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鼠滅亡的大明?從《大明劫》的瘟疫,聊聊大明的必亡之路

每個朝代的末期,都會出現些共同現象,例如連年大旱、洪水頻發、蝗蟲四起、瘟疫橫行……明朝佔全了,還額外多了個隕石撞地球(王恭廠大爆炸)。總而言之,四個字民不聊生。老百姓活不下去,就面臨兩個選擇,要麼餓死,要麼造反。明朝末年,以闖王李自成為主的農民起義軍數以百萬計。人數雖然嚇人,但戰鬥力並不強,遇到正規軍一觸即散。按理說,起義軍想要滅掉大明,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只是這時天命送給他們一件滅明的武器,它的名字叫——老鼠。

被老鼠滅亡的大明?從《大明劫》的瘟疫,聊聊大明的必亡之路

電影《大明劫》


電影《大明劫》中,基本還原了當時的歷史情況,崇禎十五年,華北地區瘟疫四起,闖王李自成率兵百萬攻打開封,開封不守則京城不守。內憂外患下,孫傳庭臨危受命,成為大明的最後一絲希望與屏障。然而,此時軍中瘟疫蔓延,人心渙散,最後孫傳庭報憾而終。

被老鼠滅亡的大明?從《大明劫》的瘟疫,聊聊大明的必亡之路

王恭廠大爆炸

擊敗孫傳庭後,同年闖王長驅直入北京,大明滅亡。

明朝的滅亡有許多因素,最直觀的便是明末的那場"華北大鼠疫"。明朝國祚276年裡,恰好處於小冰河期,顯得格外多災多難。據明史學者統計的數據:"明朝平均每年水災6.77次,地震5.38次,旱災3.42次,雹災1.61次,蝗災1.17次,風沙災害0.99次,霜雪災害0.32次。"天災必定導致人禍,而"華北大鼠疫"偏偏又是一把銳利的尖刀,狠狠插了大明最後一刀。

當時的鼠疫到底氾濫成什麼樣子?以北京為例,每日死亡人數過萬,直接導致五分之一的人口因病去世,史料記載"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材、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時,幾乎沒有受到任何阻力,京師雖號稱有十萬駐軍,但鼠疫過後,僅餘五萬,並且精神渙散,毫無鬥志。

被老鼠滅亡的大明?從《大明劫》的瘟疫,聊聊大明的必亡之路

流民

大明末期雖然天災不斷,但軍隊實力並不弱,雖然與滿清騎兵相比處於下風,但對農民起義軍卻仍有絕對優勢。如果沒有那場鼠疫,李自成不會輕易拿下北京,李自成拿不下北京,吳三桂就不會投清,吳三桂不投清,清軍便無法入關,清軍無法入關,便對大明無法構成實質威脅,大明最起碼可以保全大半壁江山。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沒有這場鼠疫的話大明真的不會亡嗎?

不,並不是。鼠疫只是最後一根稻草,大明早已在必亡之路上作死裸奔,根本停不下來。就算沒有鼠疫,也會有旱災、蝗災、水災……如果沒有自然災害,或許可緩得幾年時間,但朝廷內部的腐壞以及整個政治體系的坍塌,才是大明滅亡的根本所在。

討論明朝的滅亡,足以寫篇二十萬字的論文,篇幅有限,便以《大明劫》的電影為例,看看孫傳庭為了挽救敗局都做了哪些努力。

1, 誅殺賀人龍

先來說說賀人龍是何許人也。賀人龍,又叫"賀瘋子"。一句話形容就是,一個打仗不要命的瘋子。他早年是洪承疇的部下,在鎮壓農民起義中立下赫赫戰功,一路升遷至總兵。職位越做越大,朝廷的忌諱也隨之越來越大。

被老鼠滅亡的大明?從《大明劫》的瘟疫,聊聊大明的必亡之路

賀人龍

賀人龍的軍隊號稱"賀家軍",從名字上便看得出只對賀人龍一人效忠。此軍隊,戰鬥力很強,但破壞力更強,出了名的軍紀渙散,所到之處必定要燒殺搶掠一番,不像是職業軍隊,倒像是職業劫匪。對農民起義軍補充兵源上,做出了傑出貢獻。

軍紀不嚴名是孫傳庭要殺他的主要原因嗎?並不是。當時的明軍大體都是一丘之貉,搶劫百姓的事,誰都沒少做。明朝末期,軍餉已經開不出來了,軍隊需要自負盈虧,這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如果不搶劫,就沒辦法開資,軍隊開不出軍餉,就打不過起義軍,只有死路一條。如果搶劫,就丟了民心,百姓源源不斷加入起義軍,最後還是死路一條。

