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次北伐都失敗了,為何司馬懿卻贊諸葛亮為“天下奇才”?

妞爸_Shanghai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為了蜀漢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避開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我們暫且不說,從三國演義中給我們詮釋一個無可挑剔的諸葛孔明。說到諸葛亮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的計謀,在六次北伐是有空城記,死諸葛嚇退活仲達,但在後人看來,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失敗的。

其實我們可以猜測下司馬懿是如何定義諸葛亮北伐的成敗的。在蜀國人力、財力、物力都不及魏國時,諸葛亮為完成先主遺願,履行隆中對劉備的承諾,堅持北伐。每次北伐都讓實力遠超自己魏國人心惶惶,迫不得已才請司馬懿出山。

司馬懿對諸葛亮評價為天下奇才,相信司馬懿也不認為諸葛亮北伐是失敗的,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北伐成功是什麼,那就是蜀漢統一天下是不是?難道不統一天下,就算失敗嗎?我覺得六次北伐不能用失敗來定義,只能說諸葛亮六次北伐均為完成統一天下的心願,這也許只有惺惺相惜的司馬懿才知道吧。



Time時尚


諸葛亮北伐以失敗告終,司馬懿讚歎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該如何理解,個人觀點如下:

諸葛亮與司馬懿是三國後期的死對頭,兩人的對決被後人津津樂道,司馬懿是三國唯一一個能與諸葛亮抗衡的人物,所以這二人的故事,廣為流傳。但是二人的對決,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高手之間的對決,兩個用兵高手之間的較量,而且兩人在對決過程中有個特點,司馬懿善於守,諸葛亮善於攻。在正史上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決一共三次,非常少,三次的結果都是司馬懿以失敗告終。

第一次,諸葛亮上封擊敗郭淮,割麥子,之後遇司馬懿大軍,諸葛亮誘敵深入,拉開滷城之戰序幕,結果是司馬懿大敗,差點全軍覆沒,張頜也戰死。

第二次,經過第一次較量,司馬懿見識到諸葛亮厲害之後,誓死不出,無論諸葛亮怎麼侮辱魏軍,侮辱司馬懿,司馬懿就是不出戰,哪怕是諸葛亮送司馬懿女人衣服,司馬懿也不出戰,司馬懿也知道,守還有希望,攻必敗無疑。雙方就這樣一直僵持,直到有一天,武功水漲,司馬懿乘機偷襲孟琰,結果被諸葛亮擊敗,司馬懿慘敗而歸。

第三次,經歷過兩次與諸葛亮交鋒後,司馬懿一直處於防守狀態,誓死不出,直到諸葛亮死,有人告訴司馬懿,諸葛亮已經死了,司馬懿都還在猶豫是否要追,最後司馬懿還是決定追擊諸葛亮,但是司馬懿沒想到的是諸葛亮留下遺計,用諸葛亮木像嚇退司馬懿十萬大軍,司馬懿後來才知道諸葛亮是真的死了,發出感嘆到,我能預測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卻不能預測死人。百姓對於這件事情,謬曰:死諸葛走活仲達,同時這也是中國的一個成語,比喻人雖然死了,但餘威還在,用餘威嚇退敵人。

上述材料並非出自於《三國演義》,在史書《晉書》《資治通鑑》均有記載。

那麼司馬懿為什麼要感嘆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呢?如果我們站在司馬懿的角度來想,司馬懿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後勤保障、眾多的將領、堅固的城池等眾多優勢,反觀諸葛亮,千里作戰,疲憊之師、後勤補給不足、人才匱乏、君主無能、士兵住草地隨時可能被偷襲等眾多劣勢。司馬懿擁有這麼好的條件,擊敗諸葛亮根本不是問題,如果不能擊敗那就是能力問題了,而在這樣的形式下,司馬懿不但讓蜀軍來去自如,還在魏國土地上跟百姓耕種,還被蜀軍百般羞辱,作為強國的統帥,這是一種什麼感受。而且還接二連三的吃敗仗,你該說是司馬懿能力不足,還是蜀軍太強大?

