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万名志愿者奋战“疫线”-上海将从信用、嘉许两方面给予激励

晨报记者 陈里予

2月17日下午,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潘敏,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郑锦,团市委副书记邬斌,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介绍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

24小时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潘敏介绍,卫生部门搭建由“健康上海12320”和各区精神卫生热线组成的专业电话服务网,在上海“健康云”网络平台设立心理服务板块,目前已有200余名专业咨询人员参与,提供24小时服务,相关服务平台和热线累计接待咨询1300多例,在线心理自评6万余人。“青年之声12355”和“青小聊”网络平台开通疫情咨询专线,组织70余名专家志愿者,累计接待咨询1500余例。

针对学生群体,教育部门组织40位专家成立心理援助中心组,充实高校、各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员队伍。发布《抗疫期间中小学生及家长心理防护手册》,推出一系列心理调适课程,16个区学生心理中心开通24小时热线,55所高校开设心理热线和网络辅导。

针对职工群体,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积极用好职工教育平台、青年驿站等阵地,发挥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示范作用,做好职工心理疏导。

针对社区居民,通过12320热线、上海“健康云”平台、妇联“家庭教育中心”等提供服务。志愿服务组织设计了8个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项目,招募150余名专业志愿者进社区服务。

针对医务人员等一线防控工作者,开通55369173心理服务热线。

焦虑等三大类话题受关注

粗略统计,目前市民比较关心的话题大概归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焦虑郁闷情绪、睡眠困难等问题,及其带来的躯体反应如心慌、胃口差等;第二类是家庭、亲子关系问题,如跟长辈或者子女相处的问题、家庭矛盾等;第三类是工作、学习压力问题,如出门上班怕被传染、工作强度过大等。

相关部门将对这些问题汇总后进一步加以聚焦,组织各方专家“会诊”,提出更精准、更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干预措施。

谢斌表示,目前阶段对于上海市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信心。上海市民对已经采取的各项防控措施要有信心,从疫情每天的走势也能看出,我们一定会取得最终胜利。市民也要对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有信心,一旦生病了不用担心得不到及时救治,没有病更用不着整天忧心忡忡。另外,我们要对每个市民自身有充分的信心,网上说“上海人最怕死”,这就是我们信心最重要的底气。因为在传染病面前如果人人都怕死,才有可能最快地切断疾病的传播。

志愿者人均上岗17.66小时

1月28日,市志愿者协会发出《关于号召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倡议书》,并明确四方面工作重点:以社区、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高速道口、地铁公交以及人口密集场所为重要区域;以疫情防控关键、紧要的“窗口期”和返程复工高峰期为重要节点;以党员、青年、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市民群众以及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等专业志愿者为重要力量;以防疫宣传、协助测温、秩序维护、环境整治、心理疏导等为重要内容,加强条块联动,织密筑牢属地防控、社区防控、群防群控网络。

截至2月16日12点,“上海志愿者网”发布20类4200多个“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其中防疫宣传、平安守护、医疗卫生、文明劝导、应急救援类项目参与度最高。通过“上海志愿者网”共招募上岗志愿者11.5万余人,其中35-60岁的志愿者5万2千6百多人,占比45.75%,60岁以上的志愿者4万3千8百多人,占比38.12%,35岁以下的志愿者1万8千5百多人,占比16.13%,上岗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达2033053小时,人均17.66小时。

随着节后大量人员返程、大批企业陆续复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也进入了关键时期。志愿服务工作会进入一个高位需求期,主要涉及几个方面:一是上海外围道口的需求仍会比较大。二是市内地铁、公交站点的需求会明显增加。三是社区防控的需求会进一步剧增。四是商务楼宇、企业园区对志愿者的需求量会逐步上升。

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将推出两方面的激励举措,一是加强信用激励,将联合市发改委、市信用中心将符合一定志愿服务时间要求的疫情防控志愿者信息纳入征信平台,给予信用正向激励。二是加强嘉许激励,树立志愿者的良好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