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年未曾出現教派,卻為何幾十年就湧現出二十多個藏傳教派

從政治角度解析藏傳佛教的第三篇,前兩篇的鏈接:

《 》

《 》

四百多年未曾出現教派,卻為何幾十年就湧現出二十多個藏傳教派

藏傳佛教在西藏地區的傳播軌跡,可以分成前弘期後弘期,兩個時期的分野,便是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的滅佛事件。

在整個佛教前弘期,沒有任何一個教派產生。朗達瑪滅佛後,佛教後弘期的早期(上下兩路弘傳)也一樣沒有教派出現。

可是到了,公元十一世紀中葉,不過短短几十年間,數十個教派和分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衛藏地區。

這和很多人對於藏傳教派的印象頗有差異,大多數人都認為藏傳佛教只有四大教派(紅、黃、白、花),最多再加上一個苯教。

但其實,在歷史上,西藏地區曾經出現過很多教派傳承。例如,希解派、覺囊派、覺域派、博東派、夏魯派等等。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西藏的教派,如流星雨般的密集湧現呢?

<strong>首先,教派能夠產生的內應,有賴於後弘期佛教的復興。

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努力,藏傳佛教的思想體系再度成熟,我們今天看到的藏傳佛教思想體系,大多都是在後弘期被重塑的。

正是有賴於這個基礎,從十一世紀開始,衛藏地區湧現出了大量的高僧大德。

這些大德對於教法擁有獨特的見解,在傳法過程中,其思想被不斷固化,形成了體系完備的思潮、流派,並進而演化為教派。

大師多、思潮多,這個時期教派大量湧現的內因,也是最重要的基礎因素。

要知道,宗教團體是個具有獨特性質的人類集群,相比於其他人類集群以利益為紐帶,宗教團體凝結人的首先是思想。

因此,<strong>如果沒有大師的思潮,就是再多的金錢和權勢,也未得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教派。

四百多年未曾出現教派,卻為何幾十年就湧現出二十多個藏傳教派

但說到這,就會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佛教前弘期和後弘期早期,沒有出現教派,難道是因為沒有大師嗎?

當然不是,沒有教派產生的這段歲月西藏一樣是大師輩出。但之所以沒有產生教派,是因為沒有出現相應的社會性(政治性)需求

為了更明晰的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來舉一個例子。

我覺得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公司運作的方式來加以詮釋。

如果藏傳佛教是一個公司的話,那麼它顯然是一箇中外合資的股份制公司。

來源於外國的高僧寂護、蓮花生、摩訶衍等大師就是外來資本,他們帶著自己的思想進入西藏,並和本土的巴·賽囊、貝央、娘·定埃增、貝吉雲丹等大師合作,共同塑造了這個公司(藏傳佛教)的雛形。

一般來說,新成立的公司,有兩件事一定會發生。

第一件是所有人傾心協力跟外面的人幹,搶地盤、搶市場。

等市場份額搶的差不多了,第二件事就是關上門自己人幹一仗,聊聊股權份額。

如果兩仗幹過了,公司還沒散架,那就離上市不遠了。

佛教也一樣,剛開始還別說分教派,您就是全心全力都差點沒幹過苯教,還是在吐蕃王權(赤松德贊)的扶持下才把苯教打跑了。就這種情況,還怎麼分教派呀?

益西沃所處的時期,佛教經過了朗達瑪滅佛,其慘狀用哀鴻遍野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信仰堅貞的僧人,都只能躲在深山洞窟中各自修行。這時候,還談得上教派這種事情嗎?

這就像您託個盤子準備吃烙餅,結果灶還沒燒熱呢!總得把灶火先煽乎起來,才有後面的事兒不是?!

拉喇嘛·益西沃具備成立教派的所有條件,他本來就是古格王,主動放棄了王位投身弘法事業,因此,世俗權利對他來說不是問題;

其次,他是整個阿里地區的國家聯盟的領袖,他所頒佈的“興佛大詔令”對所有國家都是最高指示;

在宗教界,拉喇嘛(神上師)的尊號便足以說明問題了。

成立一個佛教派系,對於益西沃來說就是件分分鐘的事兒,但他依舊沒有在古格成立一個教派,這隻能說,當時依舊沒有成立教派的必要。

四百多年未曾出現教派,卻為何幾十年就湧現出二十多個藏傳教派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藏傳教派大量湧現呢?這就得從當時的社會環境說起了。

西藏自吐蕃王朝公元842年奔潰後,直到涼州會盟(公元1247年)後,蒙元勢力進入。期間數百年,一直處於一種“小割據”時代。

所謂“小割據”有點類似於中原歷史中,春秋戰國時代中的春秋。我們都知道,到了戰國時期其實就已經是“大割據”時期,就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哥七個,其他的都沒什麼存在感。

但春秋時候不同,老大是周天子,在天子身邊圍繞著數十個小國家。 這些國家的體量都很小,擁地數十里便為諸侯。

可以想見,數量如此眾多的小國之間,會有多少難以釐清的利益糾葛。

西藏當時的情況與此非常類似,各個貴族領主轄地不過如此。

如果這些小貴族的頭上有一箇中央政權,那麼一旦出現糾紛自然有上級機構出面進行協調和管控。

可自從吐蕃王朝崩潰後,中央政權消失,領主各自為政,每個人的利益訴求只能通過拳頭大小來決定。

因此,小領主需要對自己治下的屬民,進行更為有效的劃分。

我們經常說,每一個人的頭上都貼著好多個標籤。

如果是在大一統的王朝,<strong>是不是佛教信徒,已經可以很好的劃分群體了。

但在割據時代,這種劃分顯然不夠明晰,各個領主之間的屬民都是教徒,如何來區別你是哪個領主的屬下?

