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造铁甲舰最高水平的代表平远号铁甲舰实力如何?

紾惜丶伱


有关近代中国海军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平远”号是清末中国建造的最大的一艘装甲军舰(第一艘国造装甲军舰是江南制造局建造的装甲蚊子船“金瓯”),舰型模仿法国“黄泉”级炮舰,钢甲、船壳板等主要舰材从法国地中海船厂订制,1889年在船政建成,排水量2150吨,主要装备1门260毫米克虏伯1880年式舰炮和2门150毫米克虏伯1880年式舰炮,军舰带有水线带装甲,舰体中部两侧的水线带装甲厚203毫米。

顶着“铁甲舰”名号的“平远”,实际上属于19世纪铁甲舰大家族中的一个分支,即近岸防御铁甲舰,用更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岸防装甲炮舰。其主要适用于近海浅水,类似浅水重炮舰的性质,是一种以防御近岸为主要功能的军舰。

这艘军舰的航速缓慢(设计航速10.5节),适航性差,操控性也不好,并不适合参加海战。所以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护航运兵船到达大东沟后,“平远”被布置在大东沟口的近岸处,而没有被编入北洋海军主力编队。不过“平远”的主炮实际上是北洋海军中威力最大的舰炮(1880式35倍径260毫米炮的威力超过了“定远”级装备的1880年前式25倍径的305毫米炮),9月17日黄海海战打响后,“平远”从岸边赶赴战场,在下午2时过后进入海战场,取得了先后击伤多艘日舰的战果。

由此可以做一个大概的评价:“平远”是中国造船工业在清末建造的最大的装甲军舰,是北洋海军中主炮威力最大的军舰,适合于近岸防护、不适用于远海编队作战。


海研会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怎么说了,如果以自产军舰的标准来看,平远号已经相当不错了。

但如果按照从英德花钱购买军舰来看,平远号性能就还是有明显差距。

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平远号和从德国购买济远号都是2000多吨的排水量,然而性能却有一定差距。

首先,济远号最大航速为16.5节,虽赶不上吉野号的23节,也算可以了。然而,平远号最大航速只有10节。这种速度太慢,根本无法适应现代化海战。要知道,当时日本20年前购买的老军舰扶桑号,航速也有13节。而北洋水师的自产军舰广甲舰虽烂,好歹航速还有14节。

如果将平远号编入北洋水师主力舰队,那么整个舰队速度就会大为减慢。

所以,平远号只适合独立编组用于防御作战,不能进行远洋进攻作战,用处也就不大了。



其次,平远号武器布局有问题。

当年任何大型军舰,都必然有首炮和尾炮。济远号首炮为双联装210mm克虏伯前主炮1座,尾炮为克虏伯150mm后主炮。

就是这门150毫米尾炮,在丰岛海战中撤退时,将吉野号击伤,才使得济远号突围成功。

然而,平远号武器为:260毫米‘克虏伯’前主炮1门,位于军舰前部的露炮台内;150毫米‘克虏伯’副炮2门,位于舰体中部两侧的耳台之上,并没有设置尾炮。

即便中间的2门150毫米火炮可以向后开火,但视野是有限的,无法起到尾炮的作用。

也就是说,平远号的火力是有死角的。



最后,本末倒置,过于强调防御。

作为排水量仅有2000多吨的军舰,无论如何设计,装甲不能很强。然而,平远号过多突出了防御能力:环绕全舰拥有水线装甲带,首部厚5英寸(127毫米)、高7英尺(2.1336m),中部厚8英寸(203.2毫米)、高5英尺(1.524m),尾部厚6英寸(152.4毫米)、高4英尺2英寸(1.27m);另外其甲板也是厚达2英寸(50.8mm)的装甲甲板,另外还拥有5英寸(127mm)厚的装甲司令塔。

