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就是随意潇洒写的,书法家对他的笔法章法解读很多,这符合王羲之的想法吗?

千千千里马


无意是真意

无心即本心


下意识状态是创作的最佳状态

灵感也罢,一时兴起也罢

这种状态下是引发心流的必要条件

最容易产生高质量的作品

当然你的有积累

不能无中生有


李vincent


我是一人。这个问题非常有趣。

王羲之在写《兰亭集序》的时候,肯定没有想笔法和章法书法方面的问题。正因为王羲之当时的关注点不在书法,才写出了天下第一行书。真正需要理解的事情:书法说到底是写字,写字是肌肉记忆,需要大量的练习的积累。

如果按照历代书法家们对《兰亭集序》的解读,王羲之自己如果要解读那肯定比其他人精彩很多。

据说王羲之是在微醺的时候,甚至是有点醉了的时候写《兰亭集序》的。《兰亭集序》不但字好,而且文章内容也好,也是至今流传的千古美文。

王羲之喝了酒不是那么清醒的状态,能够写出这么一篇文章,并且字也写得这么好,所以他就是书圣。更不要觉得王羲之书法理论不强,千万不要以为王羲之如果想要思考想的不够多。

虽然有些人解释《兰亭集序》,看上去非常的夸张,甚至有些词汇云里雾里的,如果说是“书法方面的干货”,没有人有王羲之的多。

书法说到底是写字,写字是肌肉记忆,需要大量的练习的积累。就算有点醉,就算脑子在思考写一篇千古流传的美文,手部肌肉都能条件反射,“不需要思考”这个字怎么字,自然而成天下第一行书。

虽然目前我们看不到王羲之的书法评论文章,不过相传有一些书论和王羲之有关。

现在有些人,非常热衷寻找历史遗珍,寻找王羲之所写的书法相关的著作。

现在有一些人觉得《笔势论》是王羲之所写,这个我个人持保留意见。

并且还相传:他用自己精心创作的《乐毅论》作为范本,又以《笔势论》作为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启发王献之,引导王献之学习书法。

还有各种历史的考据:《笔势论十二章》原题为《笔阵图十二章》、王羲之撰。载于唐代韦续《墨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没有标明作者,而是说"不知何代所辑"。《四库全书》没有指出此文是韦续所辑。孙过庭《书谱》云"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

王羲之是书法的宝库,不少人在书法方面,想要依托王羲之获得名声。

一人有感

有些人对于王羲之在不那么清醒的状态下,写出《兰亭集序》理解是片面的,或者说是错误的。

因为王羲之有能够写出《兰亭集序》的实力,才有可能在自然状态下写出《兰亭集序》。而不是因为只有自然而发才能写出《兰亭集序》,因为有王羲之才有《兰亭集序》。


书法说到底是写字,写字是肌肉记忆,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书法理论和大量的练习同样重要。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2020年2月14日。


一人笔记


《兰亭序集》是王羲之即兴而作,不但书法写的洒脱自如,其文章也被编入《古文观止》流传至今。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兰亭序集》的摹本而不是真迹。至于书法家对《兰亭序集》笔法及章法的解读,并不一定符合王羲之当时的想法,所谓的笔法和章法的解读,都是猜测罢了。王羲之当时怎么想的,只有王羲之自己知道。

用心恰恰无,无心恰恰用。

王羲之作《兰亭序集》是在微醉状态下乘兴而作,根据推断,王羲之当时并没有想的太多,只是文人雅士们推举王羲之为他们所著的文章作序。在那样的氛围和状态下,王羲之就凭借着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娴熟的书法技巧,很快完成了《兰亭序集》的撰写。使王羲之意想不到的是,这篇散文——《兰亭序集》不但会被后人收入《古文观止》,其书法作品也会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书法家们对王羲之 《兰亭序集》的笔法和章法的解读是否符合王羲之当时的想法,都是按照他们自己揣摩的,其实,王羲之当时是没有任何想法的,他只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罢了!但同时也说明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当时参与修文的几十个文人雅士对王羲之的文采和深厚的书法功力都是认可的。

王羲之《兰亭序集》的笔法和章法布局乃至墨法变化,都堪称一绝!所以说,书法家对《兰亭序集》的用笔和章法进行研习和解读,也是可以理解的。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巜兰亭序》,实际上就是王曦之的随意之作。

可以想象,他当初书写的时候,绝对没有想到有后世对他这幅字儿绞尽脑汁去收藏,去研究,不然,《兰亭序》里也不会出现错别字和涂改的现象一一事实为证。

只是后来人刻意给这件书法过度解读和神密化罢了,甚至是处心积虑一一这才能证明自己是专家学者,不是混饭吃的混混。

这些学究一般都会戴着不一定是平光镜的眼镜,手拿放大镜,把自己的头发胡子弄得老长老长,或中间的头发全部弄掉拽去搞干净,好象这样才聪明绝顶,又故作镇定,煞有介事的样子。

一会儿看着古人的作品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就象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牛顿栽的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一会儿托起下巴和腮帮子做沉思状,让人弄不清蚂虾在哪头放屁一一故弄玄虚。

毋庸置疑,不苟言笑,假装正经,拟或高深莫测的这些人就是靠吃这碗饭生存的。比如说那些小说评论家,影评人物。一部《红楼梦》的"红学会"又养活了多少人啊!

