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还有一绝是什么?

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strong>耳朵眼炸糕

第一次听到“耳朵眼炸糕”这个名字时,心里是生出了几分好奇的——什么人会这么无聊,把炸糕做成耳朵眼的样子,那得多费劲呐!而且有的地方话将耳洞称为“耳朵眼”,或许这炸糕是像耳洞那么小才出了名的?后来才知道,我的猜测全都和事实不挨边,“耳朵眼炸糕”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与一条胡同有关。


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还有一绝是什么?


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还有一绝是什么?


耳朵眼炸糕的生产有百余年历史,清光绪年间,创始人“炸糕刘”刘万春以卖炸糕谋生,该店铺选址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被食客戏称为耳朵眼炸糕。1957年该店加入公私的合营,78年经市饮食公司定名为“耳朵眼炸糕店”。耳朵眼炸糕选用江米,加工面酱用赤小豆,白糖经传统工艺制馅,指定油类炸制,成品外皮金黄、酥脆不艮。耳朵眼炸糕自一九八三年以来被市政府、市商委、市烹协、市饮食公司评为“优质食品全鼎奖”,一九九四年第五届亚太博览会获金牌,一九九七年十二月被中国烹协认定为“中华名小吃”。耳朵眼炸糕与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被市商委和烹协命名为"天津三绝食品"。耳朵眼炸糕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


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还有一绝是什么?

耳朵眼胡同是天津市红桥区的一条胡同,因胡同狭窄而得名

耳朵眼胡同的名称来历,据久住该胡同的群众讲,有二:一说此处进口较窄,进入胡同中部后较宽,还有一片大空地,其地形确似"耳朵眼";一说传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避难于此,一直跑到该胡同的底部,因转弯多,才说:"我怎么跑到耳朵眼儿里啦?"后人据此称为"耳朵眼"。

由此看来,耳朵眼胡同的名称,是约定俗成的。何时开始称"耳朵眼",已无从查起,但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附近居民至今还这样称呼


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还有一绝是什么?


耳朵眼炸糕雕像

耳朵眼胡同与天津市最古老的商业街--估衣街以及北马路、北大关(也叫北门外大街)相连。耳朵眼胡同由三个小胡同组成,总长度不足200米,一共有三个出口,连通了三条路。耳朵眼胡同的北面出口在估衣街上,南面出口在北马路上,西面出口在北大关。胡同的特点就是窄,最窄处不足1.5米,最宽处也不超过5米。胡同内大多是居民住户院落,有平房和二层的院落。

吴先生所说的"耳朵眼"是在存德里附近,生产中街南北段南头(西侧)一个大大肚子胡同的地方,这是不对的。这个大肚子是自由路中段路北原天主堂(开封宾馆前身)北墙外的一大片空地,这片空地群众习惯叫它"祠堂后",而根本不叫"耳朵眼"。既然是天主堂后为什么叫"祠堂后"呢?"天主堂"这是当地群众的叫法,它实际上是一外国教会于上世纪30年代在此处一个祠堂的原址上建的一座天主教女笃院。天主堂东墙外有一胡同,群众也叫它祠堂胡同(后扩入开封宾馆内),此胡同南连自由路中段,北通祠堂后、生产街、存德里。吴先生文中说他于1946年抄近路来到自由路,我想他一定走的是祠堂胡同或祠堂后,而绝对不会是抄了"耳朵眼"这条近路来到自由路。因为"耳朵眼"是个死胡同,又不直通自由路,如果进了"耳朵眼"转一圈原路出来只会多走冤枉路。

祠堂后这片空地仅路西路北有几座小院,地形与"耳朵眼"相似,即东北、西南走向,两个路口虽不对照,不过它不是死胡同,祠堂后西南角有一条几十米长的窄胡同,出口就是商场后街,往南100米是自由路,往北直通鹁鸽市。祠堂后虽也曲里拐弯,不过从没人叫它"耳朵眼"。自开封宾馆等相继北扩,祠堂后的这片空地连同西南角的胡同已不复存在,而"耳朵眼"的真正消失,仅仅是两三年前儿童医院北扩后的事。

现状

2000年初,天津市进行危漏房屋和平房改造,由天津市万隆集团出资改造估衣街和北马路地块,连同耳朵眼胡同一并都拆除了,该造成了新的商业街。如今这个胡同已并入六部口,名存实亡了。因而,古老的天津耳朵眼胡同已经不复存在

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还有一绝是什么?

耳朵眼炸糕自1983年以来,多次被天津市政府、市商委、市烹协、市饮食公司评为优质食品全鼎奖 ;

在1987年天津市群星杯津菜大赛上被授予特别荣誉奖 ;

1994年,在第五届亚太博览会上荣获金牌;

1997年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strong>中华名小吃。

历史文化

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清光绪庚子年间(1900年),当时的北门外大街是去往京师的通得街大道,东西两侧的估衣街、针市街、竹杆巷等,有着全市最大的干鲜果、皮货、染料、药材市场。

耳朵眼炸糕店的第一代掌柜刘万春就是由原来推着独轮车在鼓楼、北大关一带走街串巷流动售货,改为在估衣街西口的北门外大街上摆摊设点现做现卖。

后来,刘万春与他的外甥张魁元合伙,在北门外大街租下一间八尺见方的门面,挂起"刘记"炸糕的招牌,办起了炸糕店。后刘万春的儿子刘玉才、刘玉山、刘玉书等陆续进店。日伪时期,耳朵眼炸糕店被迫加入商会,起名"增盛成"。增盛成的官号不为人们接受,而耳朵眼的绰号却流传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