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有哪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件?

胡司令咿呀


我以为孙中山用蒋介石做黄埔军校校长应该是属于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典型事例。

孙中山多年从事革命但未成功,决定实行联俄、联共、扶佐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派蒋介石等人去苏联考察,决定创办黄埔军校,为将来的北伐培养自己的军事人才。

当时蒋介石并不是唯一的校长人选。孙中山主张天下为公、倾心革命,完全可以自任校长。另一位程潜也是孙中山合意的校长人选。

程潜,1903年以弟一名成绩考入湖南武备学堂,1904年通过考核保送留学日本,结识黄兴、宋教仁、李烈钧等组成革命同学会,1905即加入刚成立的同盟会,与孙中山面谈后成为追随者,同时加入以军人学生为主的丈夫团,1907年考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炮科,1915年袁世凯称帝,受蔡锷命为湖南招讨使,召集旧部反袁,被推举为护国湘军总司令,驱逐督军汤芗铭。同年2月,与林虎、熊克武、张孝淮发表通电反对《二十一条》,1917年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程潜联络旧部支持,被任命为湖南护法军司令,在湖南大败企图南下进攻广东大本营的北洋政府军队,一度攻入长沙。1920年孙中山第二次护法,孙中山、陈炯明发生冲突,程潜立挺孙中山受先生器重,1923年先生能回广东三次护法,得助于程潜平定广州,程潜在广州大办军校,自任校长为革命培养军事人才。1923年3月2日,任大元帅府大本营军政部长,1924年10月4日任军政部长兼校长。

蒋介石出生保定军校,在日本是东京振武学校(军校的预备学校,后一直冒充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在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时,登上永丰舰,搞政治投机,与孙中山共赴危局,始得先生信任,捞足政治资本。又有结拜大哥、同盟会元老张德江向中山竭力推荐。

拟任副校长的蒋介石转了正,程潜正转副,孙中山死后,蒋介石利用军校培养了大批效忠自己的学生作党羽起家,在孙中山逝世、廖仲恺被刺杀后,先后专败许崇智、汪精卫、胡汉民等党内政治对手,先后窃取了北伐军总司令、国民党总裁、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等要职,大肆屠杀了大批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最终成为独天民贼,在1949年败退孤岛台湾。


苍茫大地顾炜斌


那必须是袁世凯。

袁世凯,一个本可以走上神坛,却因为一念之差,变成窃国贼的政治家。

早年的袁世凯凭借一己之力平定朝鲜叛乱,年纪轻轻就受到晚清重臣李鸿章的青睐,而袁世凯也不负所望,大力推进中国近代化,大力发展中国工商业,最后成为清王朝的支柱,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民国大总统。

袁世凯对中国有着比较多的贡献。

一、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军队的缔造者。

1894年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清王朝终于下定决心,改革新政。而军队改制是重中之重。袁世凯被派遣到天津小站训练新军。袁世凯花大价钱聘用德国教官,仿照西方列强近代陆军的要求编制陆军、训练军队;自己亲自监督军队,制定规章制度,招揽留学人才,即为后来的北洋军阀的前身。这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始。冯国璋、段祺瑞等留学归国军官都是他的手下。



二、袁世凯是中国第一个实行宪政的人

袁世凯在当直隶总督的时候,引入西方议会制度,实行宪政制度。他还在全国倡导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认为“官可以不做,宪法不能不立”。

三、袁世凯创建了中国近代的警察体系

1902年,袁世凯在直隶总督的衙门所在地保定设立了中国最早的警察机构—巡警总局,并制订了中国最早的警察制度—《警务章程》。

袁世凯是中国第一个在中国成立警察部队并设立了最早的警察治安管理模式,使中国正规军和警察机构分离,使得中国正规军专业化,职业化;军队素质大大提高,战斗力也有所提高。

四、袁世凯对中国的教育也特别重视

1903年,袁世凯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端方上奏清王朝朝廷,要求清王朝进行教育制度改革,中国的近现代教育体系正式开始建立。 袁世凯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所官立大学堂——山东大学。他先后在河北等地建立了31所学校,其中包括两所高等学堂。除此之外,还建立40多所各级师范学校。