我们还依稀记得一部《论语》让那个女的对这块老砖头分析撕啃的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如果孔子还活着,保准也听的一惊一乍,一定会老泪纵横一一他老人家孔圣子老先生想都没想到的,让现代人思想的翅膀发挥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一完全是无中生有,哗众取宠。

懂书法的都知道,什么作品就写什么样的字。

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岳飞的"怒发冲冠″这类作品,就必须使用狂草书法,因为它是"豪放派",必须是"密不透风,疏能跑马″的风起云涌,龙飞凤舞的章法。而象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的"红酥手,黄縢酒"类,属于"婉约派",书法就一定是行草,行云流水,天高云淡一一这才合乎章法。

至于现在的手法家,往往对一副名家作品指手画脚,显得自己唯我独尊,学富五车的样子。

知道了以上我所说的内容,一副书法作品的完全成功,就要看这个人地位和身份及背景了。

普通人你的书法划得再好,都不值钱的。


刘会宾


您的意思是,王羲之“兴之所至,随手为之”的尺牍书法,我们应该学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属于过度解读?

王羲之学书法,学卫夫人,看鹅学之字,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可见王羲之本身是在学书法的“法度”上下了功夫,同时他也创新,比如说“之”的写法。

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学书法必须要有一定的技巧基础,就是所谓的“中锋用笔”,笔法,墨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承认,一幅作品,应该是有感情的,艺术家当赋予作品“艺术的生命”比如王羲之承认“兰亭序”不可复制,自己没有办法再写出来,但是现在我们一些“艺术家”,临写兰亭,可以一百幅都一模一样,虽然值得肯定,但是这种一模一样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那么,王羲之的作品,给我们什么启示?第一,学书法,学习传统是必须的,不能脱离古人随意“创新”;第二,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弘扬,能进行有益的尝试;第三,王羲之的兰亭,属于很小的行楷,一个字2CM以下,现在很多书法家,用4到5CM大字去写,事实上是错误的,小楷或者小行楷有小楷的写法,用笔之类都不一样。

书家若能在前人的路上,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终究是一件美事。


文学传播者云帆


实际要说的话,符不符合王羲之的想法,这种事怎么可能有人知道。

为什么?因为现在所看到的《兰亭集序》根本就不是王羲之真迹嘛。

当然目前看到的这一篇临摹版也很好,但是谁若说能从冯万寿神龙本里看出王羲之的想法,那要么他有超能力,要么他有精神病。

《禊帖》号称天下第一行书,不过这是说原版。早就有人说过,冯万寿神龙本,刻意临原帖字的大小,反而放不开手脚,行气不畅。因此,神龙本只能说是“似是而非”的作品,既不是冯万寿的最高境界,同时也难以反映王羲之的意境,只能说后人带着敬意或许能从中揣摩书圣的一点点风骨,可是靠神龙本来体味王羲之的思想,不靠谱啊。

苏东坡在《论书》里说道,“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

行书看的是笔锋涩行和手势回环,提笔举重若轻但不失透骨之力。好的行书看起来,线条就像是有弹性的,有跃然纸上的生动感,线条的舒展与否,彰显着字的灵性。但是神龙本其实是谈不到什么灵性的,虽然也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在内,不过正如以上所说,冯万寿的神龙本,刻意临原帖字的大小,反而造成自己手脚施展不开,导致行气不畅。

可是若细看笔划,冯万寿的水准其实是超级高的。他的字,线条就给人明显的生动感,虽然在章法上没有明显的节奏,但是每一笔却都有可辩识的劲道起伏。就这一点来说,能达到如此高度的,从古至今的高手也未必多得过10个人去。

但是,若想从冯万寿的字里看出王羲之的笔法,恐怕还是难了一点。反正全都是猜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能说明这个问题。


纯钧LHGR


书法家对《兰亭序》的解读,自古以来都人们热议的话题。尤其现在的书法理论,王羲之看到了,都要后悔自己早死了一千六百五十八年!

