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說身邊人重視嚴重的疫情,我們可以怎麼做

(如果您或周圍的人面臨的是相反的問題,不是輕視疫情,而是過度擔憂,可以參考:①疫情當前,如何應對恐慌!②疫情讓我吃不下睡不著不停刷手機,我該如何自助?丨來自北師大心理學部的幾點建議)


家庭聚會本是春節期間必不可少的項目之一,不過在疫情防控時期,儘量減少多人聚餐和聚會,更有助於保護自身安全。而當我們憂心忡忡地將憂慮表達給父母長輩和身邊的朋友時,卻常常得到這樣的回答:

“我身邊都沒人戴口罩,又不是我一個人不戴,不會有什麼事的”

“咱們家人體質都好,不會感染上的”

“非典的時候都沒事兒,這次肯定也沒事,你們就是小題大做”

“大過年的,大家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別說這些不吉利的話”

“哪有那麼嚴重,戴口罩還容易引起恐慌”

……

在這幾天熱線的工作中,不少來話者都向我們表達了類似的困擾:想要勸父母長輩以及身邊的朋友取消聚會、戴上口罩,加強疫情防範意識,卻被他們指責嘲笑。不少年輕人甚至感覺無力、煩躁、無法與他們溝通。

勸說身邊人重視嚴重的疫情,我們可以怎麼做

那些往日裡勸我們要穿上秋褲少熬夜、少吃外賣多喝湯的人,怎麼到關鍵時刻反而拎不清,笑話我們小題大做了呢?

截至1月30日下午5時,全國疑似病例12139例,確診病例 7826 例,死亡人數 170 人,以中老年人為主。根據調查顯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也可能通過接觸傳播,並且在潛伏期內,也有極大的傳播風險。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群體聚會和公共場所成為了飛沫傳播的“樂園”,密閉的環境,近距離接觸,都會加劇傳染患病的潛在風險。據人民日報報道:

1 月 27 日,青島市出現首起家庭聚集性病例。

1 月 28 日,臺灣出現首起家庭聚集性病例。

1 月 29 日,合肥市 6 人因參加同學聚會確診。

廣東累積出現新型肺炎集聚性疫情 14 起,其中 13 起為家庭聚集,1 起為同事聚集。

面對越來越多聚集性病例的出現,為什麼家中的一些長輩和老年人依然無動於衷,不肯取消聚會,戴上口罩呢?

其實不光是這一部分難勸說的長輩和老年人,在我們自己身上,也都或多或少有著以下的這些特點,可能導致我們對這次疫情掉以輕心:

倖存者偏差

目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並沒有出現任何症狀,在我們身邊也沒有什麼疑似或確診病例出現,這就會讓我們放鬆警惕,覺得疫情其實離我們很遠,不必大驚小怪,再加上身邊其實沒戴口罩的人也沒得病,這就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疫情沒那麼嚴重,不戴口罩也沒事”。這樣的心理狀態叫作“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1],指的是我們會認為導致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是他的行為,卻沒有考慮到他的行為有可能也是錯誤的。也就是說,我們通常會把一件事的結果A和造成這個結果出現的行為B直接聯繫起來,卻沒有考慮到,是否是因為這些“做了B產生了A”的人只不過是“倖存者”,還有很多做了B,沒有產生A的人,已經無法表達他們的觀點了。

舉個例子,有些人可能只關注到,身邊沒有被感染的人也沒戴口罩,身邊的朋友聚會也沒有感染,卻沒意識到,那些因為沒有戴口罩、參與聚會而被感染的人,已經沒有辦法來到他們身邊了。因此,他們更願意相信,即使不戴口罩,對他們的生命安全也沒有任何影響。

樂觀偏差

另外一種情況,則是我們有時可能會對自己的健康和抵抗力有著迷一般的自信,覺得自己很少生病,這次不會那麼倒黴,因此便放鬆了警惕。這種效應普遍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我們稱之為樂觀偏差”(optimistic bias)[2]。這是一種認為“好事情總是垂青自己,而壞事情更眷顧他人”的錯誤信念。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很早就有研究者發現,樂觀偏差使得人們傾向於認為自己不會受到傷害, 或者認為不幸只會降臨到他人身上,因此不會為了避免危險採取預防措施[3]。如果有些人對於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具體情況和危害性並不瞭解,則會加劇這種盲目樂觀的心態,讓他們取消聚會,戴上口罩,勤洗手消毒,就變得難上加難。