五、大力鼓励修铁路

袁世凯筹资修建了第一条Mide In China的铁路——京张铁路,这是真正的第一条中国人自己建造的铁路,这条铁路的总工程师就是詹天佑。 后来袁世凯上奏清王朝任命詹天佑出任汉粤川铁路总办。新易铁路、中国和比利时合资建成的芦汉铁路都有袁世凯的功劳在内。


第六、袁世凯大力推动近现代工业企业的创建

袁世凯学习西方经济制度,放开了很多限制企业的创办和发展的条条框框,袁世凯当民国大总统的前三年(1912年~1914年)内,全国新开办了约4000家工厂,面粉厂、火柴厂、卷烟厂、造纸厂以及采煤、冶炼企业等都得到极大的发展,而且民族资本得到很大的支持。 袁世凯还自己投资开设开滦煤矿、启新洋灰公司(启新洋灰公司在当时的中国是规模最大)。 袁世凯对中国工业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是袁世凯一称帝,前后只有81天,直接从“共和国缔造者”变成“窃国大盗”,名声直接臭大街了。



袁世凯的功绩其实可圈可点,就是一念之差,变成窃国大盗,这也只能说明袁世凯抵挡不住自己的欲望,最终走向身败名裂。

从“中国第一任共和总统”变成“窃国大盗”也就一念之差,这不得不让人唏嘘。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人类历史上有哪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件?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是不该发生的靖难之役,朱允炆如果当时能抓住机会杀了朱棣,那他就不会落到生死不明的地步了。

第一次:建文元年,藩王们按照规矩都要进京觐见新君朱允炆,当时朱允炆正削藩,只是还没轮到实力最强大的朱棣。许多人都以为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朱棣肯定不敢来,没想到人家不仅去了,而且还是“行皇道入,登陛不拜”,大摇大摆地去的。这可是对皇帝大不敬的行为,也相当于给了朱允炆一个绝好的、能够解决朱棣的理由。然而!朱允炆竟然以朱棣是自己的至亲为由驳回了这一正确的提议,最终,朱棣风光地回家了……

第二次:没过多久就是朱元璋的忌日,按照规矩,亲王们肯定是要进京祭拜的。上次朱棣侥幸逃了,这次他自己也知道不可能还这么幸运,去了肯定死路一条,于是把自己的三个儿子派了过去,朱允炆那边二话不说将朱棣的三个儿子软禁起来。而这边朱棣已经用招降蒙古士兵的办法扩充了他的部队,又和宦官内外勾结起来,可是他也不敢动,因为三个儿子还在南京作人质。为了让儿子们回来,朱棣又是装病,又是装疯,朱棣可能是有些心软了。再加上黄子澄对他说,要是现在动朱棣的儿子,不久让朱棣知道你要削藩了吗?这样会打草惊蛇。于是1399年6月,朱允炆把朱棣的儿子放了……从这时开始,朱棣决心用军事行动对抗朝廷。

第三次:本来朱棣和朱允炆斗,刚开始还真是占不到什么便宜,虽然他善攻击,但是却遇上了守城大将耿炳文。耿炳文退守真定城后,开始坚守之战,朱棣远道而来,粮草不济,正当耿炳文可以发挥守城的强项时,朱允炆竟然觉得耿炳文的作为有失朝廷的颜面,于是在黄子澄的建议下,让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出战。然而李景隆是个无能之辈,不断丢城失地,溃不成军……

第四次:济南之战后,朱允炆派盛庸出战,盛庸本人作战也还不错,而且这次朝廷军还用上了许多新式武器,准备对朱棣发动进攻。双方在东昌交战,盛庸所带领的精锐部队做好布阵,朱棣见此情形决定亲率大军进攻破阵,没想到却中了盛庸的圈套,陷入重重包围,朱棣随时可能被杀害。可是偏偏在战前,朱允炆下了一个死命令,不能让他背负杀叔父的罪名,于是盛庸的大军只能眼睁睁看着朱棣被救走……