书法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自然。自然从哪里来?日积月累的磨练而来。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心里面难道不是想要把字写的漂亮?但手上的能力达不到啊!《兰亭序》就放在桌案上,我们动用了圆规,尺子,放大镜,电脑,把各种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他的用笔笔法,结构。从力度,速度,角度,各种细节的处理,研究得比王羲之书写《兰亭序》时大脑里的想法清楚不知多少倍。可一下笔,则胡越之风,不挨边!所有的研究成果,并没有落实在纸上。



难道研究的不细致?书法最终的实施,要依靠手去完成。理论研究再怎么深入细致,手上的练习跟不上,我们的研究就不能发挥它的价值。这就好比行军作战。指挥员在地图上,拿着尺子圆规画座标方位,计算行军集合时间。而作战部队却因实际线路上的困难无法按照指挥官的命令完成预订目标。为什么?因为受实际路况,气候,敌方的干扰,如埋设地雷、伏击、道路破坏等等众多因素。地图上谋画的作战计划,便无法按期实现。所以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纸上谈兵”。理论上说起来,头头是道,一上战场便一败涂地。



王羲之七岁便在书法上显露出过人的天赋。他出身在名门世家,家族中有崇尚书法的家风。父辈王旷、王敦、王导、王廪等人都是名重当时的朝庭重臣和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代受教于卫夫人门下。卫氏家族在当时是著名的书法世家。王羲之家族与卫氏家族为表亲。卫夫人开办专门学习书法的“善书馆”。王羲之便是“善书馆”中成绩最优秀的一个。


他写《兰亭序》时是在他五十三岁的时候,与谢安,孙绰等一帮好友到兰亭修稧而作的。我们就按他七岁开始学习书法算起,到写“兰亭序”的时候有四十四年的时间。我们把王羲之所有的优越条件放一边,只取他刻苦练习书法的一面。他学习书法,在他居住的山阴地区,山中的竹片木板石块,能写的东西都被他写遍。纸帛更是反复左右的多次书写,直到无法再写。临遍了蔡邕,曹喜,张芝,钟繇等人的字迹。

我们放不理论研究用的尺子圆规放大镜,拿起毛笔像他一样的练习四十年,就算超不过他,断不至于连下笔都找不到北的囧境出现。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学。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徒羡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子衿书法


1600多年前,四十二位德才兼備的文人雅士相約在一個小亭子喝酒吟詩,共37首,喝到差不多的時候大家請微醺的老王做序,為什麼呢?可能是寫的好亦可是名氣也可能是官位人脉,總之是个露脸的事情,47歲的貴族老王把這種深藏功與名以及欣喜傲嬌之感如何体現在蘭亭,還須一蹴而就的心態也真是不好把握.(改來改去應該也緊张,畢竟围了四十一个高手)至于后人研究的各種法,就好比研究鲁迅的文章一般,很多时候我們想的比原作者還多...




尚古齋書法


关于《兰亭序》,历来就存在许多争议,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人何曾见古人,谁见过真迹?至于书家为何频频拿《兰亭序》出来作事,把《兰亭序》单字放大十倍,是如何如何的美,真是夸大其实,会写"书法"的人都知道,什么单字放大了都有其韵味,更何况是出自书圣之手,后人对《兰亭序》崇拜得神呼其神,真本我敢说谁都没见过,更何况是临本,你知道是谁临的吗?有的说是智永。王羲之是不是在笑我们,我随便写写,你们就捧为神了,不会《兰亭序》就没有晋风晋韵,入不了门!是不是借《兰亭序》来抬高自己?可想如知,这年头,不出点奇 怪 丑来炒作,是不会出名的!毛主席说过,各家名帖都有各家的优点,也有各家的缺点,不临也罢。但不可不读!但我是不临本的,看到是要看,做好中国人,写好中国字,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书法也不过如此,百姓欣赏得懂就可以。个人观点,谨供参考!


閑雲野鶴黄武彬


谢谢!

任何艺术作品,自然天成是最高境界。而这种自然流露的天性,因人而异,因时不同,是极其难模仿的。

对兰亭序而言尤为如此,我们不是解读它的随意挥洒,而是掌握此帖中经典的那部分。兰亭序的经典是什么呢?

首先是笔墨精神。看似无意之作,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中国传统书法的中锋用笔、“肤肌之丽”、“写意”、“心画”、“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等等经典思想,都涵盖在字里行间,这是我们需要解读的重要内容。

其次是笔法的宗法。兰亭序是王羲之开今文字以来的代表作,以其笔法为宗法已深入人心。例如,此帖中二十余个“之”,你只要懂得王羲之写“之”的基本笔法要领就OK。至于一笔长一笔短,或转折的大小等,这是笔势所致,要纠结在这里面,说明不懂书法。不要说王羲之是否同意,而且他会耻笑我们。

第三, 正确认识兰亭序,其实也反映了我们对待书法, 尤其对待传统经典书法的态度。 如今,对兰亭序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无上神品,书法宗法之冠,有的说兰亭序笔法有局限,不够用。等等。任何书法,都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纵观历朝历代书法,没有一成不变的书法风格。但书法的本质属性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变。而是随文字的演变而发展;沿着自身的规律而发展。而以兰亭序为标志的新书体,一直沿用至今,书体的稳定,笔法就不会改变,也决定了书法的发展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