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蝗虫是如何飞跃红海到达伊朗、印度的?

牵着蜗牛在旅行


这次飞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蝗虫,学名叫沙漠飞蝗。

这不是一般的蝗虫,是专门能形成灾害的群居型的危险分子。

从名字就能看出两个特点。

这两个特点都是这些虫子能够不远万里来到西亚的重要原因:

第一,它们喜欢干燥和阳光充足的地方。

之所以名字里带有沙漠两个字,显然就和他们生活习性有关。

如果喜欢潮湿地带,还能称之为沙漠么?

可见,这些蝗虫生活和活动的区域就是比较干燥,特别是日光充足的区域。

而非洲、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中东的不少地区正符合这个特点。

因此,它们在这些地区出现和爆发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

第二,它们飞行能力很强。

别以为我们日常见到的草窠里的蚂蚱就能飞,它们基本上靠条约,飞行能力已经退化了。

真正具有飞行能力,且持续飞行的蝗虫有几种,比较知名的是沙漠飞蝗和东亚飞蝗。

所谓飞蝗就是说它们具有很强大的飞行觅食能力。

一般的每天飞行长度和距离可以达到100-150公里,最远200公里左右。这是一般草窠里的蚂蚱难以媲美的。

沙漠飞蝗具有类似的特征,当然就可以飞越山海,进入更广阔区域形成灾害。

除了以上两个特点之外,沙漠飞蝗从非洲经过阿拉伯半岛到伊朗和印巴地区,还有第三种优势——

靠一种自然的力量,那就是风。

每年随着印度洋的气流和风向的变化,它们就会跟随风起舞。

应了那句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气流让飞蝗从非洲进入西亚等地提供了助力,这些小东西就更容易越境。

印巴地区和伊朗地区爆发蝗虫灾害的地区,都是距离海边不远的干燥地区。

这正是蝗虫度过海洋后很好的落脚觅食地。

因此当地几十年里,曾多次爆发类似的蝗灾,区域也基本一致,就与这种自然环境有关。


木春山谈天下



沙漠蝗虫可以随风飞行,每天可以轻松覆盖90多英里,并且能够在空中停留很长时间。蝗虫群经常穿越355公里宽的红海和58-338公里宽的波斯湾。 这次罕见的蝗灾像野火一样在东非蔓延,沿着红海海岸,向埃及和沙特阿拉伯蔓延。在《圣经》的《出埃及记》中,蝗灾是十大惩罚之一,它降临在埃及土地上,作为奴役犹太人的惩罚。



沙漠蝗虫是一种迁徙昆虫,成群结队地长途跋涉,这次超级蝗灾有数千亿只蝗虫。有些蝗虫到达红海、波斯湾海岸后,在无风或风力很弱的情况下,它们避免飞过海面,而是沿着海岸向北飞行。只是在经过红海和波斯湾的尽头后,它们才又转向东方。科学家通过蝗虫试验表面它们避免飞越反光带,当选择非偏振反射面和反射线偏振光的面时,它们更喜欢飞越前者。蝗虫可以探测海面的偏振反射,并避免穿过它们,至少在低空飞行时,它们可以避免飞越这些危险区域。



但顺风情况下,蝗虫甚至可以飞越数千公里的大洋,实现跨洲迁徙。 1988年10月在非洲沙漠蝗虫,沿着从西印度群岛的圣克罗伊岛向北延伸到南美洲国家苏里南和圭亚那的东海岸,当地发现了许多非洲沙漠蝗虫。这些蝗虫乘着一股副热带低气压引发的一场飓风到达的,从非洲西海岸到西印度群岛的距离是4500公里。蝗虫可能是主动飞行和滑翔飞行结合实现远距离迁徙的。



