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伤寒论》中的脉法,有何见解?

用户12345670wys888


我觉得现代血压计其实就是古老中医诊脉的实用化,数据化。机械化。普遍化。但是还有不足。

中医的诊脉判断非常复杂。分几十种脉象。一个能够通过诊脉而判断疾病的好中医非常厉害。但是,诊脉也有明确的短处。就是没有时间和数量的确切判断。没有数据的分析。对于判断疾病的手段被现代的血压计取代是必由之路。

现在的血压计只有诊脉要求的部分功能。可以说还不够完善。例如诊脉可以判断女人怀孕。血压计就做不到。还要借助b超。ct。收费奇高。如果再度完善,能够通过计算机和脉诊联合,把诊脉智能化。人们通过智能诊脉能够诊断出许多种疾病。那才是中医诊脉的阳光大道。


无际42


《伤寒论》中的脉诊法,详细而复杂,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脉分三部,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

二,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主也。关上属阴阳交界处应气血以升降。分经以候中州脾胃之气。

三,人迎脉大〈颈动脉〉,跌阳脉小〈在足背〉,为正常。二脉大小平等为逆,人迎脉小跌阳脉大为大逆。

四,诊脉知气血,气血盛则脉阴阳俱盛。气血衰则脉阴阳俱衰。气盛则脉强,气衰则脉微。血盛则脉滑,血衰则脉涩。气血和则脉缓,气血乱则脉乱,气血脱则脉绝。

以上内容,基本上都是伤寒杂病论中的脉诊法,后人在此基础上,废除了遍诊,人迎,跌阳等诊法,独取寸口,使脉诊更方便实用。



为人排忧解难


一、《伤寒论》的脉是分阴阳的。阳就是热,阴就是寒,“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就是说大、浮、数、动、滑这几部脉象都是热象,“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就是说这几部脉象都是寒象。

二、中医讲“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直接指导你用什么药。(药又分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归五脏)

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死。”这两句不要被阴阳给唬住。张仲景在这补上这两句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光看脉象,还得结合病情,不然容易误诊。





用户12345670wys888


《伤寒论脉法》按五脏六腑讲解,一,如心病,舌强笑面赤,是上动气脉洪紧数,反之沉微者,命不保全。二,如肝家发病,面青目痛闭,筋,急,怒容,脐左气,脉当弦急,又兼长,脉墙短,名不治之症。脾,肺,肾各有所长,观面色泽,四大切脉,有生有死!



顺世随缘383093579


《伤寒论》的脉法无疑才出了与脉相关的药方条目。若当前所见之病与之相同则药方大有帮助。但病不是按《伤寒论》列方而患的。所以死记硬背这些药方并无大的帮助。毛主席有条学习方法,叫活学活用。时代气候与病毒发生很大变化。

张仲景蒙承了许多扁鹊思想。不主张神医术。不赞成药外还有多种医法。其中医五千年远不止扁鹊仲景药治体糸。山外有山。《伤寒》之外的病还需要多种方法治之。


尚静清


脉所见加症才产生了法。


王子义7


指导性强


gs198188


很好


女医周氏


古代著名医学家张景中的(伤寒论),他阐述了外感及杂病治疗,很多中医方剂都在他的药方上加减.他的脉法也独坚一旗。


保健理疗师


伤寒论中的脉法只辨阴阳,虚实,寒热,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不光中医能用,西医同样可以用来评估身体的状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