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看看他在長平之戰的表現!沒那麼簡單!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看看他在長平之戰的表現!沒那麼簡單!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發生在戰國時期的秦、趙兩國之間,戰爭期間趙國共參戰人數約45萬,秦國共參戰人數約60萬,最終趙國45萬大軍全群覆沒,秦國也以損失過半的慘痛代價贏得最後的勝利,秦、趙兩國總傷亡人數近80萬,是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此戰結束,趙國元氣大傷,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秦國則開啟了統一模式。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看看他在長平之戰的表現!沒那麼簡單!

說到長平之戰便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趙括,他是戰國時期的趙國人,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自小就熟讀兵書,和父親談論起兵法也很有自己的心得,可他的實戰經驗卻是一片空白,讓趙括“揚名立萬”的是歷史上比較出名的一場戰役——長平之戰,這場戰爭讓趙括得了個“紙上談兵”的稱號。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看看他在長平之戰的表現!沒那麼簡單!

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史記·廉頗藺相如傳》中如是記載:“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頭頭是道,他的父親趙奢也難不倒他。後來趙王讓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趙括只知道根據兵書上的來辦,不懂得靈活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導致全軍覆沒。”,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趙括理論知識雖然很紮實,實戰能力卻是個“戰五渣”,強烈的反差下大家不免有一個疑問,趙括的真實實力到底如何?他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嗎?接下來我們通過分析影響長平之戰的三大問題來還原一下更真實的趙括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看看他在長平之戰的表現!沒那麼簡單!

一:趙國經濟問題

我們都知道在實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打仗打的就是經濟,經濟好的戰備物資充足,補給源源不斷,勝算自然大大提高,當時的經濟實力方面,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和幾代秦王的努力,國力強盛,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反觀趙國的不思進取,雖說沒有太大退步,可是和秦軍比起來“

一正一反,此消彼長”,差距自然就出來了,而長平之戰最後發展成了持久戰,長期的消耗戰幾乎拖垮了趙國的經濟。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看看他在長平之戰的表現!沒那麼簡單!

二:趙王態度問題

在長平之戰中

趙王的態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他換下了沉穩老練且實戰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大家都知道“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為什麼趙王還要執意如此呢?當時趙國的經濟已不足以長時間的維持戰爭,趙王迫切的希望能夠主動出擊,哪怕是取得一場小規模的戰爭勝利,也可以以此為籌碼去和秦軍談判或議和或扭轉一下戰爭的不利局面,而老將廉頗覺得應以防守為主,不宜主動進攻,無奈趙王便任命初出茅廬的趙括為新將。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看看他在長平之戰的表現!沒那麼簡單!

長平之戰戰場距離趙國很近,趙王遙控指揮戰爭的可能性很大,也許正是在趙王的授意下,趙括不得不硬著頭皮上,如果不從命只會和老將廉頗一樣的下場,秦軍將領白起也正是抓住這個寶貴的機會,他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秦軍獲得戰爭的勝利。

三:趙括實力問題

趙括的真實實力一直是一個謎,因為他只參加了一場長平之戰,沒有其他參考,我們就從他在長平之戰中的表現來分析一下他的真實實力究竟什麼水平。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趙軍四十六天沒有食物補給,在這種孤立無援、食不果腹的情況下,趙括依然能夠組織軍隊不斷髮起突圍,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在絕境中會有這樣的表現?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看看他在長平之戰的表現!沒那麼簡單!

接下來劃重點,記載中有一句話,“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我們前面說了趙國共出軍約45萬而秦國出軍約60萬,最後戰爭結束,趙國降卒卻有40萬,這說明在趙括的帶領下,趙軍並沒有損失太多的兵力,最後趙括在領兵突圍中被亂箭射死,40萬趙軍群龍無首便投降了秦軍,而秦軍的60萬大軍卻已傷亡過半,趙軍損失5萬,秦軍損失30萬,這樣的數據值得深思!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長平之戰的失敗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並非趙括一人所致,趙括即便不是用兵如神也絕非只知“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只可惜他已沒有證明自己的機會!大家是如何理解趙括的“紙上談兵”的呢?

參考文獻:《史記·白起王剪列傳》、《史記·廉頗藺相如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