的失望不無關係。

(張居正最終慘淡收場)

然而就是因為這樣的關係,最後導致了明朝官僚系統行政效率的停滯。明朝末年很多次能夠扭轉局勢的機會,都在這種對抗當中消磨掉了。

我們再說回到明朝末年最讓朝廷頭痛的事情,一個是流寇,一個是滿清。然而,明朝並不是沒有精銳官軍來彈壓這些作亂的人。明朝末年的軍隊戰鬥力非常強悍,天雄軍、戚家軍、白桿兵、關寧鐵騎的戰鬥力也是冠絕天下。

農民軍被吊打,滿清八旗被鎖在山海關寸步不得前進。同時,明王朝的將領不乏能人,像秦良玉、盧象升、袁崇煥、熊廷弼、孫承宗等,即使是後來投降滿清的洪承疇,在崇禎朝也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將領。

既然不是人不行,那就是其他問題了。其實大明王朝末年最大的問題就是財政問題。袁重煥為了安撫毛文龍帳下的士兵,對他們曾經說過一句話:“你們長期駐守海外,每年能拿到的銀子不過是7兩,實在是辛苦你們了,請受我一拜!”。作為對比,明朝末年,江南地區的地主階級飯錢一頓都要超過70兩。

(萬曆三大徵耗空了國庫)

至於明朝末年,江南第一大財主——鄭芝龍家族一年的收入超過1000萬兩白銀,比起明王朝的末年的軍費開支700萬兩(三大餉)還要多得多。

崇禎皇帝並不是沒有發現這個問題,但是他卻沒有辦法在鐵板一塊的江南地區開徵稅收。於是,所有的財政壓力都傳導給了貧苦無依的農民,尤其是西北地區的農民,因為他們在朝廷裡沒有人為他們說話。

崇禎皇帝也是很節儉呀——為了開源節流,朝廷把西北地區的驛站裁撤了不少公務員,很多基層公務員都下崗了,李自成也是其中一個。大明王朝最讓人詬病的是,對於這些公務員只管殺不管埋,奪了人家的飯碗就奪了,也沒給人家安排新的活計,李自成走投無路之下只能鋌而走險了。

到最後,崇禎皇帝像一個叫花子一樣,挨個向朝廷裡的王公大臣化緣,要求贊助軍費,可是這些朝廷大臣的做派呢?他們一個比一個哭窮,說自己沒錢。

可是等到李自成過來之後,大加拷掠,這些王公大臣,最後湊出了多少呢?竟然有7000多萬兩白銀!要知道明末三大餉加在一起也不過700萬兩!明王朝最後幾年的幾場大戰最終失敗,其根本原因都在於財力不支,不得不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倉促投入作戰。如果有這筆鉅款作為軍費,大明王朝怎能被滿清擊敗,怎能被流寇擊敗?

可是這些錢就是收不上來,即使皇帝都已經哭窮到這個份兒上了,連壓箱底的錢都已經拿出來了,皇帝自己動手織布做衣服,這些朝廷的王公大臣卻始終無動於衷,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李自成起義)

這就要從朱元璋說起了。

明朝雖然是個窮財政,可是有一個群體不僅人數眾多,而且還非常富裕。這個群體是誰呢?朱姓王爺們。

明朝末年的藩王數量十分巨大,而且佔有全國多數的土地。一些藩王,比如福王他甚至還享有一定區域的鹽鐵專賣權,可以說富得流油。當年朱元璋實行這個制度,本意是讓自己的子孫不要像自己一樣過苦日子。雖然朱元璋對於臣子極盡刻薄,但是對於自己的孩子,可謂是溺愛至極。

