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与孔氏的“渊源”和“渊缘”

荣氏与孔氏的“渊源”和“渊缘”

要说荣氏和孔氏的“渊源”,荣氏与孔氏本不是一家。孔氏为商汤之后,姓子氏。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开篇言“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於尼丘得孔子。”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宋,宋人即商汤之后。所以《孔子世家》结尾曰:“孔子之胄,出于商国。弗父能让,正考铭勒。防叔来奔,邹人掎足。尼丘诞圣,阙里生德。”

尽管有学者讥讽说:“中华民国编录的《孔子世家谱》,向来被视为名谱之最,孔姓也曾被视为天下第一望族,有孔子这一高大全的偶像犹为不及,还要上溯始祖至商汤,进而上溯至商祖契,不啻为画蛇添足一样的笑话?”然而,孔姓源于商,是司马迁《史记》这样说的,并非孔氏杜撰。国史这样说可以,为什么《孔子世家谱》这样说就成了笑话?

荣氏出自周初荣公,荣公为周室王胄,姓姬氏。

如果说荣氏和孔氏源头上是一家,也勉强说得过去。还是《史记》说的:从黄帝到舜、禹,都是同姓,但立了不同的国号,为的是彰明各自光明的德业。所以,黄帝号为有熊,帝颛顼号为高阳,帝喾号为高辛,帝尧号为陶唐,帝舜号为有虞。帝禹号为夏后,而另分出氏,姓姒氏。契为商始祖,姓子氏。弃为周始祖,姓姬氏。所以,荣氏和孔氏的源流世系都是从黄帝开始的。

要说荣氏和孔氏的“缘缘”,确实是有的。首先大家想到的,就是《孔子家语》中的《荣启期答孔子问》: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为乐者,何也?”期对曰:“吾乐甚多,而至者三。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人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五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得终,当何忧哉。” 孔子曰:“善哉!能自宽者也。”

其次,人们能想到的就是孔庙里的荣子祺神位。荣氏第一始祖荣子祺是孔子学生中年龄偏大的,小孔子九岁,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直接得到孔子的教诲和传授,对《诗经》、《易经》、《尚书》、《礼记》的编辑修订做了大量工作,共同维护儒家学说不至遗失,名列圣人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中。孔子去世,荣子祺为之守墓三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追封雩娄伯,并配享孔庙,牌位列东庑第二十位。

荣氏和孔氏纂修宗谱的历史也颇为相似。

荣氏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始修荣氏宗谱,主修是先贤荣子四十六世孙荣諲公。孔氏始修宗谱是于北宋元丰八年,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所撰。

荣氏第二次续修宗谱是在明代成化二十年,由汶上荣氏六十一世荣闻声主修。规定荣氏宗谱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清朝,荣氏宗谱进行了四次甲子修,分别是康熙二十三年、乾隆九年、嘉庆九年、同治三年。这四年都是甲子年。

孔氏第二次修谱,是在明孝宗弘治二年,由六十一代代袭衍圣公孔弘泰主修。并制定孔氏族谱自后甲午年(三十年)一小修,甲子年(六十年)一大修的规定。明朝天启年间、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年间有三次续谱。

民国年间,荣氏和孔氏都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续修宗谱。汶上荣氏前辈及荣臻、荣鸿胪、荣光兴三位将军倡导全国合谱,鲁、豫、燕、晋、陕、苏宗亲代表齐集汶上,终于民国二十四年首次编纂完成荣氏家族通谱。

孔氏在民国二十四年完成的,由孔德成先生所主持的民国修谱,也是第一次全国范围内孔氏家族的通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