史小帝


“一失足成千古恨”出自明朝时期山东副使杨仪的《明良记》,后一句是“再回头是百年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错一件事便成为了终身的悔恨。历史上这种人不在少数,明明可以功垂万代,却偏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比如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等等。因一时糊涂、贪图享乐而遗臭万年。

今天就来说一说这三个人。

商纣王,我们对他的印象就是穷凶恶极,穷兵黩武,他不仅推行严刑峻法,而且还在各方面压榨百姓,是一个典型的暴君。

然而毛主席曾评价过他,说他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帝王,把东南经营的很好,让东夷和中原更加统一巩固。

其实商纣王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他在内政上做了各种调整,但最终适得其反,不仅没能挽回商朝江山,反而使得自己遗臭万年。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皇帝,设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建筑万里长城,奠定两千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总而言之,秦始皇的事迹是千古流传,但是他却因为焚书坑儒而使得自己的名声一落千丈。

隋炀帝在很多人的眼里,是那种荒淫无道之人,是一个昏君,然而,殊不知隋炀帝为我国历史做出了多少贡献。

他是一个励精图治的人才,平定了陈朝,统一了天下,修建了大运河,造福了千秋,开阔了疆土,通了丝绸之路,开创了科举,受益了几代人。

可惜了这样一个人才,因为自己的残暴,使得民不聊生,更使得自己丢失了大好形象。


理科男读历史


引言:人类历史上古今中外有很多一失足千古恨的事件,看到很多写中国历史上的,确实写得很好,这里我写一个外国的,这个大家也比较熟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就是出自这个名人之口,相信大家都知道是谁了,他就是曾经的欧洲霸主、法兰西帝国的第一任皇帝——拿破仑 波拿巴。纵横西欧和中欧的他,在1812年想着称霸整个欧洲,于是去征伐俄国,正是这次远征,拿破仑的人生由巅峰走向下滑

远征俄国的失利是拿破仑未曾想到的

拿破仑称帝后,无时无刻都想着统治整个欧洲,欧洲大陆上只有俄国没有被他控制,而且拿破仑明白只有把俄国踩在脚下,才能彻底征服英国。

1812年5月,拿破仑率领57万大军远征俄国。拿破仑一开始进展比较顺利,相继获得了斯摩棱斯克战役、瓦卢蒂诺战役、维捷斯克战役的胜利,击垮了阻止他的俄军部队。


1812年9月7日,拿破仑率领法军获得了极为艰难且浩大的博罗季诺战役的战术胜利,但双方均损失惨重。到9月16日,拿破仑进入了朝思暮想的莫斯科。

但在战略上,俄军司令库图佐夫、巴克莱等人力排众议,放弃首都,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带着剩余的俄国高级将领和大部分居民撤出,逐步深入俄罗斯腹地,采取坚壁清野战术,拯救剩余的俄军的有生力量。

远征俄国的结局是非常惨重的 拿破仑第一次败北了

拿破仑原本以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将会妥协,未料到迎接他的却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同时,俄罗斯的寒冬,成为了拿破仑的最大阻力,由于法军物资补给不足延滞、兵力分散,俄军迎来重大转机,库图佐夫以逸待劳并趁机不断袭扰法军,在几个星期的灾难对战中,本处以优势的法军不是战死就是冻死,最后回到法国的只有不到3万人。

结语:错误的远征俄国,给了当时法国沉重的代价,拿破仑败北之后,俄国马上联合英国、普鲁士、瑞典组成了反法联盟,目的就是为了打败拿破仑,推翻这个令他们做噩梦的法兰西帝国。拿破仑如果不去远征俄国,他依然是那个时代欧洲的霸主,可以说拿破仑的这一次失利,真的是一失足千古恨的典型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欢迎朋友们点赞、留言、评论和转发,当然喜欢的朋友们关注我是极好的。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哎呀,怎么会这样,明明我有无限可能的,明明事情不会这样的,但......唉!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在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登基,本来他是有机会当几十年的皇帝的,但他登基没多久后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朱允炆有多次机会能够杀掉朱棣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机会全都丢掉了,到最后,留下朱允炆自己独自伤心流泪......

