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麵的陝西人為什麼不能融入咖啡文化?

01

愛吃麵的陝西人為什麼不能融入咖啡文化?

西安的車讓人還在堅持,不容易,很可貴。相對於執行的七零八落的垃圾分類,車讓人的努力和堅持讓人對西安有了些信心。

持之以恆做到“車讓人”,核心要實現陌生人相互信任。行人相信司機會為他停下來;司機相信行人會越來越遵守交通規則,在紅燈前停下,在被禮讓的時候快速通過。

“車讓人”如果不能構建在陌生人相互信任上,不能使堅持成為共鳴,使共同行動成為驕傲,依靠罰單可以一時,但不能長久。制度可以約束人的行為,但驅使人共同行動的是文化認同。

硬科技是技術革命,也是一種新的文化模式。

文化這個概念彈性很大,在不同的場景裡有不同的指向和闡釋。

一直認為,文化其實是社會資源組合匹配的底層邏輯。因為認同某種思考方式,於是共同做某件事,不管是造通天塔,還是三國爭霸,抑或是在電競裡組隊爭雄。

人們通過構建認同達成協作體系,並因為言行的趨同性被歸集為某種族群。他們的行為特徵、表達方式就被概括為某種文化,比如我不能看懂和理解的二次元、同人之類。

硬科技也是基於共同認同的大規模社會協作。因為相信硬科技可以改變世界,可以為人類創造更多福利,很多人傾注才智、展開大範圍協作。

硬科技還會獲得更大規模的社會認同,認同者在語言、行動上會支持和參與,懷疑者會牴觸、抗拒,也將出現不同族群的文化特徵。

02

愛吃麵的陝西人為什麼不能融入咖啡文化?

陝西是文化大省,這裡有中華文明最為豐富的元表達。黃帝、詩經、姓氏文化、玉文化、龍文化、文字、法制、道家、法家、儒家、佛教……很多最初始的文化定義和概念在這裡發端、完善。

如今的陝西為什麼不是文化強省,在我理解,是缺少與新文化模式、新技術應用的深度融合。

進入近現代,尤其是在當代社會,陝西強大厚重的文化礦脈呈現出輸出能力不足的問題,表達單調、活力低下。面對商業文明和互聯網文明的浪潮,缺少接納融合,卻發揮了自身強大的防禦力。

縱觀這塊土地上的傳奇,最繁盛的時代都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最旺盛的時代。相距最遠的文化基因能融合釋放出新的燦爛文明成果,絲綢之路就是最佳例證。

硬科技 能否成為激活西安本土文化的新要素呢?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當下的西安本土文化就是面文化

愛吃麵的陝西人為什麼不能融入咖啡文化?

電視劇《白鹿原》中經典吃麵場景(來源:網絡)

能一起吃麵,在西安人的生活場景裡,那是最正經的自己人。一起就著大蒜吃著粘面喝點燒酒說幾句掏心窩子的話,勾搭著肩膀晃悠著回家,情感交流十分到位。面文化,是情感文化,是家人文化,是鄉土文化,是熟人文化。

人們為什麼從鄉村走向城市,因為在城市能更有效地建立陌生人協作,獲得更多機遇和更好服務。西安這座城市雖已進入後工業社會,但很多西安人還生存在關係社會。哪怕簡單的流程、很小的事情,都會習慣性先找找夥計和朋友。

03

硬科技有高風險、高變化、高專業度的特點,要想在硬科技領域獲得成功,必須爭取和一流的專業人才合作。在自己的親戚朋友同學這樣的熟人圈裡攢起一流團隊不是沒有可能,但幾率一定很小。

硬科技是咖啡文化。陌生人相約協作,約一杯咖啡,頭腦清晰談妥合作條件,信任背書靠專業度,風險擔當利益分配靠契約精神。

愛吃麵的陝西人為什麼不能融入咖啡文化?

咖啡文化是理性文化,是風險文化,是陌生人文化。硬科技的發展,是以硬邦邦的數據做支撐的,給面子、看破不說破之類的熟人套路在硬科技中必須失效,因為不挖出BUG就是共同失敗。

熟人社會同富貴容易、共患難不易;而硬科技的協作者剛開始的時候就得約定風險共擔,因為彼此都知道成功是小概率,失敗才是大概率事件。

熟人社會的合作,主要看短板,防止合作者最短的那一板成為導致失敗的關鍵;陌生人協作,關鍵看長板,要把彼此最強的那塊板拿出來,打造最強大的桶。

面文化是前喻文化。“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長輩見識廣、經驗豐富,年輕人要向年長的人虛心學習求教,才能少走彎路少交學費。

硬科技是後喻文化。年輕人乾的事年長的人很多都看不懂,更別提指點指導了。朋友的孩子大學期間就開始創業,做人臉識別,如今和創業小夥伴做得風生水起,朋友卻一心想讓女兒上博士,找個安穩工作。直到女兒的成功屢屢被媒體報道、被官方表彰,她這“絆腳石”才終於消停。

04

我造了個公式:產業價值=資源×(模式+資本)/時間。對於西安來說,有資源只是有了成功的條件之一,模式和資本更多要來自陌生人,產業價值關鍵看協作效率。

能不能做好硬科技產業,要看西安有沒有足夠的熱情和胸懷迎接“陌生人”,奉上一個講求契約、不重資歷、重視效率的新的西安。

推進硬科技,不僅僅是推進硬科技的產業項目,更要推進一種新的精神,一種新的文化,一個新的夢想。

讓“一城文化半城神仙”的詩性西安,與硬科技的理性西安交相輝映、完美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