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進攻蘇聯的理由是什麼?

任性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很多人認為,德國在二戰時進攻蘇聯,是他們最大的戰略失誤。但其實呢,以當時德國所處的環境,它除了進攻蘇聯,已經別無選擇。

因為,最初德國是計劃征服英國,但經過幾番交戰後,德國很快發現,他們想要徹底征服英國,那至少需要把上百個師的兵力、成千上萬的坦克、大炮送到英國本土,這樣才可能摧毀英國陸軍。

但問題是,面對強大的英國海軍,面對一海相隔的英國,德國怎麼可能把這樣大的軍事力量,一下投入英國戰場呢?如果德國只投入少部分軍隊到英國本土作戰,那這些軍隊就不是去打仗,而是自殺。而且,德國對英國進行了幾輪空中打擊,也是損失慘重。



在這種背景下,德國高層很快明白,他們想征服英國,那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至少在當時的情況下。那麼,既然英國已經無法征服,那下一步德國該做什麼呢?按照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來看,雖然蘇聯和德國簽訂有友好條約,但這種紙面上的東西是隨時都可能會被撕毀。

更重要的是,基於德國的角度去看,英國、美國、蘇聯面對共同的利益,隨時有可能實現的聯合。如果等他們實現了聯合,德國再去行動,那肯定是必敗無疑的。

很多人認為德國不應該進攻蘇聯,通常總是建立在這樣的前提上,那就是隻要德國不打蘇聯,蘇聯就不會與德國作戰。同樣,只要日本不攻打美國,美國就不會捲入世界大戰。

但真實的情形,顯然沒有這樣簡單。因為,基於美國和蘇聯的利益,它們都不會坐視德國強大。而且,美國和蘇聯捲入戰爭是遲早的。因為,隨著利害關係加重,美國和蘇聯即使不派軍隊,也會把經濟手段用得越來越露骨。



比如,日本打美國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國對日本實行了禁運。到了這一步,日本不打美國,就只有投降了。不要說別的問題,就是石油的問題,也會讓日本很快喪失戰鬥力。

同樣,在歐洲戰場,美國雖然沒有直接捲入。但是,美國不斷加大對英國的經濟支持,並不斷在經濟上限制德國,還各種支持法國國內的反對力量,那德國又如何鞏固已取得的利益?

這樣不斷髮展下去,德國的處境只會更加不利,到時蘇聯如果趁火打劫,希望修定蘇德的某些條約,那德國又該怎麼辦呢?

從這層意義上看,希特勒進攻蘇聯的主要原因,大約就是:與其坐等英、美、蘇實現聯合,自己坐等失敗;還不如趁他們三方沒有準備好之前,迅速打破其中一環,到時就算美國捲入戰爭,也對德國無可奈何。


我是趙帥鍋


復聯裡星雲曾經這樣評價滅霸:我父親作惡多端,但他從來不撒謊。其實這句話也完全可以套到希特勒的身上。元首絕對稱得上一位“坦坦蕩蕩”的侵略者。

1924年,希特勒在蹲監獄期間,寫了“我的奮鬥”。他在書中明確的寫了:我出去以後,要當上德國的元首,然後我要消滅猶太人,然後我要打法國,打完了法國我再打英國,打完英國我再打蘇聯,這一片全打完了,我再跨海打美國......1925年,寫完了,我的奮鬥公開出版。

在我的奮鬥公開出版以後的十幾年裡,希特勒是嚴格的執行了書裡面自己制定的計劃,一步一步的來,真的沒藏著掖著。所以這件事在歷史上就顯得很詭異,希特勒出書,公開了自己的野心,說的很詳細,但當時的歐洲各國就是視而不見,屢次被希特勒打個措手不及。

