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國慘敗,真的只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嗎?

前言: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的一次著名戰役,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在這次戰役中,秦軍大獲全勝,先後斬殺趙國士兵45萬人。經過這一戰,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加快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

這次戰役中,趙國主將原本是老將廉頗,後來秦國使用反間計,趙孝成王將主將換成了趙括,秦國則將主將換成了白起。在趙括的帶領下,趙軍被秦軍圍困46天。最後,趙軍慘敗,45萬士兵先後被斬殺,全軍覆滅。

作為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曾被父親評價為只知道“紙上談兵”。那麼,這次戰役真的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才導致失敗的嗎?他應該為此戰失敗負多大的責任呢?在趙軍被圍困的46天裡,為何廉頗和李牧等大將不帶兵去救援呢?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史記》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真的只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嗎?

長平之戰

上黨郡——長平之戰的導火線

據《史記》記載,長平之戰的直接起因就是上黨郡的問題。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並奪取了韓國的野王。這使得野王之北的上黨郡與韓國大本營之間的聯絡被截斷,上黨成為了脫離韓國本土的一塊飛地。

秦國攻佔野王之後,韓國國君韓桓惠王非常驚恐。於是派人向秦國求和,表示願意割讓上黨郡給秦國,希望秦國可以撤兵。但是上黨郡守馮亭不幹,不願意將上黨獻給秦國,想來想去,他決定向趙國求救,把上黨郡獻給趙國。

聽說馮亭要把上黨君獻給趙國,趙孝成王非常地高興,馬上找來大臣們商議,但是大臣們卻意見不一,分成了兩派。以趙孝成王的叔叔平陽君趙豹為代表的一部分人,認為趙國不應該接受上黨郡。而以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為代表的這部分人,卻認為這是天大的好事,應該接受上黨郡。

最終,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趙勝的意見,接受了上黨郡,封馮亭為華陽君,將上黨郡納入了趙國的版圖。同時,派出大將廉頗率軍駐守在長平,以防備秦國的進攻。但是,趙國的這一行為徹底的激怒了秦國,導致了秦、趙兩國之間的長平之戰。

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因使人報趙。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之。平陽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禍大於所得。”平原君曰:“無故得一郡,受之便。”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史記》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真的只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嗎?

上黨郡地圖

不管是持久戰還是速決戰,趙國都難以獲勝

長平之戰中,最開始趙國派出廉頗作為主將。在與秦軍幾次交鋒都失敗的情況下,廉頗轉而選擇堅守營壘的防禦策略。堅守不出的戰略導致秦軍也一時難以取勝,雙方頓時陷入僵持。

但是,趙孝成王對廉頗固守不戰、久拖不決感到非常不滿,多次派人責備廉頗。而此時,秦國丞相范雎又派人到趙國施行反間計,最後,趙孝成王派主張速戰的趙括取代廉頗出任主將。秦昭襄王得知趙括出任主將後,也悄悄的把主將換成了白起。隨後趙括主動出擊,最終被秦軍圍困,全軍覆滅。

  • 持久戰

廉頗擔任趙軍主將的時候,採取堅守營壘的防禦策略。這種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遲滯了秦軍的進攻,使得趙軍沒有崩盤,維持了戰局的平衡。但是,從長遠來看,繼續僵持下去趙國也未必能夠獲勝,畢竟當時的相持已經基本耗空了趙國的後勤積蓄。

長平之戰,並不是一次普通的軍事對抗,而是傾國之戰,這考驗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首先,從軍事實力來看,雖然廉頗也是一代名將,但是面對軍事實力強大的秦國,依然數次敗於秦將王齕。王齕雖是秦國大將,但與白起相比還是有差距的,可廉頗面對此人都難以取勝,足以看出秦趙兩軍戰鬥力的巨大差距。

另外,在綜合國力上,趙國也比秦國差很多。據史書記載,當時久戰不決,使得趙國糧食短缺,不得不向齊國借糧,但是被齊王拒絕了。

可見,堅守營壘的防禦策略在一定時間內可以拖住秦軍。但是,從長遠來看,這樣的持久戰依然不足以改變整個戰役的結局。

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史記》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真的只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嗎?

廉頗劇照

  • 速決戰

趙括接任主將後,改變廉頗的防禦策略,主動出擊,最後被白起一舉殲滅。所以,事實證明,主動出擊的速決戰是不可取的。畢竟秦國的軍事實力要大大強於趙國,廉頗在與王齕的多次交戰中都難以取得勝利,更不用說此時秦國已經將主將更換為白起了。

而且即使趙國軍隊築起圍牆,固守營壘,在秦軍的強勢進攻下,仍然還有不少營壘被攻破。而且在趙軍中,高級軍官的傷亡比較多,這充分說明即使是防禦趙軍也非常吃力。所以趙括的速戰主張是危險而冒進的,因此長平之戰的慘敗,趙括的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史記》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真的只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嗎?

