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寫的是商周時期的故事,為何會出現“陳塘關總兵”明朝才有的官職?

史事春秋


其實樓上有很多答主都已經回答過這個問題了,我覺得已經初步的回答了樓主所要問的問題。《封神演義》的作者是明朝人許仲琳,出現陳塘關總兵這樣的官職,也非常正常,但我認為不是作者疏忽大意造成的,而是故意為之。

我們都知道,小說往往諷刺的是現實,反饋的也是現實。但是作為讀者來講,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讀懂小說中或者書中的深意,所以作者在寫小說的時候,都會有意無意的把當代的一些事情融入到小說中去,這樣即使為了保護自己,也是為了提醒讀者小說諷刺的就是現實。

讀過《封神演義》的讀者應該都清楚,其實作者還是按照還原歷史的態度來寫的這本小說,傳說中的很多官職都跟上週時期的官職是一一對應的,那麼為什麼在陳塘關總兵李靖這個關鍵性的人物上面會出現這樣的烏龍呢?



筆者猜測,這也是有意為之,哪吒鬧海這個故事廣為人知,也是《封神演義》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迄今為止呢,哪吒鬧海被改編成了很多漫畫和動畫片,以及各種故事,足見哪吒鬧海在民間影響力之深。

但同時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商周時期並不存在李靖這樣的一個人物。歷史上的李靖是唐朝時期的名將,在宋朝的時候才漸漸跟西方的多聞天王雜糅在一起,變成了後來的託塔李天王,也就是說李靖是一個虛構的人物。

綜合分析下來,李靜這個人物是虛構的,但是他廣為人知,他有一個官職叫陳塘關總兵,他還有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叫哪吒。通過這四個特點,可以得知作者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他是想用李靖這個人物來諷刺明朝社會,武王伐紂以後很多人都成仙了,有姜子牙這樣的功臣,也有李靖這樣的厲害角色,當讓也有很多牛鬼蛇神都成仙了,說明社會是不公平的。



李靖,這個陳塘關總兵的官職既可以保護作者自己,也可以提醒讀者想到現實,可以說許仲琳也是用心良苦。

不光《封神演義》是如此,同時期的《西遊記》也是如此,在唐僧師徒的西行的路上時不時會出現錦衣衛,也是有意無意的在提醒讀者,我雖然寫的是神話,但你可以對照現實。


歷史百家爭鳴


其實《封神演義》不只中出現了總兵商朝以後才有的官職,包括李靖也可能指的是唐朝名將李靖;而二郎神其實是指秦代治水都江堰的李冰之子,人物都是商代以後才出現的。

另外,在《西遊記》當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出現的許真君許遜,是晉代人物。而小說交代,孫悟空鬧天宮的時間是在王莽篡漢之前,那時候許遜又怎麼會出現在天庭?

有人說,這些是因為小說作者忽略了時間順序造成的。其實也不盡然,為什麼在《三國》《水滸》中就沒有出現這種“關公戰秦瓊”的現象,特別是像水滸這種虛構的小說,也沒有出現北宋之後的歷史人物,其他細節也基本是按照北宋歷史來還原。

說到這個問題,真的有必要掉一下書袋,在“神話學”研究中,有一個特別的概念:歷時性和共時性。

簡明而通俗地說,“歷時性”就是指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嚴格按照時間順序存在,敘述必須講究時間邏輯;“共時性”則指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打破了時間順序而存在,敘述可以不符合真實的時間邏輯。

不難看出,但凡神話性質的故事,往往存在共時性的敘述,其中的人物、事件,並不一定符合真實的歷史時間邏輯。而基於現實的故事,比如《水滸》,基本上是按歷時性敘述,人物和事件都基於歷史而存在。而基於現實記錄的史書則必須純粹是歷時性的。

所以,當我們閱讀和理解神話故事時,其實並不需要拘泥於“真實的歷史邏輯”。這些“穿越時空”而來的人物和事件,在一個神話文本中重新組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新的邏輯關係。

