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群体”的思考——《乌合之众》

“群体”这个词,对我自己而言,内心觉得这个词带有着恐怖了气息。“群众”,它只是意味着人多。“群体”意味着这是一群有共同意志的人,他们会一起去某一件事情。

回溯到几个月前的事情,HK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HK一个原本繁华的金融城市,却被古惑仔式的人们摧毁得体无完肤。

关于“群体”的思考——《乌合之众》


从《乌合之众》这一本书当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群体的特点,以及他们如何被控制,值得后续反思如何被反控制。

书中写到:“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群体这一个事实,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是可以将一个好人变成一个坏人,也可以将一个坏人变成一个好人。要看这个群体的集体心理是什么。如果这个群体的集体心理是“追求自由、追求民主”等本身难以界定的行为,就极易被人误导和利用,把群体里的好人变成了坏人。如果这个群体的集体心理是“每天做一件帮助他人的事情”,这个群体所带来的能力将有可能从正面推动社会的进步。

群体的特点,作者做了一番总结: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

想到了中国历史的农民起义,不知是否贴切。农民起义皆因当前朝代统治落后腐朽,农民们跟随着农民领袖,有着一致的目标:推翻今朝统治,相互在精神上得到一种融合支持。就像是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提问问题,其实很多人都是想回答但是想想说算了,大家都不举手,我也不举手。如果当很多人举手的时候,那就好像得到某种力量,大家都争着举手。

这大概我觉得也是属于内心在征求认同感当中。认同感跟促使了群体的糅合,使得把本来不该有的、本来不会发生的事情,变得发生。

那群体如何被控制?仿佛一个平时和蔼可亲的邻居,怎么就变成了暴徒?那作者回归到了群体的三个层面: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给群体提供的无论是什么观念,只有当它们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就能够产生有效的影响。法西斯极端的爱国主义思想,煽动民众不客观的爱国情怀,挑起恐怖主义战争。德意日三个国家很简单,就是宣布要某某时期的繁荣,一个统治西方,一个统治东方。国内民众对于这些简单的观念毫无抵抗性,变成了支持者。

群体在理性上,会变得欠缺。群体会把彼此不同,表面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比如“修改法律就是改变民众意志”“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外国仇视中国的人群就会宣称中国没有人权”。他们缺乏对事情的客观认知与评价。

群体的想象力是第三个被控制的因素。就像是当下的消费,古驰和LV就是高端人群,就是上流阶层,而最近消费打出的轻奢概念尤为火爆。其实就是不断渲染消费者去想象场景,你用了这个化妆品,或者买了这一双鞋,就是跟某明星差不多的生活水准啦等等。其实细想谬误很多,但是很多人都是避不开这个消费陷阱,所以才会导致后续各种贷款、各种还债。

当然,人既有不理性,当然也有理性的一面。如果我们将自己变成了理性的群体,那这个世界将会变得不同。

怎么样变得理性,我觉得第一点就是怀疑。我默认这件事情是错的,然后自己去找到其他的真相,可以避免自己的思路被人带偏。这也就是经常讲的独立思考能力,你有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能不能去分辨世间的真伪。比如,经常听到中年人大谈政治军事,都是美国搞阴谋,想害中国。那其实这种观点我一直抱怀疑的态度,因为当代媒体会不断从只言片语当中来打扮观念,对于每一件事情的发生,可以从正反看待,不用急于下那些感情层面的论断。

第二点,我个人认为是对流行的东西抱有理性的态度。对男生来说,当下这一双鞋可能是很流行的,省吃俭用,花呗白条,全部用上买了这双鞋,但是这双鞋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不会创造任何价值的,除了面子价值。这双鞋不会钱生钱,除非你在从事炒鞋买卖。流行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也不一定是最适合每一个人,不要让流行的东西去填补你内心或者头脑的空虚,它可能是陷阱。

第三点,是避开宽泛的概念。宽泛的概念让人听了很舒服,但是很难说得清楚是什么东西的,我们也就很难辅之以具体的行动去实践,实践的动作极大可能会是错的。不要民主、自由,要具体的词汇。

“乌合之众”这个名词是贬义词,有生之年,希望它能变成褒义词。


关于“群体”的思考——《乌合之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