防御强的代价是,火炮弱了,航速慢了。

而即便这样的装甲,仍然不足以抵抗敌方150毫米以上的火炮。

所以,平远号是一种落后的军舰,并非武器和防御落后,而是设计理念落后。


实战中,平远号表现的还不错。

资料写道:黄海海战中,防护能力较强的“平远”则在管带李和指挥下,于弹雨中拼死冲向“松岛”,下午2时34分,双方距离逐渐接近至2200米,“松岛”舷侧的速射炮疯狂地向“平远”倾泄弹雨,“在无数发炮弹的轰击下,已使其舷侧出现洞穴,从舰内冒出浓烟,舰内也出现火焰”,而几乎与此同时,“平远”舰舰首260毫米主炮发射的一颗钢弹击中“松岛”,炮弹从“松岛”左舷中部下甲板的医疗室斜穿而入, 击穿1英寸厚的钢铁墙壁,穿过中央鱼雷发射室,击中“松岛”320毫米主炮塔下的机关,引起爆炸,顿时使得320火炮炮罩粉碎,火炮无法旋转。这颗炮弹在穿越中央鱼雷发射室时,“使舰内各室发生猛烈震动,硝烟弥漫,人近咫尺难以辨认,令人窒息”,4名日本鱼雷兵因此窒息死亡。

下午3时20分、3时30分,“松岛”的姊妹舰“严岛”又接连被“平远”命中,被击毙4人。

可以说平远号火力还是不错的。

然而,而“松岛”等舰也发炮还击,“平远”前主炮被命中无法操作,且燃起大火,被迫于下午4时16分退出战斗,驶向大鹿岛附近的浅水区,灭火自救。

可见,精心设计的装甲也是没什么用处的。

另外,因为平远号不是主力舰,日军并没有对它进行追击。如果日军追击的话,平远号的航速是绝对无法逃走的,必然会被击沉。

说白了,平远号是捡漏突然冲出来打了一阵,然后受伤后又侥幸逃走。

但是,以当时的中国来说,能造这种军舰哪怕是组装,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萨沙


平远号铁甲舰原名叫“龙威”号,是福州船政局在法国“黄泉”级的基础上略有改动而自行设计建造的一艘钢壳巡洋舰,应该说该军舰是清朝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

龙威号巡洋舰于1888年下水,次年完工,耗费52.4万两白银。该巡洋舰长60米、宽12米,吃水4.7米,排水量2150吨,动力为2台煤蒸汽机、2400匹马力,最高航速10.5节,其前装甲厚127毫米、后装甲厚152毫米、炮塔装甲厚203毫米,主炮装备260毫米克虏伯和120毫米各1门、侧舷装备2门120毫米火炮,另外还有4门速射炮,舰上编制145人。

1888年,北洋水师提督和聘请的英国人总教习琅威理一同航行测试了龙威号巡洋舰,二人对该舰的性能都非常满意,1890年该军舰被调往北洋舰队,并将其更名为“平远”号。在北洋舰队中,“平远”号属于二线梯队,他的管带(舰长)李和的官阶只是都司,作为主力舰的管带(舰长)居然还不如训练舰的管带(舰长)。

黄海海战时,“平远”号刚开始和广东舰队的“广丙”号负责外围的警戒,战争打响之后,平远和广丙增援前线,并一同进攻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松岛”号,“平远”号迎着“松岛”号的炮火向前开火,最终命中两发炮弹,致使日军的“松岛”号主炮失灵、鱼雷发射器失灵,击毙数人。“平远”号和日军的“松岛”号相比,毕竟是艘小舰,由于中弹较多,主炮燃起了大火,不得不撤离战场。1895年,停泊的威海卫港口的“平远”号连同其它军舰向日军投降,日本联合舰队将其作为了炮舰。


历史军魂


光绪十一年(1885年)初夏,留学法国回来的福州船政局制造班毕业生魏瀚等,向船政大臣裴荫森推荐一款法国新式钢甲舰,建议仿造三艘,裴氏遂和左宗棠等其他大员联名上奏朝廷,正式提出建议,此件为《恳请拨款试造钢甲兵船折》,称这款仿造的兵船为“双机钢甲兵船”,名“柯袭德士迪克士飞礼则唐”,船身长中尺17丈三尺九寸,船腰阔四丈,仓面钢甲厚二寸,每时可行中国海道80里,配用新式康邦卧机,马力1700匹......。福州船政局要求开始自行仿造大型军舰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刚结束的中法战争,缺乏现代化大型军舰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而法国的威胁尚未去除,所谓“法人欺中国铁甲未成,兵船无护...将以大肆要求”。第二,裴氏对李鸿章掌控下北洋舰队大肆外购军舰的做法也有意见,认为外购不如自造,所谓“事事购自外洋,财源溢出”。所以这艘全新仿造军舰的命运,一开始就与南洋北洋派系的分歧争斗,和中国海防“自造”和“外购”两种筹划方式的分歧联系在一起。不过在地位更高,政治手腕更为高明的李鸿章运作下,这艘未来仿制军舰的命运,就被指定为首先仿造一艘,建成后先划归北洋舰队使用,如果效用良好,再进行第二,第三艘的仿制。