朱元璋規定,凡是朱氏宗親,都能獲得朝廷優厚的俸祿,俸祿包括銀子和田地,親王每年的祿米,每年可達1萬石,除此之外還會賜予一百頃以上的田地。

我們來數一數:朱元璋24子為親王;朱棣2子;仁宗9子;英宗7子;憲宗10子;世宗1子;穆宗1子;神宗6子。

因為有的親王當了皇帝、無子國除、犯罪國除等,最後還剩32位藩王。即秦王、晉王、周王、楚王、魯王、蜀王、代王、肅王、慶王、岷王、韓王、沈王、唐王、趙王、鄭王、襄王、荊王、淮王、德王、崇王、吉王、徽王、益王、衡王、榮王、潞王、福王、瑞王、惠王、桂王、定王、永王。28位國除藩王中,有18位都是因為沒有兒子而國除。

藩王們在大明朝可謂是金枝玉葉、養尊處優,他們的作用只有一個,就是為大明朝繁衍宗室後代,最終成為一個數量龐大的宗藩集團。據統計,萬曆二十三年,宗室人口已達十五萬之多。

除了宗藩人口眾多,而且藩王林立,其中以河南最盛,周王、趙王、鄭王、崇王、徽王、秀王等等,林林總總。徐光啟曾說,宗藩人數每年就要增加一倍之多。

宗藩的俸祿除了正常的財政支出外,還有各種臨時補貼,比如婚喪、建造宮殿、節假日等等,最後大明朝幾乎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以河南舉例,嘉靖後期,繳納的糧食為84.3萬石,但祿米達到192萬石,另外在山西也是這樣的窘境。

(朱元璋定下了祖制)



現在知道為啥李自成一個西北人,在陝西混不下去,卻在河南發展的那麼迅速的原因了吧?都是餓的呀!

明王朝的地方財政被這些朱姓王爺們吃的是山空海空,可是這些王爺們卻是摳的要死!他們哪管天下!他們哪管朝廷!他們哪管黎明百姓!大明王朝都已經到了快要滅亡的份上,他們還在窮奢極欲、侵佔良田、逼良為娼。

所以,大明王朝的統治合法性——朱元璋當年“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功勞都被這些王爺們消耗的一乾二淨。

這些臣子們原本就是為大明王朝打工的職業官僚,他們看到大明王朝的江山,連你們這些自家王爺們都不管不顧,憑什麼要我這樣一個外來的經理人去慷慨解囊呢?

所以大家都開始大眼瞪小眼,眼睜睜的看著大明王朝一步一步滑向深淵。

悲催吧,所有人都在冷眼旁觀!

這個狀況有沒有能力改變呢?怕是沒有。

朱元璋《皇明祖訓》,都把這些都規定的死死的,後來皇帝們根本沒有那麼大的魄力去改變祖制。

說到底,哪裡有什麼愛天下,愛民如子,還不是愛的自家孩子?

所以,黎明百姓對於這些王爺們簡直是痛徹入骨。之所以後來這些王爺們又被南明朝廷重新擁立,那是因為與李自成和滿清王朝這兩個統治者比起來,明朝王爺們雖然混蛋,但是他們卻不至於要人命!


(南明後期)

天可憐見,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民的選擇有多麼艱難,要活下去還是要命?

所以明朝最後的衰亡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王朝最後收到了稅,挺過去財務危機,然後呢,再通過一些糧食作物的增產,避免流民起義,但是朱姓王爺們的這個王朝毒瘤卻會一直存在!隨著朱姓王爺們越來越多,明王朝最後仍然不得不亡。

與此同時,由於這些明朝王爺們吶,他們天天只知道圈地佔田,搞土地財政,藉助於政治特權搞灰色收入,他們沒有能力,沒有意願去搞商業!他們只需要把持政治特權,就能維持風花雪月了。所以,對於明王朝晚年興起的商人階級而言,土地才是稀缺資源。

所以,大明王朝晚期江南地區的一些富有人家,他們沒有把從外貿當中掙來的錢投入商業擴大再生產,而是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田產莊園等不動產中。

大明王朝最後慢慢發現社會經濟的流動性越來越差,銀子不知道為什麼越來越少。其原因就在於這些銀子都變成了地契、田產,沒有進入到市場流通消費。所以大明王朝最後的“錢荒”就是這麼來的。

按照這種趨勢來發展,明王朝有沒有可能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呢?