趙括劇照

外交失策——長平之戰失敗的另一重要原因

面對強大的秦國,趙國苦苦支撐之餘,也開始尋求外交手段來改變戰場格局。但很可惜,趙孝成王選擇了錯誤的方法。

  • 向關東諸國求援

當時趙國官員虞卿提出,秦國下定決心要攻打趙國,議和難以成功。不如向楚、魏等山東諸國求援,利用這些國家的力量來改變戰役格局,使秦國畏懼各國合縱抗秦,然後再與秦國議和。

  • 直接向秦國求和

趙國另一官員樓昌則簡單地認為,只要派出使臣去向秦國求和,就能破解長平的困局。於是,他建議趙孝成王派出使臣出使秦國,去向秦國求和。對此,虞卿一再勸諫,說秦國會利用趙國求和的機會,隆重招待趙國使者,讓天下諸侯認為秦、趙已經議和,不再出兵救援趙國。

最終,年輕的趙孝成王選擇了派使者向秦國求和。而秦國也像虞卿預想的那樣,隆重地招待了趙國使者,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使得其他諸侯國認為趙國沒有亡國的危險,不願冒險援救趙國。最後,直到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即將面臨亡國之時,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用計竊得虎符,率兵救趙,在邯鄲大敗秦軍,才避免了趙國的滅亡。

趙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陽君為媾於秦,秦已內鄭朱矣,卿之為奚如?”虞卿對曰:“王不得媾,軍必破矣。天下賀戰者皆在秦矣。鄭朱,貴人也,入秦,秦王與應侯必顯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趙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也。”——《史記》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真的只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嗎?

虞卿劇照

趙孝成王——長平之戰失敗的罪魁禍首

縱觀整個長平之戰,其實趙孝成王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在接受上黨郡、陣前換帥、外交失策等方面都有他的責任。

  • 趙孝成王太年輕

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2年,此時趙孝成王才剛上臺沒幾年,還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國君,而此時的秦昭襄王已經在位幾十年。所以,就治理國政方面來說,他跟秦昭襄王之間還是有差距的,在許多決策上還不夠老練。雖然在是否接受上黨郡,以及尋求外交手段解決長平之戰的困局方面,他都徵詢了大臣的意見,但他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 趙孝成王盲目自大

其實,在長平之戰前,趙國就跟齊、魏、胡人和匈奴等打過戰,每次都取得了勝利。即使是與秦國的交戰,也基本上都是獲勝的,特別是著名的閼與之戰,在根本沒法打贏的情況下,趙奢出奇制勝,打敗了秦軍。所以,趙國一直沉浸在勝利之中無法自拔,盲目自大,低估了秦國的力量。

而秦國卻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要與趙國一決雌雄,因為盲目自大,趙國是沒有任何準備的,就是在接受上黨郡後也沒有意識到要和秦國打一場大仗甚至是生死決戰。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真的只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嗎?

趙孝成王劇照

趙軍被圍困,為何廉頗、李牧等不率兵營救

在長平之戰中,趙軍被秦軍圍困了46天之久,最後趙括帶兵突圍失敗戰死,剩下的士兵向秦將白起投降,遭到坑殺。那麼,在這麼長的時間裡,為什麼趙將廉頗、李牧等不率兵前去營救呢?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史記》

  • 廉頗

自從長平之戰,趙孝成王不滿廉頗的防禦策略,把他換掉之後,廉頗就失去了權勢。廉頗回到趙國首都邯鄲之後,趙孝成王根本不待見他,沒有繼續給他兵權。而且,廉頗失去權勢之後,就連當時的門客都離他而去了,所以,當時的廉頗根本沒有實力去營救趙括。直到趙孝成王十五年,燕趙大戰,廉頗才得以重掌兵權,率軍迎敵。

  • 李牧

另一方面,長平之戰的時候,李牧正在代地雁門郡駐守,防備匈奴的入侵。雖然李牧手握精兵,但是,對他來說,防禦匈奴才是他的任務。如果李牧擅離職守的話,北方的匈奴趁機南下,同樣會給趙國帶來覆滅的危險。所以,沒有得到趙孝成王的允許,李牧是不敢擅自率軍前往長平援救的。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史記》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真的只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嗎?

李牧劇照

再者,當時秦軍把趙軍圍得水洩不通,趙軍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就連主將趙括都被射殺了。所以,趙軍根本就沒辦法把當時的情況告知國內。最後,趙軍投降,白起留下年紀比較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趙孝成王才搞清楚長平之戰的真實情況。所以,當時趙國連戰爭是怎樣一種情況都不知道,更別談派兵前去營救了。

綜上所述,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慘敗,作為主將的趙括,自然有著推卸不了的責任。但根本原因還是趙國的綜合國力比不上秦國,幾次重大的選擇,趙孝成王又作出錯誤的決策,最終導致了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