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大唐名相魏徵的一生:生前被當做“帝王鏡”,死後墓碑被砸

在美國有一條街特別出名,裡面居住著許多華人,這條街就是唐人街。有的人可能疑惑,泱泱大中華,我們多數是漢人,為什麼不叫漢人街。而且在外的華僑也多稱自己是唐人。究其原因,其實這跟歷史有關。

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唐朝與漢朝的影響力來比,唐朝的影響力是遠遠大於漢朝的。唐代的中國氣勢恢宏,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而且盛唐時期的繁榮不單單是在政治上的強大,經濟上的富足,更是在對外交往上開放通達,與外國有著密切的聯繫與交往。唐朝的影響力對本國和周邊國家,甚至是西域各國。所以在國力強盛的唐朝,有許多的遣唐使來華。

說起唐朝的君王,執掌貞觀王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功績位列第一。但說起李世民,這裡就不得不提的就是大唐名相,也就是身為帝王的得力賢臣魏徵。

淺析大唐名相魏徵的一生:生前被當做“帝王鏡”,死後墓碑被砸

一、 千里馬與伯樂。

盛唐之所以盛,也有一部分功勞是歸功於朝廷之上人才濟濟,群英薈萃。著名人士便有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尉遲敬德、秦叔寶等。這些人有的出身高貴,有的和李世民關係非同一般,魏徵和他們對比的話,那可就鞭長莫及。

就好比有的人出生就是含著金鑰匙,起跑線都是普通人的一半路程了,而有的人則是寒門出身,衣食不飽,談什麼起跑,能站起來都是小小的成功了。所以能在眾多精英的殿堂裡,找到自己的位置,並且站穩腳,可見魏徵的才能有多強。先天不行,後天努力。硬件不行,軟件來補。

1.命途多舛,懷才不遇。

魏徵出身並不高,出身在一個還算有點名氣的望族,但是自己家在經歷王朝的更換後,家道中落,所以家族並沒有給魏徵的仕途平復幾顆絆腳石。而後家境貧寒,魏徵年紀輕輕就出門做道士去了。

這樣的人是不甘願只做道士,不關心世俗的。魏徵是個有抱負的人,他也想在這亂世裡找到自己可以依靠的靠山,也想貢獻一己之力。但是事實哪裡有那麼簡單,許多主子對魏徵的意見要麼不採納、要麼意見不合。魏徵也是很苦悶了。再之後又經歷了幾次易主,幾十年一晃就沒了。辛苦了大半輩子,可是一事無成,仍然奔波在路上。千里馬雖有,伯樂卻難遇到。

淺析大唐名相魏徵的一生:生前被當做“帝王鏡”,死後墓碑被砸

2.反道行之,獲得重用。

魏徵為報答太子李建成的知遇之恩,為李建成出謀劃策,誰能想到太子的位置也是不穩固的,等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基,成為了唐朝的皇帝。作為李建成的部下,魏徵反而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這就很奇怪了。

這個重用可不是空穴來風,得虧了魏徵的膽大。面對憤怒的李世民,魏徵毫不畏懼,直言如果太子當初聽他的話就不會有今日的災禍。這一招看起來似乎魯莽衝動不要命了一樣,其實,是妙招。如果魏徵當時是痛哭流涕,或者阿諛奉承,那他估計要給李建成陪葬去了。他的反其道而行之,不僅說出了自己的才略和先見之明,鄙視了李建成不聽他勸告,而且講出了李世民當上皇帝的必然性與玄武門之變的合法性。這一句話,可真的是老謀深算,既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又讓李世民看到了自己的過人之處和先見之明。得到了李世民的青睞。

二、“帝王人鏡”。

魏徵,一代名相,輔佐李世民一起創下“貞觀大業”。

李世民對其有高度的評價,將其視為自己的鏡子——“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可見他有多麼重視魏徵。

當然,魏徵也不是庸才,實力是具備的。在當時的盛唐,魏徵的貢獻功不可沒。所以如此高的讚美可謂是實至名歸。

淺析大唐名相魏徵的一生:生前被當做“帝王鏡”,死後墓碑被砸

1. 畏臣之先例。

魏徵最大的性格特點就是耿直、有膽。歷來臣子都是不敢與君王據理力爭,君王說一臣子不敢提二,君王往東臣子不敢走西,但是魏徵就不同了。即使李世民非常憤怒了,他也不退讓半步。

