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和文官的相互角逐——明朝前期监军制度究竟如何?

“国史浩瀚,公子拾遗”

本期概览


从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开始到1644年明朝灭亡这二百七十余年之间,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特别是长期面对北方蒙古族的威胁的情况之下,明统治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军事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朝的监军制度,我们在了解明代监军制度时,就不得不将明朝的军权与其专制主义皇权的关系结合在一起,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明代前期的监军制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宦官和文官的相互角逐——明朝前期监军制度究竟如何?


监军制度的“初体验”

<strong>【强悍军队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稳定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只有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稳坐天下。同样只有拥有强大的军队做后盾,才能拥有逐鹿天下,而后一统天下的资本。

元朝末年群雄争霸,而最终的胜利者是农民出身,当过乞丐与和尚的朱元璋。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推翻元朝的残暴统治,建立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做后盾。

对于从马背上得来天下的朱元璋而言,军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的发家史窥见一二:

1351年,江淮流域一带爆发了红巾军起义,朱元璋于至正十二年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1352年十二月,元军包围了濠州城,在五个月的守城战中起义军“多死伤”,于是,朱元璋回到家乡募得兵士七百余人,郭子兴就让他带领,且被提升为镇抚。


1354年六月,朱元璋从原来的七百人中挑选了“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胡海、张龙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来到了定远,之后他设计招编了张家堡驴牌寨的三千民兵。


1355年,朱元璋率领军队南下渡过长江,接连攻下采石和太平。


1356 年,朱元璋听取各大臣意见,利用刘福通、韩林儿红巾军与元朝军队相互攻伐,元军无力南下之际,从而一举夺取了易守难攻的集庆。以集庆为根据地,开始了他与各群雄逐鹿天下的战争。

宦官和文官的相互角逐——明朝前期监军制度究竟如何?

朱元璋的这一部军队发家史不可谓不励志,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指导下,朱元璋凭借着他足以和元朝以及各方反元势力相媲美的军队,逐渐站稳了脚跟,可以说,朱元璋缔造的这支军队是他日后夺取天下最大的功臣。

为了管理好自己的军队,朱元璋对历朝历代的军队败坏进行了总结,在明朝建立伊始,他就提出了“宦官不得干政”的底线,规定宦官的权力限度,进而减少宦官的数量,并且明文规定没有皇帝的命令宦官不得与外廷群臣来往。在宫内立铁牌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诸司不得移文往来。”还特别强调宦官不得涉足军事领域,更不能掌握军权,以杜绝汉、唐宦官掌兵危害社稷的现象。

<strong>【“监军制度”的设立——洪武时期】

光是杜绝宦官把持军权还不够,军队总归需要人来管理,如何安排好管理军队的人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国初期朱元璋实行了论功行赏,使不少战功赫赫的功臣名将位居高位。但很快弊端就开始显露,身居高位的人开始变得飞扬跋扈起来,尤其是在军事控制力方面,更是无法无天,针对这一情况,朱元璋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创立了卫所制度。

卫所制度,来源于唐朝时期的府兵制。 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也就是说,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

宦官和文官的相互角逐——明朝前期监军制度究竟如何?

为了进一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防止割据势力再现,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大都督府,设置了五军都督府,由皇帝直接管理。

其实质就是,将权力分给各军都督府,这样就可以使五府之间权力相互制衡,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统治阶级又进一步制定将兵分离的措施,从而在各方面对将领采取了限制。

其中,最能体现出朱元璋对于权力“自家化”的举措就是“藩王制度”:

“西北辽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其它则分王内地,用资夹辅。”

朱元璋分封其子到各地,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以王的身份镇守各地。但又不给予实权,既起到了对地方的监视,又不会使各藩王拥兵自重造成割据局面威胁朝廷。

宦官和文官的相互角逐——明朝前期监军制度究竟如何?

由此可见,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在洪武时期的朱元璋也不例外。虽然朱元璋分封其子到各地,让他们以藩王的身份参与军事,但是实质上皇帝既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又是国家大政方针最终的决策者。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对军队控制,在推行军事制度的同时又依靠同姓藩王来共同捍卫自己的统治。

<strong>【“监军制度”的设立——永乐时期】

之所以分开阐述洪武和永乐两个时期,是因为这两个时期虽然是历史的延续,但是对于朱元璋所期望的进程而言,是个断代,因为朱棣是篡权上位的,永乐时期的政策肯定和洪武时期有着较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宦官开始登上监军的舞台。

宦官和文官的相互角逐——明朝前期监军制度究竟如何?

