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技术效果良好,瑞德西韦在武汉多家医疗机构

部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技术效果良好,瑞德西韦在武汉多家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研究

全文共7618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2月15日15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药物研发和科研攻关最新进展情况。会上透露,目前我国已部署四批共20个应急项目进行防疫科研攻关,部分临床救治建议已纳入诊疗方案;磷酸氯喹、伦地西韦、法匹拉韦等一批药物先后开展临床试验,目前部分药物已经初步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部分疫苗品种也已进入动物试验阶段,研发进度与国际基本同步。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技术效果良好,瑞德西韦在武汉多家医疗机构

01

最新疫情

湖北以外新增确诊病例连续第11日下降,重症病例连续5日减少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最新疫情:

2月14日0时—24时,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641例,新增重症病例849例。新增死亡病例143例,其中湖北139例,河南2例,北京、重庆各1例,新增疑似病例2277例。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373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0081人。

截至2月14日24时,据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56873例,其中重症病例1105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096例,累计死亡病例1523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66492例,现有疑似病例8969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513183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69039人。

湖北新增确诊病例2420例,其中武汉1923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912例,其中武汉486例;新增死亡病例139例,其中武汉107例;现有确诊病例48175例,其中武汉34289例,这里面重症病例10152例,其中武汉833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4774例,其中武汉2502例;累计死亡病例1457例,其中武汉1123例;累计确诊病例54406例,其中武汉37914例。新增疑似病例1216例,其中武汉507例。现有疑似病例5534例,其中武汉2265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84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56例,澳门特别行政区10例,台湾地区18例。

2月14日,除湖北外其他省份新增确诊病例221例,连续第11日下降;新增疑似病例1061例,自2月6日起呈波动下降趋势,北京、安徽、福建、广东、浙江和湖南等省份连续6日下降;新增死亡病例4例,重症病例减少25例,现有重症病例数连续5日减少,确诊病例中重症病例占比由2月7日的9.44%降至7.45%。

世卫组织专家将于周末抵京,考察三省市防控效果

米锋介绍,经中方与世界卫生组织协商,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及有关方面的专家将于本周末陆续抵京。

此前,中方相关部门同世界卫生组织先遣组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一行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总体上共同商定了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的重点领域和活动日程。

联合专家考察组将与联防联控机制相关部门进行深入交流,之后将对三个省市进行考察,了解城乡防控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访问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科学研究等相关机构,并对中国和全球疫情防控提出建议。

02

科研进展

已部署四批共20个应急项目,部分临床救治建议纳入诊疗方案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介绍科研攻关方面的进展情况,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科技部及时梳理“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生物安全”等科技专项已有的科技成果。1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成立,科技部会同国家卫健委等12个部门立即组成工作专班,并成立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组织动员全国优势科技力量开展攻关。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明确科研主攻方向。根据新冠肺炎应急需求,围绕“可溯、可诊、可治、可防”的防控需求,明确了临床救治方案的优化和药物筛选、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疫苗研发、动物模型构建这五个主攻方向。

二是快速部署应急任务。以结果导向,实战运用为出发点,启动了科技攻关应急专项,到目前为止已部署四批共20个应急项目,科技部还会同药监局向社会发布现场快速检测产品研发应急的项目招标指南,动员社会和企业力量来参与急需的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指南发出之后不到一周时间内收到327项申请,表明社会各界对疫情防治这方面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攻关组成员单位和地方省市结合需求开展科技攻关。中科院紧急启动了新冠肺炎防控项目,20个省市设立了新冠肺炎科技应急专项。

三是建立了协同推进机制。相关部门在血浆采集、干细胞治疗技术备案、检测技术审批、统筹病毒毒株共享利用这些方面积极推进、加快进度,确保应急攻关任务得到快速实施。科技攻关组建立和医疗救治组的协同机制,加快应急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在临床救治上面的快速应用。同时整合优势力量,组织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的联合攻关,强化目标管理、压实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建立攻关项目专员制,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协调、督促推进。

四是加强规范管理和服务。为高效有序地推进全国应急科技攻关,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科技攻关相关管理的通知》,引导科技人员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挑重担,把论文写在疫情第一线,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战胜疫情之中。出台《关于加强新冠病毒高等级病毒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实验室发挥平台作用,服务科技攻关需求,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实验室,特别是对病毒的管理,确保生物安全。在科技攻关中既强调特事特办,又强调合法合规,加强相关研究的伦理审查和知情同意,做好疫情期间在华外国专家的服务保障,为国家高新区及各类科技企业提供便利化的服务。

