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通過眼結膜傳染?武大人民醫院最新臨床研究:無證據

2月17日據媒體報道,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各國科研團隊對其飛沫、接觸、氣溶膠等傳播途徑高度關注, “能否感染結膜”也一度引發熱議。當地時間2月11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陳長征研究組於預印本網站medRxiv(未經同行評議)發表論文稱,通過分析67例確診或疑似新冠肺炎病例,臨床數據並不支持新冠病毒(2019-nCoV)可通過結膜途徑傳播。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王廣發於1月8日至1月15日前往武漢工作,隨後1月21日確診新冠病毒感染。1月22日,他發微博推測自己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途徑:高度懷疑是病毒先進入眼結膜,而後再到全身。

新冠病毒通过眼结膜传染?武大人民医院最新临床研究:无证据

王廣發微博截圖

對此,陳長征團隊對該院2020年1月17日至1月28日收治的67例確診或疑似新冠肺炎病例進行了回顧分析,團隊認為,新冠肺炎患者的結膜囊中可以檢測到新冠病毒,但臨床分析數據不支持新冠病毒通過結膜途徑傳播。該研究還表示,良好的臨床保護措施可以有效地切斷傳播途徑。

67例確診或疑似新冠肺炎病例分析

這些患者多數是醫護人員,尤其是女性護士。患者包括男性25名、女性42名,中位年齡35.7歲(年齡範圍22-78歲)。團隊收集了患者的鼻咽和結膜拭子用於實時RT-PCR(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分析,以檢測新型冠狀病毒。

研究人員發現,在67例病例中,僅有一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結膜拭子樣本得到陽性PCR結果,2名患者的PCR結果可能是陽性。但是,這3名患者均無眼部症狀。

截至1月28日,67人中的63名患者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其餘4名為疑似新冠肺炎。

僅有的1名以結膜炎為首發症狀的新冠肺炎患者的結膜囊測試為陰性。4名疑似新冠肺炎病例(2男2女)的結膜拭子樣本均為陰性。

團隊使用實時RT-PCR分析對這些拭子樣品進行進一步的實驗室新冠病毒檢測。實驗方案為:從結膜拭子和鼻咽拭子中提取RNA,隨後進行一步反轉錄偶聯PCR反應,使用包含DNA結合染料和熱循環儀的專有預混液。

對於新冠病毒感染,該研究中實驗室確診的標準為:使用病毒分離、下一代測序或RT-PCR分析,發現呼吸道樣本中至少一項陽性結果。

疑似病例的確定標準為:有發燒或其他下呼吸道疾病的症狀(如咳嗽或呼吸急促),白細胞計數低或正常或淋巴細胞計數低,經過抗菌治療3天后症狀未減輕,還考慮並納入了流行病學暴露史。

新冠病毒通过眼结膜传染?武大人民医院最新临床研究:无证据

結膜拭子樣本為陽性/可疑陽性/以結膜炎為首發症狀的患者信息

結膜拭子樣本為陽性的病例(患者8)為一名58歲的男性,他是院前急診小組的一名急救車司機。在因發燒和咳嗽住院後,其胸部CT檢查顯示為病毒性肺炎,鼻咽和結膜拭子均對新冠病毒核酸測試呈陽性。他沒有眼部不適,有與隔離患者的無保護接觸史。

結膜拭子樣本可能為陽性的一名病例(患者24)為男性,現年78歲,有肺癌病史,有腦轉移、慢性阻塞性肺炎和高血壓。他因咳嗽、咳痰和氣喘入院。其新冠病毒的RNA測試結果顯示,鼻咽拭子為陽性,結膜拭子為可疑陽性。他沒有眼部不適,存在與新冠肺炎隱性攜帶者的接觸史,該隱性攜帶者隨後也被診斷患有新冠肺炎,並已住院。

另一名結膜拭子樣本可能為陽性的患者(患者30)是一名29歲的女性,懷孕36周。她是一名醫生,因發燒入院。新冠病毒的RNA測試結果顯示,其鼻咽拭子為陽性,結膜拭子為可疑陽性。她沒有眼疾,與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有接觸史。

患者30和她的3個同事(患者28,46和65)均被同一新冠肺炎病人感染。樣本中6名因病人而感染的醫生(下文中的患者41,10,40號和前文的患者28,46和65)的結膜拭子測試均為陰性,因此,與結膜的臨時氣霧接觸傳播病毒得不到臨床支持。

患者41為48歲女性,是麻醉師。她因發燒、咳嗽、眼睛發紅、發癢且有分泌物入院。新冠病毒RNA測試結果表明,其鼻咽拭子為陽性,而結膜拭子為陰性。她的最初症狀是結膜炎,但眼部症狀輕微,不用藥物可自行緩解眼睛不適。她曾戴著外科口罩與一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接觸,但她當時沒有戴防護鏡。

患者41在為病人進行插管麻醉後,出現了眼部症狀,隨後出現發燒和咳嗽。在麻醉期間,該麻醉師僅戴著普通的外科口罩、帽子和手套,沒有穿戴護目鏡、防護服或其他防護裝置。

為該新冠肺炎患者進行手術的兩名外科醫生(患者10和40)隨後被診斷為新冠肺炎。這兩位醫生沒有眼部不適。

值得注意的是,全身麻醉涉及氣管插管,可能會增加病毒感染的風險。

患者結膜囊中能檢測到新冠病毒,但臨床分析不支持病毒通過結膜途徑傳播

該研究納入的病例中,有1例結膜囊新冠病毒測試呈陽性,2例為可疑陽性,這三名患者均無眼部症狀。一名麻醉師以結膜炎為首發症狀,但結膜囊新冠病毒測試陰性。

在已有的關於結膜囊和冠狀病毒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從一名7個月大的結膜炎和支氣管炎患兒樣本中分離出冠狀病毒。此外,儘管在結膜囊中冠狀病毒的檢出率較低,但此前研究人員在SARS(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患者的眼淚中檢出了SARS冠狀病毒。

