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格律詩,清以前以《平水韻》為基礎作詩,而今提倡《中華新韻》,對此有什麼看法?

文史醒言


回答;本人認為,所為"平水韻“在清朝從前至唐代初其,大部以平水韻為主。何為“平水韻",在我看來是從意境為主的詩句。它不看重平仄音,也就是押音韻。說到詩句,得說詩是怎麼來的,初唐時代的詩是從詩詞中演變過來的,對押音韻不看重或不知。此如詩歌是南北朝時期的代表,如木蘭詞…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在我看來是長短句,也就是說是詩而不是詞,那是放現在來說有長短句,這期中也有押音韻代表人物;比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還有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再說一下新韻吧無非對音韻的強化,大至上還是強調平平仄庂,仄仄平平,強調意境和音韻相輔相乘。


吾空問答曰出東方


問題:針對格律詩,清以前以《平水韻》為基礎作詩,而今提倡《中華新韻》,對此有什麼看法?


前言

其實並不僅僅清朝以前用平水韻,注意看看建國以前這些文人的詩,會發現作舊體詩人的幾乎都是用古韻,作詩平水韻,填詞用詞林正韻。作詩的時候,即使放寬一些,也是用平水韻的鄰韻。

今天提倡用的新韻,是《中華通韻》,《中華新韻》已經換代了。我們挑幾首有代表性的作品看看

一、七律長征 也是用古韻

這首詩太有名了,作者不用介紹。

常常有人說這首是用新韻,非也,還是平水韻,只不過用了鄰韻通押。

紅軍不怕遠征難【難:十四寒】
萬水千山只等閒(閒:十五刪)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
走泥丸【丸:十四寒】
金沙水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寒:十四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顏:十五刪)

作為七律,鄰韻只可以用在第一句,類似於這種2、8押韻的方式,是出律了。

不過並不能說這首詩用新韻,因為很明顯,第四句的【礴bó】在這裡用作仄聲:

烏蒙磅【礴】走泥丸,平平平【仄】仄平平。礴【入聲十藥】

第五句的【拍pāi】也是仄聲。

金沙水【拍】雲崖暖,平平仄【仄】平平仄,拍【入聲十一陌】

先、寒、刪、元、這些古韻的韻部區分比較難,因此用了鄰韻通押,但是這些入聲字的使用,還是嚴格按照平水韻來的。

也就是押韻放寬,平仄依舊嚴格。當然,古人科舉時,這樣是不行的。

▲長征

二、民國時期標準的七律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的散文《故都的秋》家喻戶曉,但他還是一位優秀的舊體詩人,例如《釣臺題壁》:

不是樽前愛惜身【身:十一真】
佯狂難免假成真【真:十一真】
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人:十一真】
劫數東南天作孽,雞鳴風雨海揚塵【塵:十一真】
悲歌痛哭終何補,義士紛紛說帝秦【秦:十一真】

通篇一韻到底用平水韻的【 十一真】,沒有一處與【十二侵】混用。詩中平仄也用平水韻,例如【惜xī】用作仄聲:

不是樽前愛【惜】身,仄仄平平仄【仄】平, ◆惜【入聲十一陌】

▲郁達夫

三、民國時期的詞

朱自清也是傑出的散文家、學者、詩人,但是他的舊體詩也完全遵循古韻,例如這首1926年所作的《虞美人》:

月華如水籠輕霧【霧:第四部】 (第1組韻)人靜聞砧杵【杵:第四部】 (第1組韻)瓊樓玉宇說當年【年:第七部】 (第2組韻)剩有頹垣廢井草芊芊【芊:第七部】 (第2組韻)天邊野火明還滅【滅:第十八部】 (第3組韻)惹起愁千結【結:第十八部】(第3組韻)行行高柳寂無聲【聲:第十一部】 (第4組韻)又是清秋院落夜三更【更:第十一部】 (第4組韻)
這首詞的押韻是按照詞林正韻。句中的平仄一看就是用古韻而不是新韻。例如:
瓊樓玉宇【說】當年,平平仄仄【仄】平平。說,shuō,用的仄聲:【入聲九屑】惹起愁千【結】,仄仄平平【仄】 。結,jié ,也是用仄聲:【入聲九屑】

