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不仅危害肺!疫情下这场“攻心战”,需要你的加入

截至2月11日24时,武汉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病例19558例,死亡820例。

数字背后,是悲伤、牵挂、焦虑、恐慌。

据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基于全国范围5000份调查问卷统计,虽然97%受访者对成功控制疫情充满信心,但半数以上仍有不同程度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紧张焦虑。

为了疏导疫情中公众产生的心理问题,全国上千名心理咨询师加入对抗焦虑和恐慌的战斗之中。

十倍于常的“焦虑”

2月6日,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热线室里,咨询师林女士正在接听电话。1月23日“封控”后,热线繁忙得从所未见。

病毒不仅危害肺!疫情下这场“攻心战”,需要你的加入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热线室里,咨询师林女士正在接听电话

该中心的“心心语”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已经开通24年。

“现在来接听量增加了十倍。”林女士明显感觉,病毒绝不仅只危害肺。

两周时间,热线已接到大约1000个来电。最多一天,来电量近150个。原有的一条线路不能满足需求,中心正在利用网络平台扩大接听量。

平台背后,是中心紧急招募的心理咨询师。这些志愿者经过筛选,遍布全国,分组轮班,24小时在线。

担忧出行、食品和口罩的供应、就医;看到疫情相关报道及其他人草木皆兵情况而引发自身恐惧;害怕被传染,从而产生心慌、胸闷等身体反应……

中心曾梳理最初的500个来电,归纳发现来电者咨询多的25个问题,而上述三个问题最普遍。

来电者中,有疑似患者及家属,他们因无法住院而担心、绝望、愤怒。有一线医护人员,巨大的压力让他们焦虑、委屈、内疚、自责。还有在外地的武汉人,他们因遭到拒绝、歧视而伤心无助,感觉愤怒委屈……

林女士说,最极端者,甚至想主动感染肺炎然后死去。

该中心另一项问卷调查分析也与来电统计结果相似。

1月27日至30日,该中心在全国范围收到有效问卷5000份,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77%的人担心自己感染新冠状病毒;89%的人担心家人感染。

统计还显示,28%的调查对象最近一个月入睡困难,更有10%人最近一个月做噩梦,梦境内容与病毒感染、连累家人、没有医院接收、死亡等有关。

林女士说,疫情让人们心理处于应激状态,产生心理问题属于正常现象,但只要让他们将情绪发泄出来,心中的压抑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纾解。

“主要工作就是倾听。”林女士说,心理咨询师的专注倾听,疏导求助者的心理,利用求助者身边的资源给与求助者帮助,能够帮助到求助者。

看不见的眼泪

全国道德模范、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师、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董明也参加这场“攻心战”。

她加入武汉市的一条心理咨询热线,作为志愿者,每天早9点到中午1点,在线提供心理疏导。此外,她还要用个人的号召力,募集急缺的医疗物资。

电话那头的声音讲述着各自不一样的经历,但主题都是疫情。

一对夫妻曾给董明打电话倾诉:他们两人已经双双疑似感染,在家隔离,为了让在国外的孩子不担心,他们没告诉孩子自己病了,每次自测完体温,两人还要将体温仪甩几次,直到汞柱回到37℃以内,才敢拍照发给子女。

听到这样的事,董明会流泪,但职业规范要求她不能让对方发现。

董明说,武汉已经很久没经历如此大的磨难。这次的疫情,病毒看不见,人人自危,城市也封闭了出城通道,市民也被要求尽量不出门。这种环境,容易让人产生焦虑和恐慌。

眼泪更为这座城市而流。

黄鹤楼下如织游人不在,东湖畔的梅花只能孤芳自赏,千万张餐桌前年味全无……

想到这些,董明心情就沉重,也偷偷的流过好几次眼泪。不过她依旧满怀希望,相信疫情最终能被消灭,她也把微信头像换成了“加油,热干面”“武汉加油”。

“这次更考验万众一心。”董明说,疫情考验着每个人,需要每个在武汉的人为防疫作出了贡献,贡献的方式很简单,就是不出门,不出门就是英雄。此外,市民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要保护家人,给身边人打气,让身边的人相信明天会更好。