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都知道蝗虫的飞行能力出众,在发生蝗灾时,成群的蝗虫浩浩荡荡,所过之处几乎寸草不生,蝗灾名副其实地成为农业生产最大的灾难之一。近日来,从东非地区发展而来的蝗灾有愈演愈烈之势,大批的蝗虫飞行覆盖面积可以达到几百平方公里,并且已经从东非向东部蔓延,飞越过红海,直达西亚伊朗和南亚的印度,造成了沿途许多国家大面积的农作物受灾。那么这些蝗虫是如何飞越红海的呢?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西亚的阿拉伯半岛之间,属于印度洋的陆间海,形状狭长,呈西北-东南走向,长度近2000公里,在南端的曼达布海峡是红海的<strong>最窄处,宽度仅有30多公里,这对于蝗群来说,飞越这点距离还是非常轻松的。据有关机构监测表明,此次飞出东非的蝗群,也的确是从红海的曼德海峡飞越的。

在一般情况下,蝗虫是呈散居状态的。当一个地区比较干旱,食物量又比较丰富,那么蝗虫的数量在短期内就会聚集很多,在蝗虫密度较大的情况下,蝗虫之间免不了身体接触,当触碰到后脚的某个位置时,蝗虫会释放特殊的信息素,如果这种信息素在一个区域内变得非常“浓密”时,蝗虫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就会发生改变,由独居转变为群居,身体的颜色由绿色变为灰褐色,膜翅也相应地变得更加坚硬,为迁徙飞行奠定基础。

当东非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因蝗灾农作物遭受大量啃食之后,当地的食物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庞大的蝗群需要,于是之前群聚的蝗虫分为几个分支,向着不同的方向移动,根据飞行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食物量的多少继续调整行进路线,有的向东部沿海前进,有的向东北部的红海方向行进。而到达红海之后,这些蝗群行进路线又发生了分化,有的沿着红海靠着非洲的陆地边缘向东北方向移动,没有跨越红海,直达苏丹东部沿海地区。而有的分支则穿越了曼德海峡到达也门。

到达也门之后,蝗群边行进边进食边繁殖,种群数量没有减少,反而比飞越红海前数量还要多。在这里,蝗群的迁徙又发生了分化。由于阿拉拍半岛西部有希贾兹-阿西尔高原,南部有希贾兹山脉,海拔都在3000米左右,地势较高,蝗虫的飞行上限一般在300米左右,再高就很难飞上去了。因此,在高原和山脉的阻挡下,一些蝗群沿着希贾兹-阿西尔高原和红海之间的狭长低矮平原向西北方向移动,目前行进到沙特阿拉伯内夫得沙漠的西端。而另外一些飞行能力更加出众的蝗群,沿着也门、阿曼南部靠近阿拉伯海的狭长平原一直飞行,最后又成功飞跃阿曼湾,抵达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境内。

由蝗虫飞行高度和生活习性进行判断,受到伊朗西南部厄尔布尔士山与科彼特山、东部苏莱曼山脉的阻挡,蝗虫在伊朗境内的活动范围将会被限制,只能停留在东南部与阿曼湾相接的低平原地区。而飞到巴基斯坦和印度境内的蝗虫,由于西部是苏莱曼山脉、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为印度沙漠和马尔瓦高原,其继续行进的可能性也比较小,估计只能停留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区域的印度河平原,更不可能会影响到我国了。


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形状狭长,从西北到东南长1900公里以上,最大宽度306公里,面积45万平方公里。红海北端分叉成两个小海湾,西为苏伊士湾,并通过贯穿苏伊士地峡的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东为亚喀巴湾。南部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印度洋相连。红海南端曼达布海峡最窄处30千米。


据科学家研究得知,蝗群越来越大后,其中善飞的蝗虫的比例也就随之增加,蝗虫群可能从红海南端曼达布海峡最窄处借着风势飞越30千米到达也门,再经过沙特阿拉伯到达伊朗、印度的。

沙漠蝗虫,严重威胁农作物生产、食品安全

沙漠蝗虫是短角蚱蜢,可形成大群,对农业生产、生计、粮食安全、环境和经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粮农组织解释说,成年蝗虫群可以随风每天飞行150公里。雌性蝗虫一生中可以产300个卵,而一只成年昆虫每天可以消耗大约相当于自身重量的新鲜食物——大约每天2克。一个非常小的蝗虫群一天吃掉大约35,000人同样数量的食物,蝗虫对农作物的毁灭性影响对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特别是在已经脆弱的地区。

