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臟康復的現狀與發展思路

近日,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佈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推算,我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已達2.9億,其中腦卒中1300萬,冠心病1100萬,肺源性心臟病500萬,心力衰竭450萬,風溼性心臟病250萬,先天性心臟病200萬,高血壓2.7億。

中國心臟康復的現狀與發展思路


每一個數字都在告訴我們:心臟康復的發展刻不容緩。

為推動心臟康復行業發展,胡大一教授給出了以下5點建議。

近五年來,我國心臟康復終於走出多年的低谷,步入了快速發展期。從五年前全國不到10家心臟康復中心,已發展到目前的近500家,如雨後春筍。

中國心臟康復的現狀與發展思路


我國心臟康復發展起步晚,但起點高,充分學習借鑑了發達國家開展心臟康復的經驗,緊緊把握心血管醫學發展的正確方向,推動心臟康復與預防一體化發展,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並有中國特色的心臟預防、康復和慢病防控的模式和道路。

概括來講,我國心臟預防、康復的價值體系和實踐模式主要體現在“12345”五個要點上。

1. 一箇中心:始終堅持以公眾健康和患者利益為中心。

當前醫藥衛生改革最重要的是價值體系的調整,要從根本上控制趨利性、攀比醫院毛收入、無序提增床位與規模的錯誤發展模式;逐步構建分級醫療服務體系;控制大城市大醫院高度壟斷醫療資源的不合理的醫療衛生布局。

中國心臟康復的現狀與發展思路


心臟康復中心體系的建設,要堅持正確價值體系,時時考慮患者利益,一切為了公眾健康。

同時,重視心臟康復與預防一體化發展,大力發展低成本、普惠廣大民眾的適宜技術,從根本上轉變廣大醫務人員“重治輕防”的傳統觀念,改變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和碎片化的醫學服務模式。

中國心臟康復的現狀與發展思路


2. 醫患雙方主動,有效互動

首先,改變傳統醫療模式,變被動為主動,從坐堂行醫、防治分離、只治不防、等人得病和疾病復發轉向重視和落實預防、康復,促進健康。

這一主動實現了,就能幫助和指導患者主動管理自己的健康,提升患者自我管理健康和慢病的能力和自信。再者,大辦專病俱樂部,如“過好支架人生俱樂部”“過好心房顫動人生俱樂部”。

中國心臟康復的現狀與發展思路


俱樂部不僅拓寬了醫患交流的渠道,也促進了同病相憐的患患之間分享管好慢病的經驗和體會。這種有創新、有實效的醫患主動且有效互動的模式,逐步在全國推廣開來。

另一方面,我們強調一個扁擔挑兩頭

一頭挑起健康教育和健康教育產業,面向群體和公眾,傳播健康知識,提高公眾健康素養;一頭挑起健康服務和健康服務產業,結合每個患者個體情況,給予個體化的健康與慢病管理指導和服務。

中國心臟康復的現狀與發展思路


3. 三個落實

落實廣大公眾和患者自我管理健康和慢病的意識和責任,真正落實“每個人應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實現我的健康我做主,我的健康我負責。

中國心臟康復的現狀與發展思路


落實對患者自我管理健康和慢病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不管從事什麼專業,都要認真學習健康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落實患者自我管理健康和慢病的實踐和實效,學以致用,要將健康實踐融入每一天的生活、工作的節奏與日程。三個落實做好了,億萬人民的健康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我管理健康和慢病的能力提高了,健康中國才有希望。

中國心臟康復的現狀與發展思路


4. 防治康養4S服務體系

分別針對患病人群、高危人群、老年人群和健康/亞健康人群,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這種重構的全新4S服務體系,不同於現在的大醫院,而是輕資產、重管理/服務/關愛的軟實力,是以患者為中心,以全新團隊服務為模式,主動向公眾和廣大患者提供全面(綜合)和全程(長期)的服務。

中國心臟康復的現狀與發展思路


4S服務體系的全新團隊,包括在臨床醫生領導下的護士、臨床藥師、營養師、運動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社會工作者/志願者和家庭成員。

從患病人群的康復啟動,探索科學的服務模式,通過這個槓桿原理的支點,逐步拓展到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和菸草依賴等高危人群的管理,拓展到易病、已病的老年人群的醫養結合,進而實現全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務。

