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言|在線賣房正在成為一道正餐

一勺言|在線賣房正在成為一道正餐

恆大給全行業的老闆上了關鍵一課。操刀者劉雪飛,這個從大學生一路在恆大晉升到副總裁的營銷官,一戰成名。

她在昨天的網上發佈會披露一組數據,給高知地產人士當頭一棒。下午時分,恆大全國樓盤75折銷售,本輪市場偷襲,完美閉環。

三天時間,備受業內冷眼的恆房通,註冊用戶新增300萬人,認購47540套房,總貨值580億元,未來幾天有望突破10萬套。

各路朋友紛紛來問我,數據靠譜麼?我諮詢了恆大內部的朋友,大家比較樂觀,保底40%的轉化率。

說句實話,我不為難恆大,它確實也給不了最準確的數據。因為這場恆大與人性弱點的對賭遊戲,有幾個關鍵時間節點。

第一批數據最早也要到本月20日,當天恆大全國售樓處開放,由於規定要線下確認,所以20日才會有第一批數據出來,現在說好的,說差的,都不靠譜。

第二批數據,可能到3-4月間出來,那會疫情大概率結束,人們才有動力出去,形成第二批數據。

最靠譜的是第三批數據,5月10日是最重要節點。

這一天時間截止,該退款的退款,該確認的確認,該簽約的簽約。有比較大的概率,我相信恆大會爆一個大數據出來。

至於恆大說,恆房通的遠景目標,用戶1億人,不排除銷售其他開發商的房子,甚至不排除消費汽車等大宗商品,可升級為一個銷售員兼職售賣平臺。

願望很美好,現實很骨感,要是能成,平安早幹了,早就成為中國第一銷售平臺了。我也可以說,一勺言不排除到A股上市,你信麼?

但是,作為行業的一分子,我衷心希望恆大的創新能夠爆款。這件事情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恆大的實驗本身。過往五六年死水一潭缺乏創新的地產營銷行業,突然因為新冠疫情來了一隻大鯰魚,數百萬營銷人都得抖擻精神,否則從主管到總監,很多人可能飯碗不保。

人們現在普遍關心的問題是,網上賣樓,會隨著疫情的結束曇花一現,還是會變成一個持續性的存在?它是一個短期的備胎應急計劃,還是有可能走向主流?中國樓市的線上化趨勢,是否正式迎來向上的拐點?

一句話,未來幾個月,會不會有一個「X房通」軍團,邁著正步走向我們?

我坦率告訴你,真正的答案,來自於恆大,又不取決於恆大,它直接取決於,有多少開發商真正跟進這件事情。

跟進的人走的多了,它就真的會成為一條路。

昨天,樂居也帶著它豪華的開發商朋友圈加入戰鬥,「好房線上購」刷屏朋友圈,據當日戰報,28家品牌房企、636個項目與樂居簽約。首發名單裡,世茂海峽,藍光與中南置地更是帶著全國項目加入。

綜合來看,目前有三類勢力開始高調推進。

1,自己玩:中大型開發商

2,一起玩:以樂居為代表的綜合媒體交易支持平臺

3,自己玩:

中小渠道公司開始試驗

目前還沒有看到貝殼的針對性反應。但我相信,在渠道做出回應前,恆大掀起的這場網上賣樓事件,將持續構成地產營銷界不滅的燃點。

萬科在哪裡?碧桂園在哪裡?58系在哪裡?醒醒!

可以非常肯定的是,在這條交易線上化的大方向上,恆大的玩法只是第一個,還會有更創新的玩法,被拋出來。房地產行業同行取經很快,在這條賽道上,我判斷大家會基於各自的能力特徵,快速形成新維度上的分工與合作。

什麼意思呢?

傳統的房地產銷售鏈條並沒有真正改變。開發商居中,左手交易渠道,右手媒體服務,甲方-營銷-媒體這個金三角結構,沒有消失,只是迅速被互聯網化了。

在新的生態結構裡,房產媒體服務平臺也必須速速升級,否則你跟不上你的甲方,有被一夜邊緣化靠邊站的可能。

我上一篇文章叫做「甲方的覺醒」,本文是第二篇「媒體的反擊」,我們談談媒體。改天等貝殼玩法出來後,我們用第三篇談談「貝殼的策略」。

言歸正傳。

大家憋在家裡,買房需求一直在線,只是憋的滿臉通紅,出不去,怎麼辦?

上網。

過去30天,是中國人互聯網需求規模最龐大,最剛性,最無抵抗力的黃金時間。而恆大的豪華案例證明,像房子這樣的大宗商品是真的可以轉移到線上的。朋友說,樂居的數據也顯示,目前在線諮詢訪問量是年前的三倍以上。

這一幕對所有的中國買房人也是一次實打實的用戶教育,時間每延長一天,習慣就牢固一倍。疫情過去的那一天,也是中國買房人網絡買房教育課結業的那一天。

很多傳統的商業策略被顛覆,都是在一夜之間,它只是需要有個東西做觸媒;很多潛在的商業機會也可能突然出現在面前,就像2003非典後電子商務的崛起,就看你的觀念與行動力是否同時先人一步。

既然買房人已經在那裡,賣房人你還猶豫什麼呢?