▲朱自清與散文《背影》

四、有點爭議的詞韻

主席當時有一首《蝶戀花·贈李淑一》曾經引起爭議:

我失驕楊君失柳【柳:第十二部】
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九:第十二部】
問訊吳剛何所有【有:第十二部】
吳剛捧出桂花酒【酒:第十二部】
寂寞嫦娥舒廣袖【袖:第十二部】
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舞:第四部】
忽報人間曾伏虎【虎:第四部】
淚飛頓作傾盆雨【雨:第四部】

《蝶戀花》是不像《虞美人》,蝶戀花是不換韻的。所以舞、虎、雨與前面的韻腳是不通押的。

這首詞還引起胡適的質疑:   

“看見……刻印的‘蝶戀花’詞,……我請趙元任看此詞押韻舞、虎、雨,如何能與‘有’韻字相押。他也說,湖南韻也無如此通韻法。”

估計是作者當時有點疏忽了,發佈前沒有仔細檢查,這件事作者事後也發現了,1958年12月,他在“作者自注”中說:

“上下兩韻,不可改,只得仍之。”

這種例外,並不是後人效法的理由,還是要注意避免。

▲胡適

五、中華新韻與中華通韻

最早的中華新韻在民國時期頒佈,當時民國成立30年 ,也就是1941年。但編撰《中華新韻》的初衷並不是為了作詩填詞:

查 審音正韻,代有官書,成文聲歌,取資統一。民元以來,未遑制定........

這部書是因為新時代的語音已經有了變化,但是國家卻沒有同一語音的標準,因此委託“國語推行委員會”的黎錦熙、盧前、魏建功三委員負責主編。有點類似於後來我們推廣普通話。

▲民國時期《中華新韻》

建國以後,關於詩詞的押韻,影響比較大的是2005年中華詩詞學會編撰的《中華新韻》,分十四個韻部,

2018年時,為了在中小學生中推廣古詩詞的寫作,中華詩詞學會受教育部的委託,又制定了《中華通韻》 ,確定了16韻的方案:

一啊:a ia ua;二喔:o,uo;三鵝:e,ie,üe;
四衣:i,-i;五烏:u;六迂:ü;
七哀:ai,uai;八欸:ei,ui (uei);九熬:ao,iao;

十歐:ou,iu;十一安:an,ian,uan,üan;十二恩:en,in,un,ün;
十三昂:ang,iang,uang;十四英:eng,ing,ueng;十五雍:ong,iong;
十六兒(零韻母)er;

平水韻分了106個韻部,這裡已經變成16個韻部,其實也不用背過,加入喜歡用新韻的話,按照普通話拼音押韻即可,這也是制定它的初衷,就是簡單。

結束語

目前作詩大家工人雙軌通用,但是不可以雙軌混用。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民國人作舊體詩不肯用新韻呢?

除了繼承傳統文化以外,至少習慣用古韻的人,更有利於學習古詩詞的句法與字法。因為古韻與新韻中,平仄不同的字太多了。 因為閱讀和理解古詩詞的時候,習慣了用新韻的人,還要切換到古韻,比較麻煩。

結束語,錄入一首魯迅的七言律《亥年殘秋偶作》

曾驚秋肅臨天下,敢遣春溫上筆端。塵海茫茫濃百感,金風蕭瑟走千官。
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墜空雲齒髮寒。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闌干。

這首詩當然也是平水韻,押寒韻。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由於漢語標準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所以運用當代的漢語標準音普通話去朗誦古代的詩詞難免出現音韻方面的問題,同時,運用普通話發音去創作古典詩詞也經常會有音韻方面的困惑。

