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繼2月3日北上資金大幅流入近200億之後,昨日外資繼續淨流入近80億元,這與年前曾經連續大幅流出100多億形成了鮮明對比。


果敢的快進快出,準確的抄底動作,外資機構在想什麼?


而針對國內機構投資者,日前國泰君安總量團隊推出了“疫情影響下的市場信心和投資者情緒調查”,結果發現60餘家機構對疫情受損板塊和未來準備加倉的板塊選擇出奇的一致。


而他們,實際上又是怎麼做的?


01 外資機構在想什麼?


通過對十家海外金融機構最新觀點的整理,我們總結出了他們看待當下中國疫情事件的幾個要點:


1、大多數海外機構預期疫情控制能夠在2020年一季度取得進展,對經濟和市場的衝擊偏短期。病例增速下降將是拐點。

2、海外機構普遍下調了全年中國經濟增速0.1-0.4個百分點。

3、資產配置短期避險,可以通過配置美國國債、黃金等進行防禦性配置。

4、市場下跌帶來介入機會,中長期來看投資機會仍在。

5、由於中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本次疫情對經濟帶來的衝擊要比SARS更大。但瑞銀等機構認為由於當局反應更為迅速、公眾警惕性提高,以及醫療服務能力提升等原因,目前看來影響程度不如SARS。

6、受影響的行業,除了市場普遍公認的消費、航空、娛樂之外,也要警惕武漢作為物流樞紐和汽車供應鏈重地可能帶來的影響。


▼主要機構對中國及全球經濟

受疫情衝擊的預測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數據來源:財華社,Thomson Reuters,新浪財經等公開信息,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02 外資機構又是怎麼做的?


受疫情負面影響,節後首個交易日A股市場大幅下跌,跌幅高達7.72%,兩市總成交額5194.8億。


儘管如此,當日外資卻出現了大幅流入,北上資金單日流入額高達181.91億,這一數字超過節前疫情公佈後的總流出額(154.64億元)。


▼疫情衝擊下

節前北上資金淨流出154.64億元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注:北上資金風格配置淨流入由自下而上統計估算得出,下同。


如果我們回顧2019年9月以後北上資金的流入歷史會發現,北上資金的流入方向和當日上證指數的漲跌基本同向。


而2月3日,在市場大跌的情況下,北上資金大額流入,其實是一個比較罕見的事件,體現的是外資對A股的信心不減反增。


▼ 2018年與2019/9-12月

北上資金與當日漲跌呈現高度同步狀態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從買入標的來看,我們可以看到,節前遭減倉較多的個股,中國平安、貴州茅臺、招商銀行再次現身,且買入金額較大。


其中,中國平安的買入額已接近節前疫情窗口期的拋售額,貴州茅臺的買入額已超越節前拋售額。


▼2/3日前十大活躍個股明細

(單位:億元)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消費和金融

是北上資金節前淨流出的主要板塊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從節前大幅流出,到節後大幅流入,我們總結出外資機構行為的兩大特徵如下:


1、外資對A股長期看好,節前流出只是戰略性調整。

2、節後大幅流入,可以作為A股底部確認的一個輔助性工具。


此外,通過對外資前後持倉變化的分析,我們還可以看出外資機構更深層次的行為特徵:


1、外資流入,更多的是基於盈利能力的考量,而非低估值的考量。


從個股特徵上來看,開盤首日買入額較多的個股均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ROE大幅超越所屬行業中位數。


但從個股的市盈率及所處的分位數上看,大部分個股的估值(按1/23日計算)仍處於自身估值較2019年來的較高水平。


換言之,節後外資流入更多的是基於盈利的考量,而非低估值的考量。


2、在尋求業績穩定性的同時,保持對行業配置的均衡性。


此次,外資仍繼續增持消費股中受疫情影響較小的白馬股,如貴州茅臺等產品特殊性較高的股票,外資仍然在大幅增持。


3、外資對於利好邏輯兌現久期的偏好變短。


具體來看,外資對科技板塊內部細分行業進行了調整,持倉由立訊精密等電子行業,轉向寧德時代等近期有邊際利好加持的新能源汽車行業。


03 內資機構又在想什麼?


