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鍾孟宏可謂是當今臺灣電影圈中最獨特的存在,他始終以屬於自己的“節奏和方式”拍攝電影,用桀驁不馴的風格筆觸譜寫無奈又溫馨的人生故事。前幾年有飽含黑色幽默與社會批判的《大佛普拉斯》、窺探人性與家庭關係的《一路順風》,都恰恰印證了

這位臺灣導演在舊世代和新生代銜接過程間,不斷閃耀光芒,碰撞出人性的火花。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電影《大佛普拉斯》劇照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電影《一路順風》劇照

電影《陽光普照》是鍾孟宏續寫現代家庭危機、挖掘社會問題的現實主義又一力作。或許導演是揹負了三年前《一路順風》的金馬失利,想借由《陽光普照》帶出更穩重的步伐和口吻與觀眾重逢。這次觀眾看到的是對個體、家庭關係的赤裸隱喻。這次鍾孟宏的《陽光普照》,從悲劇日常進入,將觀眾漸漸推進冰冷絕望,比《一路順風》的暗流湧動更讓人細思極恐。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個體不可承受的現實之殤,是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故事是從臺北一家四口的生活變故開始,小兒子阿和(巫建和 飾)同好友菜頭(劉冠廷 飾)砍傷人進了少年輔育院,致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搖搖欲墜,看似風平浪靜的家庭表象也逐漸瓦解。在片中父親阿文(陳以文 飾)對外人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只有一個兒子,而他口中的那個兒子是資優生大兒子阿豪(許光漢 飾)。阿豪功課優秀、生性善良,處處替人著想。就如片名陽光的意境,在阿豪身上出現更明顯的鋪墊和效果。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但表面越是完美,內心就滿是漏洞。而父親的那句人生信條“把握時間,掌握方向”每個字就如同子彈一般,打在阿豪的心裡。自此一個被寄予過多期望的孩子就不再有更多“喘息”的機會。而最讓他能以喘息的不是父母的殷切期望,還有父親的雙重標準,這同時使得小兒子阿和一直活在阿豪的陰影下。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strong>阿豪和阿和在片中猶如陰影和陽光的強烈對比,一個被關照到無處可躲;一個被忽視到無處可去。如果說片中的阿豪是陽光的譬喻,意在溫暖的太陽照亮家庭,他同時也在創造陰影,人們常常擁抱光線的照射,卻忽略陰暗的存在。

影片採用直接敘述的方式,將生活日常緩緩推進深淵之中。在這場家庭戲中,穿插了一段阿豪向女友講述“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如阿豪口中所描繪的,當司馬光將水缸砸破的那一刻,司馬光看到的是他自己。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敏感的觀眾或許早一窺探出,這不是一則簡單的黑色寓言故事,這是阿豪內心陰暗面的顯現。在電影中,阿豪的陰暗不是通過人物矛盾顯現,而是細緻入微的內心獨白,後來阿豪選擇跳下天台,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阿豪選擇死亡的這場戲是整部電影最重要的場景之一,因為這個情節是最揭示人物內心的。儘管在這部電影中,阿豪的戲份比例不大。但在家庭中,阿豪是最重要的角色——他是看似最陽光、最正能量的人。所以人物敘事就很重要——不但要體現出阿豪的暖男形象,還要暗中表現阿豪在逃避家庭問題時的極端選擇,這些都是通過窺探人物內心表露,而片中陽光、司馬光的隱喻,是導演鍾孟宏在電影《陽光普照》中致勝的必殺技。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情感失衡是導致家庭失和的因果關係