朱允炆来地府与朱元璋对话

朱允炆死后,孤身一人来到地府,他左顾右盼,希望能够见到他的爷爷朱元璋,在他的心里,装着一大堆的话想和朱元璋倾诉。

“啊!那不就是皇爷爷吗?皇爷爷,孙儿好惨啊!您死后,我继承皇位,本想励精图治,开创盛世的,但在削藩的过程中朱棣起兵造反了。都怪您!开国功臣、精兵悍将几乎都被您给带走了,让我好难受啊!”

朱元璋:“唉,咱没想到朱棣会起兵反抗啊!再说了,咱死后,你明明有好几次机会能够杀死朱棣,阻止靖难之役的发生的,但机会都被你一次次丢掉了。你这要怪谁嘛,只能怪你自己。”

朱允炆:“我太难了......”

削藩,一切一切的开始。

在朱元璋时期,朱元璋分封了自己儿子们为藩王,让他们去镇守边关,保卫大明。

朱元璋怎么不让精兵猛将前去镇守边关呢?他的解释是:自己的儿子们,再怎样都比精兵猛将来得可靠,咱无法保证精兵猛将没有起反叛的心思,也无法保证他们能够安分守己,相比之下,自己的儿子多让人放心啊。

就这样,在朱元璋的坚持之下,他的儿子们被派到大明各处去当藩王了,其中以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宁王朱权最为有名。

那时候的朱允炆年龄还很小,不懂得朱元璋这样的安排是为什么。当自己登基为帝后,才发现麻烦很大。

朱允炆是一个柔弱的少年,刚刚继位的他,对于他的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们十分不放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像许多大臣们在朝中说到的:现在大明的天下有20几个藩王,表面上看,是朝廷坐镇中央,领导的这些藩王,让藩王们来拱卫大明王朝的千秋基业。实际上,这些藩王们的实力不断壮大,等到未来的某一天就会对朝廷造成严重的威胁。

是啊,这该如何是好啊?在大臣们的建议下,朱允炆踏出了削藩的道路。

削藩就削藩,为什么朱允炆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呢?

1.没有擒贼先擒王

削藩可是一件大工程,这么大的一件事情,如果能够抓住事情的关键,那么事情就会顺利很多。擒贼先擒王,20多个藩王里,属燕王朱棣的实力作为强大,如果朱允炆先把朱棣给解决掉,就没有那么多事情了。

可是朱允炆偏偏没有这么做。他选择的是先从那些弱小的藩王开始下手,然后才对那些实力强大的藩王们动手。

这样子,前期确实会很顺利,因为那些势力弱小的藩王根本就没有任何能力能够反抗。可实力强大的藩王呢?难道朱棣就感觉不出来朱允炆最后一定会削了自己?他难道就不会提前先准备起兵吗?事实上,最后朱棣是联合着宁王朱权一起造反的。

2.心慈手软,不懂得把握机会。

朱允炆是有好几次机会能够把朱棣给解决掉的,但不巧的是,他把这些机会一一放弃掉了。

比如,朱允炆登基的时候,藩王们是要进京来朝拜新君的,朱棣当时也来了,那时候朱允炆完全可以就地把朱棣给杀了,解决所有麻烦的,但朱允炆以朱棣是自己皇叔为由,反驳了大臣们的建议,让朱棣安全回家了。

再比如,在朱允炆派兵去镇压燕军时,朱棣曾多次面临困境,差一点就死掉了。为什么没死呢?因为朱允炆下了命令:要抓活的,不能杀了朱棣,免得让自己背上杀叔的罪名。

有了这命令,谁还敢大开杀戒?都是小心翼翼的,可以说是朱允炆的心慈手软造就了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