在五大主攻方向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在病毒病原和流行病学方面也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的来源与已知家禽家畜的关系,提出蝙蝠是最有可能携带新冠肺炎的源头。在动物模型方面,已经成功构建新冠肺炎感染的小鼠、猴子等动物模型,为开展药物和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检测诊断方面,在已有七个诊断检测试剂获批上市的基础上,正在加快推进现场快速检测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在药物研发和临床救治方面,有些药品筛选和治疗方案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推进临床试验,部分临床救治建议已经纳入诊疗方案。在疫苗研发方面,并行开展了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疫苗等多条技术路线的研发。

磷酸氯喹等药物初步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

研发有效的临床救治药物,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是当前应急攻关的重中之重。发布会上,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介绍,科研攻关组成立以来,系统部署了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工作,力求尽快满足临床救治的紧迫需求。“我们组织全国优秀的科研团队,利用计算机模拟筛选、体外酶活性测试等方法对七万多个药品或化合物进行筛选,遴选出五千个可能有效的候选药物,在普通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水平上进行初筛,之后选定了100个左右的药物在体内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活性实验。”张新民说。

在多轮筛选的基础上,科研攻关组聚焦到少数几个药品,磷酸氯喹、伦地西韦、法匹拉韦等一批药物。先后开展临床试验,目前部分药物已经初步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

磷酸氯喹是一种上市多年的抗疟药物,体外实验显示对新冠病毒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因为它是一个上市药物,安全性有一定保障,目前正在北京、广东等十多家医院开展临床研究,累计入组患者超过100例。近期,湖南省也将启动磷酸氯喹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临床结果初步显示,磷酸氯喹对新冠肺炎有一定的诊疗效果。

法匹拉韦是治疗流感的境外上市药物,目前在深圳开展临床试验,入组患者达到70例,这里包括对照组,初步显示了较明显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治疗后第3到4天,用药组的病毒核酸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伦地西韦,也就是媒体报道中提到的瑞德西韦,这是一种国外公司研制的用于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药物,目前在国外的临床试验还没有全部做完。我国科学家开展的体外实验显示,具有对新冠病毒较好的抑制作用和安全性。该药在美国也实现了对一位患者的成功治疗。目前,在武汉推动在十余家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研究,已入组重症患者168例,轻型、普通型患者17例,我们期待早日得到临床试验的结果。

“下一步,我们将依据药物临床试验结果及时将这些成果推荐给临床救治一线。”张新民说。

部分疫苗品种已进入动物试验阶段,研发进度与国际基本同步

针对新冠肺炎的疫苗研发进展情况,张新民介绍,当前部分疫苗品种已经进入动物试验阶段。“从目前来看,我们国家各研究团队的研发进度与国际进展基本保持同步。”

他表示,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工作,科研攻关组成立伊始,就将疫苗的研发作为重中之重的主攻方向,组织了全国优势单位进行联合攻关,加速推进疫苗研发。由于新冠病毒是一个新病原体,疫苗研发难度比较大、周期比较长。为确保尽早研发成功,在科研攻关应急项目中我们并行安排了多条技术路线,包括灭活疫苗、m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DNA疫苗等并行推进,切实保障成功率。同时在联防联控机制下,积极协调多个部门给予疫苗研发团队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使研发工作进度更加紧凑、更加高效。

“在‘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重大专项的支持下,近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已经在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掌握了疫苗研发的最先进技术,拥有一支高水平研发团队和疫苗生产企业。同时,我们积极倡导国际合作。”张新民说,“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疫苗作为一种应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其安全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疫苗研发必须遵循科学规律以及严格的管理规范,需要给科研人员一定的时间来开发出安全、有效的疫苗产品。”