答案可能是相當悲觀的。

大明王朝一直以來都是資本主義萌芽,卻從來沒有過資產階級革命,其原因就在於大明王朝執行的是的君主專制制度,他提供不了資產階級專政的政治和文化基礎。

所有的政治特權都被集中在皇帝以及這些在地方上的王爺們手中。那麼,他們有可能轉變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呢?

很不幸的是,他們也依然轉變不了大資產階級。這是因為,大明王朝借鑑的宋朝重商的教訓,一直以來都是“重農抑商”作為國策,即使到後期也一直沒有改變。至於隆慶開關之後的對外貿易的繁榮,那只是大明王朝為了緩解財政危機而出臺的一個權宜之策。

(隆慶開關)

王爺們只需要收地租就足以富甲天下,他們哪裡有動力去研發新技術,提高生產力呢?

商人沒有政治地位,他們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去對抗皇權。所以,大明王朝產生不了資產階級革命。

要知道,英國之所以能夠產生資產階級革命,那是因為大地主階級他們擁有了大量的特權,通過《大憲章》約束了國王的權利。英國才是真正的封建制,而明王朝是君主專制。

在這樣的制度下,資產階級革命,明王朝天生就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既然發生不了資產階級革命,那麼明王朝如果能夠維持到1840年,當他們看到,西方國家的船堅炮利之後,他們會作何反應呢?

明王朝最可能的反應是,採用清王朝在1864年之後執行的洋務運動的政策,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儒家傳統思想的“經世致用”的原則,消化吸收西方的科學技術。

然而,就這樣就好了嗎?

我們知道清王朝的洋務運動最終是歸於失敗了,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經世致用”的儒家傳統學術。

中國的傳統學術裡,就沒有科學的土壤。對於西方的科學技術,能讀得起書的儒家士子,他們認為這不過是“奇技淫巧”而已。他們依然是學慣了八股文,善於做錦繡文章。這樣的人才儲備,哪兒能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可能呢?所以,新中國成立後有了出名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新中國大力培育技術人才)


因此,如果明朝能夠維持到1840年在面對西方的船堅炮利時,也一樣抵抗不了西方文明的入侵。不過,明王朝的骨氣是值得讚揚的,因為即使同樣是窮國弱國的阿富汗,在19世紀中期三場阿富汗戰爭中,也把英國侵略軍打得丟盔棄甲。

明王朝雖然抵抗不了西方列強的入侵,但是明王朝的骨氣可以讓全國變成一個軍營,激發出來的民族情感會讓中國變成英國、法國等列強侵略軍的葬身之地!

(英國侵略軍丟盔棄甲)


雖然說最終結果可能會更為慘烈,但是,明王朝會以自己最終滅亡的代價,讓侵略軍意識到什麼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至於割地賠款,以明王朝的秉性,頂多是輸了再戰。除非是明王朝自己主動戰略收縮,不然明王朝絕對不會在敵人的威脅下放棄主動割地。這一點與清王朝一直以來,自認為是一個外來的殖民政權,對於土地的態度和看法是不一樣的。


