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王座後隱藏的陰謀

傳說堯、舜、禹三聖王,以“禪讓”立德於天下。一向為中國曆代士人所傳唱,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其實不然,中國5000年“家天下”即由此而生。

“禪讓”:王座後隱藏的陰謀

1、禪讓其實是一個謊言

禪讓在儒家經典和正史中都被美化為正統德政的象徵。其實,禪讓真的就如同天鵝絨那麼純潔美好嗎?不然!歷史竟真的是那麼殘酷——禪讓其實是一個謊言。

禪讓在儒家的字典裡代表著上古聖賢政治,在孔子門徒一廂情願的夢想中,禪讓是儒家道統戰勝政統的標誌。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執政權的領袖同時也應該是道德的完人。這就是所謂的聖人治國。按照這個邏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是人治國的標誌性人物,只是在“禮崩樂壞”的春秋以後,這種政道合一的政治模式才被破壞。

孔子只是“素王”,雖然自命為聖賢政治的不二傳人,數度周遊列國,可始終與政權無緣,且屢屢厄於野人,空剩下”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無奈。而控制政權的王霸卻免不了道德權威的缺憾,在他們的視野裡,天下唯有力者居之,奪取天下和保全天下,需要的只是富國強兵;至於仁義道德,那是裝點殿延、遮掩霸氣的一種紋飾,最多也只是包裹爾威我詐、縱橫捭闊的一層塘衣。

這是儒家士子永遠的遺憾。自孔子始,歷代儒家領袖都在為恢復上古聖賢政治而努力。不過他們不再塑聖人能執掌政權,他們只是希望執掌政權的領袖能成為聖人,也就是所謂“致君堯舜上”。

但眾多儒家士子永遠也不知道恐怕也永遠不想知道:這個上古政治春夢,真的存在過嗎?它也許只是孔子夜夢周公醒了後的模糊記憶,如果只是因為這一點美麗的殘夢,而耗費數幹年的光陰來反覆實驗,那代價簡直就是不堪回首。可是,歷史竟真的是那麼殘酯。

“禪讓”:王座後隱藏的陰謀

2、揭開謊言的面紗

最早對堯舜禪讓提出質疑的是魏文帝曹丕,他在接受漢獻帝“禪讓”後脫口而出了一句話:“舜禹受禪,我今方知。”在政出於曹氏的現實面前,當了多年政治傀儡的漢獻帝再也無法與沒有道德包袱的曹丕並立於世了。

曹丕以己心度舜禹之腹,一下子就擊碎了堯舜禪讓的美麗政治神話。一部有別於正統的異類史書《竹書紀年》也支持這種說法:“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因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直說就是:舜發動政變,囚禁了帝堯和太子丹朱,奪取了帝位。舜一上臺就進行政治肅反,迅速剷除忠於帝堯的政治勢力。透過《尚書》,我們依稀還可看到這之中的殘酷和恐怖:“堯使舜嗣位,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服”。

在演了受禪的一齣戲之後,舜就迫不及待地誅殺了忠於帝堯的前朝重臣,用殺雞給猴看的策略,米警告任何敢質疑其權力合法性的異見人土也只是在這種屠殺的恐怖之下,天下人才被威服。《尚書》的意思很明顯:“四罪而天下服”——如果不採取這種非常而堅決的手段,如果不放棄婦人之仁,也就是說,不對帝堯的“四大護法”下重手,則天下是不能服的。

我們都知道,舜起自田間,躬耕歷山。一個鄉下的窮孩子,在和平年代又怎麼能有那樣大的造化呢?從一個普通村民,數十年間竟能先娶帝堯二女,成為朝廷重臣,再為攝政王,最後踐天子位。這不能不說是個異數,也不能說舜沒有過人之處和獨得之秘。

“禪讓”:王座後隱藏的陰謀

3、舜的作秀功夫

舜的獨得之秘就是他的作秀功夫一流。舜所以被帝堯徵辟用事,就在於他在德行和才能上都獲得了非比一般的社會聲譽。他在隱逸、孝行和才能上都下了一番功夫。

他首先在孝道上著力,不過這也得力於他全家的配合,他們甘當負面的配角,為了舜的政治崛起而不惜落下千古罵名。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的話,那舜的“軍功章”上怎麼著也有他父母和弟弟的一半。史載舜“父頑母囂弟傲”,他的父親、繼母和異母弟為了殺害他使盡了手段。