然而,正是在這個時刻,大家因為去年渠道的生猛,對金三角的另外兩家(甲方與媒體)的能力產生了不應該有的懷疑,「媒體無用論」與「甲方無能論」甚囂塵上。

我們以樂居媒體平臺為例,它的玩法可以分成三個:

1,人海戰術傳播

開發商的營銷信息與營銷新動作,在很大程度上要傳遞出去,大概率仍然脫離不了媒體,恆大這樣的土豪除外。因此,短時間的擴散顯得非常重要。

在把大數據技術與AI技術應用在內容採集後,樂居每天內容採集能超10000篇文章,其中,發佈超5000篇。這其中,又有20%是來自於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寫稿。這些數據,基本上與你朋友圈的印象相吻合,有時讓你還會覺得無力吐槽。

在內容的分發端,樂居內容除了官網,還可以在一個媒體矩陣裡傳播。大顆粒度的話,10個以上的頭部流量平臺,100個垂直流量平臺;小顆粒度的話,有300多個賬號矩陣,1000+的社群矩陣,可以深度抵達1500萬粉絲。

你肯定在朋友圈被看到了。然而,你會說這有什麼難麼?人海戰術而已。

但是,中國樓市的營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最有效的花錢方式主流仍然是暴風驟雨般的「暴力美學」。恆大這次全國刷屏,保守估計,推廣費都在10億元以上,如果它把這筆錢,以「細水長流」的方式在一個月內釋放,必定慘敗。這間接證明,人海戰術與新聞地毯式轟炸,非常有效。

2,廣告依靠畫像。

媒體解決的是信息到達,廣告要解決的是精準滲透。

今天的中國商業廣告,可能比你的父母更瞭解你,因為你的線上消費動作都被整體畫像。房產廣告同樣如此,對一個用戶的描繪標籤,從幾十個已經豐富到一千個以上,廣告創意已經足以實現千人千面。

事實也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發生。過去一年,樂居為300多個房產品牌建立了小程序平臺,服務項目超過1500個。放眼全行業,這塊陣地或肥肉,樂居目前一家獨大。

樂居的能力從何而來?它也在用數字科技與頭部平臺數據的交叉輸入。過去三年,樂居雲眼,沉澱了超過2億的鮮活購房人群數據,加上騰訊的流量加持,以及第三方平臺的數據交叉,樂居在新房領域的購房用戶圖譜,優勢明顯。

3,交易靠工具。

交易是王者測試,也稱狗熊測試。你交易脫敏,成交不足,前面所有的動作都白費。

比交易更重要的交易工具的研發。這些工具,可大可小,但是每一個都有角色扮演,是中國樓市交易線上化的小螺絲釘。

數據顯示,每年有超過80萬用戶在樂居的新房交易平臺完成購房交易,年度GMV超過6000億元,一共獲得超過200億元的購房優惠。靠的其實就是一個一個小程序、帶看工具、驗資蓄客交定體系與快速結傭工具。

說這麼多,其實想表達的核心結論是,這頓剛剛新鮮出爐、升級換代的「中國樓市交易在線大餐」出現了三個搶食的買家:開發商自己(目前又分為恆大陣營與非恆大陣營),垂直媒體,以及專業渠道。可是,誰也不能全部一口氣拿下。目前三方最重要的任務是,讓這場大餐,不要成為一頓限時快餐,而是一個可以遠景持續下去的老字號生意。

如果你足夠敏感,你會意識到一場波瀾壯闊的樓市商戰即將升級。故事裡一定會發生合縱連橫,優勢互補,出奇制勝。三十六計裡,可能一半比重的計謀都有體現。

比如,目前雖然像富力、中南、弘陽這樣的公司都在用模仿恆大的方式向恆大致敬,但同時,也積極加入到樂居正在牽頭組織的「好房線上購」活動中——它們作為不同站位的勢力在各自競賽,同時作為產業鏈上不同優劣勢的參與者,也在互相聯手。而恆大也在樂居大手筆投放了廣告。

在開發商同行層面,它們願意看到恆大案例的成功。

它至少證明了一件事情,渠道為王,到底不如,定價權為王。只要開發商願意投入網絡直銷,它們並非完全束手無策。說到底,消費者是價格導向居多。如果開發商願意讓利,願意給特權(比如可以買家更名),釋放出的客戶殺傷力,應該遠遠大於第三方服務。這是一次甲方的甦醒。

在房產交易支持平臺看來,甲方的甦醒也是受到它們歡迎的。

開發商的甦醒意味著,掌握著定價權與房源的甲方,有更多的傳播與廣告需求,只要樂居能夠幫助更多沒有能力做「樓盤網絡直銷」的中小品牌開發商,提升它們觸網的效率與能力,自己的價值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能夠從渠道那裡收復失地。

在渠道看來,恆大案例的成功,也並非全是挑戰。

它們幫助中國樓市的線上交易化程度不斷提高,只要這個趨勢不逆轉,渠道就有無限的機會。恆大的逆襲,只不過觸發了它們內心與身體的警報,引發它們的危機感。被危機感渠道,總比被危機驅動,要從容的多。中國開發商行業的身體裡就有各種外包基因,專業的營銷服務,永遠不會消失。

上述三種行業不同打法,構成了「中國住房線上交易大餐」的三種吃法,大家有競爭有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一個生態。

但是,正如本文的封面圖一樣,是川大爺坐在那裡,接受內閣大臣的服務,對另外三個人的擦皮鞋服務進行定價。中國樓市的消費者,早晚會像川大爺那樣,根據服務的質量,選擇跟誰走。

等待你的真知灼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