部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技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针对重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一个关键途径,张新民介绍,科研攻关组组织了针对重症治疗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研究,从目前来看部分产品和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一是采集治愈患者恢复期血浆,用于重症患者治疗。处于恢复期患者的血浆中存在大量的保护性抗体,可以用于对重症患者的治疗。截至目前,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等多家医院共对11位重症患者进行了治疗,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各项检测指标全面向好,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第二个方面是开展干细胞技术在重症救治方面的临床研究。干细胞治疗能够抑制免疫系统过度激活,通过改善微环境促进内源性修复,可抑制肺部急性炎症进展,缓解呼吸窘迫症状。经过严格的临床前安全性、有效性评价,以及严格的质量检定,干细胞产品在遵照当前干细胞临床应用规范和药品临床试验规定的前提下对若干重症患者进行了治疗,也初步显示安全有效。

03

疑难攻关

“炎症风暴”是新冠肺炎一大致死原因,相关科研项目正在开展

针对媒体报道新冠肺炎感染者身体里出现“炎症风暴”的现象,以及相关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作出了解答,他表示,“炎症风暴”实际是新冠肺炎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同时也是现在重症和危重症死亡的一个原因。近期针对炎症因子风暴的工作还在不断地开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候选药物进入治疗的序列。

他介绍,“炎症风暴”客观来讲,实际是一个细胞因子的过度反应,主要是人的免疫系统针对外界的病毒和感染的诱因,包括一些药物,机体的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它无分敌我的时候,过度反应造成了对自身的伤害。所以,现在治疗中,尤其对于危重症患者如何抑制炎症因子、细胞因子风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近期针对这个问题科学院和科技部布局了几个项目,这些项目有几个不同的路径。一个是如何让机体不识别或者阻断炎症风暴因子的发生,另外如何从免疫调控和炎症的压制角度获得一些更新的治疗手段。

在阻断的角度来讲,也在筛选一些老药抑制炎症因子风暴出现,其中包括已经证明比如在风湿病领域有效的药物如何抑制炎症因子发生,其中有一些包括前期经过验证的,对细胞水平有作用的药物已经部分做了临床。“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经做了14例的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年龄最大82岁,这几例病人的结果看起来都是令人鼓舞的。现在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大概有100余位病人入组,其中治疗组94例,对照组94例。如果初期结果证明是有效的,我们可能会加速推动,对重症患者以关怀同情和人道的角度尽快给予有效的治疗手段。”

穿山甲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之一?正组织科研团队进行论证

病毒溯源对于揭示病毒来源及其进化规律,对于消除疫情源头、防止疫情扩散都非常重要,针对病毒溯源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吴远彬介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通过对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显示出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针对有研究指出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之一,正组织有关科研团队进行论证。

吴远彬介绍,新冠病毒溯源和传播路径研究的项目由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开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检测了585份华南海鲜市场及武汉多家生鲜市场环境标本及动物标本,其中33份新冠病毒阳性,其中31份来自经营野生动物的西区,通过这样集中的数据提示此次疫情可能与野生动物交易有关。比如,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的团队检测了4800余份近年来收集的猪、禽、犬、猫等动物样品,均为阴性,通过这样的结果可以初步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家禽家畜。这之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通过对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的比对,也显示出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

关于病毒传播路径,吴远彬表示,通过研究,新冠病毒主要传播路径是呼吸道传播和接触传播。“近期大家关注到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团队分别从新冠肺炎患者粪便当中检测并分离出新冠病毒,尽管如此,尚无证据表明可通过粪口途径及气溶胶传播,针对一些新的传播路径,这方面正组织病毒学及流行病学专家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针对华南农业大学团队提出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之一,吴远彬表示,“对此,我们正组织有关科研团队进行论证,对新冠病毒从穿山甲到人的传播,这方面也在进一步加紧相关研究。一旦取得新的进展将及时和大家进行交流。”

中科院院士周琪:让治疗手段尽快通过安全性有效性评价走上临床一线

周琪表示,灵长类动物是目前为止针对冠状病毒最有效的动物模型,药物研发方面亟待一个更加科学的判断,让治疗手段尽快通过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尽快在国家各个部委的支持下走上临床救治的一线。

周琪表示,动物试验是药物进行临床前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为止针对冠状病毒的动物模型最有效的依然可能是灵长类动物,比如猕猴。所以在前期动物模型的造模和动物评价上,在灵长类动物里已经看到和人相似的症状,包括病毒的载量的变化,包括肺部的CT影像的检验,所以这批模型已经通过验证,即将投入到药物的筛选和功能评价上。同时在其他类型动物的开发上,多家研究机构依然在努力,希望能够快速地拿出针对于冠状病毒有效的、能够从事药物和治疗手段研发的动物模型。

