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芬戰爭蘇聯為何是慘勝?

於無聲處34


戰爭開始前,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剛剛經歷無情的政治大清洗,一大批在內戰時期成長起來的優秀軍事指揮員(比如圖哈切夫斯基等等)不是被秘密槍決,就是被送往西伯利亞的古拉格集中營,軍隊戰鬥指揮能力受到嚴重削弱,而且斯大林也沒把芬蘭這樣的小國放在眼裡,戰爭初期嚴重輕敵,沒有組織對戰略戰術詳細研究,也沒有進行像樣的戰爭動員;

但是,芬蘭方面不一樣,身後就是自己的家,退一步家就沒了,於是舉國動員,全民抗蘇熱情非常高漲,拼死抵抗,就是敗了也要讓蘇聯知道疼;

最後,就是國際環境,也不利於蘇聯,自己是侵略國,主動侵佔人家國土,國際道義上站不住腳,又是共產主義國家,被英美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重點防範,給予芬蘭大量援助;

綜上,這些內外因素導致戰爭開始時,芬蘭在局部戰役戰鬥中其實是打贏了,而斯大林為了挽回面子,又不得不硬著頭皮接著打,開始國內動員,組織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最終芬蘭戰敗,但在第三方(英美法等國)斡旋調停下,割讓了部分國土,但卻保住了大部分的領土主權,所以蘇聯只能算是慘勝;

不過,蘇聯也不是沒有收穫,個人認為主要有兩大收穫,一是在波羅的海方向掌握了一直魂牽夢繞的出海控制權,二是通過這次戰爭意識到軍隊指揮體系的問題,政治清洗的力度有所收斂,開始逐步恢復軍隊建設,一定程度上為後面的蘇德戰爭贏得了十分寶貴的迴旋餘地。


CL031015


蘇芬戰爭從1939年11月30日爆發,至1940年3月12日簽訂《莫斯科和平條約》,歷時三個多月。芬蘭只有440萬人口,三萬多常備陸軍(戰時擴充至12.7萬),和少量重武器。而蘇聯以強大的國力和先進的武器,先後投入百萬大軍,卻在芬蘭軍隊頑強的意志、靈活機動的游擊戰抗擊下,進展緩慢、損失慘重。後因芬蘭過於弱小,實力不濟,被迫簽訂和約。據戰後統計,蘇軍傷亡70萬餘人,芬軍傷亡7萬餘人,蘇芬兩軍傷亡比為驚人的10:1。芬蘭雖然戰敗,但雖敗猶榮,贏得了國際聲望,打出了軍威。而蘇聯卻在付出慘重的軍事代價、失去國際聲譽後,僅得到5.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且讓德國看清了蘇軍的戰鬥力、堅定了入侵蘇聯的決心。所以說,蘇芬戰爭中,蘇聯只是慘勝,雖勝猶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