當時大多數軍隊選擇後者,既然都要死,那就吃飽飯再死。

孫傳庭殺賀人龍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是因為不聽話。崇禎十三年,賀人龍隨陝西三邊總督鄭崇儉圍剿張獻忠,在瑪瑙山與左良玉擊敗義軍。總督楊嗣昌事前曾許他功成後為平賊將軍,但後來卻將此銜授於左良玉。賀人龍大為不滿,此後便屬管不屬調,避免與義軍作戰,自保實力。致使總督傅宗龍於崇禎十四年戰死新蔡,總督汪喬年於崇禎十五年被李自成斬於襄城。

搶劫,我忍了,虧空軍餉,我認了,可要是拿了錢還不聽話,那就沒辦法,只能殺了。

崇禎十五年,孫傳庭借邀請議事之名,誅殺賀人龍。

其實賀人龍只是一個縮影,大明末期,已經產生了太多聽調不聽宣的"軍閥",擁兵自重,實與流寇無異,賀人龍如此,被袁崇煥所殺的毛文龍也是如此。不過是為了在亂世之中,混一杯羹罷了。

就算沒有鼠疫,能指望"賀人龍們"拯救大明嗎?


2, 檢閱軍隊、查軍糧

孫傳庭被崇禎從監獄放出,重新啟用時,被問到需要多少軍隊可平叛。孫傳庭報了個數字,五千。

要平戰亂,五千精兵再加上當地駐軍足矣。這句話是在吹牛嗎?不,並不是,至少當時他真是那麼以為的。

作為一個常年與起義軍作戰的統帥,孫傳庭深知起義軍的弱點。起義軍不過是仗著人多,但大多數都是未經訓練的農民,裝備也無法與正規軍相比,戰鬥意志更是薄弱,只要戰事稍有不利,便會丟盔棄甲,潰散而逃。

作為曾把李自成打到僅餘十八騎的孫傳庭,對此很有信心,正因為了解他們,才敢說五千精兵足矣。

但是到任之後,實質看過軍隊後,孫傳庭的心就涼了一大截。

這哪是精兵該有的素質啊?火銃生鏽不堪用,火炮啞彈射不出。這哪是軍演,明明就是馬戲團裡的煙花表演!

這些裝備是軍隊的保養不利嗎?不,是因為發下來的就是這樣。

被老鼠滅亡的大明?從《大明劫》的瘟疫,聊聊大明的必亡之路

明軍

"兵員彈藥無法補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既然裝備不行,那就先查軍糧。這一查更是可怕,滿滿的糧倉,竟然裝的都是沙子。

軍糧哪去了?自然是一層層的剋扣,落入了中間無數官員的口袋中。大家都很開心,一個個吃得肚鼓腰圓,唯獨底層士兵不開心,因為沒得吃了。

這時孫傳庭終於認清這是怎樣的爛攤子了。要裝備沒裝備,要糧食沒糧食,說好的精兵呢?這仗該怎麼打?難道要寄希望於李自成能發揚人道主義精神,自己退兵嗎?白日做夢。

而此時的崇禎已經急不可耐,連下聖旨,催促孫傳庭出兵討賊。

沒辦法,孫傳庭為了盡人事,做了第三件事。


3, 聯合鄉紳湊軍餉——打土豪,分田地

自古以來,中國的封建社會便有一條潛規則,叫皇權不下鄉。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朝廷下派的官員,最多可以管到鄉這個行政機構。而再下層的事情誰來管呢?答,鄉紳。

這些鄉紳一般是地主和退休官員組成,要地位有地位,要聲望有聲望。一般來說,知縣以上的官員,都是從外面調來的,對本地事務並不熟悉,所以許多事情都要仰仗鄉紳,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而鄉紳們也都樂於與本地父母官打好關係,一般是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很多官員不方便做或者做不到的事情,就交由他們來處理,大家各自安好,互相成全。

所以孫傳庭遇到困難後,第一反應便是去找鄉紳幫忙。

被老鼠滅亡的大明?從《大明劫》的瘟疫,聊聊大明的必亡之路

各地鄉紳

鄉紳們也很給面子,請客吃飯,準備禮物,面子上一點不差。可當孫傳庭提出要鄉紳捐贈10萬兩白銀充當軍餉時,便開始默不作聲。

給上面送錢可以,再多都有的商量,因為有利可圖。給下面送錢當軍餉?做夢,那就是拿錢打水漂,想都別想!

