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瀉”:一到清晨就拉肚子,是病,得治

有一種腹瀉十分奇怪,一到天快亮的時候,就突然感覺要上廁所,每天很“準時”。對於愛睡懶覺的人來說,可謂十分痛苦,尤其冬天還要從溫暖的被窩裡爬出來,讓人苦不堪言。這種腹瀉被中醫稱為“五更瀉”,它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又如何治療呢?

近日坐診時,來了一位中年女性,進門便一臉愁容。觀其面色有點發暗,精神也不怎麼好。她述說道:“醫生,我怎麼總是早晨5點就要去廁所啊?睡都睡不好。”經問診,她還有大便稀、四肢冷、夜尿頻等症狀,這不就是中醫典型的五更瀉嘛。

五更瀉(洩)是中醫學的一個病名,顧名思義,主要是在五更時分反覆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古人認為,一夜有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最後一個五更,就是拂曉時分。五更瀉屬中醫洩瀉的一種,又名晨瀉、雞鳴瀉、腎洩,發作時間是早晨四五點鐘(夏季靠前,冬季靠後)。

“雞鳴瀉”:一到清晨就拉肚子,是病,得治

五更瀉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五更時分出現腹痛、腸鳴,旋即腹瀉,瀉下急迫,糞質稀薄,或夾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瀉後腹痛緩解,常伴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腹部喜溫怕涼,舌質淡、苔白等。現代醫學中的慢性腹瀉、腸功能紊亂以及部分以腹瀉為主要症狀的炎症性腸病、腸結核等均可出現五更瀉的臨床表現。

推薦食用溫熱性食物

五更瀉與先天體質或調養不當有關,比如,長期受寒、飲冷、生育等,且病程不短。多見於由炎夏轉入秋涼時期,男性多於女性,多見於中老年人,積年累月,給病人帶來很大困擾。中醫更擅長此類疾病的治療,如食療、外治法,也有不錯的效果。

五更瀉患者的飲食尤其要注意食物的寒熱,宜溫不宜寒,故食療方也以溫熱的食物為主。

炒米芡實山藥粥

材料:

大米、芡實、山藥各30克,乾薑10克

做法:大米、芡實、山藥用小火炒黃,加生薑、適量水煮粥,症狀明顯者每日1次。

適宜人群:適用於各種程度的五更瀉。

蓮子芡實山藥粉

材料:蓮子、芡實、山藥各500克,紅糖適量

做法:蓮子、芡實、山藥打粉,每日早晨取50~100克,加紅糖水調成糊狀,可當早餐服用。

適宜人群:適用於畏寒症狀不甚,以腹瀉為主要症狀的患者。

自制中藥敷貼

對於五更瀉,中醫外治可以採用穴位貼敷、針刺、艾灸等法。有條件的患者可以用肉桂做穴位敷貼,或是用吳茱萸做敷肚。


肉桂敷貼

材料:肉桂顆粒或肉桂粉1~2克、醫用敷貼1~2個

使用方法:睡前清潔雙側足底湧泉穴或肚臍神闕穴。取肉桂粉調成糊狀(如敷貼湧泉穴,則每側需1克),用醫用敷貼或麝香膏固定,第二天早晨取下。5~10次為一療程,注意有無皮膚破損或過敏,如有暫停貼敷。

功效:肉桂具有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的作用。

吳茱萸熱奄包

材料:吳茱萸250克、粗鹽250克

使用方法:吳茱萸、粗鹽一起裝入布袋中,置入微波爐中火加熱3分鐘,外敷臍腹。待溫熱之感下降,可再次加熱外敷,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鐘,5~10天一療程。

功效:吳茱萸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氣、溫中燥溼的作用,對於脘腹冷痛、痛經、寒溼洩瀉效果很好。

針刺療法必須在醫院由專業醫生操作,包括毫針、腹針、溫針灸等,常用天樞穴、氣海穴、關元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大腸俞穴、肺俞穴、脾俞穴、腎俞穴等。但在家中也可以按揉以上穴位進行保健,減輕腹瀉症狀。腹痛症狀明顯者可以揉按合谷穴、足三里穴、天樞穴,每穴5~8分鐘。

艾灸易於操作,療效顯著,可用艾條、艾灸盒、艾灸貼等。選用中脘穴、神闕穴、關元穴、天樞穴、大橫穴、大腸俞穴、肺俞穴、脾俞穴、腎俞穴等,尤其以神闕穴和關元穴為重點。艾灸時,軀體前後的穴位交替灸,每穴10~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

另外,還要加強鍛鍊,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均可,強腰壯腎、增強體質,保持良好心情。


來源:綜合《中醫健康養生》雜誌2019年11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