深夜里的倾听者

2月5日,53岁的徐芳轮值夜班。从晚上11点到次日早上7点,她要坐在家里的书桌前,随时接听来电。

病毒不仅危害肺!疫情下这场“攻心战”,需要你的加入

徐芳夜班工作的地点就在家里

徐芳是武汉人,从事心理咨询多年。1月28日,她成为了湖北心理咨询师协会的一名志愿者,承担心理危机一级干预的热线接听工作。

热线员有24位,因求助者众多,为保持热线线路畅通,热线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区分求助者的问题,如果问题复杂,位于二级干预岗位上的200多位咨询师会有人马上接手介入。到当天,这条热线已接到全国各地500多个求助电话。

“即使只通话几分钟,也要把希望传递给求助者。”徐芳说,部分求助者将心理热线视作最后的救命稻草。

徐芳从来没这样通宵熬夜。为了保持清醒,她开了戒,重新端起咖啡杯。夜深人静时,瞌睡也来袭,她就在房间里转圈散步。

晚上电话少,只有四五个,但深夜的来电求助者,多数已到心理崩溃边缘。

“疫情就像一个开关,让一些人心理上的旧病复发。”徐芳曾经接过多个电话,情况类似,都是此前的抑郁症因为疫情而复发。

徐芳接触过的求助者中,情况最重的是东西湖一位女士。这名42岁的女子十几年前患有产后抑郁症,可多年来情况一直还好,但2月4日,女子神情变得木讷,眼光呆滞,甚至连吃饭、喝水、上厕所都不能自理。家里孩子也被吓坏了。

还有一位家住江岸的女士,此前患有抑郁症、强迫症,但多年来控制得当,但最近,她想自杀,这让她自己都觉得可怕。

“疫情严重,‘封控’从所未见,确实给很多心理脆弱的人带来了恐惧。”徐芳说,长期的等待,很多事情又不确定,市民容易胡思乱想。

徐芳说,求助者中男女都有,男性多是年轻人,女性则是上有老下有下。这些男性很多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而询问,也有看了小道消息而打来电话求证。女性则更多的担心她们的家庭而产生忧虑。

共情:从焦急到感谢

在徐芳身后,是郭均涛这样的承担二级心理危机干预的咨询师,他们对心理问题严重的求助者进行深度干预。

病毒不仅危害肺!疫情下这场“攻心战”,需要你的加入

郭均涛在与求助者联系

44岁的郭均涛供职武汉某大型企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阅历丰富。湖北心协的二级心理危机干预咨询师会分成若干小组,遇到复杂案例,小组成员会进行“会诊”。

专注倾听,适当共情是心理疏导中最有效的方法。但专业所必要的共情的并不让人好受。

1月29日,郭均涛接触了一对夫妻,患病妻子的心理状态很糟糕。郭均涛说,这种情况最难处理的,他花了好几天进行介入。

求助的是丈夫刘明(化名),打通电话时,他正带着妻子王荷(化名)去医院。

1月初,王荷母亲得病之初,她就四处提醒别人注意防范。王荷自己在医院看病时,见到有病人找医生扯皮,还帮医生说话。但随着时间推移,母亲病情加重,她自己也无法住院。王荷自认为是“英雄”,觉得她不该有这种遭遇。