而為什麼要打蘇聯,這在我的奮鬥裡也說的明白:為日耳曼人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

希特勒說了,我們日耳曼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種族,但是,我們的地盤太小了,施展不開才華。剛好,隔壁東歐不錯,我相中了。等我當了元首就帶領大家把它搶過來。東歐這一片現在住的是斯拉夫人,他們是低等民族,不配擁有這麼廣闊的土地。斯拉夫人連給日耳曼人當奴隸的資格都沒有,直接全滅絕就好了。

希特勒相中的東歐就是波蘭、烏克蘭、白俄羅斯和蘇聯在歐洲這片土地。而想奪取這些土地,他就得:先打波蘭,再滅蘇聯,大德意志帝國,一統江湖。

所以說德國進攻蘇聯,可以說有理由,也可以說壓根就沒理由:我就是相中你家的房子了,然後我決定進你家把你殺了,把你的房子佔為己有。這算理由嗎?

從根本上看,希特勒是一定要打蘇聯的,這是他的大政方針。至於什麼時候打,那就得看情況再說。

而二戰初期,德國閃擊法國,擊敗了英法聯軍,法國投降,英軍撤回老家。但是,英國雖然撤走了,但並沒有屈服,依舊是跟德國糾纏,沒完沒了。希特勒是希望英國能接受他的“和平協議”,承認他的戰果,然後停戰。結果英國是死活不同意,就是打。由於歐洲大陸和英國隔著海峽,英國皇家海軍掌握著制海權,德國軍隊過不去,於是英德就一直這麼僵持。

這麼一僵持,德國打蘇聯的機緣就成熟了。

希特勒認為英國之所以還再跟他堅持,是因為它還有希望:蘇聯。希特勒判斷英國是希望蘇聯能在背後捅德國一刀,而當時蘇聯在這方面也確實不斷的有小動作。

德軍的精銳全在法國海岸附近集結,準備隨時登陸英國,所以背後極為空虛。這給了蘇聯一個極好的機會。蘇聯也在不斷的拉攏南斯拉夫這些國家,把勢力範圍擴大到了德國東部邊境。如果德國依舊和英國糾纏,蘇聯組織500萬部隊從東邊殺過來,德國直接就亡了。這麼大的風險,以希特勒的敏銳是不可能看不見。

所以,主觀上,希特勒很早就有打蘇聯的意願,相中蘇聯的地盤十幾二十年了,一直有這個打算。在形勢上,一方面他認為摧毀蘇聯以後,英國會失去“希望”,從而停戰,他拿著贏來的天量籌碼,安全的離開賭桌。另一方面也是要消滅背後這個致命的威脅。這些因素加一起,也就必打了。


銳度何老師


看了許多二戰的回憶錄和史料,有很多理由和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三點:

1、雙方互相忌憚,早晚一戰。德國和蘇聯都是地區有影響力的大國,實力遠在歐洲其它國家之上。就當時的政治軍事格局來說,兩個國家早晚都不免一場大戰,只是選擇戰爭的時機和時間問題。為什麼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什麼要瓜分波蘭,都是為了今後直接開打擺好陣腳,免得以後中間有個波蘭礙手礙腳。現在的歷史是證明了德國搶先發動了戰爭,蘇聯猝不及防,被偷襲的很慘。事實上主要原因是斯大林高傲輕敵,對敵情判斷嚴重失誤,且在大清洗中屠殺掉大部分優秀軍事指揮官,導致初期戰爭失利。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德國一直在西線打,那麼蘇聯就不會主動進攻德國了嗎?社會主義國家就不會主動出擊了嗎?答案也不一定,目前從解密的很多史料來說,蘇聯早就意圖進攻德國,擴大社會主義陣營,只是沒想到希特勒腦子跳躍式思維,把自己搞成了兩線作戰。

