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語出《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是謂春夏養陽,以養陽之生長;秋冬養陰,以養陰之收藏。這不僅是中醫養生的一個概念,更是養生的大學問。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中醫有應四季、四時養生的原則,單這一個理論,就在保健方面具有很重要意義。


《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養陽:春夏陽令也,春生夏長,春天時陽氣生髮,夏季時陽氣盛。春時陽始生,風寒之邪尚為患,故春時應注意禦寒保暖,春季不宜過早減衣,亦即此理,以養人體之陽。


《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夏時陽極盛,暑熱邪盛,大熱大汗耗氣,氣者屬陽也,故大熱大汗亦傷人體之陽,(喜歡汗蒸的也不宜過度發汗)。夏季,尤其是三伏天,人們貪涼,涼飲、冷氣,此時炎熱,皮膚腠理最易受寒溼之邪,貪涼太過則易傷陽,尤其是關節部位容易疼痛(頸肩部位)。故夏季時更要避免過食冷飲及冷氣以防傷陽。


《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秋冬養陰:秋冬陰令也,秋收冬藏,秋季時陰氣收,冬季時陰氣藏。秋冬之時燥邪為患,易傷陰,故秋冬之時宜服用滋陰之品或搽用滋潤護膚之品以防燥邪。


《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秋時漸寒,冬時寒盛,人們喜食辛辣火鍋、好飲酒以禦寒。辛辣之品易生內熱,酒易生溼熱,飲食太過則易傷陰。因此,秋冬之時既要避免燥邪,也要注意過食辛辣和過量飲酒,以防傷陰。


《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古人非常注意養生,正如《素問 ·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知其道也,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中醫是門大學問,古人更是大智慧,寫出《黃帝內經》這種傳世之作。

此文僅供參考,大家如有己見,可在評論中分享交流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