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如何评价孔子的?能否详细谈谈?

中国传统文化集锦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开创了私学,教导了三千多名学生,被史料记载的学生就有七十二人,孔子最欣赏的优秀学生有颜回(字子渊)、仲由(字子路)、冉雍(子仲弓)、卜商(子夏)等十位。孔子被后世尊为儒家学派的至圣,即至高无上的圣人。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即仅次于至圣,比至圣(孔子)稍逊一点的圣人。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发生在孟子身上。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对祖师爷孔子十分崇拜,评价极高,终其一生都在追随孔子精神。

孔子和孟子是山东老乡,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后世称儒学为“孔孟之道”。孟子认为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完美的大圣人,是古今先贤的楷模。认为所有的圣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因而对孔子推崇备至。他非常遗憾自己晚生了几十年,不能当面向孔子请教,当面领会孔子的智慧。于是就效法孔子周游、游说列国,与各国的国君和大臣们辩论,极力推行儒家思想学说和政治理论,以实现他“仁政”的政治抱负。他还经常引用孔子的言论作为自己政治思想学说的理论依据。有人统计,在《孟子》一书中,孔子的事迹与言论,至少出现了八十一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他对孔子思想体系的极力推崇。

孟子对孔子的评价还有一句名言:“孔子,圣之时者也。”这句话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清、任、和、时”是孟子心中圣人的四种典型。清:为人清廉,任:胜任工作,和:思想和谐,时:顺应时势。孟子说的“时”就是“时中”的意思,“时中”也是孔子提倡的重要思想,与“中庸”同,出自《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这里的“时中”即是顺应时势,随时以处中的意思。但要真正做到“时中”、做到“中庸”,是非常困难,几乎不可能的。故《中庸》又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而孟子却说孔子是“圣之时者”,能够“时中”,可见孟子对孔子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画月成眉


孟子是如何评价孔子的?能否详细谈谈?

《孟子》一书,是孟子,延系孔子周游战国时期以传播仁义治国,礼惠万众,贤达天下的儒道思想,与各国君王交流治国理政经验,对孔子的儒家哲学思想内容,做到了再一次丰富和补充。

孟子是儒家学派典型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孙子子思的学生,历史上对孟子求学成名,最终成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记录过程有很多,其中《孟母三迁》“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昔日孟母教育孟子时的表现,为后人留下了教子成才的真实案例,真正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孟子对孔子非常崇拜,是他一生当中做人做事的楷模。

我们本地就有孔孟一家之说。他们的姓氏虽然不同,孔家和孟家名字中间的用字都是通用的。

比如“祥,庆,繁,令,……”。

《论语》颜渊第十二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

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乎礼的话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

《孟子》第四篇,

离娄章句下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译文

孟子说:“不符合准则的理,不符合准则的义,高尚的君子是不会去干的。”

两本书摘句对比发现,理论包含内容如出一辙,这充分说明孟子对大教育家孔子是非常崇拜和言行一致的。

至于孟子怎样评价孔子只有认真研究拜读孟子留下的著作《孟子》全部包含在内容的字里行间也就是孟子始终奉行儒家仁义道德思想从始至终与孔子的言行保持一致且在孔子追求的实行仁政德政善政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具体实施认证的步骤和方法

即:善于用仁德政治理国家的人懂得安抚百姓手眼并用即看得见,又摸得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








野骆驼9005184025938


 孟子对孔子的评价

  孟子是孔子再传弟子子思的学生,那么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师爷了。这样特殊的渊源下,孟子自然对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经评价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圣人,是古今先贤的楷模,对孔子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孟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

  孟子把孔子看做是自己心目中的圣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贤,孟子认为所有的圣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对孔子推崇备至。他曾经非常遗憾自己晚出生了几十年,无法亲自当面向孔子讨教学问,无法亲身领会孔子的智慧。于是孟子就效仿孔子周游历国,当然了他的声望比不上孔子,所以无法带着众多的弟子一起,但是他不辞辛苦,常常形单影只与各国的国君和大臣们辩论,极力推销儒家的学说思想,虽然最后跟孔子一样以失败告终,自己也闷闷不乐,郁郁而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不过孟子的辛苦没有白费,他好学不倦,勤于思考,不仅继承了孔子的理论,而且通过自己的学习扩展和发扬了儒家的思想,使得儒家学说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提高了儒家思想的境界,将儒家学说带到了一个新高度,受到后人的尊敬。后世常以“孔孟”将他与孔子相提并论,而且被尊称为“亚圣”,仅次于孔子,在儒家学派里威望很高,他的著作《孟子》也是儒家经。



襄阳祖海


孟子这个名字在中国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具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他最突出的影响就是其仁义善的思想,孟子是一代伟大的圣人,一生在他的身上发生过很多不平凡的故事,当然最先令我们想到的,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故事就是“孟母三迁”,这也是对孟子后来成就有深远意义的一个故事。孟母三迁是关于对孩子教育的一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孟母对孟子的学业的重视,为了教育好孟子,孟母三次搬家为孟子提供适合学习的生活环境的事情,并对孟子严格的要求。

