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方定腊月二十三为小年,而南方不少地区定腊月二十四为小年?

凌霄子168


中国地大物博,各民族风俗不同,供奉的神仙也不同,北方腊月二十三请灶王爷,是过去官家定下来的时间。南方腊月二十四请神仙是民间流传下来的时间。


行者老刘277351336


小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小年夜”,又叫“过小年”。到了这天,离春节也就不远了,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浓。

不过,这小年的日子,在各地却不太一样。北方大部分地区为农历腊月二十三,南方不少地方则是腊月二十四;甚至在一些日历上,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都被标为“小年”。

为啥南北的小年会相差一天?

据专家研究,小年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火的崇拜,在殷商时期的“五祀”和西周的“七祀”中,“祀灶”都是重要内容。魏晋之后,作为“祀灶”对象的灶神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小年作为节日基本成型。

然而到了清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在中国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长期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南京比较特殊——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当时南京的老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

“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

灶神,本是因为万物有灵观念驱使以及对上古人发明火烧食之功的崇拜、感念而臆想出来的神。《周礼》称“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灶神在上古是指火神祝融氏,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才出现了人格化的灶神。

所谓“送灶”,就是把旧年的灶神神像取下来焚化,表示灶神已经“上天言好事”去了。

祭灶的习俗表面看是人对神的敬畏,其实是人对发明火的先贤功德的感念。人们赋予灶君“司命”的职责,通过一送一迎的神圣祭祀仪式,教育主灶之人和家人不要铺张浪费,要勤俭持家,从而达到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目的。

祭灶吃糖瓜

“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这是一首民歌,说的正是祭灶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过去,祭灶时都会给灶王爷供奉糖瓜,糖瓜是一种麦芽糖做成的糖,非常甜,也是希望给灶王爷吃了以后,让他嘴巴甜一点,上天给玉皇大帝做报告时多言好事。但是毕竟灶王爷不是人,它不会真正吃糖,糖瓜也就最后落在了小孩的嘴里。

贴灶神画像

祭灶,其实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剪窗花

小年的民俗活动多种多样,多是为了过大年做准备,剪贴窗花也是其中一项。据介绍,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花样繁多,样子讨喜。

放鞭炮

中国人过节都喜欢热热闹闹的。鞭炮的声响,可以渲染过节气氛;但是由于空气污染等因素,近年很多城市都是不让小年卖鞭炮、放鞭炮啦。

吃饺子

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吃火烧

许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饭都渐渐被饺子统领了,但还有一个地方例外,那就是河南!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很多家庭自己动手,发面、炕制火烧。人们觉得,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阿拉善小斌斌


中国传统节日,即传统的祀灶日。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中国大体以腊月二十三开始为小年,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清朝改为“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来北方民间逐渐演变为二十三祭灶,南方仍沿旧习。



知音5968378857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有“官三民四”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

大约在宋朝时,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过腊月二十四的习俗历史要更悠久一些。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

“古代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来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扎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

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

到清雍正时,本来皇帝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节省开支,就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受清政府统治影响较大的地方就也都改成了腊月二十三。这些地方以北京为首,主要是北方比较多。相应的,南方受影响较小,就维持了腊月二十四的传统。具体还是要看各地风俗,不能一概而论。


情深深语梦梦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有正史和传说两种说法。据记载,从唐宋时代就有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一说。那时候南北方都是同一天。据说到了清朝雍正年间,皇帝在腊月二十三祭神,为了节省开支,就顺便把灶王爷也祭拜了。古时候等级森严,有官民不同日之说。既然官宦之家在这一天祭灶,普通百姓只能向后推一天。所以民间有官三民四的说法在流行。即官宦之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普通百姓是二十四。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北方汉族人比较多,受政治中心的影响,小年延续了官三的传统。而南方离政治中心较远,受影响小,保留了民四的传统。

另外民间还有个传说,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做为一家之主的灶王爷,要上天禀报玉帝,这一年来这家人是行善还是作恶,由玉帝做出褒奖或惩罚。但是这一天全国各地的灶王爷齐聚天庭,玉帝也不了这么多的汇报。于是就下了一道玉旨,先北方后南方。这样就造成了南北方小年不是同一天。


田野新风


北方人十二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南方人为灶王母上天,人发癫!过了这个日子,家中就可大动干戈,不犯禁忌。装修翻新旧屋和炉灶……是年前最好准备的良机!


次云发


我们从字面上所看见的“年”。单就字面上就是一个名词,其实这个字省略了一个字“过”,那就是“过年”,是动词。

没有什么“大年和小年”,有的就是“过大年和过小年”,主要的是这个“过”。应该的就是“度过”、“庆祝”的这个过程。

北方所说的小年,活动就是放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南方所说的小年,主要庆祝是在腊月二十四的早上。其实啊!就是这两天的“度过”。和“除夕”一样。

所谓的春节,就是“欢度春节”;不能说什么“年”,而应说“过年”。强调的就是新旧度过的过程。


靖哥801


不管是北方臘月二十三為小年還是南方二十回為小年均為祭灶屬“灶王爺夫婦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是農耕時代畄傳下來的傳統習俗。


棋友196001828


这是很早很早以前古人遗留的传统礼节,不管是二十三祭灶还是二十四祭灶都是送灶爷夫妇上天会报一年的家庭生活收入情况,三十晚上请回来与一家人共度春节,对灶神献上腊烛,各种献食。


落雨成霜3970


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古代外出服役的人到年底回家,而服役的地方在北方,所以北方人到家要比南方人早一天,故此北方定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一些地方定腊月二十四位小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