啟發式認知偏差

對於一部分長輩來說,由於他們曾經歷過非典、H1N1 等病毒性流感的防疫時期,因此這次流感,不過是他們人生中相似的一次經歷而已,那麼他們在理解和判斷這件事情的時候,會採用自己已有的經驗,用與上一次對抗相似疫情的結果,或容易想到的方式來選擇解決方案,我們稱之為“啟發式認知偏差”(Heuristic Bias)[4],其中相似的結果是“代表性啟發”,容易想到的方案是“可得性啟發”。

舉個例子,有些長輩以往的流感從沒有戴過口罩,因此就簡單的認為這次疫情也不需要戴口罩,這就是“代表性啟發”;有些人一下子想到以往對抗流感的有效方式是喝抗病毒藥和消炎藥,因此認為只要吃了藥就有抵抗力了,這就是“可得性啟發”。這些認知偏差都是偏離事實依據,根據經驗自動出現的,如果我們依照這樣的信息進行判斷,必然會出現嚴重的錯誤和遺漏。

自我關愛意識的缺乏

還有一些長輩以及我們的同齡人,他們缺乏防範意識的原因往往會讓人心疼。由於文化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他們會更多的考慮和關心他人,而缺少了對自己的關懷和照顧。我們的父母長輩的一生多是為子女、為家庭拼搏忙碌,並將孩子和家人的幸福作為自己人生準則。因此,他們也許會缺乏一些我們現在所提倡的自我關愛(self-care)意識。他們常常說“只要你們平安就好了”,但卻疏忽於關愛自己的身體與情緒健康,所以他們會經常叮囑我們少吃外賣,多穿衣服,卻在真正需要關心自己的時候,覺得沒什麼大事,不用戴口罩。但父母長輩們的這種心態,常常還伴隨著“不想給子女添麻煩”的想法,因此在溝通時,如果我們能做到換位思考,用合理共情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關心,那結果則會大不同。

迴避的防禦機制

另外還有一部分人,他們可能已經意識到了疫情的危機,也看到了很多災難性的消息,但他們會用打斷或敷衍的方式,選擇性迴避子女和朋友的關心,這可能是由於他們內心已經承受了較大的“應激和壓力”,產生焦慮情緒。他們通常會採用迴避的方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認為只要自己不聽或者不看相關的信息,就和自己沒什麼關係,也不必為此憂心煩躁。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要密切的觀察他們的行為反應,是否出現疑病、注意力下降、唉聲嘆氣、無故煩躁的情況,如果問題嚴重,請儘快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勸說身邊人重視嚴重的疫情,我們可以怎麼做

春節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它是每個有血緣或有親密關係的家庭相互聯結的象徵,有著幸福團圓的意味。這個時間,原本是家人團聚、朋友聚會的好時機,利用春節假期的時間,和家人閒聊增進感情,和朋友聚會抱怨煩惱,出門旅遊消除疲勞,都可以幫助我們調整自己的狀態,用更充足的精神迎接新一年的工作學習挑戰。然而這次疫情正好趕上新春佳節,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權衡利與弊,適當取捨,減少聚集性的活動,少去人員集中的密閉場所(如影院、小餐館等),迫不得以要出門時,一定要戴上口罩。面對殘酷的疫情,我們只有先保護好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才能讓那些愛我們和關心我們的人,不再擔憂。

那麼,面對親戚朋友不願取消聚會,不願戴口罩的情況,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他們提高疫情防範的意識呢?

改變策略,不要直接上陣

我們可以在溝通時利用“啟發式認知偏差”,用人們會相信和易於他們加工的信息勸說他們。在“啟發式認知偏差中”,還有一種類型叫

“沉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它是指人們在信息加工時,會易於受到第一印象的影響,先入為主的進行思考。因此,我們可以給他們轉發一些他們信任的媒體或專業人士的相關報道或採訪,讓他們聽聽值得信賴的媒體和專家就這次疫情是怎麼看的,給我們什麼建議,可以如何防範。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家人和朋友們瞭解到事態的嚴重性,儘量減少自己直接上陣,面對面和他們講道理。