朱元璋讨厌宦官,立下了“宦官不得干政”的规矩,为何身为儿子的朱棣却一反祖制呢?其实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宦官给朱棣的帮助很大,例如郑和、钢铁、王彦、马骥等人,他们跟随朱棣起兵,为朱棣夺得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对于朱棣而言,宦官是值得相信的,而至于那些文官朱棣依然怀疑他们是建文一脉,是不安全的。

从历史大观的角度来看,宦官登上监军舞台填补了明朝对于全国严密控制的最后一块空白,一个巨大的军事监控网络布控着整个大明朝,上至中央下到地方的各个部门,皇帝都派遣有宦官进行监视,真可谓无孔不入!

“某镇守内臣,自永乐初出镇辽东、开元及山西诸处,且后各边以次添设,而镇守之下,又有分守、守备、监枪诸内官”

宦官除了兼领以上事务之外,在明成祖朱棣时期,皇帝有时还派遣宦官直接统兵作战。如永乐三年六月,对北的征战,就有宦官出征的例子:

“遣中官山寿等帅兵出云州。时上命武城侯王聪出边塞,别遣寿帅骑兵出云州北行,与武城侯王聪等会兵觇虏兵,各赍一月粮,每三十里置五骑,以待驰报。自上即位后,中官出使,岁以为常,此又典兵之始云。”

宦官和文官的相互角逐——明朝前期监军制度究竟如何?

这就表明,永乐时期的“宦官监军”逐渐纳入了明朝的建军体制下。作皇帝最值得信赖的助手,监军宦官常常被皇帝派遣到各军队中去监视将帅,凡事均向皇帝禀报,真可谓是无事不知,无事不晓。因此这无疑是将总兵及以下各级军官,乃至于总督、巡抚、巡按、兵备道等文职监军官员的一举一动,都在皇帝的掌控之中。文武官员一旦遭到监军宦官的弹劾奏报,无一豁免。

“时流贼大炽,命太监陈大金、阎思印、谢文举、孙茂霖等为内中军,分入大帅曹文诏、左良玉、张应昌诸营,名曰监军,在边镇者,悉名监视,沿及末季,京营全任中官,外镇必设监视,一代弊政,莫此为甚”

宦官和文官的相互角逐——明朝前期监军制度究竟如何?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宦官监军的最终目的,对于大部分宦官而言,不读书不识字是他们的标配,作战能力突出者更是凤毛麟角,但是宦官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地方——打小报告。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在明朝是绝对不被容忍的,但是呢,作为皇帝也不能时时刻刻关注着这些手握军权的将领,那就只有靠自己的“伴伴”,也就是身边的宦官作为自己的耳目,代替自己行使监察职权。


监军制度的再完善

<strong>【御史监军】

有明一代,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比较完善和成熟的阶段。明朝在中央设置了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通政使司;在地方则建构了由总督、巡抚、巡按、按察司等组成的多重监察体系,而其中的巡按制度更是发展到了极致。

在古代汉语中,“巡”为“巡视”,“按”是“考察”的意思。巡按制度大体来说也就是皇帝派遣监察御史到地方巡视考察的制度。而明朝的巡按御史除了掌握着监督地方的权力以外还掌握着税务、司法、人事、军事等重要权力,在地方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宦官和文官的相互角逐——明朝前期监军制度究竟如何?

在明宣宗即位之前,巡按御史的权力和主要职责是考察举劾官吏,但是随着统治者的需要,巡按的职责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地增大,尤其是在军事监察方面。

“永乐二十二年,巡按浙江监察御史王复奏:浙江丽水、福建平和二县,首贼周升光、王均亮等聚二千余人往来两县劫掠,渐致滋蔓,请兵剿捕。上命可令巡按御史及浙江、福三司招抚,若负固不服,调军剿之未迟。”

而到了宣德年间,巡按御史逐渐获取了不少的军事和行政权力,这实际上已经取代了原来按察司的职责权力,原来的那种相互牵制,相互制衡的监察体制遭到破坏。

例如,按照当时的律法规定七品御史出巡时只能骑乘驴,但是当时巡按御史同三司出巡处理公务时,三司都乘马,唯独御史骑驴,在皇帝看来这样有失巡按御史的体面,因为巡按御史代表皇帝。所以到了宣德时期御史巡按便由原来的骑驴改为乘马。从这些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巡按御史的地位在不断提高。

宦官和文官的相互角逐——明朝前期监军制度究竟如何?