處於絕對劣勢的人,能把處於絕對優勢的用兵高手打的畏蜀如畏虎,千里請戰,死諸葛走活仲達,這樣的對手,能不令人敬佩嗎?別說司馬懿,就連司馬懿孫子晉朝皇帝司馬炎也是諸葛亮粉絲,司馬炎感嘆到,吾有諸葛亮輔佐,何至於此如此勞累,最後因諸葛亮軍事才能突出,追封晉朝武興王。諸葛亮去世後對當世和後世影響非常大,諸葛亮成為中國真正的家戶喻曉的人物。用一句話來形容諸葛亮:一諸葛,足以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汐水柔情


諸葛孔明先生當時所在的蜀國無論面積、人口、士兵的數量都是三國中最少的,實力是最差的一方。而且蜀國有多方勢力,有荊州勢力(諸葛亮為代表)、徐州勢力(劉備原班人馬),還有劉璋過去的老部下們,是三國中權利鬥爭最激烈的一國。國內的官職就那麼少,但是官員人數卻很多,內部傾軋厲害。蜀國土生土長的官員,是非常不滿這些外來主子的。


諸葛亮先生明知道弱國不可以攻強國,但是為了轉移內部矛盾,主動六次北伐,就是把矛盾引向國外。

他以數萬部隊,大約八萬人,長途征戰,進攻的魏國有三十萬大軍,竟然每次都全師而退。每次都不落下風,每次都讓魏國手忙腳亂。

可謂天下奇才。


陳健4396


因為諸葛亮確實是天下奇才。

司馬懿一生中也經歷過不少戰鬥,對付其他敵人,他都展現了自已優秀的軍事才華。



咱們把司馬懿的各個戰例來剖析一下。

一、長途奔襲平孟達

孟達原為蜀國將領,關羽敗亡後,劉備怪罪,他就叛蜀投魏。曹丕對孟達還是很欣賞的,對他很不錯。曹丕死後,孟達在朝中失勢,擔心遭到政敵報復。諸葛亮獲悉,就寫信勸他歸降蜀漢。孟達答應了,就開始做叛魏的準備。

【達既為文帝所寵,又與桓階、夏侯尚親善,及文帝崩,時桓、尚皆卒,達自以羈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諸葛亮聞之,陰欲誘達,數書招之,達與相報答。魏興太守申儀與達有隙,密表達與蜀潛通,帝未之信也。司馬宣王遣參軍梁幾察之,又勸其入朝。達驚懼,遂反。】

孟達造反,必有防範。而孟達也是個優秀的將領,當年他在劉備部下作戰時,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派兵混入,暗殺了房陵太守蒯祺,拿下房陵,又幫助劉備義子劉封,攻取了上庸。 孟達根據自己的軍事經驗和對魏國的政治分析,推測司馬懿要一個月才能到達,完全能做好防守準備工作。

【初,達與亮書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

228年(魏太和二年)正月,接到舉報,馬懿不等上表回覆,就直接率領大軍日夜兼程,急行軍八日,出其不意,突然圍城。

【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司馬懿到達宛城,立即發動進攻,破壞了城外的防禦工事,八路圍城猛攻。孟達部屬發生了內亂,司馬懿趁機攻入城去,擒殺孟達,迅速解決了問題。

【上庸城三面阻水,達於城外為木柵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 斬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振旅還於宛。】

僅用時十六天,司馬懿便平定了叛亂。



二、追擊匈奴平叛亂

【秋九月,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職等叛,司馬宣王遣將軍胡遵等追討,破降之。】――《三國志》

233年(魏青龍元年)九月,安定地區的匈奴首領胡薄居姿職等人發動了叛亂。司馬懿時任大將軍,他立即派部將胡遵前去征討。在很短時間內,就擊敗了叛軍,迫使其投降。

司馬懿反應迅速,應對得當,很快就鎮壓這次叛亂。

三、遠程突襲定遼東

【二年春正月,詔太尉司馬宣王帥眾討遼東。丙寅,司馬宣王圍公孫淵於襄平,大破之,傳淵首於京都,海東諸郡平。】――《三國志》

238年(魏景初二年)正月,遼東公孫淵反魏,司馬懿奉旨征討。

司馬懿率大軍遠襲,聲東擊西,佯攻圍塹,渡過遼水,直取襄平,圍點打援,圍了襄平,迅速到達叛軍老巢,並發動進攻,在襄平擊敗了公孫淵主力,大獲全勝,穩定了局面。


【壬午,淵眾潰,與其子修將數百騎突圍東南走。大兵急擊之,當流星所墜處,斬淵父子。城破,斬相國以下首級以千數,傳淵首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悉平。】――《三國志》