為了對比了解國內機構投資者的市場信心和情緒,節後首日我們面向60多家機構投資者發佈了“疫情影響下的市場信心和投資者情緒調查”。


從調查問卷情況來看,主要結論或許可以給暗淡的市場帶來一些亮色。


1、經濟結構:最心疼消費,最愛科技


▼“您認為此次疫情調整中受衝擊最大的板塊是”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疫情影響下,未來一個季度內

您最傾向於持有以下哪個行業”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疫情突如襲來

您認為未來的市場風格走勢是”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2、時間節奏:一個季度似乎成為經濟和市場的預期閾值

▼“您認為疫情對於所波及嚴重板塊影響時長在何水平”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您認為疫情對經濟衝擊需要的恢復時間有多長”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3、波動幅度:90%以上認為會接近10%

▼ “您認為以春節前收盤價計算此次疫情帶來的A股最大調整幅度為?”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您認為年內上證綜指高點最接近哪個數字?”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4、對全年GDP影響:過半數認為需要下調1-2個百分點


▼“您認為在肺炎疫情肆虐背景下2020年一季度GDP增速可能是?”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 “不考慮政策反應您認為疫情對2020全年經濟的負面影響可能是?”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5、投資者預期:貨幣政策可能是效果最快或者最直接的選項之一


▼“您認為央行下一次降準/降息時點是?”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6、對互聯網+疫情的看法:互聯網增加了信息度,同時也加大了心理衝擊


▼當今互聯網傳播的發展是否放大了新冠疫情對市場和投資者心理的影響程度?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您認為疫情出現對於消費者新養成習慣,如線上買菜、在線學習等,將帶來滲透率如何的提升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04 內資機構又是怎麼做的?


目前內資機構的行為模式只能根據2019年4季度報告披露的數據來分析。儘管可能與現狀存在差異,但我們還是得出了以下幾個結論:


1、公募基金倉位增加


根據2019年4季度報告披露,股票型和偏股型基金倉位較3季度均有增加。


2019年4季度末股票型和偏股型倉位分別為87.2%和83.9%(算術平均數),較3季報披露(股票型:85.3%、混合型80.9%)分別提高1.9%和3.0%。


▼股票、偏股基金股票倉位均增加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數據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Wind


整體來看,四季度樂觀調整倉位的基金佔比71.57%。

▼倉位環比上升的基金佔比較高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數據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Wind


2、持倉變化:增配創業板,重配食飲、醫藥和電子


# 增配創業板


從板塊分佈的角度來看,基金重倉股對創業板股票的偏好有所提升。


在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2019年四季報中披露的重倉股中,主板、創業板、中小企業板和科創板股票佔比分別為65.61%、14.4%,19.42%和0.57%,相比於三季度報披露(主板:66.69%、創業板:12.83%、中小板:20.36%,科創板:0.11%),主板股票佔比降低了1.08%,創業板的比例提升了1.56%,中小版的配置比例也略有降低。

# 食品飲料、醫藥、電子仍是重配


在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中,重倉股行業佔比最高的前五大行業分別為食品飲料(14.82%)、電子(12.87%)、醫藥生物(12.52%)、銀行(7.23%)和家用電器(6.08%)。


重倉股在電子板塊的持倉比例從三季報的第三上升到了四季報的第二。食品飲料依然是佔比最多的行業,但是與第二、第三重倉行業的差距在縮小。

▼重倉持股行業集中在食品飲料、電子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數據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Wind


# 機構減倉食品飲料,加倉房地產


機構重倉股中,超配增加較多的行業是房地產、傳媒、電子,超配減少較多的是食品飲料、醫藥生物、非銀金融。


▼加倉以及減倉行業

疫情之下,內外資機構資金大調查

數據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Wind


在2019年四季報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個股仍然是貴州茅臺,但是出現比率較三季度下降5.24個點,此外,重倉股中中國平安的出現頻率也從38.17%下降到30.97%,表明三季度基金管理人在大盤藍籌股上高度集中的抱團現象在第四季度有些緩解。


05 總結內外資機構觀點後市怎麼看?


綜上可見,國內外投資者對市場的看法尚較冷靜,對經濟的影響、對市場衝擊的幅度、對市場結構的演繹,均與我們在2月1日發佈的報告《換個視角看疫情:一致預期可能需要哪些修正》中大體一致——


1、“補漲-補跌”特徵十分明顯。大浪淘沙之下,情緒衝擊終歸價值。


在SARS爆發期下跌的行業,未來一個月得到不同程度的補漲,爆發期抗跌的行業,未來一個月則會有不同程度的補跌。


2、在爆發期,休閒服務、交通運輸行業下跌明顯,基建制造業鏈條(電氣設備、建材、建築)下跌次之,汽車、銀行、醫藥表現靠前。


3、在緩和期,建築/汽車/計算機/採掘表現居前,銀行/公用事業/醫藥生物補跌。



文章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ID:gtjaresearch)

聲明:本文版權歸國泰君安證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私自轉載。聲明:以上內容節選自國泰君安證券已經發布的研究報告及公開信息,具體分析內容(包括風險提示等)請詳見完整版報告。若因對報告的摘編產生歧義,應以完整版報告內容為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