自明中叶起,巡按御史取得了部分军事指挥权,逐渐参与军事谋略,并且可以调兵遣将,有了一定的军事指挥权。如正统十四年四月:

“总兵官徐恭等未至,处州告急,巡按浙江御史遣参议耿定、佥事王晟、都指挥沈辚率兵四千往,与贼战于丽水”

到了弘治年间,随着统治者对巡按御史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严重,所以此时巡按御史便自然而然的获取了更多的军事指挥权。一旦地方上遇到战争之事,巡按御史就参与决策;如果地方出现强盗对百姓进行掠夺之现象,巡按御史便奉皇帝之命领兵进行征讨。

“至则檄下诸郡县,治城池,练兵士,严诘察,为守御计”

宦官和文官的相互角逐——明朝前期监军制度究竟如何?

巡按御史相对独立的执行监察方式与其特殊的地位,为明初百年吏治的澄清、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明中后期,这一制度日益发展完备,巡按御史的职责和权力也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其实质是皇权的延伸,是皇权加强的表现。

<strong>【文臣监军】

自明英宗继位以后,由于宦官权力的日益膨胀,为了制衡宦官,明朝统治者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其后明朝统治者无论军事大小战事都派遣文臣前往军队担任统帅之职,而此时文臣拥有的权力远在武将之上,出现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臣参与到军政大事上,其实是一种无奈的表现,因为自永乐朝开始的宦官势力崛起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皇权和军权,并且由于宦官自身的独特属性,使得宦官势力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权力阶层,明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使文臣统军制度与宦官监军制度相互牵制,互为制衡。

宦官和文官的相互角逐——明朝前期监军制度究竟如何?

“总督”

“乃有总督军务,为文帅第一重任,埒南宋之都督,然祖宗朝无之,仅见于正统初。靖远伯王骥以兵部尚书督师征麓川,始以总督军务入衔。”

由此可知,总督军务一职于正统初年开始创立,到了明中叶之后,由于战事规模逐步扩大,统治者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的发生,将以往的各军事重镇,使其中几个乃至更多合为一个较大的军事作战区域,然后由皇帝亲自派遣最信任的文臣担任总督。

这足以说明这时的军事监察制度正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统治者为了自己的需求已经开始将军队的指挥管理权逐渐从武将之手转移到了文臣手中。

宦官和文官的相互角逐——明朝前期监军制度究竟如何?

总督和巡抚都是文臣,在奉命征调时,总督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协调本作战区域内各军镇的军事行动,并对指挥作战的总兵官及其属下将官进行监督和考核,看其是否合格。而总督通常奉皇帝之命去行使监军职权,按照大明律法去弹劾违法或者失职的统兵将帅。

关于这一点,其实就是在和宦官集团进行博弈,相互压制,因为二者在处理军权事务上的方向都是一致的,对于军队的监察方式也是一样的。

“巡抚”

正统初年,统治者为了需要便在全国沿边各镇派驻巡抚,对镇守各镇的总兵官及以下官兵进行监督。此时正是“巡抚”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点。在明朝军事制度里,每个官职都有自己的职责所在,《国朝典汇》里这样说到:

“总兵以镇守为名,是古专阃之任;巡抚以赞理为义,亦昔监军之职”

宦官和文官的相互角逐——明朝前期监军制度究竟如何?

由于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致使巡抚的权力也就逐渐越来越大,所以上到总兵将帅下到偏裨将佐,一经弹劾,轻则就会剥夺官职,重则就会被问罪下狱。

这也就说明了巡抚登上监军的历史舞台,实际上也是一种权力的制衡,巡抚在军镇主要行使监军之职,很少有统兵作战之事。但是到了明朝后期,巡抚逐渐参与到统兵作战的任务当中了。


写在最后的话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建立长达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这与明朝统治者所建立的一整套完整的国家机器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对军队的控制和监视更是达到了空前的地步。纵观明朝历史,明朝军事制度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但主要集中体现在军事监视体制上的变化。明朝的监军制度由建国初期的卫所制度及总兵镇戍制度发展到永乐时期宦官监军制度、以至于后来的文臣监军体制并行的状态,监军制度的实施加强了统治者对军队的控制,从而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