王荷白天很正常,说话与常人无异,可一到晚上她就像发疯一样,焦躁,整晚睡不好觉,看到白布甚至觉得这就是用来包裹母亲的。

郭均涛听到这种情况,后背也冒冷汗。他觉得如果不介入,王荷说不定会做出傻事,而且两人不能隔离、救治,也会成为流动传染源。

复杂情绪的背后是简单的诉求:刘明希望从汉阳回蔡甸老家,那里或许有床位,有隔离点,但他们苦于无车,无法回去。

刘明曾打过很多求助电话,能想到的都联系过,但各种资源的紧张,其他人的害怕,刘明最后还是无法成行。

郭均涛也通过微信群求助,给有关部门打电话,但联系一天下来,还是无果。“确实很难,我都很着急。”郭均涛说。

但次日,事情有了转机。郭均涛说,最终在市长热线的帮助下,刘明蔡甸老家的社区工作人员安排了车接刘明夫妻回家,住进了隔离点。

隔离点是一家星级酒店,环境很好,这让刘明夫妻心情好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医院传来好消息,王荷的母亲病情也稳定下来。出于感激,刘明还表示,要和郭均涛一起跑汉马。

“他们能进行隔离,王芳的母亲病情好转让人高兴。”郭均涛说,从整个干预过程来说,对抗疫情必须依靠有关部门,相信有关部门。

求助者其实很坚韧

王红艳来自北京,也是湖北心协的志愿者。像她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心理咨询师不少。

“大灾大疫之中,人的心理问题会很突出。”在非典时期,王红艳就在单位做过心理危机干预,这次她想为湖北做贡献。

病毒不仅危害肺!疫情下这场“攻心战”,需要你的加入

来自北京的王红艳在线做心理咨询

王红艳说,一些求助者承担着巨大的心理负担,重压之下还能挺住,能恢复,这让她感动。“他们都很坚韧。”

武昌的刘爹爹就是王红艳所说的坚强的人。

刘爹爹60岁了,老伴1月24日确诊感染新型肺炎,目前在住院。刘爹爹既担心自己也被感染,更担心在医院里的老伴。老人自己的饮食起居全乱套。

王红艳给爹爹打了6次电话老人才接。第一次的交流中,老人自顾自的说了二十分钟。

“我不想感染,我是不是得病了,我睡不着觉,我要住院……”这样的话不停重复。

这种怀疑自己得病的求助者比较常见。王红艳说,这类求助者需要接受正面的信息。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启用,方舱医院建设完成,治愈患者出院等各种利好消息,王红艳都通过短信发给老人,希望这些消息减少老人的焦虑。老人或许被王红艳的60多条短信感动,也加了王红艳的微信。

从1月24日到2月1日正好7天,老人如果不幸被感染,应该出现明显的症状。王红艳说,2月1日,她特意给老人打了电话,不想老人一下子就接听了,电话那头老人明显很高兴,还说自己在家熬鸡汤。

我已重生!感谢陪伴!”2月4日早上,老人发来这条信息。看到这这八个字,王红艳哭了。

王红艳感慨,像刘爹爹这样的求助者,自身承受了太多的压力,还接受了各种负面信息,但他们最终忍耐下来,最后还能改变自己,从阴影中走出来,继续奔向阳光,非常了不起。

灾后心理救助提上日程

多位心理咨询师表示,现在或许不是心理问题最严重的时候。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医学科吴边医生说,人们产生焦虑、恐慌、害怕等情绪,在疫情初期,这属于正常心理应激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些会出现过度反应,甚至有些人们可能还要面对悲伤、失去和牺牲等情况。

该中心咨询师林女士表示,有些医护人员会有孤独感,无力感,看到病人去世还会自责,有些患者家属看到亲人逝去也会伤心。这些人都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目前,这两类人群主动寻求咨询的目前不多,但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多。

多位咨询师表示,目前医护人员忙于救治,但专业素养不允许他们在这个时候过多顾及自己内心的感觉。有些患者和家属也正忙于治病,目前也没有时间关注自己的心理状况。而且能向咨询师求助的有一定文化基础,能够意识到自己心理上的问题,还有很多人根本无法自己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湖北心理协会常务秘书长杜洺君也想到了这一点。

她说,湖北心协已开始准备灾后心理救援,目前正在搜集整理典型案例和问题,编写《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指南》和《方舱医院的心理建设》,未来,湖北心协的咨询师也将参与对PTSD群体的援助。

(楚天都市报记者刘毅 通讯员李俊)

原标题:疫情下的心理保卫战:对抗十倍于常的“焦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