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通行證、24小時免費網上問診

電子通行證、24小時免費網上問診

電子通行證、24小時免費網上問診
電子通行證、24小時免費網上問診電子通行證、24小時免費網上問診

廣州市越秀區,這個全廣東省市部門和醫療機構最密集的核心城區,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阻擊戰中,承擔著重要的任務。在特殊時期,越秀區創新社會服務方式,推出一系列24小時無接觸公共服務,包括無接觸問診、無接觸辦證、無接觸諮詢等。在防控好疫情的同時,有序恢復各項公共服務。

大眾服務

三大類24小時無接觸公共服務

1月31日起,越秀區推出“3個24小時”無接觸公共服務。居民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7×24在線全科醫生視頻問診服務,最快15秒就可以與醫生網上“面對面”進行健康諮詢,無論是疑似肺炎或其他常見疾病,均可通過視頻問診進行面對面健康諮詢。截至2月15日12時,“24小時免費視頻問診”平臺累計註冊30人,累計領取體驗卡25人,累計完成問診13人。

同時還開通了24小時家庭醫生熱線服務4008838528。居民可撥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4小時家庭醫生健康服務值班熱線問診。截至目前,“24小時家庭醫生熱線服務”共計接聽電話274通(2月1日開始為居民提供服務),累計推送疫情溫馨提醒短信至家庭醫生簽約居民203.49萬人。

越秀還開通了24小時市民諮詢熱線服務。坐席人員均為疾控中心的專業技術人員,分為日班和夜班兩班次。目前,該熱線累計接聽各類諮詢問題387通,主要為來電居民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緒疏導和安撫等服務。

數據追蹤

電子防疫通行證 社區掃碼記錄行蹤

2月的羊城街頭,多個社區的街巷口,架起了鐵馬和警戒線,廣州市全部小區按要求實行嚴格管控,來訪進入人員需要測量體溫方可進入。然而,病毒存在潛伏期,對一段時間內進出該小區的人員如能有所記錄,對於社區人口相對密度大、人員流動性較大的老城區來說,無疑有助於疫情防控和追溯。

越秀區疫情防控指揮部信息技術組率技術開發團隊在2月11日上線大數據平臺基礎上,日夜趕工,於2月14日在“越秀人家”微信小程序上線防疫通行證功能。

該功能利用數字政府實名認證、電子證照等技術實現。市民使用微信平臺上的“越秀人家”小程序可自助生成防疫通行證(二維碼有效期為1個月),出入小區門口時出示通行證二維碼,負責小區封閉管理的工作人員使用手機掃碼驗證通行證,並測量體溫,入口登記僅需不到30秒,這樣不僅免去了人工登記的繁瑣,還避免了此前部分小區居民排隊進入小區的聚集場景,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風險。

目前越秀區各個小區已經全面啟用防疫電子通行證。與此同時,全區各街道、社區所有工作人員均下沉一線,到社區做好封閉管理工作,並通過各種等渠道向居民介紹社區電子通行證的使用方法。

當前疫情防控的關鍵在社區,大部分工作的落實責任都落在基層人員肩上,為了切實給基層減負,近期越秀區信息技術組各部門通力合作,針對區街一線人員、企業復工、重點群體防控,統籌打造“越康”“越企康”“越民康”三大平臺,為防控疫情提供數據支撐服務。

立體宣傳

海報宣傳、無人機提醒

最近,走在廣州越秀街頭,多幅醒目的宣傳海報隨處可見,這是南方都市報與越秀區聯合開展的一批創新抗擊疫情的宣傳,上面附有南方都市報官方微信號,市民可以及時瞭解防疫動態。 據悉,首批推出的南都抗疫系列主題海報共有8張,生動的宣傳口號旨在讓廣大市民儘量少出門、少聚集、少見面,儘量通過線上的方式交流。

“我們的社工也是堅持奮戰在一線,通過張貼海報等形式,努力提升居民的防範意識。”越秀區建設街黨工委書記李嘉斌表示,當前越秀區全力做好疫情防疫的公益社會宣傳工作,南方都市報作為主流媒體,這次設計製作了這批海報,形式活潑,實用性強,近期將會組織街道社工、志願者,將這批海報張貼到社區宣傳欄和轄區的辦公寫字樓裡,務求讓廣大市民積極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及時瞭解最新動態。

近日是返程客流較大的時期,外防輸入的壓力大,針對廣州火車站廣場流動人口較多的特點,越秀公安還採用了無人機廣播的形式,從高空觀察路面,對未戴口罩的人進行勸導,提升了效率也降低了執法人員的風險。

統籌:尹來 遊曼妮

採寫:南都記者 吳廣宇

攝影:南都記者 梁煒培

南都觀察團

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市社科院哲文所所長曾德雄:

疫情考驗城市治理的精細化程度

非常時期,非常舉措,越秀區的這個做法值得肯定。一場疫情,讓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已經如此緊密,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擔心過度的緊密,值得反思的地方太多。好在現在網絡發達,很多事情可以網上辦理,就像越秀區這樣首推24小時無接觸公共服務可以讓緊密的聯繫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當然社會構成異常複雜,永遠不可能真正做到“無遠弗屆”,任何的“一刀切”都會有遺漏缺憾,比如不會上網的老人家怎麼辦?沒有進入系統的外來人員怎麼辦?一定還有很多我們想象不到的現象存在。這些都是社會的一分子,都需要我們關注到,不可有遺漏。希望我們的工作做得細一點、再細一點,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完善我們的治理體系、提升我們的治理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