司馬懿將公孫淵和其部下眾多參與反叛的頭領全部斬首,將首級送到京師,威震天下。

咱們來看看司馬懿的用兵特點:

四、高平陵之變。

司馬懿裝病,趁曹爽外出,把握住了這個瞬息即逝的機會,忽然發動兵變,佔領首都,切斷曹爽的歸路。迫使其進退維谷,不戰而降。又讓蔣濟欺騙曹爽,獲得兵權,平滅了曹爽。



那麼如此擅長奔襲作戰,又善於把握稍縱即逝的戰機的司馬懿,遇到了諸葛亮時候,又是怎樣的情形呢?

先看看《晉書》如何吹噓的:

【乃使帝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張郃勸帝分軍往雍、郿為後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軍隃麋。

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於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滷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天子使使者勞軍,增封邑。】

大概意思:

司馬懿屯長安,率大軍進攻諸葛亮。張郃勸司馬懿分兵駐守,司馬懿認為不能分兵。魏軍進軍。 諸葛亮探知魏軍主力到了,就率兵去上邽割麥子。 魏國諸將都很害怕。司馬懿說不必擔心,我軍兩天就能趕到上邽。等司馬懿率兵到達,諸葛亮逃走了。司馬懿又說了,諸葛亮膽怯,我們能打敗他。在漢陽與諸葛亮兩軍相遇,諸葛亮後撤。司馬懿前進,攻擊諸葛亮的防禦工事,諸葛亮逃走了,司馬懿斬首和俘虜了上萬敵軍。



看起來,司馬懿好牛掰啊!

真的是這麼回事嗎?

《三國志》中,陳壽沒有過多描述這次戰役,很簡略地記了一下: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沒有說到司馬懿“斬俘”,反而說張郃戰死。

《晉書》怎麼沒有記載張郃戰死的事呢?

看《漢晉春秋》注引:

【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駐雍、郿,宣王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

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

宣王尋亮至於滷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

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鹹請戰。

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這就說的比較詳細了,都承認的幾個事實:

1.張郃要求分兵駐守,但司馬懿不同意。

2.諸葛亮割了麥子。

不同之處:

1.《晉書》沒有說郭淮和費曜被諸葛亮暴打的事。

《漢晉春秋》注引說前期有交戰,郭淮和費曜捱揍了。


2.《晉書》說司馬懿處處尋找諸葛亮決戰。

《漢晉春秋》注引說司馬懿處處防守。

3.《晉書》說司馬懿大破蜀軍,“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漢晉春秋》注引說諸葛亮大破司馬懿,“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

4.《晉書》說魏軍眾將都害怕諸葛亮,而司馬懿不怕。

《漢晉春秋》注引說魏軍眾將都想打,只有司馬懿不敢。

5.《漢晉春秋》注引說張郃在木門道戰死了。

《晉書》沒吭氣。



分析一下,其實從《晉書》的記載中,就能看出司馬懿的態度。

諸葛亮要割上邽的麥子,司馬懿說我軍兩天就能趕到,不必提前去阻止。兩天,諸葛亮早割完了。司馬懿到底在擔心什麼?

《晉書》說司馬懿打了勝仗。但按照諸葛亮的性格,馬謖失街亭還自貶三級,這次失敗,被“斬俘萬人”,居然不自貶。

司馬懿如果獲勝,應該主動求戰,但卻一直防守。這與他擒孟達,平匈奴,破公孫淵完全不是一個風格。

司馬懿如果獲勝,諸葛亮退兵,張郃應該向西南追擊,怎麼跑到滷城東北方向的木門道去了?