2、西線戰事進展緩慢。自從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佔領了法國、比利時、奧地利等西歐內陸國家,拉攏了意大利,穩住了西班牙,德國在西歐的唯一敵人就是英國。早在敦刻爾克撤退之前,英法聯軍主力就應該被圍殲在海灘,可是不知是空軍司令戈林早就打算投遞叛國而勸說希特勒停止地面進攻,轉用空軍轟炸;或者是希特勒腦子進了水,想玩一把貓捉耗子,反正結果是玩大了。到手的鴨子飛回大不列顛,再也追不上。想要征服英國,首先你要海軍幹過人家英國皇家海軍。可是,近代以來,無論是“海上馬車伕”還是“無敵艦隊”,都不是人家英國皇家海軍的對手。如果你想渡海登陸,那麼窄窄的英吉利海峽就能讓德軍葬身海底,全軍覆沒。既然登陸作戰不可以,那就只能指望空軍了。無奈德國空軍使出渾身解數,還是沒有打垮英國人,反而激發起了更多的反抗精神。再加上,當時流亡到英國的法國、波蘭等國政要紛紛組織空軍抗擊,美國也援助了大批飛機和飛行員,讓德國空軍後期逐漸不佔優勢。希特勒此時一想,既然打不過去,也打不著了,我封鎖你總可以吧。好歹我手裡有鄧尼茨的潛艇部隊呢。好吧,到這時候,希特勒對英國從直接佔領專項封鎖孤立,開展“群狼戰術”,襲擊英國的補給船、上船,收效甚大。現在又想,蘇聯是個威脅,還是趁著美國人沒插手,趕緊把蘇聯拿下來吧,順利的話和日本就在太平洋會師了。再加上情報顯示,蘇聯當時防守十分鬆懈,按照“閃電戰”的速度和戰果來看,半年之內打到莫斯科不成問題。所以就在1941年夏季動手了。

3、戰略資源受限。由於坦克、飛機等現代戰爭武器的大規模應用,對鋼鐵、石油的需求大增。鋼鐵的問題可以依靠德國本土、法國、西班牙等地供應,但是西歐石油匱乏,只有中南歐比如羅馬尼亞油田、高加索油田,巴庫油田,這些油田都這接或者間接在蘇聯勢力範圍掌控之下,如果不能獲得石油,德軍的優勢將喪失殆盡,最後可能連個防禦性作戰都打不起來。而戰事進行了兩年多,石油庫存已經見底,再不打蘇聯拿到石油,就等於提前舉了白旗。到這個時候,即使希特勒和他的高級幕僚預見到了兩線作戰的弊端,也只能是放手一搏、飲鴆止渴。


和實物生


二戰時德國入侵蘇聯,沒有任何理由,有些史料上說德國進攻蘇聯之前兩國有摩擦或者有歷史遺留問題,有些是為了進攻蘇聯德國營造對自己有利的國際態勢,挑撥離間的各種手段,所以都不足以夠成這場龐大戰爭的理由,德國是以突然襲擊的方式來開始這場戰場的。

德軍入侵蘇聯戰爭代號“巴巴羅薩行動”圖中帶著防毒面具的德國士兵很好辨認。

1941年6月22日4時30分,法西斯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未經宣戰就向蘇聯發動了全面的進攻。5時30分,當大批的德軍已侵入蘇聯國境後,德國駐蘇聯大使舒倫堡才向蘇聯遞交宣戰書,同時希特勒在精心準備這場大戰之前想方設想拉了些小盟友,於是同一時間意大利、匈牙利、斯洛伐克、芬蘭也追隨希特勒德國,相繼對蘇聯宣戰。

1941年7月,德軍士兵正在戰壕裡觀察蘇聯陣地。

也在同一天,蘇聯政府發表廣播演說,號召蘇聯軍隊和各族人民奮起反擊德國侵略者;當晚,英國首相丘吉爾也發表聲明,支持蘇聯對德作戰;美國國務卿奈爾也發明了支持蘇的聲明;6月23日,我國也發佈了《反法西斯的國際統一戰線》。