这艘仿制军舰的原型是什么?不少近代史学研究者缺乏海军知识和阅读原文资料能力,囫囵称之为德国先进军舰,但最终考证出,原型是法国于1885年启工不久的黄泉级装甲海防炮舰,所谓“柯袭德士迪克士飞礼则唐”,则分别指此级的三艘新舰“痛哭河”(cocyte),地狱火河(phlegeton)以及冥河号(styx).1886年11月27日,福建船政局正式开工制造,1888年1月29日,首艘新舰下水,最初舰名被定为“龙威”。

龙威建成下水后,就在试航中发现了问题,5月试航中,右副轮机螺丝损坏,速度大降,返厂修理两月。9月,按照事先布置,龙威北上,准备与北洋舰队在威海卫汇合。行至上海,发生小抽气机事故,被迫在上海英国耶松船厂修理,这一系列事故被李鸿章正中下怀,上奏朝廷说福州自主制造军舰“屡坏机器,恐成病骥”,又电令北洋提督丁汝昌“将来过沪查看,如不合用,切勿将就”

12月,北洋海军南下避冬,抵达上海,12日,丁汝昌和琅威理一起登上“龙威”,出海试航3小时,平均时速11海里,丁汝昌甚为满意,上奏北洋,要求与外籍技术人员再对“龙威”细查一次,修改补足,然后明春和北洋各舰一起北上,结果获准。

1890年4月,划归北洋的龙威正式改名平远。5月,李鸿章亲自登舰,再次试航,为了打压南洋以及福州船政局,在随后的奏折上依旧是对平远褒少贬多,声称平远只能“归队操练,聊助声势,尚未可专任海战”导致平远舰的管带,官阶也比其他舰的低下,定远镇远两铁甲舰管带为总兵,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舰管带官阶都是参将,平远管带仅仅是都司,低了两级。

平远舰的战斗力如何?对比它的仿制对象“黄泉”,排水量,马力,长度,存煤量,武器都显著加强了。然而由于仿制者魏瀚等人海军与造舰知识的有限,平远舰沿袭了黄泉级的舰身过短过宽的毛病,长宽比为1比4.92。总的来说,平远是被充当装甲巡洋舰使用,然而它的设计建造方案却是近海防御的炮舰,过短宽的舰身严重妨碍了它的速度,并且由于动力系统故障,在划归北洋舰队后不久,动力已经由原本的2400匹降至2240匹。最后到了甲午战争时,平远已经变成了平均时速只有6到7海里的乌龟船。

然而即使是这样,大东沟海战中,平远的速度也略快于北洋首阵中的扬威,超勇,如果用平远“首发”,相比起丁汝昌刘步蟾原本为济远选定的搭档广甲,平远的武器与防护力也明显占优,这种安排除了显示丁汝昌刘步蟾海军常识的不足,也不排除派系思想作祟,广甲舰来自两广总督,李鸿章胞兄李瀚章,如果战胜,“广甲”还可以分享下胜利成果。

实际上,相比北洋诸舰,平远在海战中的成绩还算亮眼,14点34分,平远在2200米距离,舰首主炮击中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左舷,击毙鱼雷发射手三名,打伤5人。15点10分,平远47毫米速射炮又中松岛左舷,重伤松岛鱼雷发射手一名。10分钟和20分钟后,严岛号又被平远击中两次,累计死四人,伤五人。不久后,平远本身也中弹起火,于16点16分退出战斗。

总之,虽然平远是一艘仿造原型选的并不好,建造过程中又因经验缺乏而带来诸多欠缺的问题舰,但如果福建船政局和其他洋务运动中的军工企业以此为开端,按照这个步骤慢慢试错,改进下去,极有可能为中国海防事业开启全新的时代,然而由于洋务事业的派系之争,最终平远号只是昙花一现,让刚刚起步的晚清大型军舰自造事业,戛然而止。


