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層境界,道出三種活法,你在第幾層?

豐子愷先生在《我與弘一法師》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以為人的生活可分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

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信仰格局。

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

的確,人活一世,有的人追求物質富裕,有的人追求精神充盈,有的人追求兼濟天下,站位不同,目標不同,境界就不同。

說不上誰對誰錯,卻各有風采、自成氣象。

第一層:追求物質 活得入世

追求物質,活得入世,這是人生的第一層樓。

古語有云: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意思是說,糧倉充足了,才能知曉禮儀;衣食富足了,才會在意榮辱。

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就對錢財性命十分看重。

年輕時,他和好朋友鮑叔牙一起經商做生意。每次掙了錢,他都給自己多分,給鮑叔牙少分。

後來,管仲上戰場去打仗,又幾次三番臨陣脫逃,被別人罵為膽小鬼。

但鮑叔牙卻理解他,知道他多分錢,是因為家裡窮;

知道他逃跑,是為了照顧家裡年邁的老母親。

所以,管仲的幾件事雖然做的不地道,但是仍然獲得了鮑叔牙的理解和應援,讓這段友誼有了更加鮮亮的底色。

後來,管仲取得歷史成就,為後世人所銘記,雖然有些人性的小弱點,絲毫無損於他的偉大。

人生不易,不是每個人都出生在終點線,不是每個人生來都無需擔心柴米油鹽。

合法而合理的追求物質生活,讓自己活得體面一點,這不是什麼錯,而是人之常情。

《警世通言》記載,青樓女子杜十娘,貌美如花、知書達理。

因緣巧合,結識了紹興府富家公子李甲。

杜十娘為了與李甲在一起,就贖了身,跟李甲一起回家鄉。

沒想到,在回鄉的船上,杜十娘被富商孫富看上。見錢眼開的李甲,背信棄義,又將杜十娘轉手賣給孫富。

剛烈的杜十娘知道後,把李甲大罵一頓,並把自己半身積蓄的金銀珠寶,一件一件拋到江中,最後跳入江中以死抗爭。

貪婪的李甲也最終人財兩失,被人譴責。

適度地、合理地追求物質財富,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可以讓我們和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何樂而不為?

但人千萬不能利慾薰心、見錢眼開、唯利是圖。

否則的話,不但自己將飽嘗苦果,也終將被世人唾棄。

人生三層境界,道出三種活法,你在第幾層?

第二層:追求精神 活得出世

追求精神,活得出世,這是人生的第二層樓。

有句話說,心靈渴望思想,就像沙漠渴望水一樣。

人活一世,如果天天汲汲於功名利祿,奔波於蠅營狗苟,總難免感到空虛和失落。

相反,如果我們能擁有健康的精神追求,就能活得更加輕鬆自在。

東晉末年,20幾歲的陶淵明,第一次當官,是為了解決溫飽。

可在他的內心深處,卻一直嚮往田園生活。

就這樣,他當官、辭官、當官……

直到公元405年11月,擔任彭澤縣令的陶淵明正式辭官隱退。

他興奮地在《歸去來兮辭》裡寫道: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是啊,身體寄託在天地間,還能有多少時候?

既然富貴不是我的追求,為什麼不去追求自己嚮往的“桃花源”呢?

就這樣,以後的日子裡,陶淵明就寄情山水,時而採摘菊花,時而經營田園,日子雖然過得緊巴巴,可是他卻感到非常快樂和寧靜。

每個人的心性不同,在面對同樣的境遇時,就會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心態。

比如,有的人有房有車,覺得高官厚祿才是一生的嚮往;而有的人卻喜歡寄情鄉村,追求心靈的寧靜和自在。

莊子就認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在他看來,人生的境界越高,就越應該追求精神的富足,而不是物質的享受。

所以,當楚王派來的使者,來遊說他擔任官員的時候,坐在濮河上釣魚的他,連頭也不回,而是這樣問道:

“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已經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卻把它用錦緞包好,裝在匣子裡,藏在廟堂之上。

作為一隻烏龜,到底是死了留下屍骨,讓人尊敬好呢,還是自由自在活著,拖著尾巴在泥沼中爬行好呢?”

兩個大夫聽了說:“那當然是活著好啊。”

於是莊子就說:“那麼請兩位回去吧!我也心甘情願在爛泥裡搖尾巴!”

使者們不理解莊子的選擇,但莊子自己卻知道,人活一輩子,擁有的再多,也無非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既然如此,何不把物質的追求變得簡單點,多一點精神的豐盈呢?

大道至簡,返璞歸真。

即便只是一簞食、一瓢飲,只要自得其樂,也未嘗不是幸福的人生。

人生三層境界,道出三種活法,你在第幾層?

第三層:追求格局 活得濟世

追求格局,心懷蒼生,活得濟世,這是人生的第三層樓。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在追求物質富足和精神充盈的道路上,總還有一些人,做著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選擇。

今年9月,93歲的黃旭華老人,被授予“共和國勳章”。

為了祖國的核潛艇事業,從1957年到1986年,這位老人沒有回過一次家,家人也不知道他在做什麼。

甚至連父親逝去,他都沒有去見最後一面。

1988年,為了試驗新研製的潛水艇, 62歲的黃旭華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主動要求下艇試乘。

他說:“我是總師,不僅僅要為這條艇負責, 更要為艇上170個 乘試人員的生命安全負責。”

就這樣,核潛艇試驗成功了,而黃旭華的眼底、耳朵和牙齦等,卻因為承受壓力過大,而滲出了血……

有句話說: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負重前行。

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傻瓜”,明知山有虎,卻偏向虎山行,明知不可為,而偏要為之,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這是因為,胸中有乾坤,心中有大愛。

我們身邊的很多普通人,也在默默做著“無名英雄”。

2007年,身高不到155cm、體重只有88斤的小姑娘毛陳冰,用20多個小時輾轉1600多公里,只為捐出240毫升“熊貓血”,幫助一位孕婦脫離危險。

2011年,在杭州的一個小區,一個2歲女童突然從10樓墜落,千鈞一髮之際,在樓下的吳菊萍奮不顧身地衝過去救人,女童得救了,她的手臂卻被撞成粉碎性骨折。

2015年,一位女兒給父親韋思浩收拾遺物,才意外發現老人先後用“章楷”“魏丁兆”等化名,寄出大大小小的捐款單幾十張,只為幫助他鄉的孩子上學……

大音希聲,大愛無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大行其道的今天,還是有那樣的一些人,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默默像蠟燭一樣,寧可燃燒自己,也要照亮別人。

這種大愛精神和悲憫情懷,足以讓我們深深震顫、備受感染。

人生三層境界,道出三種活法,你在第幾層?

從入世到出世,從出世到濟世。

看起來是簡簡單單的詞語,但實際上背後蘊含的,卻是我們每個人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就如歌德所說:

你若要喜愛自己的人生,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

讓我們用自己的人生信念,創作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

入世是一種態度,出世是一種修行,而濟世是一種情懷。

人生的這三層境界,你在哪一層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