《晉書》嘛,肯定要為尊者諱,但字裡行間仍然透露出司馬懿處處棋低一著和內心的恐懼。



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晉書》也無法遮掩司馬懿的弱勢了。

【司馬懿與諸葛亮相守百餘日,亮數挑戰,懿不出。亮乃遺懿巾幗婦人之服;懿怒,上表請戰,帝使衛尉辛毗仗節為軍師以制之。

護軍姜維謂亮曰:“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焉。”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故請戰者,以示武於其中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耳?”】

這就比較慘了,被送了女人的衣服,司馬懿被嚴重侮辱,傷了自尊心,上表請戰,但天子派使者辛毗來監軍,制止了他的衝動。

姜維認為,司馬懿應該還是有一點血性的,諸葛亮神笑了:“他要是我的對手,還需要千里請戰嗎?”

但司馬懿是煮熟的鴨子――嘴還硬著來。

【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司馬懿有什麼妙計呢?――熬!

果然是妙計,終於耗死了諸葛亮。

【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

諸葛亮死了,這下子司馬懿終於出兵追擊。楊儀一回頭,司馬懿不追了,“窮寇不之逼”,眼睜睜地看著楊儀“結陣而去”。

為什麼不追了?司馬懿記得很清楚:

諸葛亮二伐回師,王雙去追了。

諸葛亮四伐回師,張郃去追了。

結果怎麼樣呢?惹不起啊!



諸葛亮用兵:

【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以絕對的劣勢,主動進攻,打得以奇襲主攻為用兵特點的司馬懿龜縮不出。所以,【經日,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帝審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後來,司馬懿還鬧了個笑話。

【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結論:那個時代,還有誰能把司馬懿逼到如此尷尬和窘迫的地步?


饞嘴肥貓鏟史官


不是強行科普,只是噁心有人黑正史裡的丞相。演義丞相粉不要擔心,因為正史裡的丞相同樣非常優秀,希望你們也能喜歡正史裡的丞相。

歷史上的丞相:又高又帥氣質又好

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歷史上政治地位

歷史上六大政治家:管仲,商鞅,諸葛亮,王猛,王安石,張居正

歷史上軍事地位

唐朝武廟十哲: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宋朝武廟十哲:管仲,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郭子儀,田穰苴,孫武,范蠡,樂毅

元朝:《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條》載:"武成王立廟於樞密院公堂之西,以孫武子、張良、管仲、樂毅、諸葛亮以下十人從祀。

其實陳壽說得也沒錯啊,政治高於軍事只能賴我丞相政治太好了這可怎麼辦233333

文學才華:丞相從來不賣弄文采詞藻,但是句句真情實感,《出師表》:臨行前給皇帝寫了些建議,然後就千古流傳了。《誡子書》:臨終前給兒子寫封家書,然後又千古流傳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被歷代書法家喜愛233333 此外還有《論交》《論光武》《論諸子》《論讓奪》等。還有軍事作品,以及兵法推演等。

另外,說丞相是全才是因為,他還會音樂,繪畫,書法,發明,,水利,法律學,天文,兵器學,農業學(這段太恐怖了,不太信)

歷史評價(這群人可都沒看過演義)

李白: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

杜甫: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李商隱:管樂有才真不忝,梁父吟成恨有餘。

杜牧:子夜星才落,鴻毛鼎便移。

元稹: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

劉禹錫:軒皇傳上略,蜀相運神機。

白居易: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孟浩然:誰識躬耕者,年年梁甫吟。

陳子昂:猶悲墜淚碣,尚想臥龍圖。

岑參:遺廟空蕭然,英靈貫千歲。

楊萬里:四川全國牙旗底,萬里長江羽扇中。

王安石:武侯當此時,龍臥獨摧藏。

范仲淹:留侯武侯者,將相俱能任。

王陽明:八陣風雲布時雨,七擒牛馬壯秋風。

蘇軾: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

辛棄疾: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

朱熹:英姿儼繪事,凜若九原作。

羅隱: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文天祥:天下皆傳清獻節,人心自有武侯碑。

陸游: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求轉發,讓更多的人看到,不要黑我諸葛了!忠粉至上!


要三四喂


換個人連北伐都組織不起來。

蜀國失去荊州後,總人口才不到一百萬,還能維持總數近三十十來萬軍隊和整個政府系統,而且不崩潰。諸葛亮之牛逼已經震鑠古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