圖為蘇聯炮手正在操作一輛203毫米榴彈炮。

早在1925年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就將征服蘇聯作為德國的國策,德國在佔領歐各國時不斷擴充軍隊,加強軍事經濟力量並大力改進武器裝備,到了1941年6月,德國武裝力量超過750萬人,其中陸軍500萬,光空軍人數就有180萬,飛機一萬多架,德國總部認為此時的戰略態勢、軍事經濟和軍隊實力上來說,已經具備了向蘇聯發動進攻的有利條件,有信心用8個星期將蘇聯從地圖上抹掉。

德國黨衛軍頭子希姆萊正在視察蘇軍戰俘營。

所以戰鬥的第一天德國就以大量的空軍對蘇聯進行轟炸,包括重要的城市、交通樞紐,軍事基地等,並以空降傘兵佔領要地,蘇聯也在第一天就損失了超過1200架飛機,德軍也在第一天前進了60公里。


圖文繪歷史


20世紀開始,國際規則已經趨於成熟,此時,發動侵略戰爭也需是要理由支撐的。比如日本侵略中國,就打著建立大東亞共榮的名義,號稱要把東亞、東南亞人民從西方列強的統治下解救出來,亞洲人來解放亞洲人。

再看德國,雖然是侵略行徑,但打響第一槍也需要理由。比如39年9月入侵波蘭前,還找了一幫子死囚,穿著波蘭軍服被德軍打死在邊境線上,作為德國主權領土被侵犯的理由,德國宣稱要自衛和報復,之後宣戰波蘭,“閃電戰”開始。

波蘭戰役持續了一個多月,39年10月,蘇聯和德國和平瓜分了波蘭——德國佔領波蘭西部,蘇聯佔領波蘭東部及立陶宛。下圖,蘇德兩軍代表在波蘭地圖上劃分佔領區域。

1940年,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被強行併入蘇聯。6月,羅馬尼亞一些區域也被脅迫著加入蘇聯。兩年間,蘇聯共增加領土46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萬,西部邊界向西推進約300—400公里。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縱深極其廣闊的戰略緩衝帶。

另外,22個蘇聯師進駐了波羅的海各國,共有100多個師環繞兩國漫長的邊境線,蘇德兩國從隔著千山萬水,變成了“鄰國”(下圖)。蘇聯的各種舉措,顯然被視作針對德國的武力炫耀和咄咄逼人的挑釁。

加之,在一年多前的蘇芬戰爭中,蘇聯付出了巨大代價取得了勝利,算是慘勝,國家元氣大傷的同時,國際聲譽也壞到了極點,是西方社會一致聲討的對象。在反共的大國際環境中,種種劣跡加上意識形態的差異,國際話語權甚至不如侵略者德國。

但是,受制於1939年8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是不能隨意發動對蘇聯佔領區的武裝進攻的。

所以,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必須找個理由,這個理由就是蘇聯單方面沒有履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具體可以參見《希特勒1941年6月22日凌晨對全國的講話》,裡面數次提及蘇聯這一年多來在西部邊境的擴張,布爾什維克軍團已經逼近了德意志人東部聚集區,實屬對德意志民族的武力炫耀,嚴重威脅了德國控制區域的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而且強調,情況萬分危急,目前,蘇聯集結了大量軍隊,隨時有可能對德國發動攻擊,在6月17-18日已經出現了數次蘇軍“越界”行為,並已經侵犯了德國領空,所以德國要自衛(先發制人)。

事實上,人家蘇聯根據蘇德之間的貿易協定,巴巴羅薩計劃執行前的幾個小時,1941年6月21日晚,還老老實實的以包郵的形式往德國控制區運送戰略物資,幾年如一日的按時交貨。另外,這種行為還有所謂的理論支撐,就是希特勒鼓吹的種族主義,雅利安人至上論,同時融入了當時非常盛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人種之間存在明顯的優劣之分,需要優勝劣汰。鼓吹日耳曼人是最純正、高貴的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而廣袤的蘇聯境內主要是低劣的斯拉夫人和猶太裔的布爾什維克,所以這些劣等民族要為優秀的日耳曼人騰出生存空間,——然而,騰地方肯定不能靠嘴皮子,當然得武力解決。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德國與蘇聯聯手瓜分了波蘭,並且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好象兩國穿上了一條褲子,實際上各懷鬼胎,只是一時利益的結合,各自的防範心態並沒有絲毫的減少。