受沙漠蝗虫影响的国家


在平静时期(称为衰退),沙漠蝗虫通常只限于非洲、近东和西南亚的半干旱和干旱沙漠,这些地区每年降雨量不到200毫米。这是一个大约160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由大约30个国家组成。

沙漠蝗虫可能会蔓延到大约290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延伸到60个国家的部分地区。这超过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在蝗灾期间,沙漠蝗虫有可能破坏世界十分之一人口的生计。

粮农组织蝗虫小组使用一种颜色编码方案;绿色代表“冷静”,黄色代表“谨慎”,橙色代表“威胁”,红色代表“危险”,让世界了解当前蝗虫形势的严重性。


军机处留级生


这个问题很好解释,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形状狭长,从西北到东南长达1900千米以上,最大宽度306千米,红海南端曼达布海峡最窄处30千米。而沙漠蝗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迁徙性害虫之一。这种蝗虫每天可以随风飞行150千米…。所以蝗虫稍微动一下脑筋飞过红海是很轻松的事…。





德迷91563106


根据媒体最新消息报道,铺天盖地的蝗虫正在肆无忌惮的肆虐非洲,然后飞过红海,直达数千公里外的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

——在非洲肆虐多日的蝗虫,正在聚集成团,一路奔袭至亚洲。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表示,这些蝗虫数量正在呈爆发式增长,在过去的一年半中,暴涨6400万倍,而且一场雨季之后,可以再次增长500万倍。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这些蝗虫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千亿只,一天就吞噬光3400万人的粮食,而且令人担心的是,蝗虫还在快速增长,对于农作物的破坏还在加强,令人触目惊心。全世界都笼罩在铺天盖地的蝗虫阴影之下。

——印度拉贾斯坦邦已经告急,该邦向印度总理莫迪发出了紧急求助,表明这个邦目前处于蝗虫的严重袭击下,如果不及时制止这些蝗虫,印度将面临一场国家灾难。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闻丁WD之旅


蝗虫灾害的形成往往有一定的气候条件,此次在非洲爆发的蝗灾属于“沙漠蝗虫”,主要栖息在非洲以及亚洲的西亚和南亚等地区,沙漠蝗虫可能是所有蝗虫中最具威胁的蝗虫品种,因为沙漠蝗虫具有极强的迁徙能力,在一片区域的植被倍“清扫”干净后,数亿亿计的蝗虫就会组成蝗虫大军,我们可以简称为“蝗军”,这些蝗虫会组成大军飞行到很远的距离,一天之内蝗虫可以飞行超过150千米,当然蝗虫是无法逾越广阔的大洋的。蝗虫分布及迁徙图

非洲东北部爆发的蝗虫在把当地的植被和农作物吃光后,就往东迁徙寻找新的根据地,这时在他们面前的是红海,红海能不能阻挡“蝗军”呢?答案显然是不能,红海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层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形态,延伸近1900千米,但是红海宽度很窄,最大宽度仅为306千米,最窄处仅为30多千米,这种宽度的红海根本不可能阻挡蝗虫大军的前进。通过红海之后,蝗虫们就来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不过我们知道阿拉伯半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半岛上沙漠广布,植被十分稀疏。

也就是说阿拉伯半岛对于蝗虫们来说是一个粮草相对匮乏的区域,显然不是长待之所,所以蝗虫们继续沿着阿拉伯半岛的南侧向东迁徙,穿过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和阿曼湾,沿着伊朗高原南部继续向东到达印度半岛,来到了南亚地区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巴基斯坦东部地区和印度地区相对来说植被更为丰富,农产品也更多,这里是蝗虫们十分理想的生长繁殖地。当然,这些“蝗军”有可能继续迁徙,进入东南亚地区,不过往北应该比较难以穿过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蝗虫


地理沙龙


蝗虫的迁徙路线和古人类从非洲向亚洲迁徙的路线几乎重叠。古人类中的一支(海洋民族)过红海,沿海岸线向东迁徙,跨过阿曼湾,进入阿拉伯海沿岸,然后进入南亚次大陆,最后到达东南亚和澳洲。


周未明


蝗虫繁殖能力很强,顺风而下 ,一路啃庄稼飞来的。


世道黑白


可能是大风刮过来的或者气流飘过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