中國心臟康復的現狀與發展思路


5. 五大處方

包括藥物處方、運動處方、營養處方、心理處方(含睡眠管理)、戒菸限酒處方。

五大處方和對患者隨訪機制的建立,以及組建“過好支架人生俱樂部”,發動患者主動參與自身慢病的防治,這一套在已患病人群中開展:以患者為中心,把生物技術、身心醫學與行為干預結合起來,形成以人為本的全面、全程管理服務與關愛的全新醫學模式,真正實現了心理-生物-社會-環境的綜合醫學模式的落地。

中國心臟康復的現狀與發展思路


五大處方體現了對患者的全面管理,要真正做出實效,讓患者和公眾得到實惠。做好五大處方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以運動處方為例來進一步說明。

我想強調和要向廣大臨床醫生呼籲:我們今天有了搭橋,有了支架,有了越來越多的藥物,在規範使用藥物、支架或搭橋的同時,不要忘記,不要不相信、不做患者的運動處方。運動是良醫,運動是良藥。

2017年初,美國心臟協會根據數據與證據發表了重要科學聲明:一個人的有氧運動能力被列為第五生命指證(其他四項為血壓、呼吸、心率和體溫),用以健康評估。

中國心臟康復的現狀與發展思路


包括Cooper數據庫在內的科學證據顯示,對我國目前以億計數的高血壓、糖尿病、肥胖、高膽固醇血癥、菸草依賴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隨著訓練後有氧運動能力的提升,總死亡率顯著下降。

一個患了冠心病的患者,若能如上述患者一樣,堅持長年有氧運動訓練,逐步提高有氧運動能力,其總死亡率可低於一個尚未患冠心病而選擇靜息生活方式的“正常人”。

如果冠心病患者經有氧運動,將有氧運動能力提升超過10METS,總死亡率甚至可降至接近同樣堅持有氧運動而尚未患病的正常人水平。

中國心臟康復的現狀與發展思路


運動有獨特的、藥物和支架/搭橋不能替代的、獨立的對慢病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效果,運動能降低慢病的總死亡率。對穩定的冠心病患者,支架可對症,但沒有降低總死亡率的證據。

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報告顯示,生活方式和行為是影響人類健康和壽命最重要的因素,影響權重為60%,而患病後的醫療衛生對健康和壽命的影響權重僅佔8%。

中國心臟康復中心這種主動提供全面、全程管理、關愛和服務的4S 服務體系,把預防和康復融為一體,把被動的碎片化服務、斷裂的醫療保健服務鏈重構為防治康養全人群和全生命週期的管理服務和關愛,不斷提升患者和廣大民眾的健康和慢病管理能力,推動適宜技術的迴歸,個體化指導公眾和患者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而實現群防群控、聯防聯控。

中國心臟康復的現狀與發展思路


在推進中國心臟預防、康復的征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優勢,結合祖國傳統中醫藥優勢,結合康復工程技術的發展趨勢,加強中國研究和探索實踐,重視中國數據和中國證據,用科學的數據和證據指導我們不斷前進,逐漸在國際上響起中國聲音。

儘管當前我國心臟預防、康復還缺乏充分的資源,但它是人民健康的迫切需求,是廣大患者的迫切需求。

為這樣的功在當代、利澤千秋的人民健康事業,我們當下需要的是理想、信念和情懷,更需要無私的奉獻精神和不怕困難與挫折的艱苦奮鬥精神。

中國心臟康復的現狀與發展思路


2017年6月17日剛剛在長春召開的第八屆中國心血管疾病預防與康復學術年會吹響了慢病預防、康復的集結號,進一步凝聚中國預防、康復的正能量,引領中國心臟預防、康復事業沿著正確方向、正確道路前行。

我們要不忘初心、滿懷信心,我們深信心臟預防、康復這條人跡稀少的路會充滿光明和希望,這條路將會越走人越多,越走越寬廣!

中國心臟康復的現狀與發展思路


胡大一: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專家津貼。著名心血管病專家、醫學教育家。

首都醫科大學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研所所長、心內科主任,北京同仁醫院心血管疾病診療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北京心血管病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循證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心臟起搏與電生理分會主任委員,以及國內外重要學術團體委員,並擔任《中國醫藥導刊》主編,《中華心律失常學雜誌》《中國介入雜誌》等多種國內外雜誌副主編、編委。


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臨床知識》約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