而知而行的歷史


歷史沒有如果。你說清朝扛不住列強,明朝也扛不住。那漢唐扛的住嗎?你用漢唐時候的軍隊跟近代軍隊打照樣白給。那你能說漢唐不行嗎?清朝地盤是大但比明朝多出來的地方除了東北基本當時都是鳥不拉屎的地方。這些地方明朝不是打不下來,而是打下來還要養著不合適。就算假設歷史,你也假設的靠譜點。明清雖然都是有閉關鎖國,但原因並不相同。明朝除了開國時朱元璋是怕流民外逃意外。都是認為開海後經濟利益不合適。但明朝中後期自隆慶開關後明朝已經通過海外貿易賺錢了。同時西方的科學技術也同樣傳入中國。所以說如果明朝堅持到1840年生產力就算不能和西方相比但也不會有質的差別。而清朝不同,清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他必須要防備人口數量比他龐大的多的漢人。所以清朝不敢發展。因為要發展就要重用漢人。而重用漢人就要給漢人權利,漢人權利大了就會推翻他。所以清朝選擇了穩定為主,不發展科技。另外清朝平安日子過慣了,八旗早廢了。要是1840年就英國那點兵力打皇太極時候的清軍都不夠塞牙縫的。再有中國的沒落主要是甲午打輸了。甲午一戰清朝能打輸但明朝不會輸。因為清朝不敢跟日本死磕,但明朝敢。原因還是漢人問題。明朝可以死磕因為明朝是漢人政權,北京丟了有開封,開封丟了有南京,還有長安洛陽,還有成都。到哪都是漢人政權。但清朝不行,清朝一但遷都政權立馬就丟了。各地漢人政權分分自立,這樣清朝就完了。另外明朝根本堅持不到1840年。朝代積弊太多。


小胖94339


這個問題讓大明非常尷尬。

因為能不能幹得過列強不知道,但撐到1840年這件事還是拿得準的,那就是根本不可能。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曾多次分析我國自秦朝之後所有專制王朝的興衰規律,即:

因為土地兼併週期、氣候的週期性變化以及地主階級更新迭代的速度,所有古典王朝的享國時間都不可能超過300年。

作為普通的古典王朝,即便明朝拼盡全力,滿打滿算也只能撐到1668年,距離1840年還有172年。

172年對於人類歷史只是滄海一粟,但已經接近了明朝國祚的2/3。

有人認為,明朝中後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是我國資本主義時代到來前的曙光。如果沒有李自成和滿清的無情打斷,大明王朝完全可以脫胎換骨,率先邁向資本主義時代,併成為世界上最強大先進的國家,讓美國連提鞋的資格都沒有。

但歷史已經無情地證明: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甚至資本主義曙光,完全是我國很多史學家自娛自樂的意淫。相比於西方的資本主義萌芽,我國的所謂萌芽基本都出現在大地主產業中,這一點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有顯著體現。

自始至終,我國都沒有和西方一樣,由商人階層組成強大的資產階級,併為本階級爭取資本主義發展的各種權利。我國的商人階層,夾在地主階級、士紳階層和農民階級之間,沒有基本的社會地位,他們最大的夢想,就是培養下一代進入士紳階層或者地主階級,這種自我否定的思想使我國從未形成穩定且強大的商人階層,自然也就不可能向資本主義發展。

將僱傭關係歸結為資本主義萌芽是極其片面的,因為這種僱傭關係,我國戰國時期就有,難道戰國時期就有了資本主義萌芽?

最關鍵的是,作為專制皇權的最高領袖,明朝皇帝究竟需要怎樣高山仰止的覺悟,才甘願放棄一言九鼎的權力,甘心得一個君主立憲的虛名啊?

既然無法打破“王朝難壽三百年”的歷史魔咒,明朝拿什麼撐到1840年?靠那些東林黨人的嘴炮嗎?

而且話說回來,明朝末年真的很強嗎?即使撐到1840年,就一定能夠打敗列強嗎?

明朝中後期的西草灣海戰、虎門海戰和料羅灣海戰等,讓很多人熱血沸騰。於是很多人認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賠款、不稱臣、不和親”的大明王朝必定寧折不彎,面對西方列強,一個字就是“幹”,打到列強跪下叫爸爸為止。

光憑這霸氣側漏的氣勢,明朝已經未戰先贏了。

但現實情況是,沒有實力,哪裡來的氣勢?