用户69792950182


个人愚见,平远整体实力还是一般的,并不算多么出色。

平远采用的是2座康邦省煤卧式2汽缸蒸气机、4座圆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2400匹马力、航速10.5节。

10.5节的航速,到了1894丰岛海战、黄海海战爆发时,航速到底衰退了多少节都是个问题。夹缝雁行阵没有施行成功,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北洋各舰航速参差不齐。


从3D复原图中不难看出平远的主要武备是一门克虏伯260毫米前主炮,两门150毫米副炮。其余火力为37毫米哈乞开斯5管机关炮五门,47毫米哈乞开斯单管机关炮两门,四座鱼雷发射架。

没错,你没听错,航速十节、并且只有三门大口径火炮的近海防御铁甲舰。

对比致远级和经远级,平远的火力、航速并没有致远级和经远级那么迅猛。

1894年9月16日,清政府为支援平壤作战的陆军官兵,命北洋海军护送陆军在鸭绿江大东沟登陆。抵达后,平远与广丙鱼雷巡洋舰一起作为第二梯队,结伴于大东沟外担任警戒任务,这是平远近海防御铁甲舰自诞生以来,第一次执行了近海防御的任务。

9月17日,大东沟海战爆发,平远曾击中松岛两发炮弹,松岛舰的中央鱼雷室及左舷发射管部位各击中一弹,炸毙两人。由于日本联合舰队使用了烈性的下濑火药,导致平远中弹起火,旋即平远舰官兵使用47毫米哈乞开斯机关炮奋起还击,敌旗舰松岛的中央鱼雷发射室和桅杆纷纷中弹,多名日本鱼雷兵受重伤,鱼雷管发射电路被打断。

平远由此一战成名。

不可否认平远确实清代造舰技术的巅峰,但这和实战、平远的实力完全是两码事,理性看待。

我是这篇回答的作者,独立团团长李云龙

提前祝大家元旦快乐!


青衫素人


在跌跌撞撞的晚清洋务运动历史上,清朝自造铁甲舰“平远号”的诞生,确实是件别致的大事。

洋务运动里,大清朝海军建设的方略,基本就是花钱去欧美“买买买”,曾经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那几艘雄视东亚的主力战舰,基本都是买来的。却也有一艘低调的“替补”战舰,属于清朝军工人员百分百的原创心血——平远号。

为什么清王朝会建造这样一艘军舰,确切说,就是被一场惨败“刺激”的:中法战争里的马尾海战。

其实,自从洋务运动开始后,建造近代国产战舰的呼声也日渐高涨。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左宗棠,对此更是力挺。应运而生的福建船政局,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福建船政局已经有了四座船台三千工人的生产规模,能独立生产铁木合构船,号称“亚洲第一船厂”。没想到一场中法马尾海战,分分钟就被打花。面对法国舰队的重炮轰击,福建水师11艘战舰(主要是马尾船厂建造),不到三十分钟,就全数被打沉了底。

如此耻辱一幕,也叫中法战争后,新任的福建船政局总理大臣裴荫森,咬牙下定了决心:造“铁木合构船”还不够,必须要造代表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铁甲舰。满怀这决心的裴荫森,火速为清政府上了《试造新式兵船疏》,字字句句,都是中国近代铁甲舰生产,激动人心的发展蓝图。

谁知这宏伟理想,送到北京后,就招来了满朝骂声,在朝中那些短视的大臣眼里,大清朝既然有白银,西方国家又肯卖,缺铁甲舰就去买好了,何须再自己造浪费钱?北洋水师的缔造者李鸿章更是气得眼喷火:造铁甲舰就要花钱,用钱就要从北洋水师的经费里刮,这岂不是动自己家底?于是各种骂声汹涌扑来,差点就把裴荫森淹没。幸亏另一位重臣左宗棠力挺,总算劝得慈禧改了主意:那就先造一艘试试?