研究結果表明,新冠肺炎患者結膜炎的發生率不高。目前,這種結膜炎還沒有特異性表現,可以出現在一隻眼睛或兩隻眼睛中。

早期表現為常見的結膜充血,分泌物較少。分泌物一般是水狀的,類似於稀粘液。偶爾會出現少量結膜出血,患者的眼部症狀較輕,基本可以自愈。患者之間的症狀差異很大。

這是一個對小樣本量的回顧性研究,其中只涉及到一個時間點。此外,結膜囊拭子的陰性結果可能受採樣量和時間的影響,因為病毒性結膜炎可以自愈。

病毒RNA測試中存在一定的假陰性率,因此,研究團隊認為需要繼續密切關注患者的進展。此外,團隊認為應該確定處於恢復期的患者中是否還存在新冠病毒以及結膜的感染性。

研究團隊認為,臨床觀察和分析可以提醒我們,不僅是眼科醫生,所有醫務工作者在治療患者時都必須努力保護自己。具體來說,醫生必須戴口罩,護目鏡,防護服和手套。

與患者接觸後,必須密切注意手部消毒以及相關檢查儀器和臨床環境的消毒。上述措施可以切斷傳播渠道,防止交叉感染,有利於支持公共衛生和安全。

總結來看,研究團隊表示,可以在新冠肺炎患者的結膜囊中檢測到新冠病毒。但通過臨床分析,不支持病毒通過結膜途徑傳播。

新冠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顯然需要更多關注和行動,應考慮並進一步檢查眼部感染的可能性和眼部途徑作為潛在感染源的可能性,並進行科學保護。

延伸閱讀:

樓上樓下有確診患者,氣溶膠會飄進家?還能開窗通風嗎?專家解釋

近日,新型冠狀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的消息備受公眾關注,甚至出現“空氣中處處都帶毒”“開窗通風病毒會從樓下飄到樓上”等傳言,引發不少擔憂。今日,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專業組組長、呼吸與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曾祥伯解釋,氣溶膠傳播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呼吸道傳播方式,並不罕見,由於公眾對這個專業名詞相對陌生,因此會產生擔憂。

“氣溶膠傳播其實並不可怕,它需要有足夠的濃度和活性才會引起傳播。現有的防控措施已經考慮到氣溶膠傳播的可能,公眾在預防氣溶膠傳播時與預防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採取的手段是一樣的,正確佩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門和少聚集即可。”他提醒道。

氣溶膠粘附病毒感染人體,需要有足夠的活性和數量

曾祥伯進一步解釋,氣溶膠是指空氣中所有含水分的微小顆粒,包括我們肉眼可見的霧、霾、水蒸氣,還有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一些微小顆粒。例如,在天氣晴好時我們可透過一束陽光看到有一些顆粒飛舞,這就是氣溶膠的一種。人體頭髮絲的直徑是60微米左右,而氣溶膠的大小在0.1到100微米之間。

所謂氣溶膠傳播,是指病毒粘附到這些氣溶膠顆粒上,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肺部進而發生感染的傳播方式,它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呼吸道傳播方式,並不罕見。

他介紹,目前,並沒有完全明確新型冠狀病毒是否有氣溶膠傳播這個途徑,但即便是可通過氣溶膠傳播,大家也不必過度恐慌。曾祥伯指出氣溶膠傳播的兩大弱點:

第一,病毒離開細胞以後,它的存留時間很短,而且活性下降,即便氣溶膠攜帶了少許病毒,但是它的活性不強,而且目前並沒有發現氣溶膠裡有活的病毒的證據。第二,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得有個前提,就是需要有足夠數量的病毒,而這種情況僅會發生在較密閉或狹小的環境中,比如長時間待在公共交通環境裡、久處於電梯中或者聚集性發病的區域。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最主要的傳播途徑還是近距離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因此,要絕對注意避開近距離說話、咳嗽、打噴嚏,正確佩戴口罩。

樓上樓下有確診患者,沒必要擔心氣溶膠飄進家

樓上樓下有確診患者,病毒會不會隨著氣溶膠飄進家,從而被感染?曾祥伯認為,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氣溶膠如果通過患者所處環境的窗戶“飄”出來,會在開放的環境中迅速被稀釋,濃度顯著降低,這時如果氣溶膠真攜帶有病毒,活力也會相應減弱,被人體吸入的概率與劑量都大幅度減少,不足以對樓上樓下進行相互傳播。因此勤開窗通風,保持空氣的新鮮和流通非常重要。

但他強調,勤開窗通風同樣有個前提,就是要明確自己所處的小區、樓棟周圍並不是聚集性發病區域,否則,就要儘量減少開窗。

曾祥伯還提醒,在無大量攜帶病毒的氣溶膠產生的場所,開啟中央空調時仍然要注意開窗通風;在有確診患者、疑似患者密度大的醫院,或者人群密度大的超市等場所,不要使用中央空調;而在小汽車等狹小空間裡有兩人或者兩人以上者建議開窗通風。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澎湃新聞 長沙晚報 北京日報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