這裡有些讓人不明白,舜家並沒有多少財產,舜在家庭裡面的對手為什麼屢屢要對他趕盡殺絕?甚至更不可思議、不合情理的是,在舜已經做了帝堯的女婿之後,他的家人還在繼續進行對他的種種謀殺活動,在舜修穀倉時火燒穀倉,在舜穿井時落井下石,種種都志在殺之而後快。雖說有後媽就有後爸,但舜的父親也未免太冷酷無情了吧。要說殺舜是他弟弟象為了獨得家產,但在舜貴為駙馬後,對於自私的象來說,攀附哥哥比殺害哥哥更能獲得利益。

儒家的史書對此有一個解釋:象在這時候之所以還企圖謀殺舜,是為了兄終弟及,繼承舜的琴和兩個如花似玉的公主嫂子,自己做帝堯的駙馬。這種說法很牽強,因為殺害駙馬的政治風險太大了。

試想,舜的非正常死亡,最大的犯罪嫌疑人只能是象母子,因為之前他們就有種對舜不善的惡名傳於外。象難道不明白,驕傲的兩位公主會跟殺夫仇人結婚嗎?她們會放過殺夫之人嗎?以人心度人心,無論君子還是小人,規避危險是一樣的。因此,正史關於與其家人的恩怨,不是執掌政權的舜的創作,就是他們合演的雙簧。

“禪讓”:王座後隱藏的陰謀

但創作也好、雙簧也好,反正舜通過它獲得了孝子的美名,這才是最終目的。有了孝子美名後,就在歷山地面上轟轟烈烈地演繹起他的德與能。

他與老百姓打成一片,以致他到哪裡,老百姓就到哪裡;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舜一到就迎刃而解;老百姓發生糾紛,也都找他鈞裁,他一裁還無一不服。當然,這也都是後來舜的御用歷史學家所言。總之,他的名字很快穿越歷山,上達天聽,於是就被明廷徵辟,入朝用事。到了帝堯的朝廷,很快得到帝堯的歡心。帝堯末年,災害頻發,“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

共工、鯀、歡兜等一干名臣此時都在朝用事,這些人都是舜的前輩,舜想有所作為,不可能越過他們。但他們都沒有舜的一個有利條件,那就是,舜是,是帝堯在丹朱之外最信得過的人。也計就是因為這份相信,堯晚年不問政事,沉迷修道,對舜的奏請一概是圈閱同意。在舜用事20年之後,朝延早已物是人非,昔日英華未經秋而凋落,舜之羽翼已成。

政出於舜而不在堯,帝堯大權旁落後終被禁深宮,太子丹朱也被另處固禁。但老奸巨的舜並沒有馬上取代堯,他只是攝天子政,在做了8年攝政王之後才惺惺作態一番,假意歸政丹朱,但據說由於老百姓不同意,他才勉勉強強地登上帝位。關於舜歸政丹朱的事蹟,司馬遷這樣寫道:舜讓闢丹朱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日:“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

試比較一下,一個是當政近30年,又是當今攝政王,滿朝文武幾乎盡出於他栽培;一個雖然是太子,卻早被政敵加上了不賢之名,並被幽囚多年。一無羽翼、赤手空拳的太子又怎麼能與積威積權的攝政王抗衡呢?只要腦子沒進水,沒有人會不朝舜而朝丹朱的。舜的攝天子政,在數千年後還有王莽的居攝和假皇帝與之相媲美。

“禪讓”:王座後隱藏的陰謀

有趣的是,舜假惺惺地嘆氣:“天意如此!”王莽後來廢漢時也有樣學樣地說是迫於“皇天威命”。不管是不是王莽東施效顰,但起碼王莽看清楚了堯舜禪讓的實質。這種政治權謀就怕有了開頭,壞的先例一開,就免不了骨牌效應。舜費盡心機地登上天子位,卻也同時坐上了政治火山。

帝堯留下的爛攤子要他去收拾,天下雖然一時被他恐嚇住了,但他接收的只是個澤國,洪水氾濫經年,人民幾為魚鱉。要想真正坐穩天下,當務之急是把水治好,只有先治服了洪水,才能真正讓人心服。沒辦法,舜只得起用出於治水世家的禹。在此之前,舜殺了禹的父親——治水的鯀。殺人父而用人子,舜難道不知道,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嗎?可是除了禹,沒有人有能力治水,舜不得不控制性地使用禹。

