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二章:去彼取此。内心充满欲望会蒙蔽双眼

《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①,驰骋畋(tián)猎②,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③。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④,故去彼取此⑤。

① 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② 驰骋: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畋猎:打猎获取动物。

③ 行妨:伤害操行。妨,妨害、伤害。

④ 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腹"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

⑤ 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

译: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道德经》第十二章:去彼取此。内心充满欲望会蒙蔽双眼

保持虚静 是老子要求领导者必须做到的

老子的这一观点并不是反对人们去享生活,而是警醒人们追求享受要适可而止,不可无限制地满足自己的贪欲。他希望人们能够够丰农足食,实现内在恬淡宁静,而不是追求外在私欲的满足。一个贪婪满足自己外在私欲的人,就会产生自我疏离感,心灵难免会愈发变得空虚。

因此,老子提醒我们,要彻底摒弃各种外在欲望的诱惑,始终保持内心清净满足,才能生活得自在快乐。可是在生活中,面对物欲横流的外在世界,很多人无法抵挡物欲的诱惑,从而不惜代价地来满足自己的声色欲望,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堕落消沉甚至走上灭亡的道路,显然,这些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已经严重扭曲变形。所以,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更要静心聆听老子的教诲。

一、太沉迷满足欲望会蒙蔽自己的双眼

我们从一个历史故事来了解一下

春秋之时,诸侯争雄相互混战,其中出了很多昏庸亡国之君,也出了很多十分有作为的君主,如春秋五霸。使楚国称雄的楚庄王就是当时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他击败北方强大的晋国,饮马黄河奠定了一世伟业。然而,楚庄王并非一开始就英武非凡,相反他一度沉迷于酒色之中,被视为昏庸之主。

楚庄王继位后,并未有什么突出作为,他爱田猎饮酒,爱宝马美人。据传,楚庄王有一匹心爱之马,他给马的待遇不仅超过了对待百姓,甚至超过了给大夫的待遇。给马穿刺绣的衣服,吃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的枣脯,住富丽堂皇的房子。后米,这匹马因为恩宠过度,得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荒唐地让群臣给马发丧,并要以大夫之礼为之安葬。大臣们认为庄王在侮辱大家,对庄王此举表示不满。楚庄王就下令说,再有议论帮马者将被处死。多亏伶人优孟委婉劝谅,最后庄王才答应放弃奢侈的葬马之举。

他不仅生活腐化,对朝政也是不闻不问。晋国军队奔装一直依附于楚国的集国,在楚国的家门口向蔡国发起猛攻,蔡侯一面抗拒晋军,一面派人向楚国求救,楚庄王竟视而不见。不久,蔡都失陷,楚国王宫却依然载歌载舞,群臣一片哗然。

曾经依附、臣服于楚国的诸侯小国,见楚君如此昏庸,都心生反志。一个强大的楚国,忽然变得人人可欺,楚庄王即位短短三年间,各地的告急文书便雪片般飞往郢都,全国都弥浸着一种紧张的气氛。而楚庄王似乎毫不知情,一如既往地躲在深官之中,整日打猎喝酒,不理政务,还在官门口挂起块大牌子,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毋赦!”

大夫伍举终于忍不下去了,他进见庄王。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醉醺醒地在观赏歌舞,眯着眼睛问伍举:“您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好奇地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说来听听!”伍举说:“有人在南方时,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伍举便高兴地退了出来。

《道德经》第十二章:去彼取此。内心充满欲望会蒙蔽双眼

楚庄王三年什么都没干,却一飞冲天

可过了几个月,楚庄王依然老样子,既不“鸣”,也不“飞”,整日饮酒听乐,田猎无度。大夫苏从便来见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楚庄王说:“先生,为什么事如此伤心啊?”苏从回答道:“我自己就要死了,楚国也即将灭亡!”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苏从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难道不就要灭亡了吗?”楚庄王听完大怒,严厉斥责苏从。苏从痛切地说:“位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还能得到忠臣的美名;但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必亡。您就当了亡国之君,要杀便杀吧!”楚庄王听后,动情地说:“您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

此后,楚庄王远离酒色,他传令解散了官廷里的乐队,将那些美女歌女都打发得远远的。亲自处理朝政,攻伐背叛的附属国。他罢黜那些昔日和他一起观舞听歌、田猎游玩的佞臣,启用孙叔敖等人才,很快楚国面貌一新,国力也迅速恢复,终于在郊之战中击败了强大的晋因,取得了霸主地位。