这抱着“试试看”态度上马的战舰,
就是大清朝第一艘自造铁甲舰:平远号(起初叫龙威号)。

虽说获得了造船许可,但对于当时的裴荫森和那一代军工人员来说,造一艘铁甲舰,条件简直痴人说梦:清王朝的拨款,几乎都是从北洋水师经费里“抠”来的,只能勉强造一艘,一分钱都不能乱花。技术图纸呢?也只有一张法国小型铁甲舰的图纸供参考。但就是这要啥没啥的窘境下,裴荫森带着魏瀚、郑清廉、李寿田等福建船政局出身的军工人员们,硬是历经三年艰难攻关,终于在1889年9月28日,成功令这艘铁甲舰试航。

而在当时清朝文武官员眼中,这艘完全中国人自己设计生产的铁甲舰,风貌也是一新:长59点99米宽12点19米,排水量2150吨,以两台三胀往复式蒸汽机为动力,主机功率2400匹马力,航速10点5节,全舰环绕水线带全钢装甲,装备轻重各种类型火炮,其中260毫米的克虏伯前主炮,威力更是巨大。这艘战舰亮相试航的一刻,更见证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事实:饱受西方坚船利炮欺凌的近代中国,已经可以自己制造铁甲舰了。

但就在这“意义重大”的一刻后,对这艘战舰乃至裴荫森本人的攻击,却是甚嚣尘上。特别是早就憋了好几年气的李鸿章,更是立刻给战舰狂打差评,连呼这艘战舰劳民伤财,战斗力却半点不靠谱。关键时刻,北洋水师丁汝昌登上了这艘战舰,连连称赞其靠谱的战斗力,终于叫李鸿章改变了主意——1889年12月,

这艘中国自己研发的铁甲舰“龙威号”,正式编入北洋水师服役,更名为“平远号”。

但“创造历史”的大清朝,并未从此启动本土铁甲舰建造。清王朝的海军建设,也就从此裹足不前。身在北洋水师的“平远号”,地位也十分边缘化,特别是甲午战争爆发,黄海大战开战前,“平远号”也只是担任外围警戒任务。

直到1894年9月17日,中日大东沟海战打到白热化时,北洋水师苦苦支撑时,素来低调的“平远号”,终于大显英雄本色:冒着日军密集炮火,“平远号”冲向日军旗舰“松岛号”,

精准的射击,命中了“松岛号”的炮塔,引发“松岛号”舰船大爆炸,连“松岛号”的鱼雷发射电路,也被“平远号”打断。直到日军多艘战舰围攻,杀得舰体着火的“平远号”,才撤出战斗。

虽然在当代好些北洋水师题材影视剧里,“平远号”这一番卓越表现,都被编剧们大笔一挥,安到了北洋水师其他几艘主力舰身上。但“平远号”这惊出日本舰队一身冷汗的战斗力,不但见证了北洋水师官兵的战斗精神,更见证了一个事实:那些设计建造平远号的近代中国军工人员,没有辜负国家的期许。

可是,顽强的“平远号”,也未能挽救北洋水师的败运。一直靠购买军舰装备维护的北洋水师,终在战斗里尝够了军工技术匮乏、战舰“打沉一艘少一艘”的苦果。随着甲午战争的落幕,“平远号”也屈辱被俘,编入了日本舰队,并在1904年9月18日,日俄战争的海战上被俄军击沉,悲情沉没于大连海域。

而当年力主建造铁甲舰的裴荫森,已在1890年时凄然辞职,并在1895年含恨去世。他那曾经满怀理想的造船计划,也随着“平远号”的被俘,最终成为绝唱。

从试航时的受尽争议,到最终怆然的结局。“平远号”的战场生涯,短短十五年的风雨,却证明了一个至今值得警醒的历史真谛:核心技术,国之重器!

参考资料:《裴光禄选集》《他山剩简》


我们爱历史


诚邀,如题。清朝末年,朝政腐败,满清皇族既不能摒弃列强而使国泰,也不能平定内乱而使民安。朝廷四面楚歌,百姓苦不堪言,真真是中华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代。然而就在这个时代,聪明的中国工人却造出了当世一流的铁甲舰!这是真的吗?

但是是肯定的,这艘战舰就是平远号铁甲舰!