禹後來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除了表明他敬業外,也許更主要的原因還是不想讓帝舜抓住他一絲一毫的缺失。如果他治水過程中過家門而入的話,帝舜完全可以因此下詔斥責他“疏於職守”、“為家忘國”,甚至扣上更嚴重的政治帽子罔顧聖恩,不體朝廷拳拳愛民之心,為兒女私情而忘君臣大義。大禹後來以儉樸著稱,恐怕也與他所處的百般猜忌的政治環境有莫大幹連。對於大禹來說,懷抱血海深仇,在仇敵手下討生活,只能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後來的漢光武帝劉秀頗得大禹遺風,當他哥哥被所謂的更始帝劉玄殺害後,劉秀沒有逞匹夫之勇,而是繼續面不改色地效忠於劉玄,終成大業。大禹的行事低調,使得他在極具心機的帝舜手下沒有出什麼差錯。也許是人算不如天算,懷抱原罪的大禹後來竟因為治水這件苦行而最終奪得天下,並順利傳位於子面成就了夏朝的帝業。當然這是後話。

而當大禹奉詔治水時,洪水已經成了國家的心腹之患,治水也自然成為國家壓倒一切的任務。整個國家都被動員起來,所有的衙門、所有的資源和所有的人都要為治水讓路。在此過程之中,國家的權力中心無形中就與治水指揮部重合了。國家的生殺予奪、人事上的升遷進退,都可以憑對治水的態度“一票否決”。

“禪讓”:王座後隱藏的陰謀

這在帝舜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在大禹來說,卻是個天予的莫大機會。最終,大禹疏通九河,引江入海,建下曠世之勳,也因為這一德被萬民的震主之功,更主要的是在治水過程中無形中控制了整個國家機器,掌管了整個國家的人、財、物,大禹的光芒蓋過了帝舜。在伯益等部將的擁戴之下禹受舜禪也就順理成章了。歷史在此又簡單地重複了一下。

禹受舜禪,也照抄帝舜當年的舊作:“禹辭闢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不過大禹不像舜當年那麼做作,沒有說什麼天命不天命的。雖然也是“辭闢”了一番那也是程序的需要。大禹雖然也是逼退了帝舜,強行當上天子,但同帝舜全靠沽賣孝名來獲取政治資本相比,畢竟建立了惠澤蒼生的不世奇功。其踐天子位,也算實至名歸,人心所向。

4、舜真是死在南巡路上嗎

起自隴畝的帝舜,終被玩水的人所取代,最後去南方巡狩,崩於蒼梧之野,就地為陵。可憐一個苦孩子出身的退位天子,演了一輩子的戲,到最後收場時,只有娥皇、女英雙美哭陵。

也許這所謂的巡狩就透著蹊蹺:一個被迫退位的前天子還南哪門子巡?何況那時所謂的南方可不能與現今的煙柳繁華、溫量柔富貴的南方可比,那個聽起來就恐怖的蠻荒瘴厲之地原是最好的流放地。舜之所謂南狩,恐怕只是政治流放的代名詞。不然,他的兩位遺孀怎麼哭那樣傷心,以致血濺青竹、灑淚成斑,最後殞為湘妃、魂繞九嶷。

帝堯二女一輩子榮華富貴,父親和丈夫先後貴為天子,晚年卻迭遭政治打壓,最後竟然還蒙塵南荒,懷著不盡的憤懣而去。其情其景真正是“人何以堪”!不過自帝舜始,禪讓也形成了一個規矩:受禪天子也不逼人太甚,還保留了退位天子及其繼承人部分特權,允許他們以客禮見天子,皆有疆土,以奉先祀。

“禪讓”:王座後隱藏的陰謀

正如曹丕廢漢獻帝為山陽公,仍允劉協在封地奉漢正朔,並言:“天下之珍,我與山陽共之。”但實際上,他們彼此都從內心不想見到對方,一個懷著道德上的愧疚,一個受不了君臣易位的尷尬,所以是以君臣之禮相見還是以客禮相見,從一開始就是不會成為現實的事。退位君主雖然保有封地其實就是被監視居住,被軟禁在封地。

到此之時,即便繼續享有天下之珍,又同嚼蠟何異!從舜禹受禪的被歷史神化,我們就明白了什麼是政治神話、什麼是政治謊言,明白了為什麼謊言被一再重複後,就成了絕對真理和不可顛覆的神話。中國歷史上“禪讓制”的光彩,不過是後人為所謂的三代聖王扯起的一塊遮羞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