在神話故事中,不但後世的人物可以出現在前朝故事中,而且前朝人物也可以不斷地在後世故事中出場,比如太上老君(老子)可以出現在任何的神話故事當中。為什麼?因為一旦一個人物成為了神話人物,那麼在故事中他就是永生的。因此,也可以看出,神話的共時性特點,讓所有人物和故事成為靜態和永恆的。


探謎古小說


一、所謂的陳塘關

陳塘關不僅僅出現在《封神演義》這些神話小說之中,在歷史上也確實真正存在過。

在三國時期,陳塘關位於四川江油,就是進入龍門山和鎮守涪江、平通大小二河的關隘。這與演義小說中的陳塘關濱臨東海,又遇商朝都城朝歌相連,似乎不可能是歷史真實的陳塘關。但是演義小說又不是歷史傳記,完全按照現實來寫。

文學作品與現實的關係:文學作品來源於現實,又脫離於現實;反之,現實又主動向文學作品中加工出的形象靠攏,配合文學作品的真實性。

正如上面所說,陳塘關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存在過,但與神話中陳塘關沒有什麼關係,可是後人就會穿鑿附會。在陳塘關中出現了許多神話中的遺址,比如李靖駐軍時鑿的九口水井,哪吒鬧海的九龍灣,甚至在陳塘關舊址建立起來的道觀,稱為陳塘觀。



另外現在還有許多地方對陳塘關的遺址提出質疑,最有名就是認為陳塘關就在今天天津市河西區陳塘莊一帶。其實筆者認為,在歷史上有許多謎題留給後人,我們何必執著於一隅呢,誰能保證歷史上就一個陳塘關,誰更能保證小說中陳塘關就是隨口編的呢?


二、所問的陳塘關總兵

總兵這個官職是從明朝開始才設立的,從最初的無品級、無編制,到最後成為地方的常駐武官。到清朝時期,總兵已經成為正二品武官,受提督統轄,掌理本鎮軍務,又稱“總鎮”。

因此在明朝之前更是沒有總兵這個官職,更無陳塘關總兵一說。



三、《封神演義》中陳塘關總兵從何而來

既然根本不存在陳塘關總兵這個職位,那麼在商紂時期故事的《封神演義》中,為何會出現這麼個奇葩職位呢?

這裡就不得不提《封神演義》的成書時代,那就是明朝隆慶、萬曆年間,據說作者是許仲琳,此書又名《封神榜》、《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

明朝時期當然就存在總兵這個地方武官,何況商朝是約公元前1046年前的王朝,明朝的人怎麼知道當初的官員設置呢,只能用當下的制度進行填補,這在歷史演義小說中是屢見不鮮的事情,因此來不得半點真。


安定郡小書生


《封神演義》的作者是明朝人許仲琳,生活年代為1560-1630,妥妥的明朝人。不管是古代小說還是現代小說,絕大多數作者難免沾染了同一時代的氣息,不能完全再現古代的社會狀況,除非是自身經歷過的歷史。許仲琳也不例外,他是明朝人,對商周時期的生活只能在史書中略見一二而已,很多語言都帶有明顯的明朝特色。(許仲琳繪畫)

總兵和陳塘關在商朝到底有沒有?

“總兵”這一職務是明朝的官職,正在明朝才開始有的,商朝地方官是按照侯、甸、男、衛、邦伯這樣的等級來劃分的。軍隊是按照師、旅、行等級來安排的,一“行”有100人,三行組成一大“行”,約300人;三大“行”組成一“旅”,約1000人;三“旅”組成一“師”,約3000人。

商朝不單單沒有“總兵”這一職務,陳塘關這一城池也是沒有的,都是虛構的。而陳塘關總兵李靖在商周時期也是沒有的,唐代以後,託塔李天王李靖是一個雜糅了唐朝名將李靖和佛教北方多聞天王的一個神話人物,到宋朝時期才真正成為“神”。(陳塘關形象圖)

《封神演義》著作如何寫成?