所谓铁甲舰,实际上就是在1900年前,对装有装甲的军舰的统称,当时能独立建造铁甲舰的国家并不多,除了英法德意奥等西方列强外,由此能力的只有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以及清朝和奥斯曼两个古老的帝国了。

而平远舰正是大清建造的铁甲舰之一。

据《龙腾八闽——“平远”级近海防御铁甲舰》考证,作为近海防护铁甲舰,平远舰队是福州船政局在参看法国“柯袭德”、“士迪克十”军舰基础上,规划制造出的我国第一艘全钢甲军舰,代表了其时我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此船1886年12月7日开工,1888年1月29日下水,1889年5月15日竣工,同年参与福建船政水师执役,命名为“龙威”,北洋水兵总查琅威理(LangWilliam M)对该舰查看后甚为满足,于1890年5月16日调归北洋水兵,更名为“平远”。  

所以它的火力也是整个大清最为强大的。

平远舰长59.99米、宽12.19米、满载排水量2650吨,动力速10.5节、装甲甲板厚2寸、水线带装甲厚9.4寸、炮座及司令塔装甲厚5寸、炮盾厚1.5寸,编制202人,装备克虏伯260mm前主炮1门、克虏伯150mm副炮2门、57mm诺典费尔德炮2门、47mm单管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37mm5管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18寸鱼雷发射管4具。1894年9月17日,平远号大显神威,精准的命中了日军松岛号的炮塔,成功干掉了日军的主力战舰。所以说战斗力还是很不错。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平远舰,全名中华帝国皇帝陛下的军舰平远,英文舰命His Majesty Imperial Chinese Ship Ping Yuen,原名龙威,由马尾船政局设计建造。参加了大东沟海战,最后同镇远等舰一道被日本掳走。

一般人们人为平远舰属于巡洋舰,但是平远舰属于一款岸防铁甲舰,原型是法国海军黄泉级岸防铁甲舰,由中国人自行设计,钢材进口自法国,大量的舰上设备都由马尾船政局铸造。虽然平远舰是一艘大号的蚊子船,但是这是中国造船人第一次接触铁甲舰的设计建造工作并成功建造,对于中国海军、造船业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象征着当时中国造船业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造船人的骄傲。截图来自于《北洋海军舰船志》





龙威在建造时并没有安装武器,编入北洋海军并更名平远之后才装备主炮、副炮以及其他各类小口径速射炮。所以平远也就很有意思,一艘法国风格的军舰,装备德系克虏伯武器,看来法德在平远上达成了一致。但是因为平远的先天不足,她只能作为一艘岸防铁甲舰在近海作战,而不能出海在大洋上厮杀。截图同样来自于《北洋海军舰船志》






在大东沟海战当中,平远虽然加入战场时间较晚,但是平远不顾敌强我弱,在管带李和的指挥下冲向敌军旗舰松岛,奋力作战,并重创了松岛。而且平远的主炮在海战中有如神助,总共开火十次,命中三发,如此命中率在当时是谁也打不出来的。北洋海军在海战中大口径主炮命中率约为5%,即便是英国海军也只能在演习中打出这个数据,而平远一门炮的命中率就达到了30%,可见中国第一代海军将士们的军事素质。而且,平远舰管带李和的表现,和满海乱窜的黄鼠狼、茫茫如丧家之犬的方伯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截图来自于《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





平远在大东沟海战当中也身负重伤,战后曾经回旅顺紧急抢修,修复了被打断的桅杆,但是并没有恢复桅盘。
后来平远也参加了威海卫保卫战,但是随着威海卫的陷落,平远也被日本掳走,被编入日本海军。仍然保留平远舰命以及艏尾的龙纹。此处说一句题外话,在甲午战败以后,慈禧曾经对臣僚表示:此仇何能一日忘记,但总须慢慢自强起来,断不是杀一人烧一屋就算报了仇的。1904年平远参加了日俄战争,并参与对旅顺军港的围困,最终在铁岛以西1.5海里处(





北纬38度57分,东经120度56分)触雷沉没,结束了她光荣而又屈辱的一生。

整个甲午海战中,中国第一代海军将士们不畏强敌、拼死作战以及高超的军事素质连他们的敌人都肃然起敬。然而,在21世纪,却有一群杂种侮辱北洋海军海军旗,糟蹋先烈的英灵,疏为可耻。而且,这帮杂碎居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它们当的起东亚病夫这四个字。


最后,向浴血海疆的北洋海军将士们致敬!