從鴉片戰爭中清軍和英軍的戰場表現來看,當時的英國雖然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但其武器裝備水平並不比清軍綠營先進太多。英軍的燧發槍雖然和清軍的鳥槍弓箭形成了代差,但在精度、射程、殺傷力等方面無法形成壓倒性優勢。

也就是說,當時的清軍,並未像主流歷史教科書描述地那樣,在清軍入關後逐漸荒廢了熱兵器發展,高喊冷兵器為王抱殘守缺。事實上,因為熱兵器相比於弓箭等冷兵器殺傷力大且操作簡單,在清朝取得天下後逐漸普及,並最終在乾隆年間達到50%以上的裝備水平。

雍正乾隆等皇帝之所以高喊弓馬騎射,不是因為清軍抱著冷兵器不放手,反而恰恰是因為大家都不玩冷兵器了,所以才苦口婆心告訴大家不要忘本。

所以,清朝的武器,尤其是熱兵器,一直在進步,那些所謂的左宗棠挖出明朝大炮結果比清朝大炮還先進的故事,真的就是一個侮辱智商的故事。

而如果將1840年前交給明朝,它的武器發展水平一定比清朝更好嗎?很多人說當然,因為明朝的統治者善於學習而不是和清朝皇帝一樣閉關鎖國。

在這裡靜夜史先不說明清兩朝的閉關鎖國孰優孰劣,單說明朝在無法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情況下,完全靠地主階級自覺的武器發展,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水平?

這裡的“善於學習”,更多的是明朝皇帝的善於學習,不是整個大明王朝的國策,一旦皇位更迭,這些所謂的“善於學習”就會不可避免地成為歷史。

事實上在小農經濟體制下,國家版圖較大且戰亂較少,即使有戰亂也是面對武器裝備更加落後的農民階級或者周邊蠻夷,武器進步速度自然緩慢。

而同時期的西方除在不斷的對外戰爭中進行技術突破,更可怕的是他們完成了工業革命,這是明朝絕對望塵莫及的。

借鑑和學習固然有用,但沒有一個完善成熟的制度保證,你讓明朝如何武器超群,屢戰屢勝?

無論是西草灣海戰、虎門海戰還是料羅灣海戰,明軍的武器裝備水平事實上已經落後了。特別是料羅灣海戰,主力是明朝大海盜鄭芝龍,他們的武器裝備來自於西方,衰落的明軍不僅沒有大船,更沒有先進的大炮。

而從明軍最終取勝的經驗來看,由於武器裝備差距較小,即便落後的明軍最終依然可以靠戰術和士氣取勝。但是沒有廣闊的國土,你讓明朝怎麼堅持到1840年呢?

眾所周知,從朱元璋駕崩後,明朝的疆域就開始不斷縮水,先是放棄了大寧衛、東勝衛、開平衛等一系列衛所,退出漠南地區;而後撤銷奴兒干都司,放棄東北北部;而後明朝陸續放棄青藏高原、西域東部及河套平原等地區,疆域只剩下兩京一十三省,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

沒有廣闊的疆域,在技術水平較低的近代,並不是特別要命的事情,因為幾乎不涉及戰略縱深和戰爭動員能力。但因為明朝只佔據了長城以南,導致東亞大陸範圍內,除兩京一十三省之外的所有區域,都成為明朝的死敵。

因為明朝後期在蒙古地區的不作為,使沙俄幾乎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前進到整個長城以北區域,提前實現所謂的“黃俄羅斯”計劃,對明朝形成泰山壓頂態勢。

如果此時的英國殖民者自南方來,且不論明朝能不能打贏,沙俄在背後的趁火打劫是板上釘釘的,兩方夾擊之下,自顧不暇的明朝完全有可能在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失地。

作為“不服輸”的王朝,靜夜史毫不懷疑明朝能夠打敗英國侵略者甚至沙俄侵略者,但近代的戰爭不是春秋時期的“義戰”,低頭認慫就行,這是需要明朝不斷割地賠款的。因為列強需要的是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而不是勝利者的虛名。

而國土狹小且國力衰弱的明朝,拿什麼抵抗列強的輪番衝擊?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