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科舉歧視制度,傷了天下士子之心,最終導致元朝滅亡

元朝科舉歧視制度,傷了天下士子之心,最終導致元朝滅亡

序言:專制統治者懂得,欲坐穩江山,先要聚攏人心,“人心之中,最重要的又是士子之心”,朱元璋說的簡潔:“治天下以人才為本”。

1271年蒙古族掌握政權,為了能夠增強自己的勢力,強化自己的統治地位,貴族階級建立了一系列的專制統治特權,這些特權在科舉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從隋唐開始,科舉都是朝廷甄選人才的重要方法,不過那時候元朝並不是很在乎,雖然後來實行了科舉制,可是其中卻有著十分濃重的歧視色彩,然而也正是因為元朝科舉歧視制度,最終導致了元朝走向了滅亡。

元朝科舉歧視制度,傷了天下士子之心,最終導致元朝滅亡

元朝科舉制度的發展過程

元朝統治者雖然十分看重選拔人才,但是科舉制出現的時間卻並不算早,早在1234年的時候,科舉制度暫停。在1238年,窩闊臺掌權期間,曾經實行過戊戌選試,當時總共有4030人被選中,可是沒過多長時間,科舉再次停止。

到了1260年,忽必烈掌控政權,但是那段時期,蒙古貴族重武輕文,對科舉制度並不是很在乎,《元史·選舉志·序》中說道:當時仕進有多歧,銓衡無定製。1264年,有旨丞相史天澤條具當行大事,嘗及科舉,而未果行。

也就是說,雖然那時候也有一些學校推舉人才,或者說可以通過自薦舉選拔人才,但是並沒有特定的制度,而且貴族也不是很在乎。就算後來有大臣想要嘗試,可是終究沒能夠實行。

一直到元仁宗時期,科舉制度才再次捲土重來,當時的規定中指出,每隔三年進行一次科考,不過其中只有進士而沒有其他科目,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340年才真正發生了改變。

《元史本末紀事·科舉學校之制》中記載:翰林學士承旨庫庫等人提出: 古昔取人才以濟世用,必由科舉,何可廢也?元順帝這才聽取了大臣的意見,決定重新舉辦科舉考試。

元朝科舉歧視制度,傷了天下士子之心,最終導致元朝滅亡

元朝科舉歧視制度的體現

儘管恢復了科考制度,可是當時的元朝制度中帶有十分濃重的歧視色彩,主要集中在民族歧視這個問題上。他們將蒙古人封為第一等人,而色目人、漢人、南人則分別定義為第二、第三、第四等人。在科考時,蒙古人和色目人同時考試,而漢人和南人則在其後同時考試。鄉試會試中,前者只需要兩場考試,而後者則是要通過三場。

就算是同一考題,二者之間也有很大的分別,蒙古、色目人進行考試時,只要達到五百字就可以了,而漢人和南人則必須達到上千字。就連題目的難易程度也有所不同,前者的題目十分簡單,而後者的難度則要更深。發榜時,前者為一榜,也被叫做右榜,而後者則是公佈在左榜中。假如蒙古或者是色目人想要參加漢人南人的考試,那麼他們考過之後待遇也要比漢人南人的待遇更高。

元朝科舉制度的特點

雖然說元朝的相關制度也是在唐宋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不過其中又夾雜著獨特的北方少數民族的特色,他們的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要籠絡漢人,並提高自己的統治能力。而它的特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濃重的民族歧視。這一點在科舉中十分明顯,蒙古人和色目人本來就比較少,而漢人和南人則是大部分,可是考試的內容、難易程度、字數以及最後的錄取,整個過程都是更加偏重蒙古族和色目人。

第二:科舉制度實際上可有可無。在當時,這並不是選舉官員的主要方法,《元史·選舉志序》說:元之選舉,“仕進有多歧,銓衡無定製。”可以說,元代的“入仕途徑雜亂不堪,可謂空前絕後”。也就是說,通過選舉做官的人很少,這種方式在當時可有可無。

元朝科舉歧視制度,傷了天下士子之心,最終導致元朝滅亡

元朝科舉制度的利與弊

這個朝代總共舉辦了16次科考,可是真正選拔出來的人數大概只有一千人,而這種制度對後世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第一:從一開始的猶豫不決到後來確定制度,這個過程也證明了元朝開始更加註重漢朝文化,進一步加強了該朝代的封建化速度。

第二:科舉的出現,充實了該朝代官員的素質,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之間的溝通和團結,科舉內容大多都是儒家學術,這也令漢族文化在各民族之間迅速傳播,進一步加強了整個世界的融合。

第三:儘管漢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選拔出來的人數較少,可是還是給了這些民族一些希望,令蒙古貴族和其他民族之間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緩解,讓他們更加願意去效忠蒙古貴族。

元朝科舉歧視制度,傷了天下士子之心,最終導致元朝滅亡


而弊端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科舉出現的時間比較晚,所以次數也比較少,四十多年的時間中,只有二十年真正實行。就算是真的中舉,可是能夠真正走進官場的人卻寥寥無幾,也就是說,錄取率非常低,特別是元順帝時期,官員中,很少有人是通過科舉做官的。《續通典》記載:“通事、知印等,天下凡三千三百餘名,今歲自四月至九月,白身補官受宣者七十三人,而科舉一歲僅三十餘人。” 很多考生也看出了其中的弊端,對這種甄選方式不敢苟同,還有很多人“不屑而自甘沒溺與山林之間”,完全不再對科舉抱有任何希望。

第二:本來錄取的人數就不是很多,可是還要分成完全不同的兩榜,儘管漢人參加的人數要比其他民族更多,可是錄取人數卻遠遠低於蒙古族,據史料記載:“今蒙古、色目人為文官者,多不能執筆,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再加上因為考題不同,那些蒙古族很多人的能力十分低下,看著這種人都可以做官,可是漢人想要做官卻千難萬難,這讓漢人參加科考的情緒異常低落,熱情不斷縮減,直到最後科舉制度被取消。

元朝科舉歧視制度,傷了天下士子之心,最終導致元朝滅亡

總結:

元朝從最開始不願意設立科舉制度,到中間的勉強設立,一直到最後徹底廢除,整個過程都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民族歧視色彩,可以說,科舉中的歧視制度是元朝最終滅亡的原因之一,本來蒙古族自以為馬背上奪取的政權,因此他們更加看重武力,特別是剛剛建朝的時候,對文人十分輕視,對漢人異常歧視,因此元朝的官員們實際上並沒有太高的素養,甚至很多人並不怎麼熟悉漢朝文字。這些都進一步促使民族矛盾越來越大,儘管後期元朝貴族階級認識到錯誤,並進行了一些改正,可是效果卻並不是很明顯,再加上官僚制度逐步腐朽化,他們的統治根本沒辦法維持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