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安置房房产证上是国有划拨,要不要转成国有出让?

笑面虎1177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什么是安置房?安置房就是因城市或者乡镇集体规划、土地征用等等原因进行拆迁,对被拆迁户进行安置所建的房屋。

那“国有划拨”和“国有出让”又是什么意思呢?国有划拨和国有出让是房地产开发取得用地的两种方式。国有划拨是指开发商在当初获得土地的时候,是没有花费一分钱取得的,没有向国家缴纳土地出让金(划拨一块地给你无偿使用)。国有出让,指开发商在当初获得土地的时候,根据评估地价的相关比例,支付了土地的出让金,即以有偿的方式取得土地的。两者虽然一字之差却有区别,前者土地没有使用期限,后者土地使用权是有年限限制的。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安置房,什么是国有划拨,什么是国有出让,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安置房上产权证注明国有划拨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吧。意思就是国有划拨的土地使用权仍属于国家,国有出让的土地使用权属于个人。换句话说,这套安置房只能你自己住,不可交易。

那如果想将“国有划拨”转为“国有出让”怎么办呢?

个人建议去咨询当地政府,看看能否在补交完土地出让金的前提下,同意让你的产权证变更土地使用方式。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希望对你能有一点点帮助。




笔之歌


安置房房产证上是划拔,如自住,可以不转为国有出让;

通过房屋赠与、房产交易导致安置房的产权发生变化,则需补缴土地出让金;

如土地基准地价上涨,建议及早补缴土地出让金,将划拔转为出让。

01

安置房用于自住,可以不转为国有出让

这是我们的父母常念叨的一句话。自己的房子自己住,干嘛要转,还得花钱。

是否补缴土地出让金,只要该套安置房的产权没有发生转移,而是自己住,法律没有强制规定一定要将划拔转为出让。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强制补缴土地出让金呢?

(1)房屋继承

子女继承父母的遗产,办理继承登记时,如土地的取得方式为划拔,子女可以维持这种划拔方式不变,当然,也允许缴纳土地出让金,从划拔转为出让。

(2)夫妻加名字

房产证是老公的名字,土地的取得方式为划拔,现在加老婆的名字,和上面一样,可以维持划拔方式不变。

02

安置房产权发生转移,需补缴土地出让金

以下三种情况,需补交土地出让金:

(1)房屋赠与

比如父母名下的房产,赠与给自己的子女,办理过户时,需先缴纳土地出让金。

(2)房产交易

也就是将房产卖给第三人时,如土地取得方式为划拔,补交土地出让金后,转变为出让;

(3)父母一方去世,子女继承

比如父母名下的房产,父亲去世,母亲还健在,婚生子女继承父亲的房屋产权遗产,这个时候,就要缴纳土地出让金,将划拔转为出让。

03

如土地基准地价上涨,建议及早补缴土地出让金,将划拔转为出让

土地基准地价是房地产估价的一个专业术语,我们只要知道,从划拔转出让时,需要依据它来计算补交的土地出让金就行。

今年3月初,我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咨询,他的父母名下有套房产,是房改房,位于闹市区,也是学区房,自己的小孩到了读书的年纪,想将这套房子过户到自己的名下。

房改房的建筑面积大约90平,分摊的划拔土地使用权面积为12平,问需缴纳多少钱。

经查阅文件,本地土地级别为一级住宅类的基准地价为4690元/平,土地出让金的计算公式是:

4690×12×10%=5628(元)

而在此之前,土地基准地价只要几百元,等于多出了几千块钱。

很多人为此在这个时间前就将土地的取得方式从划拔转为出让。

04

结语

土地的取得方式为划拔,是否需要转变为出让,从基准地价的变动趋势看,最好补交土地出让金,从划拔转为出让,因为,房屋所有权和出让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它代表的是完整产权。


我是江南的文蕴世界,与你畅谈房地产话题。


江南的文蕴世界


原通过行政划拨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和投资,买卖都要,按规定补交的土地出让价款。

中国的土地获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招拍挂的出让方式,另一种是国家划拨。《土地管理法》对土地出让金的使用范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土地出让收入主要用于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支农支出和城市建设支出等。如果你只是自住的话就不用改变性质。



黄湖


小編打胡亂說,產權證上土地性質為國有劃拔的房産一樣能買賣,只是要多一筆費用而以。


話醜理端


不懂就别说,够年限一般是五年以后允许买卖以后就能转,住宅一般是房款总额的1%。如果是底商就麻烦了要到市交易中心办理大概一个月时间。


知足常乐231387172


换成出让后就正式变成商品房了,就可以以商品房的价格出售


贵阳置业顾问陈佳乐


那不是你想转就转的问题,如果能转也是整体都转,不可能给某个人转,划拨土地转为出让土地,需要经过审批交纳各种税费,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划拨的安置房用地,想转为出让土地,就不要想了。


梦绕丹阳湖


每个地方政策不一样,应该去相关单位咨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