还有一些故事,如孟子受教,它的中心思想主要讲的就是孟母教授孟子做人做事都要有最基本礼仪的故事,无论是对外人还是对自己家人都要讲基本的礼仪;还有断织喻学的故事典故,主要讲得内容就是对自己的学业一定要持之以恒,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的故事,这个断织喻学的故事对孟子以后成为儒学大师有着重要的影响。关于孟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杀豚不欺子,孟子少时诵等都是非常经典的故事典故,还有大家朗朗上口的成语故事如“始作俑者”,“一曝十寒”,“五十步笑百步”,这些故事都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做人,做事的一些真理,是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孟子的切身言行,他都用一言一行来教育我们后人如何做人和做事才是正确的。

孟子评价孔子的名言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们都推崇“仁政”思想,但在本质上两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首先是两人的性格上。孔子幼年家里贫穷,他的满腹才华,基本都是靠自学。他向长者请教学问的时候,都是彬彬有礼,这也就塑造了他敦厚的性格。他教育学生,总是不厌其烦。甚至连性格暴躁的子路也被他感化,心甘情愿拜他为师。而孟子则不同,孟子的性格较刚烈,愤世嫉俗。这也可能是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经和孔子有所不同。孔子时期还是春秋时期,周朝的礼乐尚未完全崩坏,而到了孟子的战国时期,各路诸侯互相攻伐,早已把礼乐全部抛到了脑后。孟子自视为救国救民的济世能人,他看到诸侯交战,百姓饿殍遍野,其愤怒之情不愈言表,才有了“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话。其次,两人对“仁义”的看法也有所不同。孔子的“仁义”思想是建立在周朝的基础上,他提出的“仁”,还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而到了孟子,他“仁”的定义更加形象化了,对“仁”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第三,从施政角度来说,孔子比较偏向于“复古”。他提倡恢复周朝时期的礼乐,他对礼乐的看法就是不僭越,所以他才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说法。而孟子则比较激进,在他看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施行暴政的君王总是一语中的,表现了他朗朗正气。

孟子与孔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算得上是老乡,而且孔子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孔子再传弟子子思的学生,那么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师爷了。这样特殊的渊源下,孟子自然对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经评价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圣人,是古今先贤的楷模,对孔子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孟子把孔子看做是自己心目中的圣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贤,孟子认为所有的圣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对孔子推崇备至。他曾经非常遗憾自己晚出生了几十年,无法亲自当面向孔子讨教学问,无法亲身领会孔子的智慧。于是孟子就效仿孔子周游历国,当然了他的声望比不上孔子,所以无法带着众多的弟子一起,但是他不辞辛苦,常常形单影只与各国的国君和大臣们辩论,极力推销儒家的学说思想,虽然最后跟孔子一样以失败告终,自己也闷闷不乐,郁郁而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孟子评价孔子的名言


不过孟子的辛苦没有白费,他好学不倦,勤于思考,不仅继承了孔子的理论,而且通过自己的学习扩展和发扬了儒家的思想,使得儒家学说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提高了儒家思想的境界,将儒家学说带到了一个新高度,受到后人的尊敬。后世常以“孔孟”将他与孔子相提并论,而且被尊称为“亚圣”,仅次于孔子,在儒家学派里威望很高,他的著作《孟子》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学海xh1966


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子思的弟子,所以思想上是有很多继承的,《孟子》一书中多次提及评价过孔子。

《孟子•万章》中提到;“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这里孟子评价孔子是圣人之中识时务的人。孔子,可以叫他为集大成者。

《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评价孔子说:“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是说孔子懂权变,知道变通。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很高,基本上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


盛京杨员外


孟子借评论孔门弟子推崇孔子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是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及教育家,都对教师有过很高的估价。如《周礼·地官》郑玄注师氏说:“师也者,教也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扬雄认为:“师者,人之模范也。”[4]韩愈《师说》篇则从教师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责加以论述的。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一个教师的素质如何,归根到底,它将决定受教育者的发展程度;反之,从受教育者的发展程度,也可以衡量出一个教师的水平。换句话说,只有那种孜孜求道、“教人以道”的教师,才能教出德才兼备的弟子,也才能赢得弟子们衷心的拥戴与怀念。孟子便是通过对孔门弟子的评论这样一个侧面,来称颂孔子的。孟子曾对陈相说过这样一段话: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乌夬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我狄是膺,荆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

善变矣。

在此,孟子严厉批评了陈相背叛自己学派的行为,而用许多具体事例肯定了子贡、曾子等孔门弟子一贯宗承孔子学说的态度。孟子又说: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