這時候,<strong>教派便成了最有效的,區別民眾屬性的標籤了。

四百多年未曾出現教派,卻為何幾十年就湧現出二十多個藏傳教派

說到這裡,熟悉佛教的朋友,可能會提出一個反詰。

你說因為小割據的社會現實,導致出現了大量的教派。那漢傳佛教一直在大一統的狀態下,不也出現了很多教派嗎?

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那麼我們就來對比一下,<strong>漢傳和藏傳兩種佛教教派的區別。

從教派的命名上,就能看出這兩個佛教流派間巨大的區別。

漢傳佛教教派是這樣命名的,禪宗、律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淨土宗

從命名上就能看出,<strong>教派是以某部經典或某種修行方式為尊,以此來區分教眾的認同與否。

但藏傳卻完全不同,它們的命名帶著及其鮮明的地域屬性。

薩迦派

是在薩迦地方出現的、止貢派是在止貢地方出現的、帕竹派是在帕竹地方出現的、達隆派是在達隆地方出現的、雅桑派是在雅桑萬戶的轄區出現的、夏魯派是在夏魯萬戶的轄區出現的、覺囊派是在覺囊地方出現的。

當然了,凡事都有例外。

漢傳佛教有天台宗,是以浙江天台山命名的,不過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法華宗

藏傳佛教裡

寧瑪派、噶當派格魯派並不是以地名命名。

藏傳教派命名的地域性特點,不光我發現了,其教派內部的大師也並不諱言。

土觀大師(土觀·羅桑卻吉尼瑪,1737~1802,三世土觀活佛)在其《宗教源流》一書中寫道:“藏地宗派,所立名稱,不同甚多,……或隨地方命名,……然決少有如天竺宗派純依見地而立派名的。”

四百多年未曾出現教派,卻為何幾十年就湧現出二十多個藏傳教派

藏傳教派如此強烈的地域屬性,究竟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我們曾經提到過,在西藏曆史上,學經是件及其奢侈的事情

據記載,150名去印度求法的西藏僧侶,帶走了大約11萬兩黃金。

所以,這種事情根本不是一般人家能夠買單的。

如果想出國留學(去天竺),要麼<strong>您本身就是有錢人,非富即貴,要麼就得<strong>有人出錢資助你。

等您學成歸國,想要弘揚您的思想,您得廣收門徒吧、您得修建寺院吧、您得舉行法會吧!

哪一樣,不是流水般的花錢事兒?

還得有人出錢繼續資助您吧!等您終於功成名就了,聲名遠播成了一方高僧大德。

這時候,您跟在背後一直默默資助您的金主說:“咱倆不是一夥的,這事兒還得聊聊。”

估計,您離過那邊去,也就不遠了。

應該這麼說,自從佛教傳入西藏開始,就沒和政治分開過。

它最終能夠發展成政教合一的社會形式,便是背後長期充滿政治訴求的結果。

四百多年未曾出現教派,卻為何幾十年就湧現出二十多個藏傳教派

從歷史的角度上來說,<strong>沒有什麼影響深遠的事件是偶然發生的,每一個背後都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

藏傳教派的出現,絕不是某位大師突發奇想,或者看別人成立了,自己也弄一個嚐嚐鮮。

這就像活佛轉世制度,決對不是噶瑪拔希(噶瑪噶舉派第一代活佛)靈光閃現想出的招數。

如果不是被極盡打壓,可能我們就看不到活佛轉世制度了,或者不會首先出現在噶瑪噶舉。

四百多年未曾出現教派,卻為何幾十年就湧現出二十多個藏傳教派

從十一世紀開始,衛藏地區的大師,如流星雨般劃過夜空。

在他們的照耀下,佛教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時期,但鑲滿天空的璀璨,只能算是教派出現的內在基礎,當時的社會性、政治性需求,才是最終促成教派大量湧現的外因和決定性因素。

在看待藏傳佛教時,一定要時刻注意它的政治因素,這是其教派天然的屬性之一。

正是因為有了政治訴求的利益糾葛,才會在西藏出現如此之多的教派衝突和陰謀糾葛。

不能將藏傳佛教中發生的事件,解讀為個人行為。

而是要以一個更高、更宏觀的視角,來進行全面的考量。

大量教派短期內迅速湧現,便是例證之一。


詳解歷史細節,釐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家鄉特色簽約內容

四百多年未曾出現教派,卻為何幾十年就湧現出二十多個藏傳教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