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陽光普照》:每一位孩子要接受公平的對待,隱喻令人深思

電影《陽光普照》:每一位孩子要接受公平的對待,隱喻令人深思

“人生就像是一條路,只要抓緊手中的方向盤,紅燈該停就停,綠燈的時候慢慢起步,穩穩的開,人生的路就會平平安安。”

——《陽光普照》

前些天,小姨媽看了19年金馬獎的最佳影片《陽光普照》,這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壓抑又淒厲,講述的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故事。

電影《陽光普照》:每一位孩子要接受公平的對待,隱喻令人深思

阿豪(許光漢飾)是家裡的大兒子,學習好,性格好,外形長得好,從小被父母尤其是父親給予了厚愛。可是有一天,他卻突然跳樓自殺。父母怎麼也想不通他為何這樣。

對此,小姨媽有話說:

第一,阿豪自殺,和他的家庭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第二,愛不等於理解。

從小被愛包圍的阿豪,一直是父母老師眼中的乖孩子。從一開始就不被允許有陰影,只能像24小時的太陽,陽光普照,從不停歇。

01

他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同時也是父母們口中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他所做的這一切,卻是為了滿足父母對他的期待,他需要做這些,來換取他父親所謂的關心。

電影《陽光普照》:每一位孩子要接受公平的對待,隱喻令人深思

因為阿豪知道,自己一旦滿足不了父親的期待,他便可能會像他弟弟阿和一樣,被父親所拋棄。長此以往,便形成了他處處討好的人格,而真實的自己也慢慢的被壓在了最深的地方。

而父母對他的好、他身上的光芒,只會加重弟弟阿和對他的恨。對此,他有歉疚,他認為自己奪走了弟弟被愛的權利。同時,他又羨慕弟弟,可以那麼任性,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想做的事情。

電影《陽光普照》:每一位孩子要接受公平的對待,隱喻令人深思

阿豪不能任性,他清楚明白任性的結果,必然會傷害別人,對於過於善良的他,無法承受。

他就這樣一直髮光發熱,耗盡自己,最終走向死亡。死亡對他來說,是一種解脫,所以他死的如此乾淨利落,連遺書都沒有。

02

在電影中,阿豪的自殺是有鋪墊的,事實上他早就不對這個世界有任何期待了。

其一,他在課堂上懟國文老師那句“老師,你相信嗎?”,以及他在父親送他的十幾本印有“掌握時間,把握方向”的筆記本上一個字也不寫,可以看出他並不認同滲入到這個社會各個角落的那套成功學,以至於面對純真的愛情也勾不起他生的慾望。

電影《陽光普照》:每一位孩子要接受公平的對待,隱喻令人深思

其二,阿豪對他喜歡的女孩子講了司馬光的故事,

他說司馬光砸缸是為了讓別人發現另一個躲在陰暗裡的司馬光。而在電影裡,阿豪也和司馬光一樣,希望大家能夠看到另一個自己,但是卻採取了一個極端的方法,自殺——將自己打碎。

電影《陽光普照》:每一位孩子要接受公平的對待,隱喻令人深思

正如電影的英文譯名:a sun

諧音:a son

現在,父親真的只有一個兒子了。

03

這是一個被愛睏死的人,也是一個被愛抽乾的人。他如此純粹又如此孤獨,身上有一股聖潔的味道,他對外散發光芒,對自己的內心又極度封閉,以至於身邊沒有一個人懂他。

電影《陽光普照》:每一位孩子要接受公平的對待,隱喻令人深思

而在現實生活中,試問有多少父母真的懂得孩子內心的世界?

孩子一出生,便攜帶著父母所有的期待,慢慢的成為了阿豪,不斷的滿足他人,卻沒人真正關心他的內心世界;而沒有滿足父母期待的孩子,就成為了阿和,父母的關心愈來愈少,只能和身邊的朋友分享內心的訴求。

家人就是這樣奇妙,最容易互相傷害,卻無時無刻不在互相關愛,都曾在彼此的人生中留下傷痕,也同樣在最需要彼此的時刻獲得救贖。

看到最後,小姨媽只想說:願這世間不會有太多悲劇,願每個家庭的愛都能地久天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