2004年,中華詩詞學會推出了《中華新韻》,韻部以普通話讀音為依據,將漢語拼音的35個韻母歸類劃分為14個韻部,分別是“麻波皆開微豪尤,寒文唐寅齊支姑”,韻部劃分的基本原則是“同身同韻”、“只分平仄,不辯入聲”、“音隨意定、韻依音歸”。同時,中華詩詞學會也認為:“創作舊體詩,提倡使用新韻,但不反對使用舊韻,如《平水韻》。但在同一首詩中,對於新舊韻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為了便於讀者欣賞、便於編者審稿,使用新韻的詩作,一般應加以註明。”

《中華新韻》的推出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比較適合習慣使用普通話的朋友去創作和讀詩,同時由於新韻簡單、寬泛、容量大,對於詩詞的推廣和繁榮也是有好處的,不利的方面是中華新韻完全取消了入聲,用韻過於簡單,和平水韻差異太大,有些詩詞格律特別是詞牌是不能運用的,也不適合於朗誦古代詩詞和當代運用平水韻創作的詩詞對聯。因此,之所以提倡應用中華新韻,也是詩歌領域的創新之舉吧。


詩意相隨


現在國家推廣普通話,大家也說普通話,提倡《中華新韻》也是很正常的,在尊重格律的基礎上,我支持雙軌並行,不必厚此薄彼。

1、提倡《中華新韻》的基礎

幾千年來,漢字的發展,不但表現在字形、字意,也表現在字音。現在國家在推廣普通話,學校教學也使用普通話,大家也說普通話。《中華新韻》就是以普通話的發音為基礎制定的。這樣看來,《中華新韻》更符合我們現在的發音習慣,比《平水韻》更寬泛,讓初學者覺得易學易用。

但是,新韻舊韻只是韻部劃分的標準不同,因而韻部不同,同樣都有寬運和窄韻。詩詞寫的好不好與使用新韻和舊韻沒有什麼關係。

2、《平水韻》存在的必要

中華古詩詞浩如煙海,源遠流長,唐詩宋詞到現在也一千多年了。唐宋元明清,甚至民國,寫詩填詞都依據平水韻。這也不難理解,那時候讀書人和今天的讀書人接受的教育是不一樣的,相對來說舊學功底更深厚,這深深影響到了今天的詩詞愛好者。

文化從來不是割裂的,對於真正喜歡古詩詞的人來說,平水韻也不是什麼障礙。很多人也都喜歡使用平水韻。

3、尊重詩詞基本規律是雙軌並行的基礎。

我們使用《平水韻》也好,使用《中華新韻》也好,基礎是尊重詩詞的基本規律,格律詩詞就要尊重格律。如果把詩詞的基本規律拋開,去談使用什麼韻,這是沒有意義的。

新韻舊韻只是我們判斷用字平仄、韻部的一個標準,並不影響詩詞作品水平的高低。寫好詩詞,首先要“能感之”,其次要“能寫之”。“能感之”是指,作者的內心是敏感的,能發現那一份感動,因為詩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能寫之”就是作者本身有足夠的語彙,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好比說蓋房子,就要有建築材料,只憑一腔熱血是不行的。

總之,梅鶴認為,新韻舊韻只是我們判斷用字平仄、韻部的一個標準,用什麼根據你的喜好就行了,不是詩詞好壞的決定性因素。

關注梅鶴讀書,歡迎點贊、留言,一起讀出不一樣的精彩!!


梅鶴讀書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8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76fd4ef9287545ddaad84c26891c8cb3\

橡木桶61955766


格律詩有格律詩的章法,這個章法就是依‘平水韻’形成的。既然要寫格律詩,當然就要遵循它的章法,不然的話,就不要標榜自己寫的是‘格律詩’。破了這個規矩,就失去這個傳統,格律詩就不是格律詩了,乾脆叫‘新詩’好了。

必須承認,‘平水韻’對現在想寫格律詩而又不熟悉格律詩章法的人是有點礙手礙腳的。但他們只要寫作時細心點,用‘平水韻’檢查、推敲一下自己的語言運用,其實又是一件好事。寫久了,也就適應了。這樣看來,格律詩嚴格地用‘平水韻’,對中國文化承傳以及發展,還是大有好處的。

隨著語言、語音的發展,格律詩肯定會受到衝擊和挑戰,國家發佈《中華新韻》就是考慮到這種既成事實。只是,這些詩詞愛好者用新韻來創作詩歌時,應該標明自己是用的新韻,免得兩種形式發生衝突。好讓新氣象與舊傳統井水不犯河水,不發生直接衝突。這樣兼容一下,有利傳統文化的發展——究竟以後怎樣發展,留下一個充足的餘地,留下一個平衡的空間,結果如何?讓以後的現狀來決定,現在誰說了也不算!