鍾孟宏在阿豪這個角色上尋找到另一層面的父子關係,它有別於阿和的誤入歧途演變成無言以對,而是拍出當代家庭望子成龍的教養模式。變相賦予兒女壓力,則是釀成悲劇的原因。但片中的兄弟倆卻沒有一人試圖從父親阿文的專治、一意孤行中主動跳脫出來,肆意讓父親扭曲的價值觀將家裡最後一點光湮滅。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阿文的價值觀不僅體現在家庭教育上,在他處理問題逃避的態度上也顯露無疑。比如他在對待阿和砍傷人的賠償金選擇無視拒賠,將大部分賠償金都推到砍人的菜頭一家,最後還是在無奈之下才拿出20萬臺幣,還用滿嘴的仁義道德搪塞菜頭的家屬,同時這也為菜頭出獄種下瞭解不開的死結。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出獄後的阿和收起了戾氣,在洗車店和便利店打著零工,但菜頭不久就找上門了,他利用阿和的愧疚心,指示他幹上了違法犯罪的勾當,而這一切都被父親阿文看在眼裡。有意思的是,父親明明只承認阿豪這一個兒子,如今阿豪離世,他又將期望寄託在了阿和身上。在這段劇情敘事上,《陽光普照》的客觀提供出多元的同理空間,在父親幫兒子處理麻煩的劇情處理更像是拉了一張椅子到你旁邊,陪你一起看接下來發生什麼,而不是靠懸疑敘事將故事浮於表面。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陽光普照》故事的本質與發展仍然哀傷。在山頂上,妻子對阿文一直以為信奉的座右銘“把握時間,掌握方向”提出了質疑,質問他多年來仍然是駕訓班的教練,何談讓自己的兒子掌握自己的方向?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阿文隨即坦白了自己“以愛之名”犯下的罪行,他在大雨滂沱的夜晚將阿和殺死。

當阿文站在山頂接受陽光傾斜而下與他口中所描繪的殘酷場景交織在一起,呈現出鮮明的對比。並將電影意在言外的人生悲歌拉抬到更真切的境界,毫無違和感。父親的隱忍在陽光普照下有些尊嚴權威的意味,讓人理不清這位父親是該愛還是該恨?

<strong>必須承認的是這位固執的父親始終以自私的方式行使父愛,他內斂的神情隱藏不住內心的波濤洶湧,卻又不輕易全盤洩出,如同他滿腔父愛和愧疚。鍾孟宏毫不避諱揭露社會的瘡疤,《陽光普照》這部家庭劇不斷映射出臺灣中下階層的生活倒影,引發著父權印象的社會共鳴。觸碰的是,父愛失衡導致家庭失和的因果關係。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戳穿個人和群體創傷,在救贖中自我麻痺


片名雖然為陽光普照,但遵循鍾孟宏的故事邏輯,當然不可能順利的明亮溫暖,就像《一路順風》的公路之旅,其實一點也不順。阿和在得知菜頭被仇家殺死,今後再也不會有人找他麻煩時,他在公路上奔跑,步伐輕盈,彷彿是得到了救贖。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但這一家人的生活真的一切照常,迴歸平靜了嗎?父親殺人、大兒子離世成為這個家庭不得不直視的創傷,攪動著日常生活的瑣碎。這種冷靜的現實主義是覆蓋在殘忍真相上的溫情面紗,看似一切迴歸平靜的生活鍾孟宏劃破皮囊抽絲剝繭,暴露在我們眼前的內核是觸目驚心。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二兒子用他撬鎖得來的自行車載著母親走過樹蔭,在眼光普照下,不知道母親是否想起了那個給人溫暖、懂事到讓人心疼的大兒子。她是否有反思過自己的教育方式?或許她才是是這場家庭悲劇的幫兇。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還有片尾母親與阿和整理阿豪遺物時,發現父親阿文送給阿豪的那些帶有“把握時間,掌握方向”標語的筆記本一個都沒有用,母親交代阿和處理掉不要讓父親看到。這一段不加遮掩的把個體和群體創傷暴露在觀眾面前,試圖以沉默的方式消解創傷,對心靈進行救贖。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鍾孟宏通過一直以來的冷峻視角關注家庭生態,不加遮掩的把個人和群體創傷暴露在觀眾面前。他對於家庭的呈現,雖然和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將道德議題推向極致,進而揮發人性光輝的戲劇效果不同,卻也透過光線和色調的調配,孕育出更強烈的地域文化柔情。無論是街道或是住宅,生活痕跡都能被唯美呈現,他並不吝嗇讓觀眾成為電影的一隅。還讓觀眾盡情從電影中挖掘自己的回憶,最終才在陽光灑下的最後一顆鏡頭裡,讓觀眾和角色一起被過去的傷痕所療愈。鍾孟宏掛名中島長雄的的攝影招牌,又靠《陽光普照》擦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