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古西亞埃及宗教之一:蘇美爾宗教2


《世界宗教源流史》古西亞埃及宗教之一:蘇美爾宗教2

古西亞埃及宗教之一:蘇美爾宗教2
  

(3)天國與來世
  蘇美爾的天國是指神的世界。第一,他們認為天國的神是不朽的,眾神有了大事要在天國裡商量,如降洪水淹沒大地、春天之神杜木茲被囚禁在" 陰間" 要不要救他出來,相傳都要經過神的會議才定下來的。所以,他們講的天國就是神開會的地方,而不是有瓊漿玉液的地方;第二,除安努等蒼天神之外,對大部分神靈來說也不是住在天上,而是或在天空中、山林裡遊蕩,或聚集在供品旁、神廟裡;第三,個別英雄人物雖被描繪成半人半神人物,但蘇美爾人認為他們也是有生有死的,死後也不能到天國去。如《吉伽美什史詩》中的兩位傳奇人物,即吉伽美什(相傳是一個城邦國的王)和他的朋友恩奇社(相傳是野人,曾與神交媾)死後也沒有升為天國中的不朽神。這樣,天國和人間有了明確界限,無論何人都不能到天國去。
  他們有" 陰間" ,但不講人死後陰魂是否在地獄裡受苦受難,是否有善惡報應。大概他們認為人既不能到天國去,也不會一定到地獄去。可是在蘇美爾王國後期很關注墳墓的修造。考古發掘在烏爾城(第三朝首府)發現了至少 2500 個陵墓。它有三種類型:一般平民墳墓很簡單,隨葬品極少;富裕者(可能是貴族墓)墳墓裡有金盔、金碗、金燈等隨葬品,但無人殉;王室陵墓有幾座石或磚建的房間,隨葬品除金銀財寶外還有人殉,有的達幾十人。


  據《吉加善什史詩》第二部分記載,死者的親信、家臣,奴隸都是被殉的對象。可見蘇美爾人認為死後還有來世,否則不會這樣重視墳墓的營造,但他們可能還沒有來世的具體圖畫。
  

(4)神廟、神像
  歷史學家們把蘇美爾城邦國家形成前後劃分為三個不同的文化期,即歐貝德時期(約公元前 3500 年)、烏魯克時期(約公元前 3100 年)、捷姆迭將時期(約公元前 2900 年前後)。其中,奴隸制度的社會關係和城市國家開始於第二個時期,形成於第三個時期,但神廟在第一個歷史時期就出現了。
  考古學家在歐貝德丘陵上挖掘出來的神廟,牆壁上有壁龕,可能是放神像的地方,出土的女性小雕像,可能是母親女神像。在烏魯克第二歷史時期挖掘出一座大塔廟,塔廟的外形龐大,結構宏偉,最上層是神廟祭室,是祭神的地方,最下層有四層土臺,分別塗上黑(代表陰間)、紅(代表人間)、青(代表天堂)、白(代表太陽)四種顏色,每層都繪製奇花異草。這座塔廟叫" 埃安娜神廟"(可能是豐收和愛情之神),共有 18 層,每層有神龕等建築,可能是放神像的地方。在捷姆迭特第三個歷史時期,人們在不少古代城市裡都挖掘出神廟建築,卡法伊城的月神廟有 10 層,佔地達 8000 多平方米,結構相當複雜宏偉。在神廟裡有神龕、神壇,是祭祀神靈的地方;在神廟前面有一個很大的廣場,既是民眾宗教活動又是經濟活動的中心,可能蘇美爾人城市邦國的國王頒佈政令、召集民眾會議、歡送戰士出征和慶祝勝利等節日,都是在神廟廣場上舉行,以此表示神意。


  蘇美爾人有神像,神像是男女性別分明的小雕像,繪製在神廟牆壁和器物上。神像大體有三種類型,一是天神、地神、水神、星神等,常以人形和動物形表示;二是祖先神,常以慈祥老人形表示;三是國王像,因為國王也是神。神像較呆板,以現代人看來身體各部位比例不合尺寸。
  

(5)僧侶集團
  蘇美爾人較早就修建了規模宏大的神廟,並且盛行占卜和觀天象卜人事之術,神廟中祭祀神靈的空場大概是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有祭司僧侶一類的人物。最初,他們可能還沒有專門的、固定的僧侶,約公元前 3000 年左右,城邦國的國王和柏達西在需要祭禮神靈時,要親自到神廟裡向神靈獻祭,由宮廷的侍從兼任僧侶。隨著對神靈崇拜和祭祀儀式的日趨複雜,逐漸出現了管理神廟的僧侶集團,並形成一個具有特權的僧侶階層。僧侶們有一定分工,有的偏重於給人占卜、唸咒、祈禱;有的偏重於整理巫術魔法和流行的民間宗教信仰,為國王制定宗教法規;有的偏重於培養新的僧侶。但是這些分工都是相對的,一般來說他們的宗教職能有三,一是主持祭神儀式,一是給人作驅邪消災的法術、巫術,三是編造和宣講神蹟。他們主要在神廟裡活動,其中上層僧侶實際上是奴隸主階級的一部分,這些人管理廟產和執行國家的宗教儀式。當時,神廟裡有奴隸和依附者,分有土地和牲畜,甚至有大量的女奴供僧侶役使。據記載,拉什有座女神廟,其奴隸和依附者多達 1200 人;貝城的女神廟給依附者一年只發放 4至 5個月口糧,但佔有依附者創造出來的大部分產品。神廟中的僧侶們以神的代言人身份把貴族的地位、土地、權力都說成是神意的結果。有一塊約公元前 2500 年的泥板文,上書" 神寧吉爾蘇所愛之處,我,安那吐姆已為他把此地收回。" 寧吉爾蘇是蘇美爾的農業之神(一說是戰神),安那吐姆是地方的名稱,意思是我佔有這塊土地並不是為了我,而是執行了神的旨意。有塊碑文上面記載著," 地神思利爾以神聖的統治權授於恩鐵美娜,從 3600 名男子中確定他的權力。" 恩鐵美娜是位管理3600名男子的人物,可能是個小的城邦王,恩利爾是地神,意思是恩鐵美娜之所以擁有統治權也是由神派定的。這些說法大都來自僧侶們或經他們認可的記載,可見僧侶集團不僅主持宗教活動,而且還參與國家的經濟活動和政治活動。


  僧侶集團為了聚集財富甚至於還創造了神婚制度,讓下層的女僧侶在神廟裡公開向外來人賣淫,把賣淫的錢奉獻給神廟,說這是女僧侶向神獻身的表現。當蘇美爾人的各城邦和另外的民族發生戰爭並取得勝利時,還要向神廟獻財物和奴隸,在安那吐姆碑文中多處有這樣的記載。
  僧侶集團的財富和權力曾引起與王室的矛盾。在盧伽爾安達統治時期(約公元前 2384-前 2378 年),國王曾下令把神廟的土地劃歸王室所有,對僧侶要徵收賦稅,但是到烏魯卡基時期(約公元前 2378-前 2371 年)又下令歸還了神廟的財產,實際上是在僧侶集團的壓力下屈服了,可見僧侶集團的勢力已經達到了與王權抗衡的地步。
  總的來講,蘇美爾的宗教組織程度不高,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統一的教規;宗教觀念系統性不強,還沒有一個主神管理的歡樂天國和一個靈魂受審判的冥界世界。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