李世民有多畏懼魏徵,聽聽這個故事。一次,李世民想去打獵,萬事俱備,只差人去了。但是到了最後還是沒有去。魏徵知道後,問他為什麼沒有去。李世民說出原因,原來他是怕魏徵責備他玩樂,所以放棄了打獵的計劃。

因為在此之前,魏徵已經告誡過李世民玩物喪志一事。那天,李世民剛剛得到一隻鷂子,非常高興,然而在這個時候,魏徵來了。李世民怕他責備,卻又沒時間把鷂子藏起來,就趕緊藏到懷裡。其實這一切魏徵早就看到了,他在稟報公事時故意拖延時間。等他走了,李世民的鷂子已經被憋死在懷裡。

2.面陳諫議。

在所有的宰相里,魏徵說自己是敢於諫言的第二人,沒人敢做第一。魏徵進諫,數量多,但不是濫竽充數,也不是廢話連篇,而是良言,質量上乘,觀點鮮明,字字珠璣。不是唐僧式的廢話,一般都會讓李世民醍醐灌頂,為魏徵所言敬佩折服。

李世民也納悶,這魏徵的話為什麼這麼有威懾呢?有一次,他問公孫無忌:“魏徵每次向我進諫時,只要我沒接受他的意見,他總是不答應,不知是何緣故?”公孫無忌還沒有回答,魏徵聽了便用舜告誡群臣的話講給李世民聽。李世民聽後,十分贊同。君王最不喜歡的害怕的也是臣子的陽奉陰違,有謀權篡位之心。

三、 欣賞與反目。

1. 明君與賢臣,其樂也融融。

在古代,向君王進諫還據理力爭,甚至君王退步接受建議、心服口服的,魏徵可算是出了名了。當然,君王在古代完全有理由憑自己的喜怒哀樂輕易決定一個人的生死,而一國之君的李世民並沒有這樣做,連責罰、貶官魏徵都沒有,臣子說的再有道理,君王不聽也沒有辦法。李世民聽了,甚至是畏懼魏徵的責備。可見李世民也是一位明君了。

魏徵有治國之才,性格剛正不阿,而且對於李世民的不殺之恩、青睞有加十分感恩,所以他盡心盡力輔佐李世民。

他提建議也不是隨隨便便的提,也是有他的道理,且是站在國家的角度,為了這個國家能夠繁榮發展、穩定興旺而提出的良言。李世民作為君主,也是著眼於國家的發展,對於有利於國家發展的建議,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說李世民是明君,魏徵是賢臣,這是一點毛病都沒有,更準確的說,他們是相互成就。

淺析大唐名相魏徵的一生:生前被當做“帝王鏡”,死後墓碑被砸

2. 魏徵死後墓碑被砸。

魏徵剛死後,李世民痛哭自己失去了一面明鏡,再也沒有人能夠如魏徵一樣規勸他的過錯。可是沒過多久,李世民竟然做出了砸爛魏徵墓碑一事,令人瞠目結舌。這是為什麼?

原來魏徵剛剛去世不久,他生前提拔的人杜正倫與侯君集就做了讓皇帝極為不愉快的事情。雪上加霜的是,魏徵得罪的大臣添油加醋、煽風點火,又因為魏徵曾經把自己和李世民的對話拿給史官當做參考,導致李世民認為自己是被利用了,越想越憤怒。毀了當初給魏徵的墓碑,也毀了衡山公主和魏徵長子的婚約。

而後過了兩年,李世民因為征伐高句麗,並沒有完全擊敗,感覺到不值得。於是想起了魏徵的好,認為如果魏徵在,他一定會規勸自己不要出征,那就沒有今日的愧疚了。所以,想起魏徵的好之後,李世民又重新給魏徵立起了墓碑。

淺析大唐名相魏徵的一生:生前被當做“帝王鏡”,死後墓碑被砸

結語:

唐朝的繁榮是舉世矚目的。唐人街是當時繁榮影響力的一個重要的象徵。在今天,我們仍然為當時的富強昌盛自豪,也同樣為有如此得力的明君和賢臣們感到驕傲。

魏徵犯顏進諫的故事,如同是抽象化的唐人街,彰顯著盛唐的包容心和盛唐君王的明德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