“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尚书.五子之歌》

楚庄王沉迷于酒色之时,一个强大的国家变得不堪一击,而当他远离这些欲望之物时,又能重新振奋起来。可见,人如果想有一番作为,一定不能被外欲所击倒。

二、不要被欲望牵着鼻子走,不要为了回报才去做事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

这句话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启发?“腹”指的是做事本身,“目”是欲望。老子告诉我们,做领导的要坚持做事本身,欲望想要的东西是做事的副产品,您不要去追求它。

在跟人讲到这一点,很多朋友不解,说按照老子这样说,就是叫人别有欲望,吃饱就行了,那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好的东西不让用了?好的衣服也别买了?我家房子小的只有六、七十平米,我就羡慕人家住三百平米的大平层,就羡慕人家小区环境好,这有错吗?

这并没有错。只是认知的顺序反了,你却发现,你其实很难得到他们。并不是因为想要大平层,而去努力,去拼搏。而是你努力拼搏,做好了事情,这些物质自然会来找你,且这样的思维和认知,成功几率大非常多。太功利往往很难成功。

这是一个辩证关系。生活中没有智慧的人,往往会被“目”牵着鼻子走,这是错的。

如果您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买大平层,您就容易犯错误。为什么呢?我就想买别墅,但是还差三百万,怎么办呢?我得想辙:“我们工厂里有一些设备,卖了够三百万。”您把那些设备拿出来卖了,您就犯错误了。

再比如说,您公司经营得非常好,突然合作伙伴来说:“我给您三百万现金,您把价钱给我降低点儿。您看这是多好的事儿啊,我们双方都受益,神不知鬼不觉。”您真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其实,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呢。所以,您为了这“别墅”去做事的话,肯定会做砸的。

老子一直在讲这个道理,“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圣人是把眼睛、精力放到做事上,不为欲望所驱动;不是为了获得珍宝,也不是为了多攒点儿钻石,而是为了先让别人活得好,那么圣人自己的生活也会好起来。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成就别人,别人也成就我,这就是老子给我们讲的道理。

如果我们能把人生的关系摆正,您会发现做事会顺利很多。当您为大家奉献了很多,成就了众生时,各种回报会来到您的身上。但您心里要特别清楚,您不是为了回报去做事——这才是非常好的人生状态。

所以老子说:“故去彼而取此。”

老子告诉大家,我们要把为了欲望而去做事的人生态度抛弃,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扎实地做事,这么做,您应得的利益自然会来到您身边,但是别在意它。这样您的人生会越来越幸福的。这是老子为我们指出的人生大道。

《道德经》第十二章:去彼取此。内心充满欲望会蒙蔽双眼

力群|水墨

所以,会有人对老子的学说产生怀疑,认为人生都离不开衣食住行,五色、五味、五音是人类通过感官了解这个世界的根本方式,老子对待它们的态度是消极的避世、苦行。其实,并非如此。

老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新旧制度相交替、社会动荡不安之际,贵族生活腐朽糜烂。老子目击了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本章正是对那种生活的一个批判。“腹”不为“目”,并非是要人们只知道吃而不知道追求的白痴。王弼注《道德经》时解释此语为:“为腹者以物养已,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就是说老子认为,在衣食住行之时,人们应该将它们当成人生的工具,而非目的。但现在社会,很多人却把追求金钱至上的享乐当成生活的目的,这样的人生,是肤浅和不完整的,也一定是空虚的。且注定会失去更多,比如真挚的感情,再比如宝贵的健康体魄。

我们沉迷于各种欲望中,就会逐渐迷失本性。道家的思想是让我们去掉不必要的欲望,并不是禁欲,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玩就玩,只是要有节制。做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要善于用外物,而不是被身外之物所用的。

大野先生才疏学浅,并非集大成者,但我认为千年流传的东西,是文化的根,连根都没有了,便没有了信仰,更没有了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传承,一味地跟着西方体系走,你却改变不了自己的肤色,自己的性格,那注定是没有底气和自信的。


我看到好多家长带着小朋友一起学习《道德经》,这特别好。孩子小时候明白了这个道理,他长大了就很容易形成习惯,做事情就顺遂;如果他小时候没听过这些道理,他不懂,长大了人生就会跌跌撞撞,最后虽然明白了这些道理,遇到事的时候心里还是要纠结的,然后才能想通。


大野先生带你一起读《道德经》,每天一篇,读后在生活中践行,你会发现,很多问题都豁然开朗,你也定会发现全新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