德國所處地理,讓她是個四戰之地,一戰戰敗後,被英法肢解和管控,德國內部的復國主義情緒是最高的,希特勒也是利用這樣的民族主義上臺的,主要對手是西線的法國和英國。如果不和蘇聯搞好關係,德國一開戰就可能面臨著兩線作戰的危險,至少要留大軍防止蘇聯出兵,這在戰略上是極為被動的。於是,用波蘭一半的領土穩住蘇聯,不失為戰略高招。

隨後,德國向西發動的戰事,由於戰術先進性和空地立體戰爭理念的運用,閃電戰進展異常順利,特別對法國,一戰時相持幾年很難分勝負的對手,在奇襲阿登森林後,短短20天就投降亡國了。這都超出了希特勒的預料,令其欣喜若狂。英國被壓縮在三島,苦苦支撐。

希持勒的野心,本就不止於復仇,他要的是一個統一的歐洲,西線在法國投降後,只餘下一些小國,早晚已是囊中之物。對蘇聯的進攻,己無兩線作戰之憂。

進攻蘇聯,還有三方面的考慮。第一,按希特勒的血統論,斯拉夫民族是劣等民族,也是該被奴隸的民族。第二,蘇聯發生十月革命後,推進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是以埋葬資本主義為最終目的的,是英美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死敵,對蘇聯發動進攻,甚至可能讓美國繼續保持中立,而不捲入歐戰。第三,蘇聯當時己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工業實力己很是強大,如果再給蘇聯幾年備戰時間,勝負真不知如何。

很多認認為希特勒是因為狂妄而下令實施“巴巴羅薩計劃”,也是重大戰略失誤,其實是對蘇聯瞭解太少了。除非希特勒的第三帝國不想統一歐洲,否則一定是早打比晚打好。





淨月暖陽


第一、希特勒幾乎兵不血刃就輕易打敗了波蘭和法國,這兩個國家都是一戰中的戰勝國,同時,也是歐洲的強國。成功來的太突然了,這些戰績使希特勒已經飄飄然了。

第二、打敗波蘭後,蘇、德已成鄰國。德國面臨兩線作戰的窘境,這讓希特勒如芒在背。總擔心蘇聯在背後捅刀子,而且蘇聯的存在牽制了德軍大量的兵力。

第三、蘇聯已對德國加強防備,蘇聯通過蘇芬戰爭,加強了列寧格勒的防禦縱深,希特勒擔心再拖下去,入侵蘇聯會更困難。

第四、希特勒錯誤地估計了蘇聯的實力,他認為蘇聯是一座搖搖欲墜的破屋子,只要在門上踹上一腳,屋子自己就會垮掉。還有,蘇聯紅軍在蘇芬戰爭中的糟糕表現,也增強了希特勒的信心。

第五、希特勒已無路可退,英國明確表示決不媾和,而希特勒又無力佔領英國。一但英國恢復原氣,對德國進攻。根據蘇聯的一貫作法,必定背後捅刀。你不打別人,別人就會打你。元首想起了中國的一句古話,事到萬難須放膽,先下手為強。

