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中吳又可寫的《瘟疫論》,對當代傳染病防治有何啟示?

很多人應該都看過2013年上映的電影《大明劫》,這部電影講述了明朝末年,孫傳庭率軍平叛李自成、醫生吳又可孤身犯險研究並抵抗瘟疫的故事。這部電影直到今天影響依然還很大——在明末的舊體制之下,醫人難,醫國亦難。

在電影的片尾,吳又可把自己研究瘟疫的經驗,寫成了一本《瘟疫論》。許多觀眾只知電影之名,卻不知道,吳又可和他的《瘟疫論》在歷史上都是真實存在的。

《大明劫》中吳又可寫的《瘟疫論》,對當代傳染病防治有何啟示?

大明劫中的吳有性與其作品《瘟疫論》

《大明劫》中的吳又可歷史書確有其人,他寫的《瘟疫論》開創了一個新的醫學"學科"

吳又可,其實原名叫吳有性,又可是他的字。他生活的年代也確實是明末的崇禎朝。

崇禎一朝,自然災害不斷,除了西北的乾旱,公元1641年,也即亡國的前三年,明朝爆發了大面積的瘟疫,涉及到的地區包括河南、山東、浙江以及河北。等到了第二年,瘟疫更加嚴重,北京和南直隸都受到了重創,死了不少人。

而在公元1641這一年,作為一名醫生,接近五十歲的吳又可輾轉多處,開始"研究"瘟疫。

在研究的過程中他發現,瘟疫與以往常見的任何一種疾病都不同,所以,用"常識"來對待瘟疫,不僅無效,而且也會增加醫生的風險。

《大明劫》中吳又可寫的《瘟疫論》,對當代傳染病防治有何啟示?

吳又可畫像

比如,以往的疾病,基本上都不具備傳染性。而瘟疫顯然是有傳染性的。吳又可記載道:

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僅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僅存者。

也就是說,一個巷子裡的百餘戶家庭,在瘟疫的影響下,往往沒有一家可以倖免;對一戶數十口之家來說,在瘟疫的影響下,也往往沒有一個人可以倖免。

這種疾病,即便是在當代處理起來都十分棘手,在古代的殺傷力可想而知。所以,吳又可之後寫了《瘟疫論》,算是對瘟疫這種"疾病"進行了重新歸類,讓傳染病研究成為了一門"獨立"的醫學學科。

《大明劫》中吳又可寫的《瘟疫論》,對當代傳染病防治有何啟示?

吳又可浮雕

《瘟疫論》首次將傳染病與受寒和中暑等原因引起的感冒分開,強調瘟疫的"空氣傳染"

為什麼說《瘟疫論》的誕生,意味著傳染病研究成為一門獨立的醫學學科呢?

這是因為在古代中國(也包括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一般對瘟疫都缺乏完整的認識。比如產痛的中醫就認為,人類的疾病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傷寒,一種叫中暑。

吳又可把這兩種疾病這樣歸類:

病疫之由,昔以為非其時有其氣,春應溫而反大寒,夏應熱而反大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因風雨陰晴,稍為損益。

也就是說,傳統的中醫認為,一個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氣"出現的時機不對。比如,春天原本應該溫暖才對,但假如春天比較寒冷,那人由於適應不了這種溫度的變化,就很容易生病。

夏天也是同樣的道理。夏天原本應該很熱,現在人突然受了涼,自然也會生病。秋天應該涼爽,但收了熱,也會生病。冬天如果溫差大,人還是會生病。

《大明劫》中吳又可寫的《瘟疫論》,對當代傳染病防治有何啟示?

歸結起來,人之所以生病,要麼是傷寒——受了涼,要麼就是中暑——受了熱。錯誤的時間、錯誤的"氣",導致人類身體出現問題。

但吳有性在《瘟疫論》中認為,這種分類方法忽略了一種疾病——瘟疫。人中暑或者受寒,一般是因為"氣"出現的時機不對,染上這種病,一般也不會傳染給別人;但瘟疫不同,瘟疫發生時,天地的"氣"(暫且把"氣"理解成溫度吧)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天地之間多了一層"異氣"。

他在《瘟疫論》的序言中寫道:

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這種"異氣",也被他稱為"癘氣",它是一種以空氣作為傳染源和傳染途徑的"氣"。說得通俗點,瘟疫,就是通過人們喘息之間、在空氣中傳遞疾病的。所以,瘟疫可以通過空氣傳播,這是吳又可在《瘟疫論》中的一大理論貢獻。

《大明劫》中吳又可寫的《瘟疫論》,對當代傳染病防治有何啟示?

《瘟疫論》古善本

清朝共發生傳染病70多次,吳又可的理論對處理"瘟疫"作用巨大

既然瘟疫可以通過空氣傳播,那如何防治呢?

關於預防,吳又可認為,如果一個人"正氣充滿",那麼他便"邪不可入"。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保持強健的體質,那麼他在瘟疫中被感染上的可能性就低很多。

如果一個人的抵抗力低,或者瘟疫發生時抵抗力正處於比較低的時候,比如感冒了,那麼他被傳染上的可能性就很大。

《大明劫》中吳又可寫的《瘟疫論》,對當代傳染病防治有何啟示?

《大明劫》中“傳統”的醫生在處理瘟疫時,不僅沒有治癒瘟疫,反而加速了病人的死亡

吳又可提出了"達原飲"的治療方法,即面對不同的情況,通過不同的藥物治療(大體上就是藥物做成飲料狀,飲用後,逼身體出汗,內傳於胃,疏通內臟),驅除體內的"戾氣"。

當然,囿於當時的醫學理論和醫療環境還不成熟,這種治療措施肯定是不完善的。我個人認為,可能對輕症患者效果比較明顯,對重症患者很可能效果有限。

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吳又可對瘟疫的認知和治療手段,已經非常先進了。在病毒學細菌學誕生之前,這幾乎是對瘟疫最為合理的認識了。

整個清朝共發生瘟疫70多次,醫生們在面對瘟疫時,基本上採用的都是吳又可《瘟疫論》中的治療手段。可見在整個清朝,《瘟疫論》對瘟疫的預防是產生了重要作用了的。直到現在,《瘟疫論》中的治療方法依然值得我們去臨床檢驗,發掘其中有價值的地方。

《大明劫》中吳又可寫的《瘟疫論》,對當代傳染病防治有何啟示?

中藥

古代爆發瘟疫,必須"棄人"、棄城,在醫療更加發達的今天,我們不應該放棄任何一名患者

最後談一談我的個人想法。

古代爆發瘟疫,一旦局勢難以控制,地方就會採取放棄某個城市以及城市裡的百姓的方式,將瘟疫扼殺在某個小範圍之內。用火燒掉屍體、深埋屍體,甚至是活病人,是當時最為流行的方法。

這種做法在醫療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是避免更大損失的"最好"方法。但在當今社會,"以人為本",我們沒有理由放棄任何一名患者。

《大明劫》中吳又可寫的《瘟疫論》,對當代傳染病防治有何啟示?

武漢加油

對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方來說,患者只是一個數字;但對一個家庭來說,一名患者,可能是父親,可能是母親,也可能是子女。少了任何一個,一個家庭很可能都會因此被毀。

現在爆發了"新冠肺炎",國家很難,老百姓也很難。但再怎麼難,"人命大於天"總是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