北洋海军炮手


平远是一艘清末国产铁甲舰,排水量大概2400多吨,他的原名叫做龙威,是我国在清末时期第一艘近代化自产铁甲舰,但是他和定远、镇远那样的铁甲舰不同,他属于一艘近海防御铁甲舰,他的建造倾尽了洋务派大量的心血,但是他的性能表现却很一般,要论实力只能算做是中等偏下。

中国第一艘近代化国产军舰,平远,他虽然不算先进,但是能够生产2400吨,主炮为260毫米的铁甲蒸汽动力军舰,已经让清末中国造舰水平进入了世界前10。


铁甲舰可以看作是清末时期的战列舰,是最主力的军舰,用现代海军来类比,那就是航空母舰,当时的海军编成是按照铁甲舰为主坐镇,巡洋舰分居两侧护卫的形式,铁甲舰在西方是较早使用BattleShip名字的军舰,是近代战列舰的前身。作为在鸦片战争后遭到列强多次侵略的清末时期,当时能够国产一艘铁甲舰是李鸿章等洋务派非常重视的事情,将之看作是洋务救国的重要一步,但是平远的类别选择却出了错误。

图为平远级CG模型。


平远级的干舷很低,仅装备有一门大口径火炮,也就是一门260毫米火炮,采用后膛装弹模式,其次还有3门中等口径火炮。其主炮没有采用复进式炮架,因此射速极慢,火炮移动困难,需要军舰自己调整方向来帮助火炮对准敌舰,属于一种比较落后的舰炮结构。他的设计基本参考了法国的黄泉级近海防御铁甲舰,看上去和一艘大型蚊炮船一样,在日本海军中也有类似的武备,那就是三景舰,松岛、严岛、桥立三艘舰,这一类的军舰在后来的甲午海战都表现的乏善可陈,没有任何优势。

图为日本海军严岛号巡洋舰,他的主要作用类似于平远级,但是舰体是巡洋舰舰体,航速稍快。


他们的主要问题出在航速慢、主炮射速慢上,笨重的军舰并不适合出远海作战,平远的航速仅仅有10.5节,严重拖累了整个北洋海军大舰队的航速,但是这些军舰的防护能力比较好,包括平远和日本的三景舰都在甲午海战中攻击不足,防御有余,堪称是真正的“铁乌龟”。但是根据现在的史料来看,清末时期选择建造这样一艘铁甲舰也有他的道理。

图为甲午海战中英勇奋战的平远舰。


清末时期的造船业虽然在亚洲首屈一指,但是比起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极大,能够用上的只有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局等,这些机器制造局的水平较差,建造工艺也比较落后,因此清政府要建造铁甲舰就必须从简单的型号开始,而不是从复杂的型号上手。建造平远级,可以快速积累建造近代蒸汽动力铁甲战舰的经验,还能有效规避建造失败的风险,可以锻炼出一批熟练的技术人才,为今后上更强的型号做准备。

图为平远级铁甲舰线图。


但是甲午海战的爆发结束了这一过程,北洋海军最终折戟沉沙,主力舰非沉即俘,彻底成为了历史。


海事先锋


首先这船不是铁甲舰,而是近海防御型铁甲舰,铁甲舰该有的水线带装甲它也有,如果按照吨位分类似乎可以分入二等铁甲舰的范畴,但是它的船型是放大了的蚊炮船,所以不能计入正常铁甲舰。船政局在平远后是有发展二等铁甲舰的规划的,只是资金没法落实而不了了之。

平远的战斗力是不用质疑的,作为铁甲舰,生存能力远超过其他类型战舰。大东沟时平远和穹甲巡洋舰船型的广丙一同向松岛发起了进攻,广丙很快因伤退出战斗,平远招惹完松岛又接着招惹严岛,直到好死不死正好被人把主炮炸上天才退出战斗。可见平远多抗揍。

至于平远的价值,只能很遗憾的说,没有存在价值,这和作战能力无关。平远的船型决定其无法远洋航行,甚至和其他主战舰艇的配合都做不到,所以远洋舰队里没有它的位置。作为守口的蚊子船用,又明显的浪费了它的吨位,这种任务金瓯小铁甲舰就足够了。所以我只能遗憾的说,这是一款错误的船型,船政局验证技术的意义更大。

真正值得期盼的是福州船政局规划中的二等铁甲舰、二千吨穹甲巡洋舰和建威级驱逐舰。可惜铁甲舰完全没有资金支持,穹甲巡洋舰因为资金太少成了整一千吨的鱼雷小穹甲巡洋舰广乙级,建威级拖了好几年才出了两条样船,出来时已不先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