《中華新韻》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藉助它參與到古格律詩的創作實踐,讓傳統文化來影響新文化,啟發現代人:寫詩時向古人學習一點聲律上的技巧,讓新詩能夠‘大致押韻’(何其芳語)。其實《中華新韻》是為今天的人寫新體詩、寫歌詞準備的。


瀟湘子41563803


寫格律詩應該押韻,這個不必多言。

那麼,該押什麼韻呢?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

古人押平水韻標誌著格律詩已經發展成熟了,有了統一的押韻標準!

但是,現在人再押平水韻,就有點食古不化了!因為漢語拼音方案推廣後,我們按韻母押韻就可以了,並且全國統一,非常方便,所以我主張現在的人寫格律詩應該押新韻!

如果有個別人喜歡押平水韻,也沒有什麼大不了,表注清楚就可以了!

再說了,其實新韻是在平水韻基礎上建立的,兩者有傳承關係,押什麼韻也能寫出好詩,基本不影響寫詩的水平發揮,主要是個習慣問題!


馬到船頭直


平水韻也是漢字,新韻也是漢字。不同的是新韻把範圍擴大了,把入聲字也容納進去了,但這對一個精熟押韻的人,是沒有映響的,新韻也能押出舊韻耒,舊韻也能押出新韻來。韻部的字也同一群人一樣你同這幾個人合不來,但這幾個人卻相處得很好,而你雖然跟這幾個合不來,卻與其他幾個很合得來,押韻同一個韻部也不能亂用,要挑幾個讀音同一個水平線的字來用,效果會更好。


陳永金


誰說格律詩提倡新韻了?提倡新韻,你很可能讀不懂格律詩,何談學習寫作?就算雙軌並行,你也得懂平水韻。舉幾個最簡單的例子,遠上寒山石徑斜,鄉音無改鬢毛衰,再者平水韻中入聲字的古今變化,若是不懂,你便認不清前人寫的格律詩。

個人認為,既然想玩格律詩,就老老實實遵從平水韻,待知曉門徑,再變通,用什麼新韻等等,只有這樣,你才能懂格律詩,至於怎麼變那就是你的本事。

知古不循古。

若是不知古何處循?

平水韻是格律詩必備技能,比新韻重要。

知而後變才是傳承根本!


芝麻花兒


雖然推廣新韻,但是編委會說了,是雙軌同行,沒說扔掉古韻。

我認為研究古代詩的時候可以用古韻,這樣更容易理解體會詩詞。今人做古體格律詩還是按照新韻較好原因如下。

詩歌運用方式不同

古代詩歌一般是要唱出來的,所以很多音韻還要符合聲律,當今主要是吟詠,所以新韻更符合現在的需求。否則用今韻讀古韻詩彆扭,也不能讓所有人都費時間研究韻律,老百姓接受不了,那就失去了以文化之的意義。

文化推廣更簡單

就好像漢字簡化一樣,文化傳播的前提就是要受眾能接受的了,不然你整的再有意義,有美感,有藝術氣息,普通人接受不了,你也是活在自我的世界裡,還方便中國文化傳播出去,走向國外。大家想想,老外好不容易學會中國話,一讀詩懵了,《平水韻》,《廣韻》,《切韻》各種韻不得瞬間崩潰,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對不起學不了了。

一首格律詩好壞,押韻是基礎,主要還是看佈局,語句凝鍊,意境等,所以影響不大,適應就好。我國文化界一直有個毛病,一部分人總是認為今不如古,一有何改動就極盡嘲諷之能,奉勸各位不要走上形而上的路,脫離了實際與生活,只不過是孤芳自賞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