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悟|膽小怯懦又不肯勤奮努力的人,終將遭到衰敗

領悟|膽小怯懦又不肯勤奮努力的人,終將遭到衰敗

領悟|膽小怯懦又不肯勤奮努力的人,終將遭到衰敗

如果以佛法最甚深的道理來抉擇人的本性,即每一眾生皆具如來本性,故說眾生是佛。但眾生清淨的如來藏已慘遭無明的侵害,於漫長的輪迴中迷惑不已,有如明鏡蒙塵,不現本來面目。

因矇蔽的深淺程度不同,大致可分為上、中、下三等根基。所以無論修學世間法或出世間法,人的智慧都有著明顯的差別。而智慧和性情之間又有著必然的聯繫,有的人性情善良、忠厚,有的人卻惡毒、狡詐。

領悟|膽小怯懦又不肯勤奮努力的人,終將遭到衰敗


膽怯不肯勤奮者,雖有強力亦衰敗,猶如大象力雖大,牧童役彼使作僕。

膽小怯懦又不肯勤奮努力的人,雖然具有強大的能力也終將遭到衰敗。猶如大象雖然力大無窮,但牧童卻能役使它當作奴僕來用。


有的人憑著前世的福報而成為有財勢、有地位的人,如小王子、小貴族或轉世活佛等。但若他膽小怯懦,不勤奮求上進而於原地踏步或是後退,那麼總有一天會被衰敗的陰影所籠罩。
社會上的高官,若能忠於職守奮發向上,而且妥善處理事務,那就必定能得到人們的信賴和尊崇,他的地位也可得長久。如若無勇無謀又懶惰成性,這樣誰會重用他呢?這種人即使身為帝王,其地位和事業必定也會受到威脅乃至徹底的衰損。


比如唐明皇李隆基,他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國王,初時將國家治理得井然有序而坐享太平盛世多年。後來奪媳為妻,冊封貴妃而變得荒淫無度,不理朝政,整日沉迷於後宮的嬉樂,常時暢遊於香雲靄靄、繁花豔豔的頤園。最終導致安祿山叛亂,堂堂帝王卻無計可施,嚇得他離開京城倉皇逃命去了。


又如一些法師,雖得到了“堪布”的殊榮,但若滿足現狀不再精勤修學,於弘法利生方面也未擔負起責任。長此下去,他的聞思修等功德便會一落千丈,以致不再受人恭敬。其名聲和地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人淡忘。此類法師真的需要打上引號,徒有虛名罷了。同樣,某些人雖然被認定為活佛,但若不給自身多“裝藏”些佛法知識,整日遊手好閒、虛度光陰,逐漸也會淪為平常之人。

領悟|膽小怯懦又不肯勤奮努力的人,終將遭到衰敗

再如大象,身似山丘,力大無比,但它的愚痴卻也與其身體等量。曾有一位牧童欲馴服大象,他於棍子一端繫上長繩,繩上綁紮香蕉,如漁翁垂釣之勢,手持棍棒於大象眼前直晃。大象貪吃香蕉便隨著牧童東奔西竄,然後牧童讓鄉鄰將砍伐好的樹木綁在大象身後,自己則手持香蕉在前面引路,大象只顧追逐香蕉因而受牧童擺佈時常充當苦力。在印度和尼泊爾一帶大象繁衍極盛,但大都被人們驅役充當勞力。


在此須作一個申明,本論運用多種比喻,形式不拘一格,有時說大象有能力,有時又說沒有能力;有時講狐狸聰明能幹,有時又諷刺它愚痴無智等等。也許有人會覺得前後矛盾,其實不然,因為整個世界上,比喻和所比喻之事物無法真正相同。與正面某個事物相似可以比喻;從另一角度類同於某反面事物,則自然也可做另一個比喻,《量理寶藏論》中講:世界上真正相同的事物是沒有的。故比喻僅是在一方面相似而已,所以只能從某個角度上說“相同”。

敬摘錄《格言寶藏論釋》

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更正或刪除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