許仲琳生活在明朝,他所著的》《封神演義》最終讀者還是明朝人,要寫的通俗易懂,符合民間的神話傳說,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封神演義》並不是獨立創作的,現代人根據歷史資料和宋元時期刊印的《武王伐紂平話》中得出這樣的研究結果:

《封神演義》的歷史來源於《史記》中的《三代世表》和《周本紀》,在這裡得到《封神演義》的歷史主框架。在西漢、東漢、魏晉時期有很多“武王伐紂”的民間傳說著作,這也是《封神演義》的資料來源。(哪吒形象圖,宋元之前的平話沒有哪吒出世的描寫,明朝《封神演義》中增加的)

宋代成書了《武王伐紂平話》一書,共有四十二節題目。《封神演義》中除去第十二回至第十四回描寫哪吒出世的內容外,前三十回的內容都是由《武王伐紂平話》的內容進行擴編而得來的。作者並沒有按照《武王伐紂平話》的內容寫作,而是再創作的結果。

神話傳說小說裡面的很多人和事情不能按照現實的情況來衡量的。


穿越再現彼岸


封神演義中出現了“總兵”這一明朝才有的官職,屬於古代歷史文學中常有的穿幫。事實上這種穿幫並不少見。即使《三國演義》中,也出現了宋朝的裝備(關羽的大刀)和地名(如第五關的滑州關)。而封神演義中這種問題更多。包括春秋晚期的老子卻在商朝末年就叱吒風雲。


其實這沒什麼奇怪的。因為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並不等於歷史論文。文學家雖然寫的是歷史故事,但他腦海中除了一部分歷史知識外,更多的是他自己日常活動的信息材料。他是用這些材料,來構建歷史背景下的故事。

我們現在寫作歷史故事的文學家條件非常優厚,想了解某個朝代的事情,只需要上網查詢,既能迅速得到非常大眾化的普遍知識,如果想要深入還原也有大量的專業論文可供查詢。饒是如此,要現代寫手去把歷史上的一花一木都還原,也是很難的。

那麼把時間推到幾百年前,明朝人許仲琳要寫作封神演義時,或者明初人羅貫中要寫作三國演義時,他們是沒多少史料可以參考的。羅貫中還好一點,他手中至少能有一本三國志(多半有裴注),可能還有一本元朝的全相平話三國志,一些宋元的三國雜劇。靠這些東西,他至少能大致還原東漢末年到三國的大事脈絡,和獲得諸多歷史細節。

而許仲琳呢,那時候甲骨文還沒開始研究,大量文物也還在地底下,他可以用的唯一材料,沒準就是史記中七零八落的一些段落,再加上一本武王伐紂平話。憑藉這點東西,再加上亂七八糟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構建出三千年前那場氣勢恢宏的革命裡,大量細節包括兵器、用品、官職、服飾、語言習慣等只能參考他自己熟悉的明朝,這又有什麼奇怪呢。


巴山夜雨涮鍋


作者是明朝的,誰知道商朝官名叫什麼啊,寫小說而已,小說是給當世人看的,寫商朝的官太累,一般人也看不懂,多餘,直接用明朝的官,大家都看得懂多省事。現在看史書說誰當什麼官,大家還得換算一下相當於現在什麼官,才知道官大不大,現在人寫從前的故事難道還得用古文寫?現在的人也看不懂啊。歷史小說都是拿現在的說從前的,拿現在的事編古代的故事,寫現代容易惹事,編在古人身上就沒事了。


海中巖haha


因為書是明朝人寫的,而對於商周時期歷史本就很難可考,所以作者加上了一些自己先入為主的東西也就不奇怪了。


木鐸人


《封神演義》明朝作者許仲琳,為了突出托塔天王李靖在凡間生平事蹟,把當時代官銜地名串岔了,因為長篇大作,年代久遠,有點睚眥也正常了。就像一個人顯示自己很有水準,與人交談用標準的普通話,交談的時間久了,不隨意就夾雜著家鄉口音的普通話來了。因為人太注意了,覺得很累了,不經意就顯露出家鄉或時代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