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的这道面,陈毅卢作孚吃过都赞不绝口


简阳的这道面,陈毅卢作孚吃过都赞不绝口

简阳的美食很丰富,现在大众最熟悉的是简阳羊肉汤。对面食爱好者来说,则是有一种面叫人念念不忘。这就是牌坊面。

所谓牌坊面,它的前身是简阳“担担面”。

《简阳县商业志》说:它是由“简阳城北一个叫王寿喜的贫民,创始于民国十八年(1929),王自制面条、浇头,挑担沿街叫卖,故名‘担担面’。”

后来,他在简阳成渝公路原简阳汽车站斜对面大黄桷树侧的一座石牌坊下,摆设一个面摊,因无招牌,群众便以石牌坊下卖面,叫做“牌坊面”。2019年的冬天,我随朋友去简阳,刚好来到这个地方,自然再无处寻觅“牌坊面”,让人感叹。

根据简阳好吃嘴的介绍,牌坊面由于制面、制馅有术,经营有方,生意兴隆,招徕很多顾客,声名远播,誉漫省内各地。

王寿喜死后,由子孙继承经营,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的时候,合并到北新合作面店,才得以保留下来。

简阳的这道面,陈毅卢作孚吃过都赞不绝口

这牌坊面面条是用上等精粉,加鸡蛋清、豆粉、清水和面,经过手工揉、擂、擀、切等工序,制成厚薄均匀,粗细匀称,干湿适度的银丝面条或韭叶面条。浇头是用肥瘦相兼的鲜猪肉,剁成颗粒,下锅煵炒,相辅以冬菜尖、豆瓣、姜末、胡椒、花椒、盐巴、水豆粉等制成粒状,略带汁的浇头。原汤用老母鸡、鸭子、猪肚、鲜鱼熬成奶汤,每碗面用二至三勺。搭碗用辣椒油(白味不用)、花椒末、好酱油、好醋、小磨芝麻油、味精、化猪油、青尖。煮面用铁鼎锅,每次煮三至五碗,每碗约一两,每煮四至五次则另换清水。食前,冬天用茶水,夏天用凉水漱口,使口腔清净,感觉面味更鲜。

牌坊面的特点包括:清香味鲜,油多不腻,久搁不泥。

牌坊面到1940年度进入到极盛时代。民国二十八年(1939),国民党某师长陈光藻(又名陈洪文)路过简阳,他一餐吃了12碗(约一斤鲜面),对此面大加赞赏,到成都后,在《新新新闻》报上撰文大力推荐,“不到简阳吃一碗牌坊面,就没有算是到过简阳。”从此,牌坊面身价倍增,凡经成渝公路的豪商巨贾,均慕名品尝,以饱口福。甚至于居住成都的阔人们,也经常驱车专程来简阳品尝此面。这也是今天成都人的风气,听说哪里有好吃到要人命的美食,非得驱车去吃过才算见识这美食的风味。

简阳的这道面,陈毅卢作孚吃过都赞不绝口

卢作孚先生在路过简阳时,也吃过这牌坊面。卢纪国在《我的父亲卢作孚》书里对此有记载:“请给我们煮4碗面。”卢纪国对卖面人说。“单碗还是双碗?”卖面的人反问。“双碗。”卢作孚代儿子回答。“嗨,来4个双碗!”卖面人一边吆喝,一边在碗里放佐料。

司机和父子三人坐在面摊前的长条凳上,等着煮面,卢作孚给儿子解释:这面味道好,远近闻名,就是分量太少了点。等到面端上来,所谓“双碗”,分量还顶不上重庆的一碗担担面多。风卷残云,只塞了个牙缝,卢作孚又为儿子和司机再叫了3个双碗,这才勉强吃饱。

1959年,出生于乐至县的陈毅到简阳视察工作,当地专门安排他去品尝了牌坊面,赞不绝口,且鼓励职工要把这一传统名小吃继承发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