在药物研发方面,他表示,药物研发之所以会花很长时间,第一要知道治疗一个疾病主要针对的靶点是什么,有的放矢;第二,当确定了药物靶点,要选到所有的候选化合物和候选药物,不是每一种药都可以成药的,同样还要经过药物的各种成药的相关试验。“我们能看到,药物有口服的、喷雾的、注射的,不同药物的成药性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我们要找到,而且要评价它的安全性、有效性。一定要在动物模型做很多长期的评价以后才有可能走到临床。”

“今天应对冠状病毒肺炎,我们都期待一个新药的出现,但新药的出现是有客观限制的,也有它的时间要求,也有关键流程和步骤。国家已经开启了所有的绿色通道,各种各样的行政环节全部在向救治病人开放,但科学的事情是含糊不得的,科学不能降低标准,一定还要按照科学的药物研发流程把它做完。”周琪说。

周琪认为,目前的难点在于,“当我们确定那些可能有效的老药来拓展适应症的时候,当我们找到潜在的化合物完成细胞水平评价走向动物模型评价的时候,当我们对一些已经看起来部分有效的、针对临床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药物的时候,我们亟待的是一个更加科学的判断,以更加忘我的精神让这些药物、让这些治疗手段尽快通过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尽快在国家各个部委的支持下走上临床救治的一线。”

04

防控答疑

防尘防毒口罩能否防住新冠病毒?中疾控:须配相应过滤元件

在工作场所如何防控疫情?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李涛作出解答。

在工作的时候,由于工作的特点可能要接触粉尘,可能要接触毒物,需要佩戴防尘防毒口罩,这样类型的口罩能不能防住新型冠状病毒?

答: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根据呼吸防护用品的类型以及工作场所危害的类别来回答。首先,只有粉尘、烟雾等颗粒物形式存在的工作场所,我们可以佩戴防颗粒物的口罩,也可以佩戴半面的或者全面的面罩,这个面罩要配有防颗粒物滤棉的空间,这种情况下是具有防病毒作用的,因为从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以及密合性来讲是非常好的,要优于医用防护口罩。

第二,如果工作场所只存在有毒有害气体或者是蒸汽,这时候佩戴防毒口罩,防毒口罩可能会有半面的或者全面的面罩。这时候要佩戴一个适宜的滤毒盒或者滤毒罐,可以防有毒有害的气体,可以防蒸汽,但是滤毒罐不具有防病毒作用。疫情期间 ,对于这样的工作场所应该在滤毒罐上加一层防颗粒物滤棉,这样也可以防病毒。如果一个工作场所既有粉尘又有毒物,我们一般佩戴可更换的半面罩或者全面罩,需要配一个尘毒组合的过滤元件,这个也具有阻挡病毒的作用。

现在员工陆续回到企业上班,企业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答:首先要加强对复工人员的健康管理。一个单位要全面地了解复工人员的流动情况,特别是对来自疫情发生地的员工要进行重点跟踪和重点管理,也就是要了解流动的情况。要对企业内员工开展体温检测。同时建立一个可疑症状的报告电话,员工出现乏力、发热、干咳症状要报告企业单位,企业要保持报告电话的通畅。

企业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冠肺炎的防控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员工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建立进出企业人员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来访人员的体温检测,以及佩戴口罩和登记的管理工作。

第二要加强生产过程中的防护。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换气,保持环境的整洁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还要定期消毒,工作场所的表面物体要消毒,工作服、工作帽、座椅套要定期洗涤和消毒。工作场所的卫生辅助设施,比如食堂、职工宿舍也要定期消毒,要保持环境的整洁和通风。对于餐具、器具也要进行消毒。在很多工业企业里,一般都有洗手、洗眼和喷淋设施,这些设施要保证正常运行,同时要使员工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加强对垃圾的管理,对垃圾施行分类管理,及时清洁和收集,对垃圾收集器具定期消毒。尽可能减少员工聚集和集体活动,建议对员工多的企业实施错峰就餐或者供应盒饭。这些都是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当然,更主要的是教育员工加强自我防护,佩戴口罩,加强个体防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要及时妥善安排出现可疑症状的员工。如果有员工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企业应及时安排有可疑症状的员工进行隔离观察,同时组织这些员工到就近医院就医,及时发现、及时隔离、及时治疗,企业要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做好相应的处置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