削藩必然会让藩王们的利益受损,出现反抗现象在情理之中。朱允炆没能采取好的办法,到最后把自己给赔进去了。但值得肯定的是,朱棣夺得皇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永乐盛世,也算是造福了大明人民。


简单平凡123123


说一个比较冷门的,而且本文的主人公真的是“失足”了。在塞尔柱帝国的历史上有一位雄主名叫阿尔斯兰,这哥们曾在曼奇克特战役中重创拜占庭军队,并且俘虏了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


击败拜占庭帝国的这一天,算是阿尔斯兰人生的巅峰了。为了展现自己的仁慈,阿尔斯兰释放了被俘的罗曼努斯,并委派人一路将他送回君士坦丁堡。

不久之后,阿尔斯兰便开始征讨小亚细亚半岛的罗姆苏丹国。当时罗姆苏丹国有一位名叫尤素夫的将领,苏丹派他前去阻挡阿尔斯兰,结果尤素夫见阿尔斯兰来势汹汹,知道自己无法阻挡的尤素夫便像阿尔斯兰投降了。



可是这次阿尔斯兰并没有仁慈的对待这位与自己同族同教的将领,他下令将投降自己的尤素夫酷刑处死。得知自己要被处死后,愤怒的尤素夫决定和阿尔斯兰来个鱼死网破,他当场抽出匕首向阿尔斯兰冲了过去。

而身经百战的阿尔斯兰早已见惯了这种场面,曾被誉为神箭手的他示意随从们不要阻挡尤素夫,然后自己搭弓引箭准备射杀尤素夫。就在阿尔斯兰准备展现自己的箭法之时,他的脚下突然一滑,失去重心的他并没有射中尤素夫....



而尤素夫则用匕首精准的刺在了阿尔斯兰的身上,一代雄主阿尔斯兰 卒!

而阿尔斯兰的墓志铭也比较有意思:“噢!那些把阿尔普·阿尔斯兰视为至高无上的天神般的人们,看着!现在他因为自大而被埋在漆黑的泥土底下。”


昭武观史


人要是倒霉,真的喝凉水都塞牙。

(赵舒翘)

晚清名臣赵舒翘,怎么看都是前途无量的人物。本身是“学霸”出身,中了进士之后稳稳当当的一路升迁。到光绪二十三年的时候,赵舒翘顺理成章的被召回了京城,这之前他一直在地方磨练,知府、布政使、巡抚全都干过,而且名声非常好。

回京之后,赵舒翘被晋升为刑部尚书,之后又升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和军机大臣,绝对是走进了大清的权利中心。

更关键的是,赵舒翘不是个废物。本身他就比较有学问,而且在外任职期间非常清廉,勤政爱民。在刑部任职的时候,秉公执法,平反昭雪了很多冤案,从朝廷到民间都非常佩服他。

另外,赵舒翘也不是个迂腐的读书人,他也非常懂得揣摩慈禧太后的意思。戊戌变法之后,谭嗣同等人被送到了刑部,按程序是要审一审的。但是赵舒翘知道,这和一般的案子不一样,慈禧着急砍人呢。于是,戊戌六君子刚被抓住几天,就都砍了,慈禧很满意……


慈禧满意了,赵舒翘就成了心腹大臣,前途无量了。

(义和团)

闹义和团的时候,慈禧心里也不踏实,于是就想派人去调查调查,看这帮子“拳匪”到底什么意思。派谁呢?一个是积极排外分子、军机大臣刚毅,另一个就是赵舒翘。

这俩人就出发去调查了,刚毅这个人本身就看不惯洋人,而且他也明白慈禧当时心里很不爽,想要利用义和团报复一下洋人们。于是,刚毅回来就说,义和团还是不错的,可以招抚,可以利用他们打洋人。