孫傳庭見要不到錢,就想起了明朝的屯兵制度。大明王朝建立初期,制定了一個屯兵制度,就是給每個士兵若干田地,不打仗的時候,士兵就是農民,自己種地,自給自足,打仗時放下鋤頭便是軍人,可以上陣殺敵。

但這個政策隨著年代的變遷,早就名存實亡,本該屬於士兵們的田地,紛紛變成鄉紳們的私產。想要鄉紳把吃進肚子裡的東西吐出來,那就是斷人財路。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你要我錢,就是要我的命,那我就跟你同歸於盡。

前面我們也說過,皇權不下鄉。一個外來的官員,是要看本地鄉紳臉色過日子的,何況那些田地就算要回來,也落不到知縣大人手裡面,那何苦費力不討好呢?

這是大明近300年的規則,靠著孫傳庭一個人,該怎麼改正呢?

改正不了,那就搶吧,用賀人龍對待百姓的方式,對待這群鄉紳,家產全部充公。費盡心血,終於湊夠了軍餉。但是這就可以與李自成決戰了嗎?

不,別忘了,還有鼠疫。


4, 解決鼠疫

鼠疫到底是怎麼形成的?這要從嘉靖年間開始說起。

嘉靖時期,蒙古與中原的戰爭頻發,邊境百姓不堪戰亂,大批遷入草原避難。而華夏民族本是農耕民族,到了草原後,將草原開發成耕地,嚴重破壞了牧場本身的生態結構,壓縮了草原屬於老鼠的生存空間,並大大的增加了人接觸老鼠的機會。老鼠身上的鼠疫桿菌通過跳蚤,將病毒傳染給當地居民。

然而,這只是鼠疫變質的第一步。

前文我們說過,明朝末期遇到小冰河時期,災難頻發,天氣異常寒冷,全國進入一個少雨的時代。

在那個靠天吃飯的年代裡,連年大旱,就註定了連年饑荒。百姓無飯可吃,便將主意打到了老鼠身上,先是偷吃老鼠藏在洞裡的食物,之後更是開始吃死在路邊的老鼠。

這就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鼠疫以光速傳播,從陝西到河南、再到山東,最後傳到河北。整個華北地區成了人間煉獄。

被老鼠滅亡的大明?從《大明劫》的瘟疫,聊聊大明的必亡之路

隔離鼠疫患者

孫傳庭的軍隊中,鼠疫開始蔓延,醫生吳又可被臨危受命,希望能用醫術來拯救危如累卵的大明,不過一切都是徒勞。在吳又可的努力下,病人們被隔離,鼠疫得到控制,眼看著希望就在眼前。可這時戰事已經越來越緊急,朝廷也越催越急促,孫傳庭已經沒有時間了,他選擇了最有效也是最殘忍的方法,把病患都殺了。

對此他的解釋是:"那些染病的士兵,如果我帶著他們,非但打不了仗,還有可能傳染整個軍隊,如果留在這裡則有後顧之憂,那些闖賊一直在旁邊窺伺我們的一舉一動,倘若後方爆發瘟疫,出師必敗。"

他做錯了嗎?以實際情況來看,並沒有。他們只是生錯了時代。


結尾

終於,錢夠了,病消了,後顧之憂全部解決了,孫傳庭用自己的方式做了全部能做的事,最終卻仍然敗了。同年,闖王攻進北京,大明滅亡。

軍閥也好,瘟疫也好,不過是大明末年的一個縮影而已,歷史要殘酷得多。

大明滅亡的根本,在《大明劫》最開始,吳又可與師父為軍中士兵診病時出現分歧時,就已經說出來。師父認為軍中之病是傷寒,吳又可診斷是瘟疫。最終,在師父的堅持下,用治傷寒的法子治瘟疫,導致瘟疫越發嚴重,師父也死於軍中。

大明的病症一開始就被誤判,以為民心的離散、外族的入侵,不過是場小小的傷寒,沒有人在意,權貴們依舊歌舞昇平,相信傷寒總會過去。等到有人發現,大明的病症不是傷寒,而是瘟疫時,大明早已病入膏肓,即便每日用人參吊命,也逃不了滅亡的命運。

所以,大明真的是亡於老鼠嗎?非也,大明之亡,是亡於離散的民心、腐朽的朝堂,只是老鼠送走了大明的最後一程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