他认为,孔子的七十多位弟子之所以心甘情愿地常年追随孔子,就是因为孔子的道德高尚,从而才使他的弟子们对他心悦诚服的。这种估价,自然也表明了孟子尊崇孔子的心迹。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任何一种学说思想的产生,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就是说,任何一种新的学说思想的产生,虽然有它的社会、阶级背景,但它必须以其先行时代的旧有思想材料为源泉。孟子的这种源泉从孔子那里找到了,但它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照搬孔子的思想,而是有所发挥、发展。孟子推崇孔子的终极目的,正是通过对孔子思想的阐发,为自己的政治学说服务,为自己的主张寻找理论依据;并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而系统的统治术、管理术、治国术。




历史回放机999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他的性善论和仁政思想直接来源于孔子。

《孟子•万章下》中涉及到孔子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孔子是圣人中识时务的人,是集大成者,犹如奏乐时先发出金钟之声,而后以玉磬声结束。

《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评价孔子说:“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孔子的言行收放自如。孟子的意思是,孔子是古代的圣人,我是做不到的,我个人的愿望就是要学习孔子。

孟子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他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政治观点进行阐发,在历史上有进步的意义。他以”正人心”为己任,对杨朱、墨子以及农家的各种观点展开了激烈的批评,成为孔子之后的儒家正统的代表人物。




哲学驿站


孟子对孔子的评价:是古今集大成者

  这样特殊的渊源下,孟子自然对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经评价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圣人,是古今先贤的楷模,对孔子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于是孟子就效仿孔子周游历国,当然了他的声望比不上孔子,所以无法带着众多的弟子一起,但是他不辞辛苦,常常形单影只与各国的国君和大臣们辩论,极力推销儒家的学说思想,虽然最后跟孔子一样以失败告终,自己也闷闷不乐,郁郁而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不过孟子的辛苦没有白费,他好学不倦,勤于思考,不仅继承了孔子的理论,而且通过自己的学习扩展和发扬了儒家的思想,使得儒家学说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提高了儒家思想的境界,将儒家学说带到了一个新高度,受到后人的尊敬。后世常以“孔孟”将他与孔子相提并论,而且被尊称为“亚圣”,仅次于孔子,在儒家学派里威望很高,他的著作《孟子》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雨霖铃40104010


孟子与孔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算得上是老乡,而且孔子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孔子再传弟子子思的学生,那么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师爷了。这样特殊的渊源下,孟子自然对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经评价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圣人,是古今先贤的楷模,对孔子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孟子把孔子看做是自己心目中的圣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贤,孟子认为所有的圣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对孔子推崇备至。他曾经非常遗憾自己晚出生了几十年,无法亲自当面向孔子讨教学问,无法亲身领会孔子的智慧。于是孟子就效仿孔子周游历国,当然了他的声望比不上孔子,所以无法带着众多的弟子一起,但是他不辞辛苦,常常形单影只与各国的国君和大臣们辩论,极力推销儒家的学说思想,虽然最后跟孔子一样以失败告终,自己也闷闷不乐,郁郁而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国学紫薇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典型的代表性人物。唯一能与孔子相提并论,被封为“亚圣”,称为孔孟之道。又得子思的真传,形成思孟学派。孟子全面地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并加以完善和创新,对孔子有着很高的评论和尊重。

孟子评价孔子是真正的圣人,是古今先贤的楷模和集大成者。他把孔子看成是自己心目中圣人的代表人物,并认为所有的先贤都比不上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对孔子推崇备至。

孟子非常遗憾出生太晚,无法亲身当面向孔子请教学问,无法亲身领会孔子的智慧。孟子推崇孔子的仁爱,将“仁”引申为“仁政”,是对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是一种社会道德到国家实施仁政的治国平天下的跨越。

《孟子》的字里行间,既是奉行孔子的仁义道德思想,但并不是简单地照本先科。既是与孔子保持言行一致,又是有着充分地发挥和进步。在孔子追求仁政德治的基础上,又有着有效实行仁政的方式方法。

孟子如同孔子一样,崇尚上古时代的圣人尧舜那高尚的道德品质,向往他那禅让天下的和平盛世。孟子的人人皆可为尧舜,与他的人性善同为一理。只要人人严于律己,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发挥,就有着尧舜的高贵品质,就有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创造与作为。孟子的思想与作为就是践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孟子为继续推行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完成自己的历史史命,也曾周游列国。尽管极力地推崇儒家思想学说,还是以失败告终,在当时各诸侯国却有着巨大的影响,也为后世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孔孟文化居功至伟!同为古今之集大成者,实至名归!

孟子对孔子弟子的赞颂,同样是对孔子的敬佩。他羡慕孔子弟子七十二贤能,孔门十哲的品学兼优,温文儒雅,鸿儒硕学。就是因为孔子的品德高尚,为人师表,才有着弟子的这么优秀,以及弟子对孔子的敬重和追随。

孟子以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为己任,创造性地吸收其中的精华。并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儒家学派。孟子的《孟子》既有着对孔子的高度评价,又对孔子思想存在的不足有所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