赵舒翘呢?他觉得义和团不能用,不太合适。

但是话到嘴边了,看刚毅盛赞义和团的作用,慈禧又点头微笑拍大腿的——赵舒翘觉得这时候说反对的话不太合适,于是当慈禧问他的意见时,赵舒翘说了个“不要紧”……

就这么,义和团闹起来了,后来洋人打过来了,慈禧跑了,洋人要求杀几个人“祭天”,不然就找慈禧的麻烦——然后,赵舒翘被洋人点名了。

为啥要找赵舒翘的麻烦呢?因为他支持义和团了呗。那刚毅不是更支持吗?没办法啊,刚毅在跟着慈禧逃跑的路上,拉肚子死了……洋人们总要找个大官砍了,才能解气。


于是,赵舒翘就因为一句“不要紧”,成了超级背锅侠。

慈禧为了保命,只能下旨砍了赵舒翘。但是,当时慈禧在西安,赵舒翘就是本地人,名声又很好。老百姓一听说敬爱的赵大人要被砍脑袋,群情激奋,吵吵着要去劫法场,要把慈禧踹出西安。

你看吧,在人家的地盘,还是留点面子好。于是,慈禧改口了,赐死赵舒翘。

于是,赵舒翘就在家里自杀了。先是吞金,等了几个小时还活蹦乱跳的;然后吃大烟膏子,吃完咕咚咕咚灌了几缸子水,还是没事儿;慈禧派来监督的岑春煊看不下去了,到药店拿了点砒霜,让赵舒翘吃了。结果,人家在地上滚了几圈之后,肚子也不疼了,满血复活……

这怎么办?岑春煊就让人按住赵舒翘的手脚,拿张纸蒙在他脸上,往上面喷水。一层纸喷湿了,上面再加一层,这么慢慢的人就憋死了啊……结果,看着人不行了,揭开纸赵舒翘又缓过来了……来来回回折腾好几次,蒙上纸灌烧酒,才把赵舒翘弄死。

赵舒翘临死会不会想:一句话丢了性命,不甘心啊!


七追风


我认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情,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的大门,放清兵进入中原,清军进入中原以后,统治中原长达三百年之久,这恐怕是吴三桂在当时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

1644年,李自成攻进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但是大明国库空虚,再加上李自成当初喊出的口号是“均田免粮”所以,没有办法,李自成只有接受手下人的建议,像那些当官的伸手要钱,不给就往死里打,吴三桂本想带兵去投靠李自成,在半路上听说,李自成不但打伤了自己的老父亲,而且还抢走了自己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怒不可遏,于是就调头返回山海关,准备出兵攻打李自成,但是呢,他又不想和李子成硬碰硬。



于是他就想出一个非常脑残的点子,联合关外的清兵共同对付李自成,他想法很简单,就是把李自成打完以后,然后再转手对付清军,就这样在这种幼稚的想法之下,吴三桂亲手打开了山海关的大门,把早已经,虎视眈眈的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放了进来,吴三桂当时没想太多,只是头脑一热,打父之仇夺妻之恨,已经让他失去了理智。


吴三桂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放清兵的大部队进来了,两股力量合成一伙,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李自成打的屁滚尿流,李自成仅仅在北京待了42天,就惨败而归,让吴三桂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请神容易送神难,打败李自成,他想转手对付清军那是无法办到的事情,吴三桂失算了。

总结:吴三桂头脑一热做出的蠢事,可以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怎么说,李自成打崇祯,那是汉人之间的内部纷争,而吴三桂,则把外族放进来,这在现在看来,也确实是比较脑残的做法。


佳宁姐姐说历史


明朝的唐伯虎出生在江南一个富商家庭。

  年轻时,唐伯虎无所事事,和人纵酒游乐,经过好朋友的规劝,于是唐伯虎祝闭门苦读,经年累月。16岁时唐伯虎参加秀才考试,中了第一名案首。29 岁到南京参加乡试,高中解元(第一名)。正当唐伯虎积极准备来年的京城会试时,却飞来横祸:在这次乡试中,有人事先经过贿赂,得了试题,事情泄漏后,考官被罢免,无辜的唐伯虎受到牵连,不仅被剥夺了解元称号,入了监狱,释放后唐伯虎感叹道:“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已百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