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紙上談兵”想到的事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是一場決定秦國統一天下命運的戰役。秦國擊敗了中原唯一能與他抗衡的趙國,通過殲滅趙國40萬精銳的方式,讓強盛一時的趙國從此奄奄一息,再也無力和秦國爭雄。從此之後,長江以北的中原大地,秦國再無對手。

對這場戰役,後人關注頗多,因為這場戰役的結局讓人扼腕。40萬精銳的趙國軍隊,為什麼在堅持了整整兩年後,以被敵人誘入險地的方式,輕易的終結了自己的命運?主流的說法是,因為趙括輕敵冒進,導致大敗,最終誤國誤君,甚至到今天,他依然是“紙上談兵”的反面典型。

今天的我們,多史書中仔細回顧整個長平戰爭的全過程,我們不得不負責地說,長平戰敗,趙括至少是不能負全部責任的。就算是需要從趙括的故事裡面吸取教訓,也不能僅僅停留在“紙上談兵”這個層面上。

那麼,趙括的問題出在哪裡呢?又能對我們現在的職場提供哪些參考意義呢?

從“紙上談兵”想到的事

趙括的理論功底雄厚,但是他的父親或者說他的國家一直沒有給他親自在戰場上實踐的機會。到了秦國的名將白起過來侵略趙國的時候,趙國臨時抓瞎,讓趙括去一線來頂,趙括肯定招架不住。而白起則是一場接一場,一戰接一戰打出來的,實踐經驗豐富,經歷了一個理論指導實踐、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反過來豐富理論的過程。實踐讓白起的軍事能力變得過硬,而趙括一直沒有這種理論和實踐互相豐富的過程。而趙王呢,作為老闆,平時沒有給趙括安排過活幹,一安排就是一個最難的大活,換作誰也是送死。

就像現在的企業經營者,平時不注重人才梯隊的建設,某天有個部門的主管因故離職了,自己卻發現手底下的人哪一個也不能頂起這個職位,於是只能寄希望於臨時外招。外招的滿意不滿意這是一個結果,就算是你從現有團隊中找了一個相對好一點的人硬扶上牆,恐怕最後的結果和趙括的長平之戰一樣,必然戰死職場。

當然,趙括自己迫切希望指揮這場戰役,也有他作為年輕人的自負和輕狂的成分。作為一個富二代和官二代,能有這種膽識、這種勇氣,這種理論天賦,已然非常難得,更何況他最後拒絕投降,戰死沙場了呢?

趙括的悲劇,主要責任在於趙王和他的父親,始終不給他鍛鍊和實踐的機會。史書中並沒有記載趙括的父親趙奢打仗時是不是隨軍帶著他,讓他理論結合實踐,不過能夠估計得出,答案是否定的。趙奢在跟自己夫人的談話中,明確指出了自己兒子的缺點所在,說明他清晰地知道自己孩子的問題在哪裡,但是為何不及早派兒子去隨軍實踐一下呢?

就這樣,一個超一流的軍事天才,滿懷著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帶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犧牲在了他為之奮鬥的熱土上。與其說殺死趙括和那四十五萬趙國將士的兇手是白起,倒不如說是他那個聲名顯赫的政治明星的父親趙奢。

後世的諸葛亮也是,沒有及早讓馬謖得以實踐的鍛鍊,只有理論而沒有實戰,空有紙上談兵的本事。趙奢和諸葛亮都是軍事和政治能力超一流的人,但在對待培養人才、帶團隊的問題上,也是那麼的捉襟見肘。可見,不管你是企業老闆、職業經理人、部門主管還是一線員工,這個問題對於你都是成長路上早晚都要去面對並認真解決的大問題,自然不希望自己滿腔熱忱地帶著一身才華,慘死在這個問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