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擁有同一個起點的眾生各地抵達不同的終點,這就是平等


星雲大師:擁有同一個起點的眾生各地抵達不同的終點,這就是平等


真正的平等是立足點的平等,而非齊頭式的平等。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說,眾生平等,所有生命都應該得到無差別的尊重。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佛教之所以提倡吃素,就是因為在佛陀的眼中世間一切生命皆有佛性,理應得到同樣的關愛。人不過是眾生的一種,一切的動物、生物,乃至細菌、有生命的動物都是眾生。有靈性的生命,有感情、有知覺生命的動物,就是眾生的正報。所以眾生不是光指人。

依照法師的觀點,實現真正的平等就要打破種族、階級、性別差別,讓每一個人都得到尊重,還要關懷所有的生命,哪怕是一隻小小的螞蟻,或是一株還沒有發芽的小草。


有一次,弘一法師到豐子愷家,豐子愷請他坐藤椅子。他把藤椅子輕輕搖動,然後慢慢地坐下去,起先豐子愷不敢問,後來看他每次都如此,豐子愷就啟問。

弘一法師回答說:"這椅子裡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會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


星雲大師:擁有同一個起點的眾生各地抵達不同的終點,這就是平等


這也正是佛法講究的"慈悲為懷"。佛曰:"一滴水中有四萬八千蟲。"佛法中不殺生、尊重生命的觀念都極為深刻地體現了佛教中"眾生平等"的觀念。

但是,我們切不可以偏概全,把上述觀點當做"平等"的全部含義。對此,星雲大師解釋說,真正的平等並不是齊頭並進式的平等,而是立足點的平等。這就好像在運動場上,所有運動員蓄勢待發,他們腳下的起跑線是同一條,我們不能要求他們在跑步過程中始終保持同樣的速度,更不能要求所有人同時抵達終點,否則,生命就會失去其跌宕起伏的本色,生活也會因缺少競爭的樂趣而歸於暗淡。

"人人皆有佛性"不假,但佛教更講究"因果差別",前者乃是本性的平等、生來的平等,後者強調後天的努力。試想,如果一個勤奮刻苦的人和一個好吃懶做的人始終得到生命同樣的回饋,那麼這個世界將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所以,佛教所指的"平等"既是對生命的無差別尊重——這種尊重不附加財富、權勢等任何外部條件,同時也是果報的不平等——個人福德因緣不一,後天努力不同,最終就會有凡聖之分。


很久以前,有一個養蚌人,他想培養一顆世上最大最美的珍珠。

他去海邊沙灘上挑選沙粒,並且一顆一顆地問那些沙粒,願不願意變成珍珠。那些沙粒一顆一顆都搖頭說不願意。養蚌人從清晨問到黃昏,他都快要絕望了。

就在這時,有一顆沙粒答應了他。

星雲大師:擁有同一個起點的眾生各地抵達不同的終點,這就是平等

旁邊的沙粒都嘲笑起那顆沙粒,說它太傻,去蚌殼裡住,遠離親人、朋友,見不到陽光、雨露、明月、清風,甚至還缺少空氣,只能與黑暗、潮溼、寒冷、孤寂為伍,不值得。

可那顆沙粒還是隨著養蚌人去了。

斗轉星移,幾年過去後,那顆沙粒變成了一顆晶瑩剔透、價值連城的珍珠,而曾經嘲笑它傻的那些夥伴們,依然只是一堆沙粒,有的甚至已風化成土,灰飛煙滅了。


最初它們都是沙粒,但其中的佼佼者終會成為珍珠,就像很多年輕人擁有近似的家世、學歷、智慧、能力,面對著同樣的社會,但最終有的人會成為睿智的政客,有的人會成為精明的商人,有的人會在科學界嶄露頭角,還有的人則一貧如洗、苦不堪言……這種看似不平等的現象其實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努力,就會有多少收穫,你積累了多少福緣,就會得多大善果。

星雲大師曾把人生比作一個擁有眾多分岔路的起點,每條路都可以容納無數人行走,沒有人數的限制,所有人都站在這個起點上,都有同樣的選擇的機會,但最終有人選擇了左邊那條,有的人選擇了右邊那道,還有人選擇一直站在原點,拒絕出發,所以,擁有同一個起點的眾生各地抵達了不同的終點,這就是平等。

星雲大師:擁有同一個起點的眾生各地抵達不同的終點,這就是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