勸說身邊人重視嚴重的疫情,我們可以怎麼做

改變溝通技巧,尋找共同點

“樂觀偏差”和“倖存者偏差”的存在,是由於人們通常會認為那些患病或死亡的人,離自己很遠,和自己有著很大的區別,因此才會疏於防範。而這個時候如果你只和他們擺事實、講道理、立論據,用客觀理性的態度強調真相,他們是聽不進去的。在和父母長輩溝通時,試著改變一下溝通的技巧,選擇和他們有極高相似性的案例說服他們,例如“患病死亡的人中,中老年人居多”“我有個同事的姑媽,跟你一樣也是高血壓,就是因為家庭聚會,傳染被隔離了”。你可以適當的誇大事實,強調案例中的人和父母長輩之間的相似性(年齡、身體狀態、物理距離等),增加他們對於你所表達的信息的認同感,利用這種“邊緣路徑”說服他們。但注意不要傳謠。

強調他們對於家庭的重要價值

在危機來臨之時,人們更願意幫助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即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這是社會性動物的共性。因此,我們可以在和家人溝通時,給他們強調做好自我防疫措施,不僅是幫助自己,也是為自己的家庭、子女和孫輩負責。

在2011年的一篇研究中曾證明了,以第一人稱視角去思考消極事件,可以有效地減少“樂觀偏差”[5]。你可以試著這樣跟他們說:“你想想看,假如你真的傳染患病了,我/孩子該怎麼辦啊?”

利用這種方式做到換位思考,讓他們瞭解我們的心情,同時我們也要體諒他們的接受能力和自我關愛意識與年輕人是有區別的,站在他們的角度去共情他們的感受,讓他們體驗到,保護好自己是給這個家作出貢獻,這也有助於維護長輩們對於自尊的需要,讓他們感覺到自己也可以在這次抗疫工作中貢獻自己的力量。或許這樣,你們之間可以有更加良好高效的溝通。

增加陪伴,減少焦慮情緒

如果你身邊的人已經出現了迴避的行為措施,那麼這時候你就需要關注他的心理健康了。迴避是壓力和焦慮情緒的蔓延,多陪陪他們,用一些非言語的方式表達你對他們的關心,如:陪爸媽一起打麻將、看電視、聊天、做飯,和朋友打電話談心等。有些時候,勸說並不是目的,只是方式,表達我們對他們的關心和在乎,更能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對於這件事的態度。

當他們已經出現嚴重的應激、疑病或恐慌的症狀,如果你無法處理,請儘快聯繫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你的做法很對,不管是為了自己,為了家庭,還是為了抗擊疫情,你都做了正確的事情。請相信自己,防疫要靠所有人共同努力,我們一定可以成功渡過這次難關!

學堂君

如果您或周圍的人面臨的是相反的問題,不是輕視疫情,而是過度擔憂,可以參考:①疫情當前,如何應對恐慌!②疫情讓我吃不下睡不著不停刷手機,我該如何自助?丨來自北師大心理學部的幾點建議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心理諮詢與服務中心緊急籌備開通了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在疫情期間為全國民眾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服務。


心理支持熱線:4001888976

該服務適用於急需情緒疏導和心理支持的人群,每次30分鐘左右,熱線電話開放時間為每天6時至24時。


網絡輔導服務:問卷星(掃下方二維碼或點擊鏈接)填寫背景信息→後臺人員24小時內進行諮詢師匹配(需要稍作等待)→志願者加您的QQ或微信→線上語音溝通的心理支持30-60分鐘。

勸說身邊人重視嚴重的疫情,我們可以怎麼做


參考文獻

[1]Blitzer, & David, M. (1995). Survivorship bias. The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21(2), 102-104.

[2]陳瑞君, 秦啟文. (2010). 樂觀偏差研究概況. 心理科學進展, 18(11), 1822-1827.

[3]Bränström, R., Kristjansson, S., & Ullén, H. (2005). Risk perception, optimistic bias, and readiness to change sun related behaviour.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6, 492–497.

[4]Berkeley, D., & Humphreys, P. (1982). Structuring decision problems and the 'bias heuristic'. Acta Psychological, 50(3), 201-252.

[5]謝佳秋. (2011). 如何降低樂觀偏差?想象視角與事件可控性的作用. 北京:北京大學.



作者 | 璩澤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京師心理大學堂(ID:bnupsychology)」,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出品,奉獻百年積澱,帶你腦洞大開。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與微信後臺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