總之,希特勒進攻蘇聯,一個原因是形勢所迫。另一個原因就是賭博,存在僥倖心理。期望輕易擊敗蘇聯。


孤獨不孤單在抽菸


德國進攻蘇聯的時間表是德國的情報部門根椐各方面的情報彙總給希特勒,最後希特勒根據參謀部大本營制定巴巴羅剎計劃閃電襲擊了蘇聯,斯大林也一直在加緊軍備,但希特勒的準備更充分和更早些,其實當時從兩國的綜合國力來比德國遠比蘇聯弱的多,蘇聯並不是希特勒想的那麼的脆弱,以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為理論的蘇聯聯邦體系的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號召下,全民皆兵英勇無比,越戰越團結,越戰戰鬥力越強,再加上雅爾塔會議後和中美英法的加強合作,反觀以納粹主義為信仰的德國在希特勒法西斯的統治下,越戰越離心,內部分化,多數高級將領越來越不相信希特勒,甚至發動刺殺希特勒的事變,美國的加入斷了希特勒的後路,美國給德國最後致命的一擊,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也從來不怕外族的入侵,拿破崙打沙俄不能成功,希特勒沒能更準確的認識到經過幾個五年社會主義計劃的蘇聯的強大和斯大林的偉大統帥能力,法西斯的暴行是不得人心的,在全世界各地人民都堅決地展開反法西斯鬥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的空前災難,損失是難以計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教訓是深刻的,戰爭是殘酷的,戰爭是不可能強暴而屈服英勇的人民,希特勒的下場是必然的,言戰者必戰敗,發動一切不正義的戰爭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和平發展才是當今世界人民大團結的真正的需要。


手機用戶路子思


關於德國進攻蘇聯的原因有許多說法,其中元首希特勒對其將領們的解釋是:“蘇聯即將在1941年夏進攻德國,消除這一威脅對德國至關重要,東線的防禦將牽制大批德軍,德國將無法落實其他作戰方案,而要消除蘇聯的威脅,唯一的解救之道就是主動”。這個理由給人的感覺有點過於官方和牽強,所以並不能作為希特勒決定侵蘇的真正原因。

希特勒此時的處境同當年的拿破崙極為相似,他們都將英國視為最強大、最危險的對手,而由於海軍力量的贏弱使兩人都下不了入侵英國的決心。當年英國為了打敗拿破崙就是儘可能的在歐洲尋求建立反法聯盟並最終打敗了拿破崙,而蘇聯是最有可能也是最有實力加入英國的反德同盟的,希特勒認為隨著戰爭的持續,英蘇聯盟的危險將與日俱增。希特勒認為德國決不能坐視周邊強國(英、蘇)等到最佳時機來遏制德國的崛起,從戰略防禦的角度來看,德國必須抓住戰機,先發制人。只要英國失去了在歐洲大陸尋求盟友的可能,英國就不得不與德國屈服。


希特勒在下定入侵蘇聯的決心時,便開始考慮其軍事上的可行性,幾乎所有的德軍高級將領都對於希特勒的侵蘇想法表示反對,尤其在蘇軍廣袤的地域中作戰,交通、增援和補給是最大的難題,希特勒最終給他的將軍們做了如下的解釋,蘇德之間的決戰必須在第聶伯河以西進行,而戰爭將會在秋季結束,如此德軍的困難將大大降低,於是在軍事上也具備了理論上的可行性,巴巴羅薩計劃也隨著而誕生,對蘇戰爭不可避免了!


戰略論


希特勒是西方對立文化的產物。

希特勒迫害猶太人,客觀上促成了猶太人在美國的再次偉大,以及以色列的誕生。

敦克爾克大撤退,絕非是簡單的疏忽。

它保存了相當一部分的對立力量。

對立力量的死敵,始終是統一力量。

希特勒的死敵,就是蘇聯。

德國的主要力量,也都投放在對蘇戰線上。

諾曼底登陸,也絕非簡單的判斷失誤。

美國參戰,是在希特勒進攻蘇聯半年之後,也就是德軍取勝無望之後。

日本偷襲珍珠港,拉美國入局,也是在日本對另一統一力量一一中國,取勝無望之後。

在德國兵敗之後,更願投降於美國,而不是蘇聯,亦可看出些端倪。

至於日本,其對失敗的懲罰是極為嚴厲的,在血戰與原子彈的懲罰下,現在的日本,反而得到了美國的極大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